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案例--新加坡榜鹅滨水步道
东湖绿道规划介绍

信步东湖畔,众览书香城武汉东湖绿道系统暨环东湖路绿道实施规划宋洁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东湖绿道大事记2014年12月16日“让城市安静下来”的新城建理念转型。
2014年12月17日环东湖绿道规划编制正式启动。
2015年1月8日全国首例众规平台正式上线。
2015年12月23日环东湖绿道建设拉开帷幕。
2016年7月,东湖绿道项目入选国内首个的联合国人居署"改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2016年12月28日东湖绿道一期建成开放2017年3月21日,武汉市东湖绿道二期工程正式开工2017年12月26日,东湖绿道二期建成开放,与一期线路扣环成网,约101.98公里。
2018年10月3日东湖绿道项目荣获2018年度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规划卓越奖。
PART1前期思考【概念界定】——绿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
目前主要表现形式为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停车场、游船码头、租车店、驿站(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食店等游憩配套设施以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
l 串联城市散落的公共空间l营造地域独特的体验场所思考: 绿道的内涵并能实现与城市功能的良性互动以人行、非机动车为主慢行通道具备良好景观环境的生活性通道•环湖自行车赛事标准,自行车道的建设标准为宽度不低于6米;•马拉松赛道标准,对基本长度有不少于42.195公里的要求,起点和终点的理论直线距离不得超过全程距离的二分之一,主要是借助城市道路、公共广场等平时不属于赛事的专用的赛道,不能破坏原有的设施和城市环境。
因此,赛道上的所有设施都是临时搭建,为了赛事的顺利进行以及赛后的快速恢复。
•研究世界级绿道标准,一般自行车道不少于4米,人行道不少于2米;•国内城市绿道实践经验,对于绿道的宽度并未做硬性要求,自行车道宽度控制在3-6米,人行道宽度控制在2-4米;•宽度1-2米的自行车道市民体验性很差,安全性不好。
新加坡绿道系统例析

新加坡绿道系统例析1. 新加坡绿道(公园连接道)系统概述1991年新加坡正式提出修建公园连接道系统,公园连接道被定义为公园及开放空间的一种重要类型,联系人口密集区、主要公园、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及其他自然开放空间,使公众可以通过无间断的绿色网络探索新加坡全岛。
由于新加坡岛国的特殊情况,其绿道主要基于高密度建成环境,需要兼顾公众密集的休闲使用和野生动物的栖息生存。
新加坡政府通过绿与蓝计划(Green & Blue Plan)、ABC水域计划(“活跃、美丽、干净”的水域计划)等,优化利用河流(排水道)缓冲带、道路缓冲带(车行道旁的空间)及其他类似的低效用地,使土地征用降至最低,逐步将绿地和水体串联成网络。
新加坡绿道的生态效益及休闲游憩功能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提升了公众的自然亲近感,是新加坡迈向“花园里的城市”(City in the gardens)的重要举措。
2. 新加坡公园连接道系统规划思路2.1 土地来源:充分利用低效土地新加坡的公园连接道的选线充分利用了现有低效土地,将土地征用减至最低,保证了规划的可实施性。
例如河流缓冲带主要是季节性的行洪清淤场地,平时利用率很低。
通过绿道改造,在不影响原有功能的同时,将低利用率的缓冲带转变为干净、安全、舒适的户外休息空间。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河流缓冲带都可以用来修建绿道,这些河道与周边公园的连接关系,以及河道两侧可以获得的土地量成为是否修建绿道的决定性因素。
2.2 规划结构:多层级的环线结构新加坡的公园道系统是建立在“环形城市”(Ring Concept)概念基础上的。
因为新加坡的中心是由3000余公顷热带次生雨林构成的,它們是这个国家的绿肺也是最主要的水源收集地,城市各分区围绕着森林呈环状分布。
新加坡的11条主要河流从森林发源,穿过城市各分区连接入海,这样的布局结构使得河流缓冲带具备成为联系中心绿地和各个城区的绿色纽带(廊道)的基本条件,构成新加坡绿道网络的骨架。
空间生态保护

空间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是改善受污染、受破坏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生态修复的研究工作源于100年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管理。
20世纪初,欧美国家针对受损害的山地、森林和草地资源进行保护利用,拉开了生态修复实践的序幕。
20世纪中后期,在景观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的理论指导下,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修复技术蓬勃发展,在矿山复垦、农田治理、森林恢复、河流修复领域涌现出许多景观生态设计与环境治理结合的修复案例。
进入21世纪,面对突出的气候危机与生态风险,联合国制定了2021—2030年生态系统修复十年计划,旨在推动大规模恢复退化和破坏的生态系统,生态修复工作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个核心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引领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上升为国家战略工程。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兼顾人文与社会功能建设。
一、生态修复的发展语境1.国际语境近100年来,在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中涌现出“荒野(Wilderness)”、“再野化(Rewilding)”、“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NBS)”等理念。
虽然各个理念的提出背景和语境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它们的目标都是围绕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服务价值的恢复开展研究。
为了理解生态修复思想的发展,对以上理念的发展语境进行梳理。
“荒野(Wilderness)”一词来自古英语词汇Wild⁃dēor⁃ness,意指野兽出没之地,野生生物是荒野的重要特征。
荒野是美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美国自然主义思想家亨利·梭罗认为荒野是“世俗世界的保留地”,生态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将其称为“人类从中锤炼出文明的原材料”,环境史学家罗德里克·纳什认为荒野是一种“思想状态” 。
4个国外景观绿道案例分析

4个国外景观绿道案例分析案例1:翡翠项链——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项目背景波士顿公园是一个公共园地,算得上是美国最早的公园。
波士顿公园在波士顿初建时期已经划定,供居民放养奶牛、士兵操练以及游戏、散步等户外活动。
1910-1913年,奥姆斯特德全面改造了波士顿公园,自然式布局的大树、大草坪,任人自由漫步,一派田园风光。
项目概况公园位于波士顿市中心,面积达50英亩。
这里从波士顿公地到富兰克林公园绵延约16公里, 由相互连接的9 个部分组成。
林荫道宽60米,中间有30米宽的街心绿带,两侧的住宅都面向大道,使街心绿带构成社区的活动中心。
① 波士顿公地(Boston Common)② 公共花园(Public Garden)③ 马省林荫道(Commonwealth Avenue)④ 滨河绿带(Esplanade), 又称查尔斯河滨公园⑤ 后湾沼泽地(Back Bay Fens)⑥ 河道景区和奥姆斯特德公园又称浑河改造工程(Muddy River Improvement)⑦ 牙买加公园(Jamaica Park)⑧ 阿诺德植物园(Arnold Arboretum)⑨ 富兰克林公园(Franklin Park)绿道特点复合功能,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经验借鉴第一:他们已经将群体的需求与个体的需求良好地结合起来。
园林景观的服务主体经历着个人——群体——个人和群体兼顾的历程,波士顿不同类别的园林景观是在以公众为服务主体的前提下,更加重视个性化的关怀。
第二:将科技尖端化的手法与生态化自然化的目标结合起来。
这也正是世界园林景观的两大发展趋势,尤其在处理工业化的种种显性或隐性破坏时,一切表面的和谐常常有赖于高科技支持。
第三: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破坏性景观的坚决改造结合起来。
内涵表征特色,保留和再现历史不仅是捷径,也是对景观建筑师协调能力的挑战,须得有慧眼和缜密的考虑,保证了一种崭新的吸引力同时也减少旧风貌的流失。
滨水景观案例

滨水景观案例滨水景观是指河流、湖泊、海岸等水体周围的景观环境,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滨水景观的设计和建设已经成为了重要的一环。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成功的滨水景观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
首先,我们来看看上海外滩的滨水景观。
外滩作为上海的标志性景点,其滨水景观的设计非常出色。
在外滩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江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保留了一些老建筑,同时也建设了现代化的滨水步行道和观景平台。
这样的设计既保留了历史文化的韵味,又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非常成功。
其次,我们来看看杭州西湖的滨水景观。
西湖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其滨水景观的设计注重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在西湖的设计中,没有过多的人工痕迹,而是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同时,也建设了一些可以让人们近距离接触湖水的平台和观景点,让人们在自然中感受到舒适和放松。
这样的设计让西湖成为了一个休闲度假的胜地,吸引了大量游客。
最后,我们来看看悉尼港的滨水景观。
悉尼港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天然港口,其滨水景观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在港口的设计中,注重了城市与海洋的连接,建设了许多滨水公园和休闲广场,让市民和游客可以在海边尽情享受阳光和海风。
同时,也注重了海洋环境的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污染,保护海洋生态。
这样的设计使得悉尼港成为了一个宜居的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居民和游客。
通过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滨水景观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同时也要注重人文关怀,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舒适、宜居的环境。
希望这些案例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让我们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能够更好地利用滨水资源,打造出更加美丽和宜居的城市。
国外生态修复变废为宝案例

国外生态修复变废为宝案例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1.新加坡榜鹅水道公园榜鹅水道公园位于新加坡榜鹅镇,全长为4.2km。
它原来是一条跨越榜鹅镇的小型沟渠,现已成为新加坡最长的人工水渠。
榜鹅镇原本是新加坡东北边的一个偏僻小镇,而榜鹅水道的建设极大的推动了当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并带动全镇迈向一座生态宜居之城。
榜鹅水道由此被誉为“榜鹅威尼斯"。
榜鹅水道一共分为四个功能区:绿色画廊区、休闲娱乐区、遗产保护区和自然湾区。
在绿色画廊区内,游客可以悠闲地漫步,欣赏公园内的自然植被和野生动物。
在休闲娱乐区内,朋友或家庭可以在此聚会并享受沙滩时光,健身爱好者可以沿着水道两旁的绿道一边进行慢跑或骑行运动,一边欣赏周围的景色,同时设计者还设置了一个以水为主题的乐园,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嬉水的场所。
进入遗产保护区,人们可以看到榜鹅路旁的遗迹以及周边古老的大树,尤其为年老的居民带来怀旧的回忆。
而在自然湾区,游客可以聚集在一起欣赏美丽的滨水风光,同时也可以进多样化的休闲活动。
整个榜鹅水道的设计和施工都凸显了生态和环保的理念,原本的榜鹅水道由于水流动性不足,水质一直不能达到较高的标准。
设计师希望利用生态浮床和栽植红树林的方法净化水体,同时在水道两侧增加生态排水沟,使地表径流水在排入水道前进行净化。
另外为了解决水体含氧量偏低的问题,设计者还通过设置增氧泵和人工喷泉的方式增加水体的含氧量,从而使原本的死水转化为清洁水源,从而丰富了榜鹅水道的生物多样性。
在水道施工过程中,开凿水道时的废土也被重新利用,用于回填水道两侧的低洼地带。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榜鹅水道公园内的慢行道均使用生态环保材料,连内部照明也全部采用节能灯。
榜鹅水道通过雨洪管理和净化技术,结合生态修复,将原本水质较差、生物多样性较为单一的水渠转变为一个兼具生态服务功能和满足休闲、通勤功能的滨水绿道。
城市绿道网络系统中滨海长廊步道的经验探讨

城市绿道网络系统中滨海长廊步道的经验探讨摘要:新加坡有很多成熟的绿道系统规划经验可供学习研究,本次围绕新加坡圣陶沙跨海步行道的项目,介绍相关设计亮点及环保技术,以便学习和汲取新加坡公园滨海花廊式绿道的经验。
关键词:绿道系统规划,跨海步行道,花园滨海长廊,环保举措,轻质材料,雨水收集,绿色出行,绿道网络结束语:圣淘沙跨海步道是浮于海面上的花园滨海长廊,它与已建的新加坡榜鹅混凝土滨水绿道,在建的环岛多条公园连道环线及将建的环岛绿道一起形成完善的绿道规划体系,为游客和当地民众提供一个生态环保,休闲逸趣的公园式体验的绿道网络。
新加坡作为“花园城市”,在国际上有成熟的绿道系统规划经验,绿道环岛、滨河、滨海甚至跨海而建。
本次想就其唯一的主题式花园滨海长廊圣淘沙跨海步行道为例,分析相关经验以供学习借鉴。
圣淘沙跨海步行道连接怡丰城购物广场与圣淘沙岛综合渡假胜地,沿圣淘沙长堤平行而建,全长620米,宽14-44米不等,总占地25,764平米,其中浮桥占地16,500平米,总建筑面积1,450平米。
建设之初有三个目标:第一是为了加强两侧商业综合体怡丰城和圣淘沙名胜世界间的人行连通,提升客流量;第二是缓解当时进入岛内的其他交通设施的客流压力,尤其是在节假日间。
作为世界级旅游度假胜地,圣淘沙仅有一座跨海大桥与新加坡主岛相连,游客登岛可乘轻轨捷运列车、开车、或是搭乘空中缆车及巴士。
自云顶世界开幕后,客流倍增,而“十二五”规划后,则提出更高的游客接待目标,即在2015年需吸引游客达1700万人次。
为了彻底改善连接本岛到大陆的交通枢纽线路,确立加建跨海木质步行道的方式,单方向每小时可容纳8000名游客。
同时实施诸如将710米长的入岛长堤加宽成六车道,拓展升级之前单轨缆车系统等方法;第三则是希望藉此吸引更多游客绿色出行步行登岛,作为全新的休闲体验完善新加坡绿色低碳出行的系统,且成本最低,全程仅需20分钟,便可一览滨海景观。
它由东到西共含4类通道:6车道的跨海长堤(包括捷运轨道)、沿路市政人行道、遮阴的自动人行通道及滨水观海散步道,能给各类游客提供不同的观景体验。
新加坡绿道建设对潮州城市绿道系统规划的启示

新加坡绿道建设对潮州城市绿道系统规划的启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绿地空间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绿道作为城市绿化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城市景观的点缀,同时也是城市环境的净化器。
新加坡是一个绿地覆盖率较高的城市国家,其绿道建设经验可以为我国城市绿道系统规划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主要对新加坡绿道建设经验进行了总结,并探讨其在潮州城市绿道系统规划中的启示。
一、新加坡绿道建设的主要特点1. 多样性性质的绿道新加坡绿道建设以多样性性质的绿道为主要特点。
在城市绿道系统规划中,新加坡强调了不同种类的绿道在城市中的应用。
如“沿湿地绿道”、“公园式绿道”、“城市森林绿道”、“农村绿道”等多种类型的绿道。
这种多样性的绿道使城市绿肺更加完整,既能为市民提供娱乐休闲的场所,又能为城市的生态系统提供良好的保护和复苏的条件。
2. 长远规划的绿道体系新加坡绿道的规划始终贯穿着“长远发展”的思想,建立了系统性、完整性、连续性的绿道体系。
在绿道规划时,会考虑建立与城市景观相融合的绿道和生态景观通道。
这种规划思想使新加坡的城市绿道愈加完整,提高了公共空间的品质和标准,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
3. 重视城市绿道的管理新加坡在绿道管理方面非常注重管理、“人文”和生态平衡的“三元素”。
一方面,在绿道建设完成后,要对其进行运营和维护,以保证其运转和使用的效率。
另一方面,要在绿道规划、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注重市民的参与和汇聚,使绿道成为连接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空间。
潮州具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可以在城市绿道规划中加入“沿湿地绿道”、“公园式绿道”、“城市森林绿道”、“农村绿道”等多种类型的绿道,增加绿道的多样性特点,用定制化的设计策略和技术,打造与当地特色相结合的绿道。
潮州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资源。
在城市绿道规划中,可以依托其文化和自然资源打造以“古城河湖环绕”为基础,加之“湿地公园”、“生态廊道”、“绿色屏障”、“生态农业”、“公园丛林”、“滨江公园”等多种类型的绿道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伟大的跨国合作,一个自然与科技完美结合 的项目。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1617来自 1819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新加坡圣淘沙步行道
35
步行道建於海面上新建设施上,与原有 圣淘沙大桥邻接,全长670米,两边分 别连接怡丰城和即将建成的「名胜世 界」。步行道主要是为了加强两项大型 商业设施之间的人行往来和联系。已建 设区面积约16,400平方米,其中大部分 区域均配以木面板和园景设计装饰。
为缔造更舒适和轻松的步行体验,沿整 条步行道附设了有盖天篷的自动人行道, 让访客在高低不同的角度欣赏壮阔海景。 大型园林花园设计展示了各类趣味盎然 的地区特色园景,可供进行户外休闲活 动,而且在日间也为步行道上的访客提 供了天然的遮荫处和清爽宜人的环境。 为使步行道增添生气和挖掘其潜在的商 机,步行道海旁的观景平台和入口广场 设置了餐厅和小商铺,让访客一边欣赏 漂亮的海景,一边品尝美食。纪念品商 店和票务处设於入口广场,朝向「名胜 世界」。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
61
Gardens by the Bay项目是新加坡最大的海滨 发展景观项目,由国家支持。新加坡国家公 园局和来自英国的世界级景观事务所Grant Associates通力合作完成。花园有两个大温 室,一个是荫凉干爽的环境,一个是潮湿荫 凉的环境,还有众多主题园,植物园,里面 种植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植物。这个 公园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要素是一些高25米 ---50米的树状结构,上面成长着垂直花园。 攀缘植物,附生植物还有蕨类植物成长在上 面。白天,这些结构带来荫凉,夜晚,这些 结构发出光辉。一条飘逸曲折的人行桥凌空 穿梭在这些结构间,给人们全新的视野,让 大家可以观赏到海湾全景。 这个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景观工程之一, 101公顷的面积包含三个不同的花园:南湾, 东湾,中湾。在展现最好的园艺和园林艺术 同时,为本地和国际游客提供一个美好的去 处,并极大的提升新加坡的国际形象。
新加坡榜鹅滨水步道
绿道案例--
1
• 看似木材走道,实为混凝土材料,4.9公里新加坡榜鹅滨水步道突破材料限制,将美观与实 用合为一体的创意设计,获颁项由芝加哥文艺协会的建筑与设计博物馆(The Chicago Athenaeum: Museum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和欧洲建筑艺术与城市研究中心 (European Centre for Architecture Art Design and Urban Studies)联合颁发的“国际 建筑大奖”。该奖项在2005年设立,是引领世界建筑界潮流的指标之一。v获选的作品必须 突破设计极限,并成为一座城市里具艺术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