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精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新统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精品教学课件

新统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精品教学课件
9
课下作业: 背诵《望天门山》 查阅作者其他作品 理解记忆中心思想
这节课,你有什 么收获?我们来 讨论一下吧。
课后作业
作业 内容
教材作业 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自主安排 配套练习册练习再见4来自请大声、有节奏的朗读古诗: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气势磅礴大气, 因此在“中断”“至此”两处 要加重语气,表达出开
阔之意。
5
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色?
• 天门中断楚江开, • 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相对出, • 孤帆一片日边来。
• 译文: 两岸的青山相对而立,陡峭 险跋;向远处望去,一叶孤 舟从水天相接之处飘来。 • 赏析: 这两句诗构成一个整体,最 终使整首诗构成一幅优美的 画面。句中的“出”字具有动 态美,而最后结句中的“来” 呈现出一种由远及近的感受。
8
中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游历天门山 时所看到的美景以及长江流淌时 的辽阔,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 人生态度和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热 爱。
第十七课
古诗三首
目录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2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 门 山
3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 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 ),唐朝伟大 的浪漫主义诗人,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 《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 《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 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 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 杜甫并称“李杜”。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望天门山》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望天门山》的意义和内涵。

3.学习《望天门山》的朗诵技巧,提高朗诵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望天门山》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望天门山》的意义和内涵。

三、教学难点
1.为学生带来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2.教授学生如何理解和比喻《望天门山》的诗意。

四、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
1.介绍唐代大诗人李白。

2.了解《望天门山》的写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步骤二:欣赏
1.老师诵读《望天门山》。

2.让学生跟读。

3.请学生分析诗句内涵和诗意。

步骤三:分析
1.让学生分组,自选一句诗句,阐述其内涵和意义。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望天门山》的诗意。

步骤四:练习
1.讲解朗诵技巧。

2.让学生自选一首古诗,练习朗诵。

步骤五:巩固
1.学生自选一张图片,写一篇与《望天门山》相关的小作文,配合图片展示。

2.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小作文。

步骤六:作业
1.复习《望天门山》的内涵和意义。

2.背诵《望天门山》。

五、教学资料
《望天门山》原文
《望天门山》注释
图片
六、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讲解唐代历史背景和李白的诗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歌内涵和意义,同时通过讲解朗诵技巧和练习朗诵,提高了学生的朗诵能力。

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创造的作品时,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使教学过程更加活跃和丰富。

最新统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统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精品教学课件




词语解释:
水 东
至此:意为东流 的江水在这转向 北流。


回:改变方向。



新知讲解 根据注释,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天门中断楚江开: 浩荡东流的长江在冲破天门奔腾而去。 碧水东流至此回: 夹江对峙的群山激起了江水一片回旋。
中断:从中间断裂开来。开:撞开。
两 岸 青
词语解释: 两岸青山:分别指 东梁山和西梁山。
同学们,再见!
3.回:回旋,指江水的流向在这里有一个转折。
查一查
望---- 看,往远处看。 开---- 断开。 至---- 到。 此---- 这里。 回---- 回旋。 孤---- 单独。 帆---- 船。
天 门
词语解释: 楚江:即长江。因为 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

所以叫楚江。
断 楚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 间被水隔开。
●天门山:位于 安徽省和县与 芜湖市长江两 岸,在江北的 叫西梁山,在 江南的叫东梁 山。两山隔江 对峙,形同天 设的门户,所 以叫“天门”。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 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 为“李杜”。
代表作品有《望庐山瀑布》 《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 《早发白帝城》等。
【注释】 1.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两山夹江对峙,像
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由此得来。 《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江南道宣州当涂县:“博望山, 在县西三十五里,与和州对岸。江西岸曰梁山,在溧阳 县南七十里。两山相望如门,俗谓之天门山”。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于楚国,所 以叫“楚江”。
创作背景
李白25岁时第一次离开 自己的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 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沿着 长江顺流而下,看到了长江 两岸的风景,被眼前雄奇秀 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 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 《望天门山》。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人教(部编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理解:学生能够理解《望天门山》诗句的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中的自然景观描绘。
-生字词汇掌握: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天门”、“中断”、“楚江”等,并能够正确书写和使用。
-韵律感知:学生能够感知古诗的韵律美,通过朗读和背诵,体验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其次,关于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对生字词的讲解和运用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词汇运用的指导,让他们在实际语境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有的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的讨论环节增加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鼓励学生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望天门山》的内容和诗歌描绘自然美的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探索诗歌的奥妙。如果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望天门山》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讲授诗句时,我尽量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然而,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更好地领悟古诗的深层含义,仍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望天门山》这一古诗。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有没有见过壮丽的山河景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白是如何描绘自然之美的。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教案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教案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亦、妆”等7个生字,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天门山的雄伟壮丽和长江水的浩荡气势,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4.学习古诗的赏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悟诗人的情感,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赏析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天门山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天门山的雄伟壮观。

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李白笔下的天门山,去领略那里的独特风光。

板书课题:望天门山。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指名读诗,检查朗读情况。

3.精读古诗,理解诗意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

“天门中断楚江开”:重点理解“中断”“开”,感受天门山被长江水从中断开的气势。

“碧水东流至此回”:理解“至此回”,想象长江水在天门山处回旋激荡的景象。

“两岸青山相对出”:体会“相对出”的动态感,仿佛青山在向自己走来。

“孤帆一片日边来”:引导学生想象孤帆从太阳旁边驶来的画面。

4.赏析古诗,体会意境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

从山水的雄伟壮丽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体会诗人通过描写天门山所表达的情感。

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动词的运用等。

5.诵读古诗,感悟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人对天门山的赞美之情。

6.拓展延伸介绍李白的其他山水诗,如《望庐山瀑布》等,让学生对比赏析。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天门山的景色,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望天门山》这首古诗,感受到了天门山的雄伟壮丽和长江水的浩荡气势。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4.听师范读,关注“楚江开”“日边来”压ɑi韵。

5.学生各种形式的练读。

(1)做手势读(2)叠读(3)男女生读一句,全班齐读。

还要读出它的韵律美。

4.教师范读。

引导学生关注“楚江开”“日边来”压ɑi韵。

5.学生各种形式地练读。

(1)教师用手势提示诗句的节奏起伏,学生做手势读。

(2)叠读,感受古诗的韵味。

提示:读古诗的方式有很多种,今天,我们来尝试叠读,怎么读呢?就是你们每读一句,老师重复后面的三个字。

(3)男女生各读一句,全班齐读后两句。

好停顿。

能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好古诗活动意图说明:优秀诗作是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血液。

学习古诗,首先必须会读。

朗读先于义理,需要放声读。

熟读成诵,是习得古诗之道,是培养、呵护民族精神之道。

环节三:借助注释读,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指向目标1,2)1.默读古诗,用笔圈出每一句都写了什么景?预设圈画: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2.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都是指“天门山”,“楚江”“碧水”都是指“长江”。

3.学生思考:眼中的天门山是怎样的山?眼中的楚江又是怎样的江?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学生汇报4.根据“断”,想象天门山是怎样被分开的?说说脑海里出现的画面。

预设:天门山被江水的气势给冲断了,被像刀子、像斧子的波涛给冲断了。

1.理清景物,整体感知。

(1)同学们,一首诗就像一幅画。

如果这是一幅画,那画里画了什么呢?现在请大家默读,找一找每一句都写了什么景,用你的笔圈出来。

(2)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和“楚江”“碧水”各指什么?2.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

(1)引导:同学们,前三句诗从不同的角度写了天门山、楚江,你眼中的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眼中的楚江又是怎样的江?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2)聚焦“断”“开”想象画面。

①根据“断”的构字特点想象画面。

这是“断”字的小篆,左边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完全剪断,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子。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第【1】篇〗《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抓住“断、开、回、来”等词感受天门山山水的的雄壮浩荡,感受诗人心中的豪迈激情,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向往之情。

3、透过诗中描述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潜力和形象思维潜力。

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孩子们有没有玩过闯关游戏?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闯关,大家有没有信心成为闯关之王呢?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看看这的景色怎么样?(出示天门山图片)2、现在请用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你看到图片的的感受?(很美、漂亮、犹如仙境)3、大家知道这是哪的美景吗?对了!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的脚步,一起去《望天门山》(师板书:望天门山)4、同学们,“望”是什么意思?释题:“望”远远地看,来我们一起读,读出远望的感觉。

二、介绍背景,走进作者1、同学们,那你们一起告诉老师,谁在望天门山?2、那谁又知道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望天门山》呢?3、看来这个问题对于同学们有点难!那就由老师把李白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师说:李白才华横溢,满腔热情,志向远大,20岁的时候把自己比作大鹏鸟,他很想像管仲、诸葛亮等杰出人物干出一番大事业。

为了实现抱负,他25岁离开家乡,一年之后来到天门山,当时文武百官都在为皇帝举荐青年才俊。

而天门山离南京就几十里路而已,很快,他的抱负就能实现。

多么高兴,多么激动。

当他看到高大雄伟的天门山,波澜壮阔的楚江,便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吸引了。

于是,他大笔一挥就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望天门山》)。

三、初读感知,想象画面。

1、学生自读古诗。

李白到底望到了了怎样的景物呢?翻开课本,自由读几遍。

注意字音读准确,节奏读清楚,读完了结合下面的注释和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诗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第1篇】各位领导、老师:今天我解读教材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中的《望天门山》。

从古至今,中国最灿烂的文化莫过文字,从古朴典雅的陶器到书生文文的字画,从悠悠含蓄的古诗到引人入胜的现代小说,这些都离不开文字的修饰推敲。

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古诗占有着相当重要的份量。

对于生活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的我们,诗,这种文学艺术似乎在被人们淡忘。

在我们的课堂上,学诗总有一种水中望月,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不知从何解读这精辟的词句,不知该如何地去把握文本教授的尺度,那么,我就以《望天门山》一诗的教学来谈谈我的一点看法:一,文本解读:《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途经天门山时看到天门山的壮观美景而诗兴大发,即兴所作,这首诗主要写所见,融情于景,抒发赞美之情,头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描写山川的气势。

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行船的感受。

这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赞美了神气壮丽的天门山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乐观豪迈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体现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教学重点:能熟读诗句,理解诗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三,教法设计:新课标中指出“古诗教学中要注重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理解内容。

”根据这一标准结合本课的重难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

我抓住了诗歌的两条主线,一条是静态的诗歌美,一条是静态的诗歌美,特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吟唱诗歌,创设意境之美。

这首诗重在写景,融情于景。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在古代,诗人写诗常常配以动听的旋律之后唱出来,谓为吟唱。

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把这首诗配以旋律唱出来,我想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创设一种优美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2.重点掌握“断”“孤”“帆”的正确写法,体会左右结构字的书写特点,感悟汉字的文化。

3.学生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等方法,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初步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有节奏、有韵味的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学生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等方法,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图文资源、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据形索义,识字解题
1.出示甲骨文。

2.简介天门山。

3.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二、以读求义,整体感知
1.“诗即歌”,读出韵味。

(1)学生自读古诗。

(2)指导学生有节奏的朗读。

(3)师生叠读。

(4)师以歌诀体的形式范读,体会音韵美。

2.“诗即画”,赏景品“色”
(1)生默读找出诗句中的景物。

(2)集体交流。

(3)强调“楚江”。

三、举象悟义,以景传情
(一)人山相望——山是山,水是水
1.观水。

(1)出示第一句诗句。

(2)聚焦关键字“断”、“开”。

(3)教学“断”“孤”“帆”的书写,体会汉字文化之博大。

(4)感悟楚江的气势。

(5)指导朗读。

2.赏山。

(1)出示第二句诗句。

(2)品味“回”的含义。

(3)感受天门山的雄伟气势。

(4)男、女生赛读。

3.悟情。

(1)学习第三句诗句。

a.创设情境理解“相对”。

b.体会作者心情。

c.指导学生读诗句。

(2)走进李白的内心。

a.出示“画面”,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b.导入第四句诗句。

c.体会作者心情。

d.指导有感情朗读。

(二)人山相融——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1.介绍诗歌创作背景。

2.拓展延伸,对比朗读。

3.集体吟诵诗歌。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画一幅自己心目中的天门山,并把这首诗工整的默写在画上。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断孤帆
景情
学习小提示: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同学们,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每一个学习阶段都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

每一位同学都应该相信“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

老师坚信你们一定会给自己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加油吧!孩子们。

向着目标前进,努力,努力,再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