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途径探析

合集下载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是指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就业转移的过程。

这一现象在中国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但也面临一系列现实困境。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路径不够顺畅。

由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在城市就业往往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因此大量农村劳动力会涌向城市。

由于缺乏相关技能、教育程度低、缺乏职业培训等原因,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低技能、低薪资的劳动工作,无法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和获得较高的收入。

城市就业市场也无法吸纳如此大量的劳动力,导致就业竞争激烈,部分人员甚至失业。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还面临着家庭困扰。

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就业后,他们的家庭往往面临分离、留守儿童、老人照护等问题。

这会给家庭带来心理和经济负担,也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村老人无人照顾等。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还受到制度体制限制。

当前,农村户籍与城市户籍之间存在较大的福利差距和城乡二元体制,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时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和权益,缺乏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等,这也成为农村劳动力迁移的一大阻碍。

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现实困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改进: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投入,提高其技能水平,使其能够适应城市就业市场的需求,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较高的收入。

应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农村地区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农村劳动力的留守意愿。

应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消除城乡户籍二元制度差距。

应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中的各种限制和差别待遇,让他们拥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福利和权益。

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关怀和照顾。

应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怀机制,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和措施探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和措施探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和措施探究引言:结合当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现状来看,可以发现在实际转移和就业过程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也对农村居民的进城务工产生了相应影响,无法有效保障农民工的自身权益。

对此,相关部门需要结合具体问题展开分析,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深刻认识农民转移就业的重要意义,并采取有效的保障对策,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以此来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保证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特点(一)外出就业总量呈现平稳增长态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也在进一步扩大。

尤其在1992年后,我国的农产品供求问题基本已得到了解决,政策环境也获得了相应改善,这也使得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就业的人数不断增多。

从1995年到1997年,由于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增长幅度降低,此时期的农村劳动力平均转移人数约为每年360万人。

在这之后,随着我国对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迎来了大幅度增长,年增长率约为4%[1]。

(二)外出劳动力多是当地素质较高人员相关调查可以表明,在农村地区的外出劳动力当中,多数具有初中和高中学历,所占比例可以达到63.3%、12.1%[2]。

(三)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体根据相关资料可知,在农村转移劳动力当中,大约有65%的人被县域经济所吸纳,而地级以上的大中城市,其所吸纳的人数比例仅为35%。

县域经济所吸纳的转移劳动力当中,乡镇地域的非农企业所占比例达到81%,而县级市以及建制镇则为12.4%和6.6%。

对于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所转移的劳动力,其中直辖市内转移的劳动力约为17%,地市级城市约为49%,而省会城市则为34%[3]。

(四)外出务工农民就业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根据农村劳动力在我国产业当中的转移现状来看,第二产业当中转移的人数比例为40%,第三产业中转移的人数比例为60%。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

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对缓解当前农村劳动力过剩,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一)思想不解放。

一是存在自满心理。

部分农民群众由于在思想上受传统观念影响,还存在着老守田园思想,仅仅满足于“能吃饱,饿不着”的现状。

二是存在自大心理。

虽然不安于满足现状,但好高鹜远,对外出务工的待遇和期望植要求过高,造成脏活累活不愿意干,精活细活干不了和大钱挣不来,小钱挣不到的情况。

三是存在自卑心理。

认为自己没有文化不懂技术,难以胜任外地用工需要。

(二)综合素质低。

一是文化程度低。

农村劳动力具有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30%,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二是劳动技能和就业本领低。

许多农村劳动力除了仅单纯能够从事农村体力劳动外,缺乏必要的外出务工技术技能,特别是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用工需求。

三是自我保护能力差。

在维护自身权益上,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许多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维护自身合法利益能力相对较差。

(三)缺少资金。

一是农民缺少必要的资金。

由于受经济收入的限制,许多农民缺乏必要的资金,甚至缺少外出务工的所需的路费和找工作期间的必要生活费用。

二是培训资金存在不足。

从目前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情况上看,若培训一名熟练的、有独立操作能力的技术工,至少需要约300元左右的费用,而就我县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每位农民工的平均培训费用仅有180元,培训资金存在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正常培训的需要,难以保证培训质量。

(四)缺乏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对缺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障碍,这也是一个较为共性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外出农民工的身份、工资、待遇、养老、医疗、人身安全、子女就学等方面的权益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

(五)信息不灵。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信息主要来源仍然靠亲友相传和介绍。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问题探讨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问题探讨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问题探讨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经济体系的逐渐完善,很多农民纷纷离开家乡,到城市就业谋求更好的生活。

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就业问题。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问题。

一、家庭经济情况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离开家乡到城市就业。

家庭的经济情况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生产条件有限,农民只能依靠务农为生,收入有限。

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很多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增加家庭收入。

二、城市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相比农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

因此,很多农村劳动力看中了城市的就业机会,选择离开家乡到城市打工。

城市的工资水平通常高于农村,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前往就业。

三、农村留守人口问题凸显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人口问题日益突出。

很多农村老人和儿童因为家庭成员外出工作,留在农村生活。

他们缺乏照料和照顾,对家庭生活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就业可以减轻农村就业压力,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也会使农村劳动力短缺,影响农村生产和建设。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也会对城市产生一定影响。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涌入,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会受到一定冲击,可能导致就业竞争加剧,工资水平波动等问题。

同时,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迁移也会带来城市生活和环境的挑战。

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城市,一些农民工由于文化水平低、社会适应能力差,容易受到歧视和欺负,面临生活困境。

同时,农民工的孩子由于户口问题,通常无法在城市享受公共教育等福利。

七、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建议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就业问题,应通过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唐山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的内部空间

唐山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的内部空间
Ab s t r a c t : I n o r d e r t o r e a l i z e t h e r u r a l s u r p l u s l a b o r f o r c e i n T a n g s h a n Ci t y i n s i t u c o n v e r s i o n ,s o me me a s u r e s we r e p r e s e n t e d .I t nc i l u d e s c o mb na i t i o n wi h t a g r i c u l t u r e a n d r u r a l a c t u a l , s u ic f i e n t mi n ng i nd a he t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 a n d r u r a l i n t e r i o r s p a c e , he t
p r o mo t i o n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l a d i me n s i o n s c h ng a i n g , n i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 a d j u s t me n t o f a g i r c u l t u r l a p r o d u c t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r u r l a i n d u s t r y s t r u c t u r e ,
力的 比重 达 1 0 %以上 ,劳动 力年均收入 达 1 . 6万 元。
1 . 2 坚持 调整农 业经济结构
农村 专业化 、特色化生产 基地建 设是农业规 模化 、产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方式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方式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方式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导致就业压力的持续增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迁具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也是必须要重视的社会问题之一,该文将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角度出发,从而简要分析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因为乡村剩余劳动力总量过于庞大、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社会制度等因素导致的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来降低乡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从而加快乡村剩余劳动力向其它产业领域的转移速度。

关键词乡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问题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逐年增长。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代替,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

这种大规模的转移,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

1、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趋势1.1城乡结构矛盾,妨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目前的土地制度具有经济和保障的双重功能。

我国的土地保障影响着我国土地的经济性和规模经营,从而制约了土地经济功能的发挥。

这样造成了一种矛盾,既想去外出打工,又不想放弃农村户口。

一方面,由于土地的经营模式造成的效率较低,这就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只有外出打工;另一方面,这一部分外出的打工者仍然对土地存在着依赖,因此仍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土地承包权。

1.2农村剩余劳动力供求总体态势的制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巨大并且随着今后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新技术、新农艺、新品种的不断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业劳动效率不断提高,劳动投入将大幅度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还将有所增加。

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就业问题

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就业问题

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就业问题在中国这个有着庞大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国家,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农村就业一直是一个难题,但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了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

本文将从农村就业问题的现状、转移途径以及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来探讨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就业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农村就业问题的现状。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农村劳动力人口近年来不断增长。

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农村就业机会相对不足。

大量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来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但同时也给农村留下了剩余劳动力问题。

那么,剩余劳动力如何进行转移呢?城市就业是最为常见的转移途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的经济发展需求了更多的劳动力。

因此,农村劳动力通过外出打工来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除了城市就业,还有一些其他形式的转移途径,比如农民工创办自己的小作坊、开办农村合作社等。

这些转移途径对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除了转移途径,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就业问题。

一方面是人口结构的变化。

随着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将会减少,这将给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一定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产业结构的变化。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传统农业产业逐渐没落,而一些新兴产业则逐渐兴起。

对于农村劳动力来说,转变思维、学习新技能是成功转移的关键。

此外,政府的政策也是影响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就业问题的重要因素。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引导和推动剩余劳动力转移。

例如,提供培训机会,加大对农村创业的扶持力度等等。

政府的政策也需要科学合理,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是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着眼于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问题。

综上所述,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农村就业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解决。

只有通过综合施策,才能够实现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最终解决农村就业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对策引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地区中不再需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通过各种途径向城市或其他行业进行转移就业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当代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领域城市的工业领域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提供了较高的工资和较好的福利待遇,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这种转移途径通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工业企业,从事各种工艺制造、装配生产、物流运输等工作,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服务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

城市的餐饮、住宿、旅游、教育、医疗、金融等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增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

这些服务业稳定的就业机会和相对较高的收入,吸引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乡结合部城乡结合部位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具有较强的经济发展动力和较好的生活条件,是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地区。

在城乡结合部,农村劳动力可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行业,也可以进入城市从事服务业和工业行业。

城乡结合部的就业机会多样化,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4.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其他农村地区除了向城市转移外,农村劳动力还可以选择转移到其他农村地区。

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工业、农业发展需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较大。

这些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农业、种植、养殖、加工等就业机会,吸引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应采取以下对策:1. 建立健全的培训机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缺乏现代产业所需的技术和技能,因此需要通过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月 Vol.34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12 ──────────收稿日期:2012-02-22 作者简介:高东(1958-),男,河北唐山人,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132-唐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途径探析高 东(唐山师范学院 社会科学部,河北 唐山 063000)摘 要:从唐山市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及转移就业的特点来看,农村劳动力总量庞大,供求矛盾突出问题将长期存在。

国内外环境、政府政策、教育水平等因素影响着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的就业岗位、层次、成本。

进入新世纪以来,外出务工农民“回流”现象越来越明显。

因此,就地转化成为今后唐山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就地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中图分类号:F30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2)03-0132-02On Employment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n TangshanGAO Dong(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Tangshan,063000, China)Abstract: Based on statistics about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and their employment, as total rural labor force is hug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abor force supply and demand will long exist. Level of education, the situation home and abroad,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other factors are affecting employment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urban areas, in terms of positions and cost. Coming into 21th century, more and more migrant workers return to their hometowns. Therefore, helping them get employment locally has become a fundamental way for employment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Key words: local employment; Tangshan,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employment一、近年来唐山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及就业特点 据调查,截止目前,唐山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为302.66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总数的57.68%。

其中,劳动年龄段内的农村劳动力291.2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96.22%。

在劳动年龄段内已就业人数为275.02万人,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94.43%。

目前,唐山市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状况是:从农村劳动力产业分布状况看,从事第一产业的有近140万人,从事第二产业的有90多万人,从事第三产业的有50多万人,分别占农村就业人员的51%、33%和16%。

可见,第一、第二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就业,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仅有16%;从农村劳动力行业分布状况看,除了农林牧副渔以外,集中于采掘、制造、建筑等行业的就业人员占30%之多,而在其他行业的就业人员还不到20%;从劳动力受教育状况看,农村就业人员中文盲半文盲有两万多人,小学文化程度有90万人,初中文化程度有130多万人,高中文化程度有40多万人,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有10万多人。

可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重高达80%,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仅有4%。

二、近年来唐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特点 从近几年唐山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状况及趋势来看,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转移就业规模呈稳定扩大趋势。

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每年大都在20万人左右,截至目前转移就业总量为137.74万人,占农村就业人员总数的50%以上。

转移就业的去向以市内、县内为主。

在唐山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中,乡镇以内就业84.87万人,占转移总人数的61.63%,外出就业52.87万人,占38.37%,其中唐山市以外就业人数为6.4万人,占4.6%(省外就业人数高 东:唐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途径探析-133-仅占2%)。

转移就业产业分布主要集中于第二、第三产业。

其中,第二产业转移就业占58.7%,第三产业转移就业占41.3%。

转移就业人员的年龄渐趋中低化。

据调查,16-29岁的转移劳动力占38%,30-39岁的转移劳动力占26.8%,40-49岁的转移劳动力占24.4%,50岁以上占10.8%。

可见,转移就业人员一般以16-39岁的中、青年为主,占转移就业人数的64.8%。

40岁以上人员由于受技能水平和家庭牵挂的影响,大都从事离家不远的季节性的非农行业工作。

转移就业人员素质偏低。

据调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0.1%,高中(含中技、职高)文化程度占22.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7.1%。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不仅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而且制约了转移的层次,直接影响就业的质量和数量。

三、就地转化是唐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之途径 农村劳动力总量庞大,供求矛盾突出的问题将长期存在。

到2008年末,唐山市总人口729.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5.02万人,占66.49%,非农业人口244.39万人,占33.5%。

相对全国而言,全国总人口为132 80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72 135万人,占54.32%。

可见,唐山市农村人口的比重比全国的平均数还要高出12个百分点。

按照唐山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70%的目标,今后要把276万农民变成非农业人口,平均每年需要进城23万人,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从唐山市就业状况来看,城镇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三股洪流”汇聚在一起,使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具体来看,唐山市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达6万多人,加上上年度结转下来未能就业的失业人员5万多人,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员将近12万人。

根据近几年唐山市经济增长情况来看,每年可安排7万个左右就业岗位,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5万人左右,并且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所以,23万农民转移到城镇就业显然是不现实的,今后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就地转化上。

教育水平、政府政策、国内外环境等因素影响着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的就业岗位、层次、成本,同时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由于我国农村教育发展落后,使得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从唐山市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来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到70.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7.1%,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也仅占10%左右。

这一状况,不仅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而且制约了转移就业的层次和质量。

50%以上的农民工主要选择在制造、建筑、采掘、运输、家政服务、餐饮等部门从事体力劳动,工作脏、乱、累,工作时间长且工资比较低。

再者,这些行业劳动力需求已基本饱和,很难持续提供就业机会。

第三产业大多属于现代化部门,要求较高,除了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具备一些新技能才能胜任这些工作岗位,这是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所无法企及的。

同时,城乡户口壁垒、社会保障、居高不下的房地产价格等一系列深层次因素,使得大量进城务工农民即使获得了就业机会,也难以解决户口、住房、子女上学、养老、看病等问题。

对于他们来说,城市只是暂时的居住地、人生的过路站。

在农村,由于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留守妇女”家庭情感压抑,“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监管,从而引发了很多农村社会问题。

每年春节前后,民工潮呈单向流动,给全国客运市场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同时造成城市中大量岗位被“闲置”,许多用人单位的工作受到很大影响,增加了这些就业岗位的流动性。

另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外环境变化较大,不可预见性的因素日益增多,外出务工农民就业较多的中小企业很容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大幅度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比如,近几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外贸出口企业冲击较大,许多企业缩减规模,甚至有些企业倒闭,使得外出务工农民失业,被迫“回流”。

进入新世纪以来,外出务工农民“回流”现象越来越明显。

形成新一轮“回流”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就业形势严峻,压力不断加大;进城务工农民越来越关心子女培养、维系家庭夫妻感情等问题;党和国家连续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见成效,进城务工农民回到家乡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价值。

近几年来,唐山市“回流”的进城务工农民也逐渐增多,2008年有近两万农民工回乡。

[参考文献][1] 贲成龙.进城还是返乡?——新形势下进城务工农民回流现象分析[J].农村经济,2007(11):86-88.[2] 李国英.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甘肃农业,2007(10):41-44.[3] 张顺铃,倪飞.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征与对策[J].科技进步理论与管理,2004(11):79-81.[4] 于志成.就地转移: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良策[J].农业经济问题,1995(6):42-43.[5] 周泽炯.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4(11):56-59.(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