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课外阅读交流课的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课外唐诗教案

初中课外唐诗教案

初中课外唐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唐诗《春晓》。

(2)理解唐诗《春晓》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了解唐代诗人孟浩生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唐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追求美好未来的信念。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唐诗《春晓》。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了解唐代诗人孟浩生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意境的把握。

(2)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唐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唐诗《春晓》及其作者孟浩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唐诗《春晓》,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的内容,思考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意象,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

(2)分析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文学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唐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追求美好的情感。

6.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中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2)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8.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唐诗《春晓》。

(2)写一篇关于诗中意象和意境的心得体会。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诗歌解析、文学鉴赏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唐诗《春晓》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初中古诗伴读教案

初中古诗伴读教案

初中古诗伴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指定的古诗,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的字词理解、句子翻译、作者背景、思想内容和文化价值。

2. 教学难点:古诗中的关键字词、句子翻译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与古诗相关的故事、历史背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古诗,通过查找工具书或参考资料,理解古诗的字词、句子,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古诗中的难点问题,如关键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4. 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价值意义,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5.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重点讲解古诗中的难点问题。

6.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古诗的字词填空、翻译和赏析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7.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的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古诗背诵情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背诵古诗。

2.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学生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古诗练习的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学生学习反思:收集学生的学习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改进需求。

五、教学资源1. 古诗文本:指定需要学习的古诗。

2. 参考资料:与古诗相关的背景资料、注释、译文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文本、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六、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七、教学内容1. 古诗文本的学习和理解。

《九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九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九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2.多样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4.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这四首古诗词的作者、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月夜忆舍弟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一)文本知识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唐朝的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谁吗?预设:杜甫(出示课件4)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唐代诗人。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为“诗圣”。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

因此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传世。

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望岳》等。

2.诗歌背景教师:了解本诗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本诗背景吧。

预设:(出示课件6)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客居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同学们,下面我们把诗歌疏通一下,注意重点字词的意思和读音。

(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朗读停顿。

)朗读提示: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诗歌大意。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阅读》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阅读》教案
细节建议:诗歌标题交代了时间、背景两个重要的信息,这两个信息与诗歌前两句关系紧密,与登高饮酒、无人送酒有着因果关联,教师宜在学生解释扩展原句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以凝练的语句引导学生基于标题、注释提示内容,补充相关前因,让学生能在逻辑上更好地理解诗歌。而“故园菊”在战场旁的开放,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赏析短文中的“孤寂而凄凉”“不负秋阳”,进行必要而简明的描述,能在译诗中更好地还原诗歌的情境。
细节建议:学生易忽视诗歌前后四十余年这样巨大的时间跨度,教师宜就此内容通过译诗作必要的明确;“几度”之意为“多次”,学生易理解为“几次”,而忽视诗人言“多”之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参考译诗
(九九重阳)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战乱行军)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2.小组展示诗歌翻译,一组一诗,其他组在翻译后即时提出质疑、补充,教师基于各组意见进行点评、明确。
《江南逢李龟年》参考译诗
(想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多次聆听你的乐音。
(现如今)在这风景正一派大好的江南,我竟会在落花时节再遇你这位老相识。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细节建议:“沙似雪”“月如霜”两处宜以较两句前四字更沉缓的语调娓娓读出,更好地烘托边城的苍茫夜色;第三句语速宜有明显加快,有急切感,让人感受到芦管声在这个深夜扎进了征人的心中;“一夜”“尽”两处宜停顿(“尽”的停顿宜更长,有一种欲说还休,“望乡”二字说不出之感),并重读,总体给人以整整一夜难眠,无一人幸免的深彻之感。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堂教案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堂教案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堂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一部分,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课内古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阅读视野,丰富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

本部分的诗词都是精选的经典古代诗词,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既有写景抒情的,也有咏史言志的,既有豪放派的作品,也有婉约派的作品。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对于一些简单的古诗词能够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

但是,由于古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此外,对于一些历史文化背景和诗词鉴赏技巧,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诗词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掌握一定的古诗词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让他们在阅读和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词,掌握一定的古诗词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义,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词的美。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探究学习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备好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和诗词鉴赏技巧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所学的古诗词,了解诗词的大意。

课外古诗整合阅读教案及反思

课外古诗整合阅读教案及反思

课外古诗整合阅读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课外古诗整合阅读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阅读水平的古诗材料,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2. 整合相关背景知识,如作者简介、古代社会背景等。

3. 引导学生进行古诗的朗读和理解,包括诗歌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4.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如模仿古诗写作、改编古诗等。

教学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介绍古诗的魅力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一些古诗,了解古诗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主体:1. 分发选定的古诗材料,让学生阅读并理解诗意。

2. 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意境、修辞手法等,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

3. 进行诗歌朗读和模仿,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如模仿古诗写作、改编古诗等,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诗的特点和学习收获。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古诗的学习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3. 鼓励学生继续进行古诗的阅读和创作,培养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阅读水平的古诗材料,并整合相关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和理解,同时鼓励他们进行创作,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结束后,要及时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古诗的学习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加深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课外古诗词的诵读,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古诗词,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二、教学内容1. 诗词选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适合的古诗词进行诵读。

如《春晓》、《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2. 诗词解析:对每首诗词的作者、背景、意境等进行简要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所选古诗词。

2.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

2. 互动教学法: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朗读教学法: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词解析:对每首诗词的作者、背景、意境等进行简要介绍。

3. 朗读训练: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5. 展示环节: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展示,其他组成员评价。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背诵所学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2.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朗读水平、讨论表现等。

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诗词的情况,以及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4. 期末考试评价:设置有关古诗词的题目,测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表演能力。

2. 开展古诗词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3.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经典古诗词,扩大阅读面,提高文学素养。

八、教学反思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3.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入了多首经典的古诗词,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

本册书中的诗词既有唐代大家的豪放派作品,也有宋代词人的婉约派佳作。

这些诗词在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学习这些诗词,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还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古诗词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课业压力大、学习任务重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情况,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所选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其意境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诗词朗诵、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难点:深入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理解诗词意境的学习氛围。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朗诵教学法:通过诗词朗诵,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词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材,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同时,播放与诗词相匹配的音乐,营造氛围。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课外阅读交流课的教案
1、让学生在古诗交流活动中认识更多、更好、内容更加丰盛的古诗。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积累古诗的兴趣,养成优良的阅读习惯。

2、在古诗交流活动中,进行积累方法的总结。

指导学生学会运用。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3、在交流活动中让学生体会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通过积累、交流古诗,领略古代诗歌馨香独具的魅力。

一、导入,激起学习欲望。

1、听一听,猜一猜。

老师说的是哪位诗人写的那首古诗?
2、看一看,猜一猜。

画面上展现的是那首古诗的景色?
3、读一读,猜一猜。

课件上的内容描述的是哪位诗人?
4、教师小结。

二、交流积累的古诗句。

1、小组交流。

先在小组内交流,选出代表再在全班
2、全班交流。

3、分类交流。

4、总结积累方法。

5、教师小结
三、考考你,古诗积累填空。

1、古诗成语接龙。

2、请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鸟名
3、抢填“花”诗句,再连线。

4、读古诗,填修辞手法
5、教师小结
四、学以致用:
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自己积累的诗句填空。

五、课外书推荐
1、古诗文:《诗经故事》《宋词故事》《唐诗故事》《元曲故事》《唐诗300首》《语文知识精致》
2、少数民族史诗:
藏族史诗《格萨尔》
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嘎达梅林》
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
六、欣赏乐曲《读唐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