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_与的用法

合集下载

与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与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与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文言文中“与”的意思如下:
1、作动词:赐予;结交;参与。

示例:《史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2、作名词:党与,朋党;盟国,友邦。

示例:《荀子》:“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


3、作介词:跟,和;及;为,替。

示例:《战国策》:“与臣而将四矣。


4、作助词: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句。

示例:《战国策》:“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5、作副词:通“举”,推举,选举。

示例:《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常用词组:
1、与夺:赐予和剥夺;
2、与共: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分开;
3、与虎谋皮:比喻跟所谋求的对象有利害冲突,决不能成功;
4、与民更始:政治革新;
5、与其: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文言文中与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中与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中与的用法和意义一、引言在文言文中,“与”字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字词,其用法和意义也非常丰富。

它可以表示并列关系、附加关系、对比关系等,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文言文中“与”的用法和意义。

二、表示并列关系在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使用方式就是表示并列关系。

比如:“古者民生无他求者,膳以五穀,衣以羽皮,居以石室,則可謂之足矣。

”(《礼记·檀弓上》)这句话中,“与”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表示一种并列或叠加的关系。

通过使用“与”字来连接两个并列成分,能够有效地表达出事物之间的平等、相伴、相互作用等关系。

三、表示附加关系除了表示并列关系外,“与”字还可以用来表示附加关系。

比如:“九月则与京师告急而国家危矣。

”(《资治通鉴·唐纪》)这句话中,“与”字表明了九月时发生了两个事件:京师告急和国家危机。

其中,“与”字起到了连接两个事件的作用,使整个句子更加连贯和完整。

四、表示对比关系在文言文中,“与”字还可以用来表示对比关系。

比如:“昔之兴也,於斯为盛;而今之势也,沦丧至此矣。

”(《礼记·檀弓下》)这句话中,“与”字表明了过去和现在的两种情况,通过对比突出了差异和变化。

使用“与”字可以清晰地表达出不同时间或事物之间的对照关系,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五、表示选择关系此外,“与”字还可以用来表示选择关系。

比如:“心穆暨群卒议曰:‘大丈夫生共凶危,死以成功,与登岸逐鹿鱼,老夫请从进不能退。

”(《左传·昭公四年》)这句话中,“与”字表达了两个选择:要么死于战场以求成功,要么登上船只射猎鱼类。

通过使用“与”字,作者展示了人们面临抉择时所做出的决定,并揭示了他们追求成功乃至牺牲自己的精神。

六、总结综上所述,“与”字在文言文中具有广泛的用法和意义。

它可以表示并列关系、附加关系、对比关系以及选择关系等,为作者传递信息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方式。

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应该注意理解“与”字的用法和意义,以更好地理解整个句子或段落的含义。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排版清晰)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排版清晰)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在初中阶段最常用、最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希望同学们课后去识记它们的用法,考场上必将如鱼得水。

一、“之”的用法:1、代词①代词,代人,译为:他(她),他(她)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杀之以应陈涉。

二世杀之。

楚人怜之。

陈胜佐之。

长跪而谢之曰。

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宜枉驾顾之。

②代词,代事,译为:这件事,它。

例:肉食者谋之。

然足下卜之鬼乎?时人莫之许也。

③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④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助词①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禽兽之变诈。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复立楚国之社稷。

五十里之地。

皆布衣之士也。

用武之国。

天府之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天子之怒。

聂政之刺韩傀也。

③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小大之狱。

④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顷之,一狼径去。

3、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送孟浩然之广陵。

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注:此处作实词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通常都是三人称,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二、“以”的用法: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意义较多。

①译为:把。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虫草为林。

以君为长者。

今诚以吾众诈……以头抢地耳。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

屠惧,投以骨。

以大易小。

今吾用十倍之地。

咨臣以当世之事。

祭以尉首。

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

孰与的文言用法

孰与的文言用法

孰与的文言用法
摘要:
一、前言
二、文言中“孰与”的用法
1.比较两者关系
2.询问对方意见
三、例句展示
四、总结
正文:
【前言】
在我国古代,文言文作为一种正式的书面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孰与”这个词在文言文中有着特殊的用法,体现了古人的语言智慧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中“孰与”的用法。

【文言中“孰与”的用法】
1.比较两者关系
在文言文中,“孰与”常用于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般有两种结构:
(1)甲孰与乙:表示甲和乙之间的比较。

(2)甲孰与(于)乙:表示甲和乙之间的比较,并强调结果。

2.询问对方意见
“孰与”还可以用于询问对方的意见或看法,常用结构为:
(1)甲孰与乙:表示询问对方甲和乙之间哪个更好。

(2)甲孰与乙(乎):表示询问对方甲和乙之间哪个更好,并希望得到肯定回答。

【例句展示】
(1)吾与汝孰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2)此两者孰贤?——《论语·雍也》
(3)吾与子孰长?——《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4)吾与子之国,孰与赵之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孰与”这个词在文言文中有着丰富的用法,既可以用作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于询问对方的意见。

文言文虚词与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与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与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虚词与的用法和例句在学习和阅读文言文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简单实则含义丰富的虚词,其中之一就是“与”。

本文将重点讨论“与”的用法及其常见的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这个常见的虚词。

一、“与”的基本用法1. 作介词,“与”表示并列、共同的意义。

例如:“天与人归哉!”(《孟子·滕文公上》)其中,“与”表示天和人具有共同的归宿。

2. 作连词,“与”连接两个或多个并列成分,多用于表示选择、对比或对等关系等。

例如:“先王之道,斯道也,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论语·学而》)其中,“与”连接了诸多动词,并表示逐步推进的关系。

二、“与”的具体用法和例句1. 表示交往、相处在一些文章中,“与”可用来表示人际关系亲密、交流相处的情景。

例如:“是日朝麦场穑。

”(《水浒传》)其中,“朝麦场穑”表示宋江与同伴一起去麦场收割庄稼,共同完成任务。

2. 表示并列、共同之义作为一个介词,“与”常用于表达两者拥有共同特征的意义。

例如:“古人有云:言既过贵以行险,则固无此残也。

”(《宋史·党项传》)其中,“言既过贵以行险”,表示当言语越过了应有的尊重边界时,就肯定会发生冲突。

3. 表示选择、对比或对等关系作为一个连词,“与”常用于连接两个并列成分,表示相对或对比关系。

例如:“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中,“靖康耻”与“臣子恨”构成对立关系,表达了作者内心深深的不满情绪。

4. 表示条件、因果等复杂逻辑关系在一些状语从句和条件从句中,“与”常用来连接动宾补足语或表达递进、因果等复杂的逻辑关系。

例如:“先师屏蔽方寸之余念而纾腹心之痛,世奉先师则渐将斯屏蔽之忠亮继焉。

”(《戴德启示录》)其中,“渐将”与“继焉”表达了递进的关系,描述了以后人将先师的精神转承下去。

三、小结通过以上对“与”的用法和例句进行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出,“与”在文言文中具有广泛和多样的用法。

与在古文中的用法

与在古文中的用法

与在古文中的用法一、古文中“与”的用法及含义在古代文言文中,“与”是一个非常常见且多义的字。

它可以作动词、介词、连词、助词等,具有丰富的用法和灵活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与”在古文中的用法及含义,并给予相应例句进行解析。

二、“与”作为动词的用法1. 表示给予或授予的意思在《论语·学而》一章中,孔子曾说:“不怨天,不尤人。

”其中,“不尤人”就是由动词“与”表示的意思,指责别人。

这里体现了“与”作为动词时所表达的一种赠予、给予或者传递给他人某种东西或情感的含义。

2. 表示使役或劝告例如,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有一句话:“唾尔以命尔,勿忘尔身以下(下 ),乃启齐杜门。

”这里,“唾尔以命尔”中的“以命尔”即由“与”表示,表示某种使役或劝告。

三、“与”的介词用法1. 表示和谐共处例如,《左传·襄公十九年》:“退食而与人共焉。

”从字面上看,这里的“与”可以理解为“和”,表示在同一个地方与其他人一起共事或共处。

2. 表示把某物分配给他人《庄子·外篇·秋水》中有云:“天下皆忻忻焉以受其福,萌生希夷之志。

”其中的“忻忻焉以受其福”中,“以受其福”的“以”即通过介词“与”表示,意思是把某种幸福或好处分配给他人。

四、“与”的连词用法1. 表示并列关系例如,在《论语·为政》一章中,孔子说:“苛政猛于虎也。

不可以呼啸而吞噬,则为之敦;臣弑君则罪大于夫杀人者。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这里,“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的用法就体现了连词“与”的意义,表示长幼、君臣、父子等关系的并列。

2. 表示转折关系例如,《庄子·天下篇》中提到:“人逃百无一得谓之死,又若化终三万者则固无类矣。

”其中,“又若化终三万者则固无类矣”中的“又”与“与”都属于连词用法,表示转折关系。

五、“与”的助词用法在一些动宾结构中,作为动词的助词,可以加强动宾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尔雅·释阳》中有这样一句话:“喇,表也;黎,《尔雅》云,‘政事贵组成’。

与的用法和例句文言文

与的用法和例句文言文

与的用法和例句文言文一、与的用法和例句文言文在汉语中,“与”是一个常见的介词,具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它可以表示人或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表示相似或对等的关系。

在古代文言文中,这个字经常被运用得恰如其分并富有表现力。

下面将通过一些例子来详细阐述“与”的不同用法和示例。

二、表示人际关系1. 表示亲近和合作的关系【例句】:“使臣献无敢忘本国之贞节。

”(《萧子良书》)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使臣(外国使者)献上礼物,表示他们对本国(接收礼物的一方)高尚的道德品质永远不会忘记。

”2. 表示师生、父子、恋人等亲密关系【例句】:“入则与主人言。

”(《孟子·公孙丑上》)这个例子中,“与”字体现了师生之间亲密而平等的关系,学生能够自由地向老师提出问题。

三、表示相似或对等关系1. 表示意见相同或态度一致【例句】:“君于闺中尔;女于洞庭之南,与之长。

”(《离骚》)这句诗中,“与”字表达了男女主人公在意见和态度上的共同观点,彼此之间具有相似的追求和理念。

2. 表示交流或协作【例句】:“子不我与而愈听俞?”(《论语·为政篇》)这句话是孔子的学生颜回向他请教问题。

通过使用“与”,表达了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思想交流的关系。

四、结构助词1. 用于表示动宾关系中的宾语【例句】:“舆至于临泽乎?骖乘风乎?与?!”(《左传·悼公十二年》)这句话中,“与”作为一个结构助词,对前面提到的动宾关系进行补充说明。

“骖乘风”是指用车马来追赶飞奔而过的车辆。

五、总结在文言文中,“与”的用法多种多样,既可以表示人际关系中的亲近,也可以表示相似或对等关系。

此外,“与”还可作为结构助词出现在句子中。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深入了解并体味了“与”的妙用,感受到文言文在表达细腻情感和精确意义方面的独特魅力。

古汉语文言虚词《与的意义和用法》

古汉语文言虚词《与的意义和用法》

常用文言文虚词之十五:与.《说文解字》:“与,赐予也。

一勺为与。

”会意字,以一、勺示意,勺即酌,以物与人不问所欲,当斟酌而与之。

与的本义为“赐予”,为实词。

虚词“与”是假借字,可作介词、连词和副词。

作连词的“与”,从先秦至现在没有大的变化。

介词“与”,唐宋以后又产生了新义,如“使”“将”等义,但这些新义在现代汉语中有消失了。

副词“与”是“举”的通假字。

一、连词1.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

可译为“和”,或仍作“与”。

例: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2.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从对举中表示选择。

可译为“或者”“还是”等。

例: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孙子兵法·谋攻》)二、介词“与”和它的宾语一起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1.表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是所涉及的对象。

可译为“和”“跟”“同”等。

例: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按:现代汉语中“与”的宾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古代汉语中,常可省略,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可以理解为“(邹忌)与(客)坐谈”。

2.表示比较的对象。

可译为“跟……(相比)”“同……(相比)”等。

例: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报任安书》)3.表示施动者发出动作以后所受益的对象。

可译为“为”“替”等。

有时受益的对象可承上文而省略。

例: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②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李白《将进酒》)③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杜甫《兵车行》)4.表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时所伴随的条件。

可译为“随”,或仍作“与”。

例: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报任安书》)5.表示对宾语所表示人、事、物的处置或使令。

可译为“将”“把”“使”等。

这种用法唐宋期间较多见,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见此种用法。

例: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白居易集·新制绫袄成》)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君即指大裘,言将大裘覆盖之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作连词,读 yǔ
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
彼与彼年相似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翻译:他和你年纪差不多,道德学 问 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 就感到羞耻,以官位高的人为与人刃我,宁自刃。 • 翻译:与其让别人杀我,宁愿自杀。
一、“与”做语气词 ,通“欤 ” 读作“yú ”
表疑问,可译为“吗”“呢”
• 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 与?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 就是三闾大夫吗?
二、介词,读 yǔ
1、介绍出主动者发出动作时所涉及的 对方。这种用法的“与”可译为 “跟”“和”“同”等
• 例句: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 武退秦师》)
五、作动词
• 1、给予,授予 • 则与一生彘肩 • 翻译(左右的人)就给了他
一只半生的猪腿。
2、结交,亲附
•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知。
• 翻译: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
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
是不明智的。
• 3.赞同
• 例句:吾与点也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坐》。
• 翻译:我赞同一个叫(曾)点的人 的人生理想
.
• 翻译:秦伯很高兴,和郑国结盟了 .
2、介绍主动者发出动作以后收益 的对象,即发生动作为的是“谁” 或“什么”。可译为“给”“为”
• 例句: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 翻译:陈涉小的时候,曾经为别人 耕地。
三、名词
朋党,盟国
例句: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
要称王天下的君主争夺别国的民众,要 称霸诸侯的诸侯争夺别国的同盟国, 只图逞强的国家争夺别国的土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