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小说的人性内涵
汪曾祺 受戒赏析

汪曾祺《受戒》赏析一、创作背景《受戒》,这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在上海《大公报》发表,1980年才重新写成了《受戒》。
两部作品比较后发现,两小说都有“回忆”的特点,但相隔了近三十五年,作家对往事的回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小说风格也完全不同。
《庙与僧》严格说来,只是《受戒》的创作素材,作家对人生的理解,还停留在好奇阶段,并无成熟的见解。
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才酿成醇美清新的《受戒》。
二、创作目的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也是梦想。
这是作家创作《受戒》的目的,表面上写小明子与小英子的初恋,实际上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清纯、和谐,小明子的聪明能干,小英子的活泼大方,他们对戒律的藐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所有这一切美好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已不复存在。
于是,表面上欢快的《受戒》,便包含了作家的隐痛,表面上的初恋题材,表现的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三、小说特征1、回忆性特点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
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情感的需要”。
《受戒》中的小明子正是作家当初在避难寺庙里所见的小和尚,同时,又有作家自己少年时的影子,比如作品开始写小明子出家路上对沿路店铺的好奇,尤其是小明子朦胧的初恋,都融进了作家自己的感受。
小明子出家时十三岁,四年后受戒时十七岁时,汪曾祺十七岁时也正经历着初恋,和善而儒雅的汪父(汪曾祺曾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还在他写情书时给他出谋划策。
而小说中的小英子,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甚至也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比如小英子的父母和善能干,勤俭持家,一家人过着殷实的生活,这与汪曾祺家的生活情景非常相似。
汪曾祺非常愿意始终像小英子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像小英子那样开朗活泼,但世事不如意,他又是男性,因此,只能抱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有点女性化,这种不争也是无奈的,因此,他的小说中多有这种不争而忍耐的人物形象。
从《异秉》看汪曾祺的人性观照

从《异秉》看汪曾祺的人性观照从《异秉》看汪曾祺的人性观照汪曾祺是一个“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他在作品中寄托了深刻的人性观照。
汪曾祺的《异秉》最初完稿于1948年。
八十年代,汪曾祺对《异秉》进行了改写。
改写后的《异秉》少了一份嘲讽和戏谑,更多了一些理解和怜悯,彰显了汪曾祺在历尽人生喧哗后的淡化悲哀、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苦难人生深深的人性观照。
一、温和的生存哀歌汪曾祺说:“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
我认为儒家是讲人情的,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思想。
”1他评价自己的作品:“我写的人物,有一些是可笑的,但是连这些可笑处也是值得同情的,我对他们的嘲笑不能过于尖刻……我的小说有一些优美的东西,可以使人得到安慰,得到温暖。
”2《异秉》中,王二做生意发家被认为有“异秉”。
王二爱听书,以前不敢去听书,认为一个卖熏烧的与听书身份不相称,怕人议论。
等到赚了钱,才认为可以了。
从这些描述中不难看出,王二是一个道德感强,同时又自我认同感低的人。
王二做生意也是如此,最初选择保全堂来摆摊子的原因之一,是晚上来药铺抓药的人很少,王二碍不着人家生意。
后来换了地方,是因为“遇上下雨下雪,叫主顾在当街打伞站着,实在很不过意。
”王二对他的每一位顾客都很热心,甚至“谁什么时候来,买什么,他心里都是有数的。
”3汪曾祺笔下的王二明显地接受了儒学的影响:谦卑有礼,注重人情,自我节制。
王二每天吃过晚饭,“就端了一杯热茶,坐到保全堂店堂里的椅子上,听人聊天。
”“听人聊天”,这句话就让读者对王二的性格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不仅不因自己有钱而大吹大擂,反而自愿地充当倾听者的角色,让别人舒心愉快。
汪曾祺把王二的谦卑、小心、人情世故用四个字表现了出来。
再说其他人。
保全堂的陶先生是“同事”,因为是痰篓子,已经有三次要被请辞,因人说情留下了。
但辞而不去,脸上无光,只得更加勤勉,更加谨慎,咳嗽也总是强忍着。
在保全堂学生意的陈相公,起得最早,睡得最晚,为先生们倒尿壶,扫地,擦桌子,晒药收药,要干的事情很多。
论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

论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汪曾祺是中国著名的作家,其作品幽默而深刻,充满生活的智慧和时代的色彩。
他的小说,不仅是一部故事的讲述,更是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其小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艺术成就备受业内人士的赞誉,更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汪曾祺的小说之所以能够深刻地打动读者,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他巧妙地将奇崛和平淡的生活相融合,打破了传统小说存在的“艳情奇谈”、“豪情壮志”,刻画了独具特色的小说形态。
首先,汪曾祺的小说情节富有趣味性。
他写作时常常注重小说情节的格局设置,灵活地应用转车法,使事件不失趣味,情节的推进时而悬疑,时而轻松,交替着展开。
这样的情节设计也是他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
比如在《故人的童年》中,小说情节先后讲述了作者陈老师在北京的一次偶遇,拿着照片寻找旧友的过程以及寻找到的旧友的成长经历。
这样富有张力的情节设计能很好地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欣赏其中的精妙之处。
其次,汪曾祺的小说对细节的关注十分入微。
他钟爱重细节的描述,像一位匠人一样雕琢每一个形象,将细节唤起读者的生动想象。
比如在《林海雪原》中,他经过深度描写,将大刀头饭肉、十里香、狗肉焖子等吃食细节描写得特别生动,使读者仿佛嗅到了这些食物的气息,感受到了它们所带来的滋味,这些细节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也让读者对人生有更深刻的感悟。
此外,汪曾祺的小说还显示他深刻的思想和对人性的探索。
在汪曾祺的小说中,人性的阴暗面和积极面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他不仅善于捕捉人性的缺陷,也深刻地反思这种缺陷在社会中的根源和影响。
比如在《围城》中,他将人物衣食住行的细枝末节刻画得入木三分,展现了各种角色的个性和心理特征,无一例外地彰显出社会上的虚伪、功利与盲目崇拜等现象,这些缺陷既反映人性的本质,也折射出时代背景下的普遍现象。
综上所述,汪曾祺的小说之所以能够深得读者喜爱和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不仅在于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追求,更在于他巧妙地将奇崛和平淡相融合,刻画出独具特色的小说形态,并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深刻深入的思考,使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等方面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时代的色彩。
论汪曾祺的人文精神

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学者汪曾祺,可谓是沈从文的真传弟子。
其作品有着丰富的内涵,用词也准确精当,被历来研究者拿来作为研究的典范,无不体现了其作品在内容和主题方面的造诣之深。
本论文主要对汪曾祺的人文精神进行解析,具体论述其人文精神表现以及形成原因。
一、汪曾祺人文精神的表现(一)作品中人性的和谐在汪曾祺的作品里,表达了人性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的行为是不受外界压迫与拘束的,讲求和追随内心的真实想法,生命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存在。
什么清规戒律,什么世俗伦理,在汪曾祺笔下只有抛弃这些才能真正的获得生命的价值。
在作品《受戒》中,我们可以看到荸荠庵的名称是不符合世俗规矩的,以及住在庵里的和尚们更是从来都无所谓什么规矩。
作者介绍到荸荠庵这样说“庵原本就是尼姑住的。
和尚庙、尼姑庵嘛。
可是荸荠庵住的是和尚。
”[1]大师父仁山在庵里“从不穿袈裟,经常是披着件短僧衣,裸露着一个黄色的肚子。
一天里他总是这样不衫不履地这里走走,那里走走。
” [2]这种行为是不符合做和尚的规矩的,在其他寺庙也是决不允许的。
我们再来看看明海,明海的行为更是不符合一个做和尚的规矩。
在汪曾祺晚期的作品《薛大娘》中,描写都到主人公薛大娘穿鞋时总是光着脚,只是为了让自己的脚趾头自由的舒展开来,免得受袜子和鞋的束缚。
她和吕三在一起只是顺着自己的心,图个快活而已。
她这么做了,却也不怕邻居背后说闲话,她满足于身体获得的快感,是个性情中人。
薛大娘这种自在的生命意识表达着原始生命的美丽并且完全尊崇的内心世界,崇尚生命的自在。
(二)作品中自然的和谐纵观汪曾祺的作品,我们不难从作品中感觉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汪曾祺的故乡高邮是江苏省一个美丽的小城,是一个秀美的水乡,水总是让人感觉到像女子般恬静与秀美,所以我们看到汪曾祺的大部分小说中总是谈到水,即使没有水出现,文章也给人一种如水般的恬静与舒适,充满了诗情画意。
所以,他提倡在文学创造时讲究文学创造要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主张人与自然应该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
汪曾祺人间烟火的理解

汪曾祺人间烟火的理解汪曾祺先生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流传广泛,其中《人间烟火》更是被誉为其代表作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汪曾祺以细腻、真实的笔触描绘了当时农村的生活,展现出了人间烟火的真正含义。
人间烟火,顾名思义,即指人们在人世间所经历的愁喜、苦乐和生活的点点滴滴。
而汪曾祺通过这部作品,将人间烟火的本质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人间烟火》中,汪曾祺以一颗平常心来审视人生百态。
他告诉我们,人们的生活中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然而,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人们之间也能够相互支持、互相帮助。
他以一个乡村小孩的角度,生动地描绘了这个村庄里人们的生活琐事,展现了那些平凡而温暖的细节。
汪曾祺通过对人间烟火的描绘,让我们明白了生活的真谛所在。
他告诉我们,生活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困难和挫折是难以避免的。
但正是这些挫折和困难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人生之路。
他通过描写农村小孩的故事,告诉我们,孩子们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纯真和乐观,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告诉我们要用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人生的冲击和不如意。
此外,在《人间烟火》中,汪曾祺还通过描写风景和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摹了乡村的景色,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独特。
通过这些描写,他告诉我们,虽然人类和自然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但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实现人间烟火的完美。
综上所述,《人间烟火》是一部生动、全面、有指导意义的作品。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汪曾祺向我们展示了人间烟火的真正含义。
他告诉我们,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坚持不懈地前行,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收获人生的辉煌。
同时,他也告诉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珍贵恩赐。
让我们从汪曾祺的《人间烟火》中汲取智慧,用平常心去品味,去感受人间烟火的真谛和美好。
汪曾祺散文集的生活哲学

汪曾祺散文集的生活哲学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散文作品流传广泛,被称为“散文大师”。
他的作品不仅描写了生活的琐碎和细节,更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学。
本文将从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中提炼出一些重要的生活哲学思考。
一、对人生的洞察汪曾祺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和独到见解。
他善于通过描写细小的生活片段,折射出人生的真谛。
比如他在《再看照片》这篇散文中写道:“爱,经过时间的洗礼,砾石般抵来,又退了。
”他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爱情的脆弱,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人生的变幻无常。
二、对生活的细腻触摸汪曾祺的散文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细节的触摸和感悟。
他能够看到日常生活中细微而普通的事物,从中获得灵感和启迪。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他对乡村生活的描摹,对农民的赞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汪曾祺在《农村采访逐句记录》中写道:“生活所发生的事儿无论大小,也都可以成为一个佳话。
”这句话透露了汪曾祺对生活本身的热爱和对日常琐碎事物的重视,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三、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自然是汪曾祺作品中重要的元素之一,他对大自然怀着敬畏之情。
他善于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生命的美好和脆弱。
在《雪山》一文中,他写道:“楚楚可怜的花朵,还没有经过一场风雪的洗礼,看上去是甜美的,等候着一起过年。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大自然中的美丽与无情,让人对生命的脆弱和美好有更深的体会。
四、对人性的思考汪曾祺的作品中深入展现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剖析。
他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进行塑造,从而传达出对人性弱点和迷茫的思考。
比如在《上海世博会现代农民杂志上的一则广告》中,他以一种嬉笑怒骂的方式,对当代人追求物质的盲目和浮躁进行了讽刺。
通过这样的描绘,汪曾祺引发了人们对于当代社会人性的思考,引发读者对于自身价值观的反思。
五、对当代社会的评论汪曾祺作品中的生活哲学也展现在对当代社会的评论上。
他善于对社会现象和矛盾进行透彻分析和思考。
在《窑洞里的火塘》一文中,他描述了城市居民对于农村家庭的情感依附,对于当代家庭价值观的批判。
论汪曾祺早期小说的思想内涵与叙事风格

论汪曾祺早期小说的思想内涵与叙事风格摘要:汪曾祺以《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享誉文坛,但他的人格理想和艺术追求已经在早期小说《邂逅集》中充分地显现出来。
作品通过对普通人的平凡命运和生存状态的描述,充满着对世道人心、人类命运的关注,从他们乐观通达的人生态度中发掘民族心理的深刻内涵,表达对自然和谐的人生境界的执着追求。
由于他的人格理想和生活趣味与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以及集体无意识具有隐秘的深层联系,所以汪曾祺小说具有强烈的魅力和持久的影响力。
那种浸润作品的淡淡的苦涩,以及淡定自如的叙述风格,形成了汪曾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关键词:汪曾祺;早期小说;思想内涵;叙事风格汪曾祺先生以他的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享誉文坛,广为人知,在文学史上奠定了牢固的地位。
当我们沿着他的创作道路探寻其轨迹时,汪曾祺的人格理想和艺术追求已经在早期小说《邂逅集》中充分地显现出来,这些作品至今依然保持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以它们特有的风神气度打动着读者。
由此可见,一个作家的早期创作对其一生的创作都具有着一种重要的引领意义,就像《狂人日记》之于鲁迅和《大堰河》之于艾青一样,他们后来的所有创作都是其早期作品思想底蕴的延伸和发展,他们后来成熟的艺术风格也均发端于其早期作品所表现出的美学追求。
因此,研究汪曾祺早期创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对其作品美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的总体评价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汪曾祺先生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邂逅集》出版于1947年,集子收有《复仇》、《老鲁》、《落魄》、《戴车匠》、《艺术家》、《鸡鸭名家》、《邂逅》等八篇小说。
作品通过对普通人平凡命运和生存状态的描述抒发生活内在的诗意,表达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生活趣味,充满着对世道人心、人类命运的关注。
作者从他们乐观通达的人生态度中发掘民族心理的深刻内涵,即对自然和谐的人生境界的执着追求,这也是汪曾祺一生追求的至高境界。
正因为汪曾祺作品中有某种内在的东西与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以及集体无意识具有隐秘的深层联系,才使得汪曾祺小说具有如此强烈的魅力和如此持久的影响力。
论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

论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汪曾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名垂青史的名字。
汪曾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和剧作家。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巧为人所称道。
他的小说在描写生活的平淡中,常常寓有奇崛之处,但这种奇崛却不是为了卖弄而存在,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学底蕴。
本文将详细阐述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
一、寓意深刻,文化内涵丰富。
汪曾祺的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不仅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而且也涉及各个方面的人文社会现象。
例如,他的小说《围城》所描绘的社会现象表现出了当时城市中的腐败和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而他的小说《钟鼓楼》所描绘的正是春秋时期的史实,用寓言的方式来探讨君臣之间的道德关系。
汪曾祺的作品常以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为主角,通过他们的视角来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现象,让读者在平淡的故事中领悟到深刻的寓意和哲学道理。
二、情节曲折,寓意深刻汪曾祺的小说虽然平淡,但情节却多变曲折。
他可以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事件,展现出人们的矛盾与冲突,甚至可以反映出社会的问题和历史的局限性。
例如,他的小说《马桥词》所描写的就是一个经历多次转折后才被解决的农民遭受不公的故事。
这种情节的变化让读者在读完之后,对于故事中反映的事件和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内在品质。
三、语言简单,直观易懂汪曾祺的小说语言简单,直观易懂,曲折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不会给读者带来阅读的障碍。
他的小说中多用平易近人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片段,不时添加一些耳目一新的描写,使读者可以轻松地了解和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和道理。
他的小说中大量运用方言,把人物的语言真实地还原了出来。
这样的描述,不仅能让读者更好地领悟到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特点,同时也让人物之间的交流更耐人寻味,更质朴自然。
四、细节描写,意味深长汪曾祺的小说中,细节描写十分传神,甚至可以用意味深长来形容。
他能够在普通的场景中,描绘出很多简单而独特的细节,从而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神秘和诗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年论文题目:汪曾祺小说的人性内涵姓名:覃思霖学号: P100711042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 2010级2班指导老师:张向东2013 年 10 月 22 日汪曾祺小说的人性内涵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覃思霖指导老师:张向东摘要汪曾祺小说是一幅自然清新而高雅隽永的风俗画,他以故乡高邮的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给读者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内涵。
在他的小说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意识,儒道佛思想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小说中的和谐。
在对乡土风俗的描写中,渗透了作者对传统哲学意识和审美的思考。
他所描述的人物是真、善、美的化身,渗透出一种美的人性,给人美的情感体验。
本文以汪曾祺小说为载体,将从民间善恶观、人物的仁爱、抗争精神和对生活的态度等角度来阐述作者对人性美的追求。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人性美,风俗汪曾祺是我国当代作家中最具有独特风格和美学追求的作家,他对风俗、友情、爱情、自然的独特描写都表现出自己对人生的热爱,对健康人性的向往。
其笔下很少有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大英雄,更多的是对旧社会中普通小人物、小市民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比如商人、工匠、医生、农民、学生、和尚、挑夫等。
他力图通过小人物的平凡命运挖掘人类内心深处蕴藏的美。
其《受戒》和《大淖记事》的发表与获奖①,引起了文坛和读者的关注。
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弟子,写作风格与师相近。
与前辈抒情小说作家不同的是,他更注重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他的小说创作中,这使得他的小说富有一种浓郁的文化韵味。
有评论家认为:“真正使新时期小说步入新的历史门槛的,应该是手里擎着《受戒》的汪曾祺。
”②他在小说中将人性美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更值得我们去品味和研究。
一.儒家色彩的民间善恶观汪曾祺继承了传统小说对道德民间化的书写。
在他所写的人物里,大多是重义轻利、乐于助人和具有强烈家庭观念意识的传统人文主义思想,人们各自在自己的生活圈里过着安分的日子,因此,活得很快乐很知足,人与人之间很少有激烈的斗争,他描绘的世界很少有悲伤。
朋友同甘共苦,夫妻相濡以沫,邻居间团结互助,民风也极其简朴。
在《徒》中,写到小学教员高北溟身处困境,却不苟于世。
他面对世俗的压力和排挤,仍保持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清高和节操,为了恩师的遗稿能被刻印,他省吃俭用,甚至牺牲自己孩子的前途。
《故乡人-钓鱼的医生》中,王淡人一个有博大仁爱之心的人,作为一名医生,他救死扶伤,替人医病从不计较报酬。
家乡发大水,他冒着洪水去救治乡人,全然不顾个人安危。
《故里三陈-陈泥鳅》中,写陈泥鳅好依也好利。
他打捞尸体还讨价还价,救活人则不计较报酬,救上来的人的人一无所有了,他连姓名都不问,还把自己的积蓄无偿的周济孤寡老人。
这种尚义精神是儒家以义为上思想的表现。
《大淖记事》中受伤的十一子被接回以后,东头的几家大娘、大婶杀了下蛋的母鸡,给巧云送来了。
锡匠们凑了钱,买了人参,熬了人参汤给十一子补营养。
挑夫、锡匠、姑娘、媳妇,川流不息地来看望十一子。
而刘号长打了人不敢露面。
乡亲们为此愤愤不平,集体顶香请愿,迫使县政府最终将刘号长驱除出境。
这种美好的人性在乡亲们身上闪闪发光,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美的不懈追求。
[1]汪曾祺接受了儒家的人本信仰,又将它体现在世俗生活之中,呈现出世俗人道主义色彩。
汪曾祺突出民间道德观的目的与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形成鲜明对比,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为了权力和生存,人们玩弄各种权势,出卖朋友、同志,甚至是亲人,文明杯践踏,知识分子被抨击,无知主宰着一切。
而汪曾祺想通过故乡“以义为上”的道德观念来唤醒丧失的人性。
虽然历经坎坷,被人嘲讽,但他一直坚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
”③二.仁爱和抗争精神中的人性美汪曾祺的创作总是寄托着美德理想和追求。
在他的小说里,真率的人性、朴素的人情、正直的人格是小说人性的审美理想的核心。
他的作品大多是描写人与人关系融洽和睦,人与人交往率直真诚,不受封建礼教束缚自然淳朴的感情,人的生命处于自由自在的状态,这是最高意义的生存。
虽然社会的不公和残酷使人痛苦甚至迷茫,但汪曾祺从未放弃对自由的渴望,对人性美的追求,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小人物身上流露出的人道主义精神。
《岁寒三友》中靳彝甫是一个民间画家,当他得知自己的两个朋友,王瘦吾和陶虎臣被逼迫落入窘境时,毅然将视若生命的有文三桥边款的三块田黄石章给季匋民周济他们,在逆境中他们同舟共济确实像岁寒三友的“松梅竹”,风骨凛然,节气奇高。
《受戒》在香烟缭绕的寺庙里,但却展现了一个非同一般的世界:庵里的和尚吃肉、打牌、放焰口,享受世俗人生的快乐。
三师傅仁渡对爱情洒脱豪爽,而小和尚明海与赵庄小姑娘小英子纯洁的爱情又宣告了,冷若冰霜、扼杀人性的佛门戒律的破产,人性的胜利。
汪曾祺把和尚当成人来写而不是把和尚当和尚来写,作品洋溢着作家对健康人性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对个性解放的执着追求。
二是汪曾祺对人性美的追求与赞美不仅仅是表现人性,更是对自由自在生存状态的追求。
他说:“你发现没有,我笔下的小百姓,没有坏人,有人写评论,说我将所有人雅化,这跟我儒家思想宗旨有关。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其提倡以仁爱之心对待身边的一事一物。
毫无疑问,用这样的思想写人写社会,反应出来的必定是人性美和社会的和谐。
所以,真善美成为汪曾祺小说的价值取向。
他的小说不注重在剧烈矛盾冲突中展开故事情节,给人以环环相扣、心潮澎湃之感,而是在舒缓平和的抒情笔调中流露出对生活的思考与追求。
他曾说:“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但我追求的是和谐,希望寄奇崛于平淡,那外来于传统,能把它们糅在一起。
”三是汪曾祺还写这些小人物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大淖记事》中当恶霸刘号子不仅糟蹋了巧云同时将十一子置于死地时,他们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巧云没有寻死而十一子也没有因为拳打而放弃生命,而锡匠们也上街游行:,他们表现出不可侵犯的威严和不可动摇的决心。
这个带有中世纪的帮色彩的游行队伍十分动人。
[2]他们靠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最终胜利了。
仗势欺人为非作歹的刘号子驱逐处境不许在踏进县城一步。
这些人都以儒道佛思想和方式斗争着,表现出特有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展现了不卑不亢的抗争精神。
三.美丽质朴和重情重义的人性美中国有很多优良的传统道德,如仁爱、善良、道义、简朴等,这些处处展现出人性之美。
汪曾祺作为一个仁厚长者,有着对生活执著的爱恋和深长的情意。
他说, “我有个朴素的古典的中国式的想法, 就是作品要有益于世道人心。
”这无疑是要使自己的作品为世间人生增添更多的“美”与“爱”, 增添更多的人道主义的基质。
他笔下大多的底层人物是仁爱、善良和道义的化身,他不再像鲁迅写阿Q 那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是拨开压在他们身上的层层阴云,展现他们的高尚情操,张扬他们的心灵美。
在《鉴赏家》中,果贩子叶三虽然出身寒微, 识字不多, 却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与质朴的艺术鉴赏力。
他能一语道出大画家季陶民所画佳处何在, 也能凭借丰富的阅历指出其中失实之处, 使得这位颇具名士风范的画家感慨不已, 甚至一改不当众作画的习惯, 邀请叶三观其泼墨挥毫, 并且专门为叶三作画题款相赠。
画家死后, 他的画价大增, 日本人高价购买, 叶三坚决不卖, 临终时让儿子把画放在棺材里以求永生相伴。
《陈泥鳅》中的主人公陈泥鳅不顾自己的安危下河背尸体赚钱,为的是帮助孤苦老人治病,这样的美德值得人们学习,值得赞美;《故乡人》中“钓鱼先生”王淡人更具一颗博大的仁爱之心。
王淡人行医“看看病人身上盖着的破被,鼻子一酸,就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
”他给破落无赖子弟汪炳看病。
汪炳吃喝嫖赌抽大烟,把家业败得精光,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治病,管吃管喝,还管抽大烟。
当看到别人不理解时,王淡人说:“不给他治病,他会死的。
”在这质朴平淡的话语中,不仅表现出一个医生救死扶伤的敬业精神,更具有大慈大悲的人道主义情怀。
汪曾祺小说中对友爱亲仁的精神有多方面的表现,如父母子女之爱,兄弟姐妹间的爱,夫妻之爱,未婚男女之爱,师徒之爱,朋友之爱等。
在《七里茶坊》中,主人公到张家口一带劳动改造,亲眼看到坝上的人冒着风雪、忍着饥饿,急忙赶路给坝下人送牛。
“过年,怎么也得叫坝下人吃上一口肉!”,这句话道出了坝上人的仁义与善良;《王全》中的王全善良耿直、心如明镜、嫉恶如仇的胸襟……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仁爱精神。
汪曾祺在谈及自己与儒家思想的精神联系时说:“我觉得儒家是爱人的。
因此我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
”[3]汪曾祺与传统儒家文化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儒家的“仁爱”观念,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中国式人道主义”精神。
所以,汪曾祺笔下的主人公大多有着高尚的道德和理想的人品。
四.知足旷达的人生态度及纯洁的情感汪曾祺小说中有不少的民间人物,这些各种各样的小人物虽然处于社会的底层,贫困但是快乐知足,拥有一颗平常心,清净无染,他们在卑贱中活得刚强,清贫中活得自在显示出旷达的人生态度;他们也同样有着纯洁的情感,对爱的无功利性、执着与专一让人动容。
汪曾祺不以精英的意识去怜悯和冷嘲这些自食其力的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而总是以深深的敬意,静穆地仰视故乡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市民,我所熟悉的小市民”[4],挖掘蕴藏其中的人性美、人情美。
他谈到家乡越塘的挑夫,觉得他们:“不是穿长衫念‘子曰’的人,他们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观念跟我周围的人不一样,他们是更高尚的人,虽然他们比较粗野。
”他鞭策自己“一定要把这样一些具有特殊风貌的劳动者写出来,把他们的情绪、情操、生活态度写出来,写得更美、更富于诗意”[5]。
《老鲁》中的一群书生,穷困并不潦倒,食不裹腹,电灯费都交不起,仍然一烛为度,嚼野菜而读诗书,高谈阔论。
《职业》中的小学徒,在艰苦的生活面前都保持着通达乐观,不为物累,怡然自适的开阔胸襟。
《薛大娘》和《名士和狐仙》中的情感同样是一曲曲人性的颂歌。
在《薛大娘》中,薛大娘给那些“一个有情,一个愿意”的男女“拉纤”,认为“这是积德的事”,后来她自己也跟保全堂的吕先生拉上了,面对别人的议论,她说:“我喜欢他,他一年打十一个月光棍,我让他快活快活,我也快活,这有什么不好? 有什么不对?”读者在这察觉到的除了荒蛮之气外,还有生命的自在和庄严。
《名士和狐仙》写了老夫杨渔隐和少妻小莲子之间琴瑟和谐,互敬互爱。
虽然两人年龄悬殊几十岁,但杨渔隐即不因小莲子年轻而贪色亵玩,也不因小莲子出身卑微而轻视鄙薄,而是赞美“小莲子品格很高”,引为知己。
作者创作的爱情有时冲破了世俗礼法,别致大胆的描写方式,主要说明人是不能受压抑的,反而应当发掘人身上的美、诗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
他曾说:“我用不着你们名叫为‘社会’制定的那个东西,我讨厌一般标准,尤其是什么思想家为扭曲压扁人性而定下来的乡愿标准。
这种思想算什么? 不过是少年时男女欲望受压抑,中年时权势欲望受打击,老年时体力活动受限制,因之用这个来弥补自己并向人间复仇的病态的表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