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而篇》解析

合集下载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和解析如下:
原文1.1: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1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杨伯峻译,下同)
【译文】2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张燕婴译,下同)
解析:这一段是孔子的格言,强调了学习、复习、交友和修养的重要性。

学习要及时复习,有朋友从远方来要热情欢迎,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恼怒,这些都是君子的风范。

原文1.2: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译文】孔子说:“默默存想所见所闻,认真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不而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
解析:这一段是孔子的学生有子的话,强调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
重要性,以及君子应该专注于根本的事情,通过学习、教导别人来实现自己的成长和贡献。

同时,这段话也暗示了“孝悌”是仁爱之本的思想。

《论语·学而篇》全文理解

《论语·学而篇》全文理解

《论语·学而篇》全文理解《论语·学而篇》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论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和言论。

全文共有20章,涵盖了教育、修身、政治、家庭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论语·学而篇》进行全面理解。

首先,整篇《学而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他强调了持续的学习和不断的修身养性。

例如,在第一章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

他还强调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知识本身。

其次,孔子在《学而篇》中提出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在第三章中,孔子说,“教诲无常宜。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他还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人的老师,相互学习和启发。

第三,政治是《学而篇》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孔子对政治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见解。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治领导者应该具备德行和智慧,能够以身作则,引导人民。

在第八章中,孔子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政治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素养。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观点,认为政治领导者应该善于协商和处理不同意见,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四,家庭伦理也是《学而篇》的重要内容。

孔子强调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

在第十六章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

”这句话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子女应该尊敬和孝顺父母。

他还提出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观点,强调了孝敬父母的长期坚持和实践。

总的来说,《论语·学而篇》是孔子思想的重要体现,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政治的智慧和家庭伦理的价值。

这些观点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而》原文解读翻译全文

《学而》原文解读翻译全文

《学而》原文解读翻译全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第一)孔子说:学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时时复习、练习,这难道不是一件让人感到愉快的事情吗?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第一)孔子说: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情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一)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表现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学而第二)学习不思考就是无用而空虚的,但单纯的思考而不去学习也是危险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学而第三)知道某件事和喜欢这件事的人并不相同,喜欢这件事的人又不如享受这件事的人来得更好。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学而第七)走在路上总有人可以作为我的学习对象,我会选择他们身上的好处去学习,而把他们的缺点加以改进。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学而第八)君子总是看到周围的人和事物,而不是比较个人和其他人,而小人则相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一)学习并不是单一的,需要时时复习、练习;有朋友从远方来应该感到快乐;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应该生气,这才是君子应有的风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学而第三)孔子说:我15岁时就开始立志于学习;30岁时能够自立;40岁时有了一定的头脑和见识;50岁时懂得了天命;60岁时能够听取别人的建议;70岁时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所依照的行事,不重犯过错。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学而第七)孔子说:我不会感到学习厌倦,我也不会感到教书无聊,这样的心态使我感到满足。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学而第三)孔子说:喜欢学习的人比知道学习的人更优秀,喜欢学习的人又不如享受学习的人来得更好。

《论语》学而篇赏析

《论语》学而篇赏析

《论语》学而篇赏析《论语》学而篇赏析篇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无论是我在读书时还是在后来的阅读中,都听或看到对于孔子这段话是这样解释的:“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很高的人嘛!”在读书时老师这样对我们讲解,并未觉得有何不妥,自觉我乃是小女子,君子与我何干。

学而时习也好,有朋自远方来也好或是人不知而不愠,我是通通都做不到的。

多年后的今天,我再次阅读孔子的这番话,觉得对于学而时习是认同的,但悦似乎说不上;如果有恶友从远方来,估计除了哭,我似乎是乐不起来的;至于人不知而不愠,就如我经常跟妈妈说的我是人不是神。

总而言之让我做到这些那是没戏的。

最后由此我也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孔老夫子果然不是人,他是神。

一日出于对南怀瑾先生深深的仰慕之情,因此买来了先生的《论语别裁》细细阅读。

该书的结构完全按论语的顺序排列的。

第一篇便是这学而时习之,先生的解释令我重新认识和感受了这段话。

首先先生讲到的就是学,学不量是指学习书本中的知识,也是指学问。

学问是从人生经验、做人做事上体会得来的。

又讲到了时和习,时其实讲的是随时随地,随时随地要有思想、见习、有体验、及时的反省自己。

例如看到某本书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话,往往会引出无数的感想。

又例如苦劝某人不能如此这般,但那人就是不听,而后就出了大错,看到这一切又会引发许许多多的思考。

这些才是学而时习之,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在阅读中、在经验中得到体会,令自己得到无比的愉悦和升华。

这不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随后先生又我们讲解了“有朋自远方来”,这里“朋”可并不是指普通的朋友,而是指知己。

“远方来”也不是简单的从远地而来如此,不但是指空间上的远方,亦是指时间上的远方。

例如你对于某件事情的看法,于已作苦的某位先贤相同,你又何尝不是这位先贤的知己呢!“人生难得一知己”、“士为知己者死”从些话语中不难看出有这样的朋友从远方而来,自然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论语·学而篇》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一些言行和教诲。

下面是对《论语·学而篇》的翻译和注释: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友来乎,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悦吗?有朋友来了,不是很高兴吗?”注释:孔子强调学习应该是持续的,并且学完一遍后要及时复习。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同时也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是空洞无物,思考而不学习则会遭受危险。

”注释:孔子认为学习只有结合思考才能真正产生效果,否则就是浪费时间。

同时,只有思考而不积极学习也是不够的,容易陷入危险之中。

3.子曰:“有教无类。

”翻译:孔子说:“教育应该没有隔阂。

”注释: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普及到所有人,不应该因为社会地位、出身等因素而有所区别。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来乎,不亦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高兴吗?有朋友来了,不是很快乐吗?”注释:这句话与第一句类似,再次强调了学习的快乐和友谊的重要性。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能向他学习的地方,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不足之处则要自己改进。

”注释:孔子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要善于观察和学习他人的优点,并且在自己身上进行改进。

这些是对《论语·学而篇》的部分翻译和注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第二篇原文与解析

论语第二篇原文与解析

论语第二篇原文与解析《论语》第二篇:原文与解析导读:《论语》是中国古代教育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

第二篇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文将介绍《论语》第二篇的原文,并对其进行解析和分析。

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析:这段原文中提到了几个关键词,包括“学习”、“朋友”、“不愠”等。

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明了儒家思想中对于学习的重视,提倡不断的钻研和修炼。

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强调了友情的重要性,人们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强调了君子的风度,应当宽容待人。

第二章: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解析:这句原文中使用了比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意思是说在执政过程中应当以德为根本,像北辰一样居于高位,指引众多星星相互共同发光。

此处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念,主张以德治国,以道德和美德来引导人民。

第三章:八佾篇原文:“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解析:这段原文中,孔子指出夷狄之地虽然有君王,但是他们的统治远远不及诸夏之地的亡国状况。

通过比较两者,孔子再次强调了治理的重要性,正视君王的责任与使命。

第四章:里仁篇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解析:这段原文中,“里仁为美”是指在家庭和社区中,要注重亲情和仁爱。

接着,“择不处仁,焉得知?”则是强调个人要从行为实践中体会到仁道的真正意义。

通过这两句原文,孔子教导人们要注重内心的修养与修炼,用仁爱来行事。

结语:《论语》第二篇中提到了不同的主题和思想,包括学习、执政、治理和仁爱等。

通过对其原文的解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论语》作为一部重要的教育经典,对于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论语学而原文与解析

论语学而原文与解析

论语学而原文与解析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其中的《学而篇》是十分重要的一篇,本文将对《学而篇》的原文进行解析,探讨其深层含义。

《学而篇》以“子曰”开篇,表明这是孔子的言论。

全篇共有十八章,涵盖了教育、修养、为人处事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本文将分析其中几个核心观点,并探讨其现实意义。

第一章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句话传达了学习的乐趣以及交友的喜悦。

习而不厌的学习态度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只有不断积累知识、实践技能,才能进步。

而结交远方来的朋友,则是通过人际关系的拓展来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增加交流的机会。

这提醒着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要时刻保持热爱和开放的心态。

第二章中,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唯上知,下愚。

”这里的“上知”指的是具有高智慧和学识,而“下愚”则是指缺乏知识和智慧的人。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才能与智者相互交流,汲取更多的智慧。

“上知”和“下愚”的对比,提醒着我们要重视教育,注重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追求提升自己的智慧。

第四章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单纯的机械学习只是空洞的死记硬背,没有思考的力量,无法应对复杂的问题;而纯粹的思考却容易陷入盲目臆断的误区。

只有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有力的思维体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思考,而在思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习的积累。

第十五章中,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这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之一,强调了尊重他人、互相善待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以自己不愿经历的事情,也不做给他人,始终保持谦虚、宽容和善良的心态。

这样的处世原则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还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对《学而篇》的原文解析,我们能够深刻领悟到其中的智慧和价值观。

学习的乐趣与交友的喜悦、教育的重要性、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以及互相善待的原则,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值得借鉴和践行的。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赏析《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为历代儒客习阅之经典名篇。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论语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论语学而篇赏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

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学而篇》解析
关键词:
务本、儒家思想、君子言行、仁、内省
摘要:
今天,不管我们如何理解孔子的思想,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人们应该始终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的一切,面对人生的每一天。

在创造生活的同时要学会享受生活、欣赏生活、感悟生活,因为生活中令我们愉快的事情很多很多。

经常复习所学知识,把知识应用于实际,争取使自己的主张被社会接纳,经常与朋友讨论感兴趣的问题,这都是很惬意的事情。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反省的内容很多,为什么曾参只提到“为人谋”、“与朋友交”和“传习”三个方面呢? 因为这包含了儒家思想中三个重要的理念:忠、信、学。

帮助别人时尽心尽力、竭尽全力、全心全意、全身心投入、高度负责、不遗余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成为别人可依靠的人,这就是忠,所谓“尽己之谓忠”。

这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是个人有修养的表现。

正文: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
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十六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
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
孝、信等道德范畴。

读了孔子的学而篇,感触很多,从中选择我感受最深的部分
解析一下。

《论语》《学而篇》“主要讲的是‘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入‘道德之门’”
[1]也是《论语》第一言,开篇即出经典之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是《论语》的开篇句,历来被人们作为经典
引用传诵。

可是这三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对这句圣贤之言更是情有独钟。


问,苍茫社会谁能通晓百物,谁又能独具慧眼?看破滚滚红尘,超然于世俗之外?
唯有宠辱不惊,保持最好的心境才能称为君子之行。

别人不能了解自己,但是我
却并不怨恨并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从古至今,自认怀才不遇者,何止万千?
起初是漫骂朝廷,而后是漫骂自己,再后是流落民间,郁郁而终,这也是许多古
代知识分子可悲的一生。

究竟是社会不能识别人才,还是自己根本就没有做好被
社会识别的准备?否则又怎么会在经历失利之后,会聚成一股社会的逆流,在风
口浪尖摇旗呐喊“知我者扰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尽管熟读经书,自认
饱读儒家经典,乃是儒雅之士,中国许许多多的古代知识分子还是没有全然读懂
《论语》一书,甚至对这句开篇之言更是不屑一顾。

一个新的环境难免会有陌生和背叛的感觉,因为面对自己的是许多陌生的各怀心机的面孔,此时需要自己去重新认识这样的一个环境而不是就此沉沦,其实有时候许多的感觉本来就只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己怎样去看待周围,看待自己身处其中的环境,或多或少的决定着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态度,这时,我想,需要的就是自己在别人的不了解当中保持单纯的心境,主动的去了解别人,即便还是不能让别人了解自己,最起码,自己还不失君子的作为!正所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今天,不管我们如何理解孔子的思想,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人们应该始终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的一切,面对人生的每一天。

在创造生活的同时要学会享受生活、欣赏生活、感悟生活,因为生活中令我们愉快的事情很多很多。

经常复习所学知识,把知识应用于实际,争取使自己的主张被社会接纳,经常与朋友讨论感兴趣的问题,这都是很惬意的事情。

人们一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恼怒,这才是君子所为。

坦荡、坦然、坦诚面对一切,而不要小肚鸡肠。

我们常感叹做人难,其实做人就是修炼。

为什么大家不理解我而我又不生气呢? 同为孔子相信“德不孤,必有邻”。

这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三步之内,必有芳草”的意思。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学生,以孝出名) 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给别人帮忙是否尽心尽力了? 与朋友交往是否做到了以诚相待?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都掌握了。

曾子的观点集中反映了孔子儒家学说强调个人自身修养的思想。

理想人格的塑造,离不开个人修养,而加强个人修养的最好办法就是“内省”。

可以想象,一个时刻注意检讨自己言行的人是不会犯大错误的。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反省的内容很多,为什么曾参只提到“为人谋”、“与朋友交”和“传习”三个方面呢? 因为这包含了儒家思想中三个重要的理念:忠、信、学。

帮助别人时尽心尽力、竭尽全力、全心全意、全身心投入、高度负责、不遗余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成为别人可依靠的人,这就是忠,所谓“尽己之谓忠”。

这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是个人有修养的表现。

信,有信任、信用的含义,更有诚信的含义,“以诚实之谓信”。

在与人交往中坚守信用,信守诺言,以诚相待,不
伪装自己,不欺骗对方,实事求是,据实相告,做朋友信赖的人,这也是个人修养的表现。

那种一味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欺骗、虚夸、闪烁其辞、“话到嘴边留三分、不可全抛一片心”等举止乃真君子所不为、所不齿。

而做到“传习”,掌握老师所教授的知识,这个人就会不断进步,读书明理,知书达礼,使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乎礼仪规范的要求,从而使自己在“为人谋”和“与朋友交”时更好地做到“忠”和“信”。

在今天的社会中,“吾日三省吾身”显得越来越重要。

为人谋而忠,是一个人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的表现,不言自明的道理是首先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要追求精益求精。

即便要辞职走人,也要把手头的事情做好,这就是“站好最后一班岗”。

与朋友交而信,是人品的表现,平等相待,坦诚相见,既讲究礼,又讲究理,尤其要敢于指出朋友的缺点和错误,做挚友,更做诤友。

传习,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不断学习,就是所谓“充电”,这样才能够使自己与时俱进,不至于被淘汰。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 ,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姓有名若,孔子的学生) 说:一个人孝敬父母,遵从兄长,而喜好犯上,这样的人很少;不喜好犯上而喜好作乱,这样的人不存在。

君子就应该追求根本的事情,有了根本,就有了原则。

做人的根本是仁,而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就是仁的根本。

有子的这一段话,反映了孔子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仁,以及仁的根本。

不管是犯上还是作乱,在孔子看来都是大逆不道。

要做到不犯上、不作乱,首先要做到在家孝敬父母,出门遵从兄长(所谓长兄如父) 。

因为一个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是不会任意胡为的。

所以,君子就应该做好安身立命的根本。

要有孝心,要有服从意识,要知道长幼、上下、高低、尊卑、贵贱的区别。

这样,你就知道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就懂得了做人做事的原则。

君子务本的观点在今天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和价值。

有资料说,日本企业招聘员工时,要了解其人在家庭中的表现尤其是对待父母的态度。

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会对企业产生忠诚的感情吗? 俗话说“莫以善小而不为”,就是告诉我们要从点滴做起,树立自己的目标。

同时要打好做人的基础,这就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要让人们知道你富有爱心,先从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善待他人做起。

诸葛亮曾经说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勤以养俭……”怎样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是历代知识分子谈论的话题。

《学而篇》里对君子的行为要求甚是严格。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贫而乐,富而好礼”讲究“温、良、恭、俭、让”。

“君子讲究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贫穷仍然快快乐乐,富裕而爱好礼仪”“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在历史上真正能放下功名利禄,超然世外的君子少之又少,不是人人都能做君子,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谈论君子之道的,《学而篇》里定下的君子言行的标准就似一条鸿沟,至今无人能越。

孔子也给君子们指出了一条雷同的人生道路“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一个充满了智慧的人生,这是一部读不完的心路历程,这更是儒家巨匠精心雕琢的人生轨迹,易中天曾经妄言:“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不知道当时,易老是处于怎样的心境才说下这番谬言,试想倘若这社会上人人都去做真小人,而不去谈论君子之道,没有一个可以参照的做人标准,这个社会的未来将是怎样的一番景象?难以言传。

君子是一个很难达到的境界,但是他象一块拥有巨大能量的磁铁,吸引着众多智者去接近他,去创造智慧人生。

参考文献:
1.《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译注
2.《孔子仁学思想中的节欲观及其现实意义》王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