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汇总

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汇总一、复习“之”(一)代词1. “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等。

如: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代人,他们)(《出师表》)②操蛇之神闻之(代事,这件事)(《愚公移山》)③肉食者谋之(代事,这件事)(《曹刿论战》)2.“之”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曹刿论战》)(二)助词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如: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③小大之狱。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3.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4.“之”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5. “之”用作音节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如:久之,目似瞑。

(《狼》)(三)动词。

译为:“去”、“往”、“到……去”。

如:辍耕之陇上。

《陈涉世家》二、复习“其”1、代词。

①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可译为“他”“他的”“她的”“它的”a.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② 指示代词,如果“其”后面跟的是数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作定语。

a.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③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样的”。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2、副词。

“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

①语气副词,表期望语气,可译为“一定”。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睢不辱使命》)②表示反诘,反问,可译为“难道”,其.真无马邪(《马说》)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③表示推测,估计,可译为“恐怕”“大概”。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3、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实词1.<形> 安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2.<形> 安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动> 养。

《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所安:养生的东西。

)4.<副> 表疑问或反问。

《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可译为“怎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隆中对》:“君谓计将安出?”《马说》:“安求其能千里也?”5.<代> 表处所。

可译为《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哪里”,“什么地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本 1.<名> 根源,起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请循其本。

”2.<副> 本来,原来。

《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比1.<动> 靠近。

《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动> 比较。

《隆中对》:“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3.<动> 比拟,认为《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和……一样。

4.<介> 及,等到。

《陈涉世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鄙 1.<形> 鄙陋,目光短浅。

《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毕 1.<动> 完毕。

《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

2.<副> 尽;都;全。

《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口技》:“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完整版)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有例句)

(完整版)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有例句)

(完整版)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有例句)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而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表并列。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劝学》)·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而是”)(2)表递进。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夫赵强而[表并列]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承接。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逐而得之(《促织》)(4)表转折。

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5)表假设。

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吾攻赵旦暮可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7)表结果。

可译为“因而”(有时“因”“而”连用)·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作传·定公十四年》)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何1、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前置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2、用作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3、复音虚词(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怎么回事呢](《信陵君窃符救赵》)·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何以战(《曹刿论战》)·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3)“何乃”,表反诘语气,可译为“怎么竟”;表进层关系,可译为“何况”·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现在的将军尚且不能夜里通行,何况前任的将军呢]乎1、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类词语,它们在句子中没有独立的意义,主要起到一些语法和语用的作用。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一定数量的虚词,因此对虚词进行总结和归纳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是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的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

一、副词1. 了: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结束。

如:已经完了。

2. 得:表示程度。

如:跑得快。

3. 地:表示方式、程度。

如:高兴地笑。

4. 处:表示情况、状态。

如:悲痛之处。

5. 却:表示转折、让步。

如:困难重重,他却决心不放弃。

6. 还:表示退还、回复,也可表示让步。

如:还我钱!二、介词1. 于: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相当于“在”。

如:于乎!2. 乎:表示疑问、反问。

如:何乎?3. 之: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

如:书之密乎?4. 以:表示手段、依据等。

如:以道德约束自己。

5. 在:表示处所、时间等。

如:在官位上人才得以表现。

6. 为:表示目的、原因等。

如:为学而来。

7. 自:表示动作的起始点、来源等。

如:自杀。

8. 为:表示动作的对象、目标等。

如:为人民服务。

9.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三、连词1. 而: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

如:假借而已。

2. 乃:表示原因、结果等。

如:巧为乃工。

3. 无:表示否定。

如:无效。

4. 使:表示目的、结果等。

如:使之成为现实。

四、助词1. 也:表示转折、让步。

如:虽然如此,也要坚持。

2. 之:表示动作的主体、客体等。

如:天地之间。

3. 乎:表示疑问、反问等。

如:哪乎?4. 辞:表示离开。

如:辞世。

5. 焉:表示状态、动作等。

如:副篇罗裳,焉得哉?6. 所:表示所受的动作影响。

如:所知若何?7.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五、语气词1. 呜呼:表示惊叹、悲伤等。

如:呜呼哀哉!2. 咄:表示怒斥、责备。

如:咄咄逼人。

六、其他1. 嗟:表示叹息、感叹。

如:嗟乎!吾心也。

2. 且:表示又、还要。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在古代汉语中,虚词是一类没有实际意义但对语言结构和语法有很大影响的词语。

虚词大多数起到连接句子成分的作用,用以标明关系或修饰性质,使句子更加严谨、完整、一致、流畅。

虚词在汉语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其中有很多常用词汇,但也有些较为生僻或容易混淆。

下面我们将会一一介绍虚词的分类和用法。

一、连词类1.和:表示并列、且、一致、加入等意思。

例如:百度和谷歌都是网络搜索引擎。

2.与:主要用于文言文,表示并列、串连、转折等意思。

例如:如今臣与君俱老,老以重忆之,欣以相劝之。

3.以:表示手段、条件、方式、动作等,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以目送别,哀不自禁。

4.虽:表示转折,意为“尽管”的意思。

例如:虽然我不想去,但是我还是答应了他。

5.然: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的意思。

例如:我很想帮你,然我真的没有时间。

6.若:表示条件,意为“如果”的意思。

例如:若不是你帮我,我一定做不到。

7.既:表示同时、二者都、已经等意思。

常与“而且”连用,表示双重含义。

例如:我既喜欢运动,而且也喜欢看电影。

8.亦:表示也、同样等意思。

例如:你喜欢看书,我亦是如此。

二、助词类1.的:表示所有、修饰意义和他关系密切。

例如:这是我的书,不是你的。

2.地:表示方式、方法等。

常在副词后面使用。

例如:慢慢地走,不要着急。

3.得:表示结果、程度等意思。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他跑得非常快。

4.了:表示完成、变化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你已经考过了,不用再担心了。

5.过: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经历。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昨天我去过了你家。

6.吗:表示疑问。

例如:你是不是喜欢他?7.呢:表示提问、询问、强调等意思。

例如:你那天在哪里呢?8.罢:表示责备、劝止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别玩了,都快放学了,都该回家了罢。

三、介词类1.在:表示位置、场所、状态等。

例如:他在教室里学习。

2.中:表示处在两个、幾个当中、在一段时间里、在行为或活动中等。

例如:他站在人群中心。

初中语文16个常见文言虚词及用法举例

初中语文16个常见文言虚词及用法举例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二)初中教材16个常见文言虚词及用法举例一、“之”的用法(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六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如:①古仁人之心。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⑤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其格式为:主语(名词)+之+谓语(动词或形容词)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⑤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③怅恨久之。

4.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5.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6.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

如:郊田之外。

(《满井游记》)(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还常用,如“四海之内”“国门之外”。

)(二)作代词用: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又数刀毙之。

⑤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如:①渔人甚异之。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③然足下卜之鬼乎。

④固以怪之矣。

⑤肉食者谋之。

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如:1.辍耕之垄上。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二、“以”的用法(一)做介词用:1.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之1、用作代词(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1、问所从来,俱答之。

《桃花源记》——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2、操蛇之神闻之。

《愚公移山》——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6、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7、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指代前面的“骨头”)8、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代前面的狼。

)9、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10、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1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2、用作助词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

例句: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5、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句: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③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句: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2宋何罪之有?(《公输》)④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1马之千里者。

《马说》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⑤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例句: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2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3公将鼓之《曹刿论战》4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3、用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例句:1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2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二、而主要作连词用,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递进、修饰等关系。

可以表示以下关系:①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句: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之职分也。

《出师表》②顺承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

例句: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2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4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十则》5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6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7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醉翁亭记》8聚室而谋曰。

《愚公移山》9挟天子而令诸侯。

《隆中对》10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③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例句: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西山宴游记》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3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隆中对》4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学而不思则罔。

却,但是,表转折关系。

《论语》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6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狼》7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8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公输》9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智子疑邻》10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公输》1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1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④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例句: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2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始得西山宴游记》3面山而居《愚公移山》4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邹忌讽齐王纳谏》5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6弛然而卧。

熙熙而乐。

往往而死者相藉者。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恂恂而起。

哗然而骇者《捕蛇者说》⑤递进关系君将哀而生之乎三、以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句: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4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5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6以是人多以(把)书假余7 臣是以无请也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靠”、“根据”等。

例句: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4何以战?(《曹刿论战》)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根据、按照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例句:1屠惧,投以骨《狼》——把2能以径寸之木,为…(《核舟记》)——用3咨臣以当世之事。

《隆中对》——把4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把5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用6、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7、此可以为援把8、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2、作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例句: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3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4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6家贫无从致书一观。

《送东阳马生序》7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陈涉世家》8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9以激怒其众10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例句: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2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或者不译。

例句: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2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3、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例句: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2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3皆以美于徐公4、特殊用法,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四、其1、“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例句: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2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3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4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

(《唐雎不辱使命》)2、代词。

(1)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

有时在句中作定语。

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例句: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师的那个人。

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它的,指狼的。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他的,代“屠户”4既出,得其船。

《桃花源记》——他的,代“渔人”5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他们的,代齐军。

(2)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例句:蹲其身,使与台齐。

《童趣》——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3)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句: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2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3以勉其学者也。

《墨池记》(4)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

例句:1其一犬坐于前。

《狼》2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3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五、为“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

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成为”,“雕刻”,“是”等,如: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例句:1.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对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被动,译作“被”。

若业为吾所有梅花为寒所勒山峦为晴雪所洗例句: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因为”、“为了”。

例句: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另附:1.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为:心理活动2.终为忠臣为:成为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成为4.为宫室、器皿。

(《核舟记》)——做,这里指雕刻六、于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例句: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2.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从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4.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二章》——从5.其一犬坐于前。

《狼》——在6.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在7.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岳阳楼记》——在8.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口技》——在9.虽然,受地于先王。

《公输》——从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例句:1.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向2.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对3.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对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给5.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6.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到7.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到7.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例句:“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如: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鱼我所欲也》2.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3.皆以美于徐公。

——比七、乃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就”例句:1.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