2014年上海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
自-普陀区2014年高三历史二模试卷

普陀区2014届高三4月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2014.4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在答题卡上和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学校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必须做在答题卡上。
1.“他是乌鲁克国王,他非人非神。
众神创造了他完美的身躯,并赋予他美貌、智慧、勇敢,使他具有世人无法具有的完美品质。
”该传说出现在A.古代埃及ﻩB.古代两河流域C.古代中国D.古代印度2.下列图片说明雅典民主政治A.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B.维护了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C.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D.促进了雅典思想文化繁荣与发展3.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A.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B.分散的自然经济C.贵族们拥有世袭特权D.王室的日益腐败4.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A.孟子B.韩非子ﻩC.墨子D.荀子5.公元前452至前451年,在古罗马平民的努力下,由贵族编制出的十个法表,被镌刻在十块青铜板上,但法表中的一些内容引起平民不满。
公元前450年,又增两表,形成著名的《十二铜表法》。
这一过程说明A.平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B.贵族的利益肯定受到制约C.罗马法法律体系渐趋完善 D.平民取得罗马法的制定权6.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
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 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 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7.《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秦朝尽管昙花一现,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继承者,这套制度经过了汉代的完善和巩固,又继续推行了1700年,其间逐步作了修正。
上海市十二校2014届高三2014月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十二校2014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高考文综2014-12-16 1627给大家推荐一份好资料>上海市十二校2014届高三12月联考试卷(含答案)上海市十二校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考试试卷命题人:陆兵峰学校:张堰中学 2014年12月审题人:顾月仙学校:朱家角中学审题人:檀新林学校:嘉定二中一、选择题(共75分;第1~30题每题2分,第31~35题每题3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唐律名例疏议释义》说:“中华者,中国也。
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中华”的主要内涵是()A.地域 B.文化 C.法律 D.种族2、某学者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如下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作篇》)。
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A.阶级的产生 B.王的出现 C.早期国家诞生 D.世袭制的确立3、观察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耕作方式演变的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填写正确的是()A.农奴生产 B.集体劳动 C.自给自足 D.地主剥削4、当我们看到某最高一级地方行政长官向秦始皇汇报工作的场景时,我们能知这一地方行政长官是()A.诸侯 B.县令 C.郡守 D.太尉5、2014年初山东淄博陈庄遗址出土一件青铜器,上有“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丰”国名,“般”:人名,“作”:制作,“文祖甲”:对先辈的尊称,)该青铜器及铭文可用于研究()①西周分封制②当时的冶铸业③秦朝的郡县制④文字的特点A.①②B. ②③④C. ②③D. ①②④6、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与朝政。
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权力斗争7、唐代文成公主远嫁他乡,留下了一段民族友谊的佳话。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试卷考生注意:1、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
试卷包括四大题,第一大题和第二大题均为单项选择题,第三大题为填空题,第四大题为综合应用题。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报名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第一大题和第二大题的作答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区域,第三大题和第四大题的作答必须用黑色的钢笔或圆珠笔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作图可用铅笔)。
5、第24、25、26题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
一、单项选择题(共18分,每小题2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国际单位制中,属于基本单位的是()(A)千克(B)特斯拉(C)牛顿(D)库仑2.下列各种射线中,属于电磁波的是()(A)α射线(B)β射线(C)γ射线(D)阴极射线3.如图,质量为m的物体沿倾角为α的固定光滑斜面下滑,则物体对斜面压力的大小为()(A)mg sinα(B)mg cosα(C)mg tanα(D)mg cotα4.静电场的电场线()(A)可以相交(B)是闭合的曲线(C)起始于正电荷,终止于负电荷(D)是点电荷在电场中运动的轨迹5.如图,O点为弹簧振子的平衡位置,小球在B、C间做无摩擦的往复运动。
若小球从C点第一次运动到O点历时0.ls,则小球振动的周期为()(A)0.1s (B)0.2s(C)0.3s (D)0.4s6.如图,一固定光滑斜面高为H,质量为m的小物体沿斜面从顶端滑到底端。
在此过程()(A)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了mgH(B)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了mgH(C)重力对物体做的功大于mgH(D)重力对物体做的功小于mgH7.质量为2kg的质点仅受两个力作用,两个力的大小分别为16N和20N。
则该质点加速度的最大值为()(A)2m/s2(B)4m/s2(C)18m/s2(D)36m/s28.右图为一物体运动的s-t图像,在0到4s的时间内,该物体的位移为()(A)1m (B)2m(C)5m (D)6m9.某种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分子速率分布曲线如图所示,f(v)表示分子速率v附近单位速率区间内的分子数百分率。
2014高考真题·(上海卷 历史)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上海卷)1.【答案】C 【解析】四个选项之中,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均为专制国家,只有臣民的概念而没有公民的概念,公民这一概念是与城邦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城邦林立的古希腊有公民的概念。
故选C。
2.【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宗教兴起于印度,主要传播的路径为向中国、东南亚方向传播,由此判断为佛教。
犹太教兴起于西亚地区,基督教产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教兴起于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均与地图所示地区不符。
故选B。
3.【答案】A 【解析】因为是传说,所以不能作为研究历史的直接证据,排除B选项;传说也有一定的根据并非完全凭空想象,排除C选项;题干所给材料主要侧重于农业而不是炎帝是否存在,排除D选项。
4.【答案】B 【解析】柏拉图在雅典学院讲课,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图中反映不出,排除A选项;从图中人物的服饰可以看出不是教会事务,排除C选项;读图无法看出《荷马史诗》这一信息,排除D选项。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师生之间的等级关系,符合欧洲中世纪的特点。
故选B。
5.【答案】C 【解析】儒学成为官学是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在这一时期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所采纳,由此儒学成为官学。
故选C。
6.【答案】A 【解析】题干强调马球的盛行,这与从西域地区广泛传入中国大量的马匹有关,A项正确。
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财富,但无法直接带来马匹,排除B选项;与南海诸国的交流也无此联系,排除C选项;唐代尚无海禁政策,排除D选项。
7.【答案】D 【解析】从题干中学习“鲜卑语、弹琵琶”可知受到少数民族风俗的影响,而秦、西汉、唐均为统一的汉族王朝,加上“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可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少数民族政权。
故选D。
8.【答案】B 【解析】从题干可知,王安石要解决“生产少”的问题。
A选项中保甲法与生产无关,排除;C选项中的将兵法与军事相关,排除;D选项中的科举新法与生产无关,排除;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均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故选B。
上海市闵行区2014届高三历史一模试卷(含答案)

闵行区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卷〔2014年1月9日〕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罗摩衍那》是哪个地区的作品? B2、希腊先哲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
”这主要说明〔 〕A.柏拉图时代的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B.当时雅典尚没有法律来约束公民C.柏拉图因为恩师苏格拉底被判有罪而诋毁雅典民主政治D.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使其面临体制性的危机3.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共同追求。
古代罗马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是通过A 、树立皇帝的权威B 、宣扬人文主义思想C 、传播基督教文化D 、制定完善的法律4.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如果当初火星上有一位观察者,在观察约1500年前后的世界,那么,给他印象更深的将是伊斯兰世界而不是基督教世界。
”其中“伊斯兰世界”是指A .波斯帝国B .奥斯曼帝国C .蒙古帝国D .阿拉伯帝国5.十世纪时,一位阿拉伯学者到西欧去考察,他对于西欧的感观,最可能是:A 、对西欧落后和民俗鄙陋大加批评B 、对统一西欧的强大政权印象深刻 D BC AC、对西欧经济和城市的繁荣赞赏不已D、对西欧的大学林立感到惊讶不止6.郭沫假设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年后人神往。
”对这一评论的认识不正确的选项是〔〕A、甲骨文具有一种原始的艺术美B、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书法艺术C、这一评价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D、对文字审美可以跨越时空界限7.“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8.《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
上海松江区2014届高三历史一模试卷(含试题答案)

上海市松江区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控试卷高三历史(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20分钟)2014.1 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图中的法老,手上有两根权杖,一根管辖生者,一根管辖死者。
据此推测,反映的主要理念是A.众权于一身B.来世信仰C.死者为尊D.天人感应2.史学家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词称赞他:“考释殷书开盛业”。
“盛业”是指A.通过考古证实炎黄传说B.通过甲骨文考实商史C.通过甲骨文考实夏史D.提出“存而不补”方法3.从右边地图的信息中可以判断是中国古代的A.大秦王朝B.西汉初年C.东汉政权D.南宋政权4.“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一手伸向过去,一手伸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
”完成这个架桥任务的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5.“从公元25年到公元140年之间,汉代的人口从5900万减少到4800万。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农民起义导致人口减少B.豪强势力,隐匿人口C.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D.军阀割据,战乱不断6.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这些特征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A.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B.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C.百家争鸣、经世致用、国家富强D.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7.“居天地之中者日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日四夷。
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此话反映了中国士大夫A.注重经典考证B.推崇理学独尊C.以自我为中心D.重视国家主权8.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把中国历史区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
2014上海普陀区高考历史一模试题(附答案)综述

普陀区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质量调研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在答题卡上和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学校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必须做在答题卡上。
1.“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此时主要的生产工具是2.右图反映世界古代五大区域的文明,其中,最早建立统一国家并实行中央集权的是在A.两河流域B.尼罗河流域C.黄河流域D.印度河流域3.《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
”这一事件反映的是A.武王克商B.平王东迁C.王室衰微D.诸侯争霸4.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古代希腊和中国都有众多的“小国”。
相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古代希腊的“小国”具有的特点包括①建立之初就以小国寡民和自治为特征②僭主专制统治未能真正建立和发展③各国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基本一致④其公民往往积极参与公共政治事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老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6.从罗马法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清晰看到人类社会法律的产生和演变的发展过程。
罗马法发展的过程中,合乎逻辑的演变是A.习惯法—习惯总结—习惯—成文法B.法律理论—习惯—成文法—习惯法C.成文法—习惯—法律总结—习惯法D.习惯—习惯法—成文法—法律总结7.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垦荒高潮,其根本原因是A.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B.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C.统治者鼓励垦荒的措施D.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8.从右面的漫画作品中,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的历史信息是①实现国家统一②确立君主专制体制③开始废除井田制度④建立三公九卿体制A.①②③ 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④9.公元183年,雅典商人普拉希特斯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与当地的皮匠西努耶发生了经济纠纷,上诉至法庭。
2014高考真题历史(上海卷)

2014高考真题历史(上海卷)“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薄中登记。
”这一规定最有可能出现在A. 古代埃及B. 古代印度C. 古代希腊D. 古代中国【答案解析】C考察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依据所学可知,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中国都是奴隶主君主专制的国家,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是君与臣的关系,无所谓的公民一说。
雅典是奴隶制民主国家,实行的是奴隶制民主,依法治国,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
故题干材料所描述的现象符合古代希腊的情况,雅典是古希腊典型的奴隶制民主制国家,故应选C。
下图所示为某一宗教的发源地和传播路线,这一宗教是A. 犹太教B. 佛教C. 基督教D. 伊斯兰教【答案解析】B考察世界三大宗教的传播。
依据所学可知,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
其向外传播主要有两个方向:相北,经中亚地区在东汉初年传入中国,以后又从中国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向南,传入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国和我国境内傣族地区。
犹太教产生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巴勒斯坦地区;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也产生于这一地区;伊斯兰教产生于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的麦加。
故B 项符合题意,故应选B。
炎帝是我国传说中的英雄,又称神农氏。
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耒、耜等生产工具。
这些传说A. 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B. 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答案解析】A考察历史研究中史料的运用。
历史研究中史料的运用非常重要,一般而言,考古发现的遗物、遗迹可信度最高,其次是历代所著的史书,第三是文学著作、历史传说等,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可以作为旁证,但不能作为证据单独应用。
故应选A。
右图反映的情景式A. 柏拉图在雅典学园讲课B. 中世纪大学教师在授课C. 主教与教士讨论教会事务D. 民间艺人吟诵《荷马史诗》【答案解析】D考察古希腊的文化。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的英雄史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
试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报名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作答必须填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第一部分的作答必须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区域,第二部分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一、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2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婆罗门是人世的主宰,婆罗门和刹帝利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
”这一说法出现在()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代美洲
D、古代两河流域
2、“公民法”和“万民法”的统一适应了古罗马()
A、贵族的需求
B、疆域的扩大
C、文化的繁荣
D、基督教的兴起
3、世界性三大宗教创立的先后顺序是()
A、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B、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C、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
D、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4、某教育机构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神学”、“哲学”、“医学”、“法学”等,该教育机构是()
A、雅典学园
B、西汉太学
C、中世纪大学
D、京师同文馆
5、下列图片反映中世纪城市经济生活的是()
6、下列材料中能印证商朝历史是信史的是()
A、《封神演义》
B、殷墟甲骨卜辞
C、剧本《妇好》
D、《吕著中国通史》
7、制定礼乐制度,维护社会秩序的是()
A、黄帝
B、禹
C、商纣王
D、周公
8、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社会转型发生在()
A、春秋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9、中国古代从语言、姓氏等方面推动本民族与汉民族融合的统治者是()
A、北魏孝文帝
B、松赞干布
C、忽必烈
D、努尔哈赤
10、如果要了解唐史,可以选择下列哪一本书进行阅读?()
A、《从城市国家到中华》
B、《绚烂的世界帝国》
C、《分裂动荡的年代》
D、《疾驰的草原征服者》
11、下列制度中旨在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A、西周封邦建国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宋朝文官体制
12、欧洲人对中国文献大规模的翻译和介绍始于()
A、12-13世纪
B、14-15世纪
C、16-17世纪
D、18-19世纪
13、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士人却埋首于考据之学,其背景是()
A、中西交流中断
B、商品经济繁荣
14、由于立场的差异,对哥伦布到达美洲一事,下列哪一方面最有可能引起争议?( )
A 、前提条件
B 、航海过程
C 、具体路线
D 、后果影响 15、“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他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又兼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
上述现象反映了 ( )
A 、现代工厂的诞生
B 、垄断组织的出现
C 、世界市场的形成
D 、殖民体系的建立 16、试图通过诠释儒学,来宣传变法维新的是 ( )
A 、孟子
B 、朱熹
C 、康有为
D 、郑观应
17、19世纪末,以各国在华“机会均等”为由,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 )
A 、美国
B 、日本
C 、英国
D 、德国
18、下图描绘的历史场景是 ( )
A 、公车上书
B 、五四运动
C 、改订新约运动
D 、一二·九运动
19、试图以国际组织的形式来解决国际争端的首个世界性机构是 ( )
A 、国际联盟
B 、联合国
C 、华约
D 、北约
20、下图是一幅美国的政治漫画,图中的“骑士”喻指哪一位美国总统? ( )
A 、华盛顿
B 、林
肯 C 、柯立芝 D 、罗斯福
21、下列示意图中“?”处应填上 ( )
A 、凡尔赛体系
B 、华盛顿体系
C 、雅尔塔体制
D 、布雷顿森林体系 22、下列命令是针对哪一事件作出的反应?( )
A 、四一二政变
B 、九一八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23、下图中的行政机构出现在 ( )
A 、解放战争时期
B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C 、“大跃进”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24、60年前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成果是( )
A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重返联合国
C 、中美建交
D 、加入世贸组织
25、下列写作提纲中的“?”应填写 ( )
改革开放
解放思想: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确立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三大改造”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非选择题(共70分)
(一)城市建设的变迁
城市建设时上海历史发展的一个侧面。
请你在下列材料中选取符合“上海:城市建设的变迁”这一主题的史料(填写字母)(6分)。
(二)制度的创设
古往今来,不同区域出现过各具特点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是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
将左侧的“制度”与右侧的“区域”一一对应(填写字母)。
(5分)
(三)伟人的活动
重要历史人物以其活动影响着历史的进程,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创造了历史。
以欧洲为例,将下列历史人物与其活动的主要空间相匹配(填写字母)。
(6分)
(四)危机与探索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面对危机,中国社会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探索。
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大事年表。
(7分)
(五)丝路的连接
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主要通道,由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组成,堪称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运河。
观察下列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2分)
(1)指出地图上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
(6分)
(2)列举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各一项?(2分)
(3)谈谈你对丝绸之路“堪称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运河”的理解。
(4分)
(六)化敌为友
20世纪以来,德国与法国的关系经历了历史性的转变。
(12分)
(1)“耻辱的和约”指的是什么?在此之后,德意志民族是如何“复仇”的?(4分)
(2)1945年后,德法两国是怎样走向合作的?(4分)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德法之间何以能做到化敌为友?(4分)
(七)中国的形象
中国的形象在不同时代的欧洲人眼中曾经截然不同。
(10分)
(1)上述两段材料中的中国形象有何不同。
(4分)
⑵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6分)
(八)思想的引领
古往今来,思想的引领作用不容忽视。
春秋战国以来,儒、法、道三家对中国的治世之道产生了重大影响。
17-18世纪以来,启蒙思想引领了世界现代化潮流,为近代世界各国的变革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社会主义运动与无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任选以上一例,谈谈你对“思想引领”的理解。
(12分)
(要点:观点明确,用史实阐述;不少于300——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