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小说
汪曾祺 新校舍 阅读理解

《新校舍》是汪曾祺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群大学生在新校舍中的生活经历。
通过这篇小说,我们可以看到汪曾祺对于校园生活的独特观察和思考。
首先,小说通过描绘新校舍的环境,展现了大学生活的新鲜感和活力。
新校舍宽敞明亮,设备齐全,充满着青春的气息。
学生们在这里学习、生活、成长,度过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背景。
他们在新校舍中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成长。
他们之间有着友情、爱情、争执和误会,但最终都通过沟通和理解,找到了彼此的共同点和认同感。
此外,汪曾祺在小说中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教育的思考。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他通过新校舍中的各种活动和课程设置,展现了这种教育理念的实践。
总的来说,《新校舍》是一篇充满青春气息和思考的作品。
它通过新校舍这一特殊的场景,展现了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成长历程。
同时,也通过汪曾祺的笔触,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求雨》汪曾祺的

《求雨》汪曾祺的《求雨》汪曾祺的引导语:《求雨》是汪曾祺在1983年写的一个小说,下面是原文练习题答案与相关的赏析,我们一起学习吧。
求雨汪曾祺昆明栽秧时节通常是不缺雨的。
雨季已经来了,三天两头地下着。
停停,下下;下下,停停。
空气是潮湿的,洗的衣服当天干不了。
草长得很旺盛。
各种菌子都出来了。
青头菌、牛肝菌、鸡油菌……稻田里的泥土被雨水浸得透透的,每块田都显得很膏腴,很细腻。
积蓄着的薄薄的水面上停留着云影。
人们戴着斗笠,把新拔下的秧苗插进稀软的泥里……但是偶尔也有那样的年月,雨季来晚了,缺水,栽不下秧。
今年就是这样。
因为通常不缺雨水,这里的农民都不预备龙骨水车。
他们用一个戽斗,扯动着两边的绳子,从小河里把浑浊的泥浆一点一点地浇进育苗的秧田里。
但是这一点点水,只能保住秧苗不枯死,不能靠它插秧。
秧苗已经长得过长了,再不插就不行了。
然而稻田里却是干干的。
整得平平的田面,晒得结了一层薄壳,裂成一道一道细缝。
多少人仰起头来看天,一天看多少次。
然而天蓝得要命。
天的颜色把人的眼睛都映蓝了。
雨呀,你怎么还不下呀!雨呀,雨呀!望儿也抬头望天。
望儿看看爸爸和妈妈,他看见他们的眼睛是蓝的。
望儿的眼睛也是蓝的。
他低头看地,他看见稻田里的泥面上有一道一道螺蛳爬过的痕迹。
望儿想了一个主意:求雨。
望儿昨天看见邻村的孩子求雨,他就想过:我们也求雨。
他把村里的孩子都叫在一起,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就出发了。
一共十几个孩子,大的十来岁,最小的一个才六岁。
这是一个枯瘦、褴褛、有些污脏的,然而却是神圣的队伍。
他们头上戴着柳条编成的帽圈,敲着不成节拍的、单调的小锣小鼓:冬冬当,冬冬当……他们走得很慢。
走一段,敲锣的望儿把锣槌一举,他们就唱起来:小小儿童哭哀哀,撒下秧苗不得栽。
巴望老天下大雨,乌风暴雨一起来。
调子是非常简单的,只是按照昆明话把字音拉长了念出来。
他们的声音是凄苦的,虔诚的。
这些孩子都没有读过书。
他们有人模模糊糊地听说过有个玉皇大帝,还有个龙王,龙王是管下雨的。
汪曾祺经典短篇小说鉴赏

汪曾祺经典短篇小说鉴赏在中国文坛上,有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他们的杰出作品。
而汪曾祺,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以其独具风采的短篇小说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本文将对汪曾祺经典短篇小说进行鉴赏,展现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1. 《又见月圆》汪曾祺的《又见月圆》是他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人性的抉择和情感的升华。
故事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年代,描写了一个日本侦察兵遭围困的情节。
通过对主人公古井的刻画,汪曾祺熟练地展示了一个普通士兵的勇敢与机智。
他不仅具备了智慧和勇气,还表现出对自身价值和对国家荣誉的意识。
在最后关头,他不惜牺牲自己保护了自己的阵地,表现出一种高尚的情感和责任担当。
2. 《另一种望远镜》《另一种望远镜》是汪曾祺的另一篇经典作品,通过对家庭和人生的思考,呈现出了深邃的内在世界和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对老年夫妇因为儿子的不孝行为而遭遇困境。
然而,作者并没有局限于狭隘的家庭纠纷,而是将其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他通过叙述儿子的外国朋友,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观念的变革。
这种对比让人感到思索和反思,引发了对家庭、社会和人生意义的深思。
3. 《生活的艺术》《生活的艺术》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生活琐事的关注和思考,揭示了人生的独特价值和对美的追求。
小说以糊涂的老头子韩老农为中心,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举动和反应,展现出了生活的乐趣和艺术。
作者以优雅和幽默的笔触,表达了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在这个小小的镇子里,汪曾祺以他独特的眼光,将一个普通人的精彩展现出来。
4. 《人间草木》《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创作的另一篇短篇小说,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性的复杂性。
故事通过一个乡下小伙子和一段意外事件的展开,让人们不禁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绘,让读者切实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汪曾祺-受戒赏析

一、创作背景《受戒》,这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在上海《大公报》发表,1980年才重新写成了《受戒》。
两部作品比较后发现,两小说都有“回忆”的特点,但相隔了近三十五年,作家对往事的回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小说风格也完全不同。
《庙与僧》严格说来,只是《受戒》的创作素材,作家对人生的理解,还停留在好奇阶段,并无成熟的见解。
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才酿成醇美清新的《受戒》。
二、创作目的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也是梦想。
这是作家创作《受戒》的目的,表面上写小明子与小英子的初恋,实际上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清纯、和谐,小明子的聪明能干,小英子的活泼大方,他们对戒律的藐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所有这一切美好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已不复存在。
于是,表面上欢快的《受戒》,便包含了作家的隐痛,表面上的初恋题材,表现的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三、小说特征1、回忆性特点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
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情感的需要”。
《受戒》中的小明子正是作家当初在避难寺庙里所见的小和尚,同时,又有作家自己少年时的影子,比如作品开始写小明子出家路上对沿路店铺的好奇,尤其是小明子朦胧的初恋,都融进了作家自己的感受。
小明子出家时十三岁,四年后受戒时十七岁时,汪曾祺十七岁时也正经历着初恋,和善而儒雅的汪父(汪曾祺曾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还在他写情书时给他出谋划策。
而小说中的小英子,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甚至也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比如小英子的父母和善能干,勤俭持家,一家人过着殷实的生活,这与汪曾祺家的生活情景非常相似。
汪曾祺非常愿意始终像小英子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像小英子那样开朗活泼,但世事不如意,他又是男性,因此,只能抱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有点女性化,这种不争也是无奈的,因此,他的小说中多有这种不争而忍耐的人物形象。
汪曾祺的鸡毛读后感

汪曾祺的鸡毛读后感汪曾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他的作品以生活在农村的普通人为主角,描绘了他们的生活和情感。
《鸡毛》是汪曾祺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对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描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真实。
故事的背景是在中国农村,这样的背景使得故事更加贴近人民的生活。
汪曾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特别是男主人公王富贵,他是一个一心想着发财的农民。
他在外面打工,一方面为了赚钱给孩子赚取更好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通过与公司老板的勾结谋取暴利。
这个形象非常让人厌恶,但是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
在故事中,王富贵经历了许多矛盾和冲突。
一方面,他迷恋着小家电的诱惑,另一方面,他又要回到农村生活,面对着家族的传统。
他对待家族传统的态度始终是矛盾的。
虽然他一直排斥农村的生活,但是当他面对着切身的利益问题时,他又不得不回到农村。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他们追逐着城市的繁华,但是对于乡村的原生态却始终有着深深的眷恋。
通过这个故事,我也深深体会到了家庭的纽带和亲情的重要性。
在故事中,王富贵的儿子丁力一直扮演着一个悲剧的角色。
他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想,这或许是在告诉我们,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一个家庭对于一个人成长的影响。
汪曾祺的文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将读者带入到故事中。
他的描写能够令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思考。
而且,他的文笔简练、准确,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
在读《鸡毛》的过程中,我不禁对他的才华佩服不已。
通过阅读《鸡毛》,我也对于我们这个社会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们的社会发展迅速,物质财富的积累被极大地强调,然而,我们是否应该抛弃了原有的传统,仅仅追逐着财富和物质的满足?随着现代化的步伐,我们是否会开始遗忘掉一些我们应该珍惜的品质和传统?总而言之,汪曾祺的《鸡毛》给我的触动很深。
他通过丰富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到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故事中。
浅论汪曾祺《詹大胖子》小说语言的音乐美

浅论汪曾祺《詹大胖子》小说语言的音乐美【摘要】汪曾祺的小说《詹大胖子》展现了独特的音乐美,通过对语言的精妙运用,创造出浓厚的音乐氛围。
在文学中,音乐美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读者产生共鸣与情感连接。
作者运用语言节奏的变化,营造出音乐般的韵律感,使文本更具吸引力。
巧妙运用音调和音色,增强了情节与旋律的结合,使故事更加生动。
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音乐描写,为角色赋予了独特的个性特征,使读者更易于产生共情。
汪曾祺的作品不仅在情节上引人入胜,更在语言层面展现了独特的音乐美。
语言和音乐在文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作品增添了灵动和生命力。
《詹大胖子》是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展现了作者对音乐美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关键词】《詹大胖子》、汪曾祺、音乐美、文学、语言节奏、韵律感、音调、音色、情节、旋律、人物形象、描写、独特、重要意义。
1. 引言1.1 介绍《詹大胖子》小说《詹大胖子》是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在上海被称为“胖子”的商人詹大胖子的故事。
小说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描绘了胖子的丰富生活经历和独特个性,展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商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
汪曾祺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物内心感情的把握,展现了胖子的复杂性格和丰富情感。
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上海方言和俚语,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整个故事架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詹大胖子》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更是一部展现了作者独特写作技巧和音乐美的杰作。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生动描绘和对情节的巧妙布局,汪曾祺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旋律感和韵律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场音乐盛宴之中。
1.2 音乐美在文学中的作用音乐美在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增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还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情感色彩。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通过音乐美来进行呈现的,通过节奏感、韵律感、音调和音色的运用,作家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使读者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一场音乐会中。
汪曾祺及其作品详解

汪曾祺汪曾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大淖事》、《受戒》等。
人物简介汪曾祺(qí)(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
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
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
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
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
“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
80年代以后,汪曾祺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
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
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
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
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
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
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汪曾祺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
赏析汪曾祺《鸡毛》

赏析汪曾祺《鸡毛》赏析汪曾祺《鸡毛》汪曾祺先生的《鸡毛》虽短但经典,要如何进行赏析呢?下面来看看!一、故事梗概汪曾祺先生的《鸡毛》,根据汪先生在西南联大上大学的见闻经历加工而成,写出了文人眼中的市井百姓生活的原味。
故事表述以笔记兼散文的格调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西南联大新校舍中的平凡人物文嫂和经济系学生金昌焕,两个不同生活轨迹人物的琐碎故事。
金昌焕在毕业离校前,偷吃了以养鸡、缝洗衣物为生的寡妇文嫂的鸡并借了文嫂的鼎罐来炖。
直到金昌焕毕业“不声不响”地走了,文嫂在金昌焕床底下发现了三堆鸡毛才知道是金昌焕偷了她的鸡。
二、人物形象文嫂。
文嫂不是西南联大在册之人,新校舍的建设占地,使她这位寡妇与西南联大中的“先生们”有了生活的交集。
文嫂人很老实。
一个“很”字进行了有力度的概括。
让文嫂形象跃然纸上。
小说中又提到“虽然没有知识,但是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她的屋门也都是敞开着的。
她的所作所为,都在天日之下,人人可以看到。
”简洁的文字描写,反映文嫂没有文化但老实、平凡、规矩、透亮的有自已做人做事原则的性格。
金昌焕。
斯文外表掩藏下的虚伪、丑陋、与鄙俗、冷漠、吝啬、自私又带点功利,是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
冷漠的'表现是:他不欢迎别人来住,别人也不想和他搭伙。
同屋送给他一个外号,这外号很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吝啬的表现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作为学生他从不买纸,每天吃一块肉。
功利的表现是:追求女同学送戒指,括号弧里注明“重一钱五”。
三、小说主旨(一)人性中的一种邪恶。
儒家文化倡导人格中的精神世界要“贫贱不能移”,条件愈艰苦,愈不能丧失人性。
文嫂作为没有任何文化知识的普通妇女,不拿别人一针一线(除非是给或丢弃的),靠自己缝补拆洗养鸡糊口。
而身为大学生,“这金昌焕真是缺德,偷了文嫂的鸡,还借了文嫂的鼎罐来炖了。
”偷吃别人的鸡,还与主人借鼎罐,用完后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
普通人性大美之下,反射出人性中一种丧失人格尊严的邪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
着割不断的联系。 家庭的影响。汪父与汪“多年父子成
曾 兄弟”,张爱玲与父亲脱离关系。
祺 汪出生早春,逝于晚春,汪的文学生
的 小
涯“枯木逢春”,汪文总的气氛是春天的 气氛;张出生中秋,逝于中秋,张的文学 生涯是“春风得意”,张文总的风格是秋
说 天的肃杀——苍凉。
第
十 2、在充满爱与美的环境中成长
祺 1920年旧历元宵节,汪曾祺出生在江苏
的
高邮一个旧式地主家庭。和美的家庭,尤 其是儒雅慈爱博学多能的祖父与父亲,使
小 汪曾祺成为“这一个”汪曾祺,而非别一
说 个。
第
十 汪曾祺与张爱玲的对比
二
元宵节出生的影响。汪曾祺终其一生 看民俗听民俗,写民俗,与民俗有不解之
讲 缘。张爱玲则与上海、香港这两大都市有
说
写较少出现。
第
十 体现在小说情节上
二
汪曾祺的小说很少有大起大落的情节,
讲
都是看上去很平淡的日常生活,当地
风俗等等。
汪 体现在语言、语气、语调上
曾 祺
语言简洁自然、文白杂糅,素朴不重 修饰,但非常注重贴切;尤其是人物 对话,三言两语,常能勾画出人物神
的
态、心理;潜台词丰富。
小
说
第
十
语气平缓、波澜不惊,从从容容,
说
下,但火候还不够。
第
十
二 2、晚期小说自成一家,风格独特
讲 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
汪曾祺写得最好的作品大多是
汪
故乡生活的回忆,而很少涉及
曾
现实生活。这与他对小说的理
祺
解有关。他认为小说就是“跟 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很亲切
的
地谈一点你所知道的生活”。
小
说
第
十 回忆往往是散漫的,东拉西扯的;回忆 二 又总是有趣味的、让人愉快的人与事,
祺 的
正是内战前夕,张爱玲已大紫大红过了, 汪曾祺还在为找不到工作而想自杀,经恩 师沈从文帮忙,做了两年教员,一边工作
小 一边写作。与张爱玲相比,汪曾祺的确可
说 称“大器晚成”。
第
十 1948年到北平,失业半年,后到历史
二 博物馆任职。1949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集
讲
《邂逅集》,意思是他的小说题材都是 偶然得来的,可见他创作并不刻意,较
二 讲
祖父母、父亲、后母、幼稚园和中 小学老师,都给了汪曾祺充满慈爱的人 生教育与充满古典情调的审美影响。
汪
曾
汪
祺
曾 祺
的书 画小作 品说第
十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二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讲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汪 曾
家庭、学校、环境及自身的兴趣与天 分,造就了汪曾祺。
第
十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点
二
体现在小说结构上 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是按照生活的多维流
讲
动来构建的,也就是按照生活“本来的
汪
原貌”来描写的。常常先写环境,再写 人写事。有时候,往往是写环境气氛占
曾
据篇幅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二。
祺
汪曾祺写人也有特点,往往是写“事”
的 小
重于写“人”,写人也是以少胜多的白 描,计白当黑的大写意,有《世说新 语》、宋人笔记的特点,肖像、心理描
第
十 一、汪曾祺其人
二
讲
﹃
汪
大 器
曾
晚 成
祺
﹄ 的
的
汪 曾
小
祺
说
丁聪绘汪曾祺像
第
十 二
1、在吉庆的日子与和美的家庭出生
1943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值得
讲 纪念的年份。这一年,南方沦陷区上海出
现了张爱玲;北方解放区延安出现了赵树
汪 理。1920年同样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
曾 汪曾祺与张爱玲都在这年出生。
讲 那么,让汪曾祺最愉快的就是童年往事,
故乡生活中的人、物、景,也就是民俗
汪 与民情;与擅长描写小奸小坏的男女故
曾 事的张爱玲比较,汪曾祺更擅长描写小
祺
悲小欢的民间人事。 同时,回忆则难免带有一种忧伤的情调,
的 因为那些让人愉快的人和事,都一去不
小 回了。《受戒》的结尾,作者就写着
说 “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主要用于描写细节、对话,形象生动;
汪 介绍性语言主要用于介绍当地风俗,浅
曾 白丰富,融入民间方言,三者相得益彰。
祺
对话描写尤其精当,如果说介绍性语 言是静止的,是河床,那么叙述语言则
的 是线性流动的,是溪流,而描写语言就
小 是活蹦乱跳的水珠。
说
(完)
第
十 二、汪曾祺小说的基本特点
二 1、早期小说成败参半,散文化特征
讲 初露端倪
《小学校的钟声》用西方意识流方
汪
法写成,《复仇》、《落魄》受西方
曾
思想比如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影响,
祺 的
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不算成功。 《老鲁》、《鸡鸭名家》、《戴车 匠》及《异秉》等小说已具有比较清
小
晰的汪曾祺特色,与后期小说不相上
二
不急不躁,像缓缓流动的小溪,
讲
而非大河大江,语调优美而忧伤。
汪 3、《受戒》的基本特点
曾 主角是民俗民风,是气氛而不是
祺 人物,而“气氛即人物”。
的 小
结构散漫有致,有一种“苦心经 营”的随意。
说
第
十 语言生动形象,叙述语言、描写语言、 二 介绍性语言各有情致。叙述语言主要用
讲 于叙述事件过程,准确简洁;描写语言
汪 曾
少职业化、市场化的因素,也与张爱玲 不同。 同时,这时期的汪曾祺还在摸索阶段,
祺 还没找到自己的风格,很多作品带有习
的 作的性质,或者就是习作,但《老鲁》
小 说
等作品,已可见出80年代后散文化小说 的基本特点。
第
十 后随军南下,在武汉一女子中学任教,一
二 讲
年后调回北京,先后任《北京文艺》、《说 说唱唱》和《民间文学》编辑。 1958年被补划为右派,下放张家口农科所劳
祺 桐城派特别是归有光简练的散文、屠
的 格涅夫和沈从文的小说,决定了汪曾祺
小 说
的一生——他从事文学创作及创作的风 格,均与此相关。
第
十
二
讲
下厨
汪
曾 青年时代
祺
的
作画
小
说
第
十
→汪曾祺与恩师沈从文
二 3、随遇而安的一生
讲 1939年经上海、
香港、越南到昆明,
汪 考入西南联大中文
曾 系。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1946年到上海,
汪
动。1961年调北京京剧团任编剧。1963年出 版第二部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既不如
曾 《邂逅集》中的一些作品,也不如80年代后
祺 的作品。“文革”中被江青“控制使用”,
的 参与改编沪剧《芦荡火种》为京剧《沙家
小
浜》。 1979年重返文坛,作品源源不断,小说、散
说 文、评论均好评如潮,掀起了一股“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