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小说
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1《受戒》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如同品了一杯淡淡的清茶,口有余香。
总体来说,无论文笔还是故事都写得很美,有点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感觉。
小说里世界仿佛梦里桃源,只是里面人并非为了避世,而是本来就生长在那里,俗世中人有的他们都有,甚至比俗世中人更自由,更快活。
文章采用的是回忆式开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他是十三岁来的。
”这与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开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
”颇为神似。
不知道汪曾祺先生创作此篇时是否受到了这位法国文豪的启发。
如果是,那么此作可以说既有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又有西方意识流的不拘一格,堪称是一篇中西合璧的文学佳作。
在《受戒》中,明海的家乡管“出家”叫“当和尚”,感觉就像我们今天去“当老师”、“当记者”、“当编辑”似的。
只是一种可以赚钱的职业,并没有太多神圣的味道。
而且明海出家是早就计划好了的,因为他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
于是在他七岁那年,家里人便决定让他当和尚。
当和尚也是靠他舅舅的关系。
文中说道:“当和尚有很多好处。
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
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
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
”换做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包吃包住,收入不菲,工作不累。
”这样好的工作,就连明海自己也觉得在情在理。
这是小说的第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受戒”的缘起。
到了小说的第二部分,女主角登场了,文章写道:“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
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瘦长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的女孩子,在剥一个莲蓬吃。
汪曾祺 新校舍 阅读理解

《新校舍》是汪曾祺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群大学生在新校舍中的生活经历。
通过这篇小说,我们可以看到汪曾祺对于校园生活的独特观察和思考。
首先,小说通过描绘新校舍的环境,展现了大学生活的新鲜感和活力。
新校舍宽敞明亮,设备齐全,充满着青春的气息。
学生们在这里学习、生活、成长,度过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背景。
他们在新校舍中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成长。
他们之间有着友情、爱情、争执和误会,但最终都通过沟通和理解,找到了彼此的共同点和认同感。
此外,汪曾祺在小说中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教育的思考。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他通过新校舍中的各种活动和课程设置,展现了这种教育理念的实践。
总的来说,《新校舍》是一篇充满青春气息和思考的作品。
它通过新校舍这一特殊的场景,展现了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成长历程。
同时,也通过汪曾祺的笔触,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求雨》汪曾祺的

《求雨》汪曾祺的《求雨》汪曾祺的引导语:《求雨》是汪曾祺在1983年写的一个小说,下面是原文练习题答案与相关的赏析,我们一起学习吧。
求雨汪曾祺昆明栽秧时节通常是不缺雨的。
雨季已经来了,三天两头地下着。
停停,下下;下下,停停。
空气是潮湿的,洗的衣服当天干不了。
草长得很旺盛。
各种菌子都出来了。
青头菌、牛肝菌、鸡油菌……稻田里的泥土被雨水浸得透透的,每块田都显得很膏腴,很细腻。
积蓄着的薄薄的水面上停留着云影。
人们戴着斗笠,把新拔下的秧苗插进稀软的泥里……但是偶尔也有那样的年月,雨季来晚了,缺水,栽不下秧。
今年就是这样。
因为通常不缺雨水,这里的农民都不预备龙骨水车。
他们用一个戽斗,扯动着两边的绳子,从小河里把浑浊的泥浆一点一点地浇进育苗的秧田里。
但是这一点点水,只能保住秧苗不枯死,不能靠它插秧。
秧苗已经长得过长了,再不插就不行了。
然而稻田里却是干干的。
整得平平的田面,晒得结了一层薄壳,裂成一道一道细缝。
多少人仰起头来看天,一天看多少次。
然而天蓝得要命。
天的颜色把人的眼睛都映蓝了。
雨呀,你怎么还不下呀!雨呀,雨呀!望儿也抬头望天。
望儿看看爸爸和妈妈,他看见他们的眼睛是蓝的。
望儿的眼睛也是蓝的。
他低头看地,他看见稻田里的泥面上有一道一道螺蛳爬过的痕迹。
望儿想了一个主意:求雨。
望儿昨天看见邻村的孩子求雨,他就想过:我们也求雨。
他把村里的孩子都叫在一起,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就出发了。
一共十几个孩子,大的十来岁,最小的一个才六岁。
这是一个枯瘦、褴褛、有些污脏的,然而却是神圣的队伍。
他们头上戴着柳条编成的帽圈,敲着不成节拍的、单调的小锣小鼓:冬冬当,冬冬当……他们走得很慢。
走一段,敲锣的望儿把锣槌一举,他们就唱起来:小小儿童哭哀哀,撒下秧苗不得栽。
巴望老天下大雨,乌风暴雨一起来。
调子是非常简单的,只是按照昆明话把字音拉长了念出来。
他们的声音是凄苦的,虔诚的。
这些孩子都没有读过书。
他们有人模模糊糊地听说过有个玉皇大帝,还有个龙王,龙王是管下雨的。
汪曾祺《受戒》讲义

汪曾祺《受戒》讲义一、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 年 3 月 5 日—1997 年 5 月 16 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洁明快,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文化韵味。
《受戒》是其代表作之一,充分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魅力。
二、《受戒》的故事背景《受戒》的故事设定在一个充满水乡特色的江南农村。
这里有着广袤的农田、蜿蜒的河道、古朴的庙宇和淳朴的村民。
故事发生的时代,虽然社会动荡,但在这个相对封闭的乡村世界里,人们依然遵循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保持着一份宁静与祥和。
三、主要人物分析1、明海明海是小说的主人公,一个十几岁的小和尚。
他聪明、善良、纯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出家并非出于宗教信仰,而是为了谋生计。
在荸荠庵里,他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与周围的人相处融洽。
2、小英子小英子是个活泼开朗、率真无邪的乡村女孩。
她与明海年龄相仿,两人青梅竹马,感情纯真。
小英子大胆、直率,敢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是小说中最具活力和魅力的人物形象之一。
3、其他人物小说中还有一些生动的配角,如明海的舅舅、荸荠庵里的和尚们等。
他们各具特点,共同构成了这个充满烟火气的乡村世界。
四、故事情节小说以明海出家荸荠庵为开端,描绘了他在庵里的日常生活,包括念经、做功课、参与农事等。
在这过程中,明海结识了小英子,两人一起玩耍、劳动,感情逐渐深厚。
小英子家的农忙时节,明海前去帮忙,两人的关系更加亲密。
在一次划船的经历中,小英子主动表白,明海也欣然接受,展现了一段美好的青春爱情。
五、主题探讨1、对纯真爱情的赞美《受戒》中明海与小英子之间纯真无邪的爱情令人感动。
他们的爱情没有受到世俗观念的束缚,没有复杂的利益考量,只是两颗年轻的心自然而然地相互靠近。
汪曾祺《七里茶坊》原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汪曾祺《七里茶坊》原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汪曾祺《七里茶坊》原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引导语: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下文是小编整理他的一篇文章《七里茶坊》阅读练习与参考答案,与大家分享学习。
七里茶坊(节选)汪曾祺天已经很黑了,房顶上的雪一定已经堆了四五寸厚了,我们该睡了。
正在这时,屋门开处,掌柜的领进三个人来。
这三个人都反穿着白茬老羊皮袄,齐膝的毡疙瘩。
为头是一个大高个儿,五十来岁,长方脸,戴一顶火红的狐皮帽。
一个四十来岁,是个矮胖子,脸上有几颗很大的痘疤。
戴一顶狗皮帽子。
另一个是和小王岁数仿佛的后生,雪白的山羊头的帽子遮齐了眼睛,使他看起来像一个女孩子。
——他脸色红润,眼睛太好看了!他们手里都拿着一根六道木二尺多长的短棍。
虽然刚才在门外已经拍打了半天,帽子上、身上,还粘着不少雪花。
老刘小声跟我说:“是坝上来的…。
是赶牲口的,——赶牛的。
你看他们拿的六道木的棍子。
”随即,他和这三个坝上人搭起话来:“今天一早从张北动的身?”“是。
——这天气!”“就你们仨?”“还有仨…。
在十多里外,两头牛掉进雪窟窿里了。
他们仨在往上弄。
俺们把其余的牛先送到食品公司屠宰场,到店里等他们。
”“这样天气,你们还往下送牛?”“没法子。
快过年了。
过年,怎么也得叫坝下人吃上一口肉!”他们把粑粑头放在火里烧了一会,水开了,把烧焦的粑粑头拍打拍打,就吃喝起来。
我们的酱碗里还有一点酱,老乔就给他们送过去。
“你们那里今年年景咋样?”“好!”高个儿回答得斩钉截铁。
显然这是反话,因为痘疤脸和后生都噗嗤一声笑了。
“不是说去年你们已经过了黄河’了?”“过了!那还不过!”老乔知道他话里有话,就问:“也是假的?”“不假。
搞了“标准田’。
”‘啥叫‘标准田’?”“把几块地里打的粮算在一起。
”“其余的地?”“不算产量。
”“坝上过‘黄河’?不用什么‘科学家’,我就知道,不行!”老乔向我解释:“老刘说的是对的。
坝上的土层只有五寸,下面全是石头。
坝上一向是广种薄收,要求单位面积产量,是主观主义。
大淖记事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大淖纪事》是 汪曾祺的代表作 ,将两者进行文本互读 ,是一个 非常有趣的过程。沈从文在文学史上更多的是扮演 了一个诗性家园的寻找者;而汪曾祺则是一个不折 不扣的守望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大淖纪事》 是对 《边城》的改写。其中,汪曾祺巧妙地将沈从 文的 “诗性家园”进行了重建。和沈从文的 《边 城》不同,汪曾祺并不刻意营造 “抽象的过去”, 并不构造所谓的 “理想国”。以现代自由意志的生 活方式和古典意趣的艺术化氛围的和谐结合为民间 立场争取了一席之地。……在汪氏代表作 《大淖纪 事》中,我们可以完整地读到汪曾祺的生存哲学。
【汇评】
元人乔梦符有过对文章形式的形象比喻:“凤 头,猪肚,豹尾。”……如果我们按照古人对文章 的这些开篇要求来审视《大淖记事》的开篇,似乎 会觉得其开篇简直就是在闲拉扯 ,这样的开篇使汪 老的小说有点像在聊大天,聊到哪儿算哪儿,毫无 顾忌。正如他自己在《自报家门》一文中这样说的: “我的小说似乎不讲究结构,我在一篇谈小说的短 文中说结构的原则是随便。但是如果我们与这些闲 扯拉开距离,认真思索一番,就会发现这些“闲谈” 效果的精微和巧妙之处。……
?除净火气, 也可能除净 了血气。除 净感伤,也 可能除净了 创伤。 --林斤澜
2)“风俗画”小说:
汪曾祺小说中特别重视对风俗的描绘。 他的小说或以风俗作为环境背景 (如《 大淖记事》), 或使风俗成为人的活动和心理的契机 (如《受戒》), 或写风俗本身就是在写人(如《岁寒三 友》)。
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 风俗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 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悦。 风俗保留了一个民族常绿的童心,并 对这种童心加以圣化。 风俗使一个民族永不衰老。 --汪曾祺
浅论汪曾祺《詹大胖子》小说语言的音乐美

浅论汪曾祺《詹大胖子》小说语言的音乐美【摘要】汪曾祺的小说《詹大胖子》展现了独特的音乐美,通过对语言的精妙运用,创造出浓厚的音乐氛围。
在文学中,音乐美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读者产生共鸣与情感连接。
作者运用语言节奏的变化,营造出音乐般的韵律感,使文本更具吸引力。
巧妙运用音调和音色,增强了情节与旋律的结合,使故事更加生动。
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音乐描写,为角色赋予了独特的个性特征,使读者更易于产生共情。
汪曾祺的作品不仅在情节上引人入胜,更在语言层面展现了独特的音乐美。
语言和音乐在文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作品增添了灵动和生命力。
《詹大胖子》是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展现了作者对音乐美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关键词】《詹大胖子》、汪曾祺、音乐美、文学、语言节奏、韵律感、音调、音色、情节、旋律、人物形象、描写、独特、重要意义。
1. 引言1.1 介绍《詹大胖子》小说《詹大胖子》是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在上海被称为“胖子”的商人詹大胖子的故事。
小说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描绘了胖子的丰富生活经历和独特个性,展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商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
汪曾祺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物内心感情的把握,展现了胖子的复杂性格和丰富情感。
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上海方言和俚语,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整个故事架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詹大胖子》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更是一部展现了作者独特写作技巧和音乐美的杰作。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生动描绘和对情节的巧妙布局,汪曾祺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旋律感和韵律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场音乐盛宴之中。
1.2 音乐美在文学中的作用音乐美在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增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还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情感色彩。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通过音乐美来进行呈现的,通过节奏感、韵律感、音调和音色的运用,作家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使读者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一场音乐会中。
汪曾祺及其作品详解

汪曾祺汪曾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大淖事》、《受戒》等。
人物简介汪曾祺(qí)(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
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
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
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
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
“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
80年代以后,汪曾祺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
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
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
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
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
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
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汪曾祺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①浓郁的乡土风俗画描写:汪曾祺的小说是一幅幅清新隽永、淡泊静雅的风俗画,由于对故乡的热爱和对苏北水乡风土人情的谙熟,使得他描述起来潇洒自如,而且大量的风土人情描摹有着深刻的人生内涵。
在汪曾祺笔下,地方风俗多靠人物来体现。
风俗即人,这是他和很多作家最显著的区别。
《大淖记事》近一半篇幅写民情风俗,这正是大淖人自然恬静天性的写照,小说中十一子和巧云追求爱情的方式同大淖风情相和谐,使人很难分出哪些是写人物哪些又是写风俗。
风俗和人物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交相辉映地体现出民间生活的本真生命形象和人格取向。
()《大淖记事》故事梗概和赏析
【内容简介】此地名为大淖。
大淖,一片浩淼的大水,春时芦芽紫,夏日芦荻白,秋后芦花飞,冬至芦叶黄,四时景致,是幅水乡图画。
大淖东西两丛住户。
西边住了二十几个兴化锡匠。
他们讲义气,通有无,互相扶持,对人和气。
为首的老锡匠,有个侄儿徒弟叫十一子,一表人材,常惹得姑娘媳妇过来看他。
老锡匠告诫十一子不要拉扯上东头的姑娘媳妇。
大淖东头住的是挑夫,挑稻谷,也挑别的。
卖力气,吃糙米,乡风古蛮。
这里的媳妇也能挑,专挑鲜货,她们性情泼辣,能爱能恨。
男女关系也较随便,只有一个标准:情愿。
黄海蛟是挑夫中的好手。
女儿巧云漂亮又勤快。
巧云十七岁
时,黄海蛟摔断了腰,巧云一人挑起了家庭重担。
虽然老锡匠不让十一子往淖东跑,但十一子还是和巧云好上了,只是心里有,像一片云淡淡的飘来飘去不成雨。
一天晚上,巧云洗衣时落了水,十一子救她上来。
巧云昏迷不醒,十一子紧紧抱着她,心里软软的,但十一子送巧云回家后还是走了,巧云看着一天的好月亮,心里说:“你是个呆子。
”
这天晚上,水上保安队的刘号长霸占了巧云。
但巧云心里悔的是没有把自己先交给十一子。
趁刘号长下乡,巧云晚上约了十一子,他们在茅草丛里一直呆到月上中天。
事情没瞒过刘号长,一天,他带几个人从巧云被窝里拖出十一子,将他打得半死。
巧云救活了十一子,把他背到自己家里救治。
东头的挑夫和西头的锡匠都帮他们,并为他们感到骄傲。
锡匠们游行,顶香
请愿,要求交出刘号长。
县府怕事情闹大,就将刘号长驱逐出境。
十一子能说话了,巧云家有了三张嘴了,她把家里的箩筐翻出来挑担挣钱。
像那些媳妇们一样,巧云鬓插红花,风摆柳一样穿街过市,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一个能干的小媳妇。
十一子的伤当然会好的。
(原作发表于发表于《北京文学》1981年第4期)
【作品赏析】小说把倔强不屈、善良正直的锡匠十一子和勤劳勇敢、美丽可爱的姑娘巧云的爱情故事放在一幅幅浓郁的风俗画背景上展开。
运用富有特征的典型细节,表现生活中的神韵和人物的精神境界,写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淳朴、坚贞和不屈的性格,展示了他们美好的心灵。
作品采用散文体笔法,淡淡的叙述中饱蕴激情。
语言简练明快,如行云流水,有明清笔记和小品的神韵。
② 鲜明的传统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汪曾祺的小说融会了儒道互补、儒内道外的哲学意识和民间文化的生存意识。
其人物大多重入世、重实践、重世俗,又不为功名利禄所左右,追求自由放达的人生。
无论是《大淖记事》还是《受戒》,汪曾祺所塑造的主人公都具有善的本性,他们那可以死,可以生的爱情故事,浸染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
当然,在描写传统的真善美人物的同时,他也对人性的丑恶发出了深沉的喟叹,对于自私、自卑、平庸、麻木的心理状态有所针砭。
③ 小说散文化: a、重氛围描写:《受戒》开篇用了几千字来写庵赵庄一带的风景,“出于生计当和尚”的习俗以及佛门净地的人间烟火。
真正写主人公明子和小英子的文字并不多,这样就消除了一般小说中的“戏剧化”设计,显示出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
b、轻情节结构:汪曾祺小说的结构大都散漫随便,貌似随笔,无拘无束,随物赋形,姿态横生,《桥边小说三篇》、《故人往事》等作品都是信笔拈来,一地一景一人一事娓娓道来,其间还借用中国画中的“横断云风法”,插入一些风俗轶事的片断,等到人去事散后,小说也在读者不知不觉中结束了。
C、散文化的语言:他的叙述语言简洁干净,文白相间,雅俗互现。
雅则简洁冲淡,不乏幽默情致,俗则贴近口语,多用短句,质朴鲜活。
在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让人感到清新自然的同时,又讲究文学语言的妙、绝、雅,令人觉得韵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