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观后感

合集下载

优秀电影十二公民观后感精选范文参考5篇

优秀电影十二公民观后感精选范文参考5篇

优秀电影十二公民观后感精选范文参考5篇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1《十二公民》主要内容是一个富二代被指控在出租屋杀死了赌博酗酒抛弃自己的亲生父亲。

围绕这个案件,十二个陌生人要组成陪审团,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内,达成一致意见:有罪或无罪。

根据法庭和新闻提供的信息,十二个陪审员出现了11:1的有罪判定。

然后故事自此开始转折,一个人说服十一个人,最后完成了12:0的大逆转。

电影翻拍自1957年的美国电影《十二怒汉》,是一部十分经典的影片,因为其神一般的故事这个电影被先后翻拍过好几次。

回顾这部影片,黑白的画面,那个年代特有的打扮以及谈话内容,无一不表现出浓浓的时代气息。

影片一开始出现的法院的镜头把观众直接带入故事中。

接下来在空间不大的讨论室内,每个人都在和身边人浅浅地搭话,聊着一些无关的事情,语气里带着那个年代的美国人特有的骄傲。

随后工作人员将门锁上,在封闭的空间和炎热阴暗的天气中,讨论开始。

一桩看似证据确凿的杀人案件,投票表决为11:1的紧张情况,由一个搅局者所发起的合理怀疑。

其他人从最开始的反对到渐渐被说服,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奇迹地变成了12:0。

每个人的“怒”充斥着讨论的整个过程,剧情紧张,跌宕起伏,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推理元素让人看后大呼过瘾。

在看《十二公民》之前,我已经先后看过日本翻拍的《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和俄罗斯翻拍的《十二怒汉:大审判》。

几部影片都是根据原作进行的改编,对比可以看出中国版的《十二公民》忠于原作,剧情几乎一致。

老片新拍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无味,但是《十二怒汉》却是一个特例,因为这部影片的剧本翻拍了这么多次,还会是会吸引你乖乖地去看。

神剧本不怕翻拍,并不只是因为它的故事吸引人,我觉得比起故事本身,整个剧本就像一个框架,只要稍做改动就能将其搬到另一个国家的大屏幕上去。

故事中体现出来的社会背景很容易让观众有一种代入感。

原作本来就是由一个话剧改编而来,所以背景对于故事来说十分重要。

1957年的《十二怒汉》中被指控的是一个来自贫民窟的孩子,那个年代人们对于贫民窟出身的人有很大偏见,这一点在影片中也有所体现,而这部电影一出就狠狠打了那些偏见党的脸,这也是电影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十二公民观后感(6篇)

十二公民观后感(6篇)

十二公民观后感(6篇)影?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十二公民观后感800字。

电影《十二公民》主要讲述了某政法大学在暑期为未通过西法课程的学生举行了一场补考,通过模拟西方法庭,学生分别担任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角色,审理的正是当时在社会上反响强烈的“富二代杀父”案件,陪审团由这些学生的家长及保安等人担任,家长都是来自社会不同的阶层,有出租车司机、医生、房地产商、教授、保险推销员等。

在听取模拟法庭审理后,陪审团要对案件作出判断得出结论,模拟法庭将依据陪审团的意见做出最终判决。

影片中的十二位陪审员互不相识,职业涉及广泛,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意见,才能结束审判。

第一轮投票,只有八号陪审员认为那个“富二代”是无罪的,其余都认为“富二代”是有罪的,通过一次次对证人证言的推敲,模拟证人证言所陈述的事实,对物证的辨别及其使用方法的质证,现有证据中的疑点被一一论证,最终陪审团成员达成一致,认为“富二代”是无罪的,模拟法庭结束了庭审。

影片中模拟法庭采用的陪审团制度多见于英美法系国家,由特定人数的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犯罪嫌疑人是否被起诉、是否有罪的制度。

每个陪审员的任务就是认定事实,探求犯罪嫌疑人真实的内心,这不仅是陪审员的权利,也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片中十二位陪审员在讨论的过程中,触发了许多个人不愿述说的故事,每个人的苦楚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

虽然本片是改自美国影片《十二怒汉》,片中的陪审团制度在中国不常见,但是对人性的讨论是不分国界的。

不知从何时开始,很多人喜欢给自己添加标签,一旦被媒体网络扩大宣传其价值观,在明显的判断中,很容易误导大众。

很显然片中陪审员对“富二代”的评价就有类似的偏见。

在偏见与事实之间,通过合理的怀疑,精密的论证,一步步的走向事实的真相。

固然合理怀疑也不是要钻牛角尖,而要论证证据的合理性,最终被证据说服。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作为法律人的我们不仅要严谨的对待每一个案件,同时也要担负起社会,宣传法律,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

《十二公民》观后感范文5篇

《十二公民》观后感范文5篇

1.观《十二公民》后的感受电影《十二公民》是一部很震撼人心的法庭剧,在这部电影中展现了美国法庭审判的真实情况,也展示了一个不太被人们关注的群体 - 陪审团成员的艰难处境和思考过程。

整个电影让我一遍遍地思考:如果我是这其中的一位陪审员会怎么做?在这样的公开场合下,如何面对疑问与困惑?作为陪审员不光是审判者,更是公众的代表,他们的每个细微的判断都会影响到被告人和公众对法律的信任。

影片情节非常紧凑,一幕幕看似平静而真实的法庭庭审和陪审团讨论场景让电影的节奏紧张又充满着人情味。

在审判过程中,每个陪审员都有他们自己的思想和立场,这让我想起真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思想和偏见,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问题,不凭一时的感觉作出判断。

这部电影不仅仅只是一个法庭辩论,更是一次心灵的探究,让我们重新思考普遍社会问题、个体内部矛盾和人性的复杂。

这部电影给了观众很多深思熟虑的机会,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2.《十二公民》:法庭中的良知与问责《十二公民》这部电影展现了,在一个案件中,正义不是司法机构独立、法官公正裁决的结果,而是在一个陪审团不断讨论和思考的结果。

这部电影让我们思考到,大力弘扬人权、推进司法公正,不仅仅有需要完善司法制度和法律法规,还需要强化公众的问责和监督,维护社会正义。

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公民,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更加深入理解了法律与正义之间的关系,促使我更加积极地关注公共事务和弘扬法治精神。

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该不仅仅关注自己的家庭和市场,而是应该关注整个社会,保护和扩大公共利益,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为社会公正发挥我们的能力和传递我们的价值观念,从而一起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新时代的更加美好的社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3.寒心!陪审团推翻罪犯无罪判决!《十二公民》这部电影看似是在讲述一个法庭故事,实则是在讲述美国司法的一面不争的真相:判决不完全基于事实和证据,而是受到民意、人性和情感的影响。

十二公民观后感范文优秀5篇

十二公民观后感范文优秀5篇

十二公民观后感范文优秀5篇十二公民观后感范文1这部电影讲了一个政法大学模拟庭审的十二个家长扮演的陪审团成员就近期富二代杀害亲生父亲一案进行讨论表决的故事。

故事刚开始,是一个就目前所掌握的人证物证所推测出的可能的事情经过,然后是一个女学生扮演富二代的辩护律师进行陈述,接下来就是陪审团进行讨论商议表决。

原本这样一个很随意的演习,尤其是对于这些年近半百的中年人来说,这更像是一场无聊的形式化的游戏,除了何冰饰演的八号以外,其他人都把这当成一个公式化的形式而已,只是对着已经显而易见的案情随意的举手表决一下就好了。

然而,原本这样一场对成年人来说毫无意义的过家家一样的游戏,却因为一个人的认真而显得正式起来。

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也觉得那些证据天衣无缝,案情几乎就是所有人想的那样,而且我也不认为几个公民私下这么认真的讨论有什么意义。

然而,通过八号的一点一点深入的分析,对证词的怀疑以及其他人态度的改观,我觉得,似乎这个案子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由于对于富二代的偏见和一种仇富的心理,当爆出这样的案子,我们就用自己的经验感性的推知了所谓的事实,说的好听点,是我们觉得富二代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自小娇生惯养,其家庭对他们人格人性的培养有缺失,加之他的亲生父亲是个蹲过大狱的赌徒酒鬼,靠着中国的一句老鼠儿子会打洞的古语,我们认为他有犯罪的基因,综合起来,我们就这样定了一个人的罪。

看完了全篇,我再回过头来反思我自己刚开始的心理状态,有种幸灾乐祸,心想谁让你是富二代啊,上帝给了你好的家庭环境,总得让你失去点什么吧,人品不好怪谁啊。

大概就是这样的心理。

但事实不是这样的,影片中经过层层分析,提出问题,找出疑点,然后去找合理的解释,进而推知事实,通过理性冷静的讨论和分析,这个业余陪审团最终的投票结果是无罪,而这个故事的真相也是凶手另有其人。

可能这部电影的故事不尽真实,也可能现实中真的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但是我在想,或许,很多时候,我们都更倾向于用去眼睛看,用情感去分析,而很少用理智去冷静的剖析这个事情的每一个细节。

十二公民的观后感

十二公民的观后感

十二公民的观后感十二公民的观后感十二公民的观后感1 《十二公民》这部电影是个令人深思的好电影。

它的演员班子和导演与其他电影的不一样,他的导演徐昂和演员何冰、韩童生等主要演员都是话剧界的老戏骨。

他们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与表现更加深化。

在这次讨论中经历大大小小的讨论12次,第一次与最后一次投票结果更是天差地别。

最开场一个人认为富二代无罪,其他11个人都认为有罪,最后一次全部认为他无罪。

在第一次投票的时候,3号陪审员问8好陪审员为什么投无罪,8号陪审员这样答复:"我是觉得,这事我们不说清楚,想明白了,随随意便把手一举,就把这孩子推到了死路上,这样不行。

"我们为何对生命如此苛刻?因为我们总是去相信,或者是选择相信别人说的"事实",而不做深化的考虑,而不做质疑了?就因为如此,一条生命可能在无知的口水中淹死!10号陪审员说8号陪审员吹毛求疵,8号陪审员说:"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这不该吹毛求疵?"虽然这是令人震惊的"弑父案",但是人们好似只顾得去跟随群众的观点,作为谈资,而忘了去关心事件中的人到底发生了什么,只相信"既定的事实",而对真正的剖析却当作没事找事,都成了热情的生疏人。

12位陪审员素不相识,职业也非常广泛,有教授、出租车司机、房地厂商、保安等。

在讨论的过程中,也都牵扯出很多人的伤心事。

3号陪审员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离家出走的儿子、4号做一年半冤狱,7号卖东西被保安追赶……一件案件的讨论触发了如此多的个人不愿言说的事,而这些被引发出来的事有令人唏嘘感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楚呀!除此之外,讨论过程中还引发了地域歧视、冤假错案、养女大学生等敏感话题,使这部影片提供应我们更深化的考虑。

在第12次投票时,坚持认为有罪的3号放下了个人的情感因素,投了无罪。

"谁也不能随随意便宣布一个人有罪,除非证据确凿!"这应该是我们对待事情的立场。

十二公民观后感

十二公民观后感

十二公民观后感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十二公民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十二公民观后感1影片开头,是某法律大学英美法补考模拟法庭现场,其实这一设定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整套司法制度。

影片介绍了十二位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文化水平、不同生活经历的公民围绕一起命案展开的关于嫌疑人是否有罪的辩论。

我认为,片名之所以叫做“十二公民”而非“十二陪审员”,是因为其实这十二个人并不全符合作为真正陪审员的条件。

美国的陪审员制度对于陪审人员有严格的要求和筛选体系。

一开始是初选。

首先与案子有关的人员,包括与原告或被告有联系的人不得入选。

另外一些职业有可能产生思维倾向的,比如律师、医生、教师等等,也不能入选。

此后其余的候选者还必须通过十分严格的审查,来删除一些由于环境和经历所造成的有心理倾向的候选人。

而影片中八号是检察官,六号是外科医生,而一直认为嫌疑人有罪的三号,则是一个与儿子有着重要矛盾的父亲,对于嫌疑人与父亲素有嫌隙这种情况易产生代入感,以致无法客观判断。

这些都体现了影片中的陪审团与真正的陪审团的差异。

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应该就是八号陪审员通过两位证人的证词再结合老人自身的身体情况和居住环境还原案发现场,找到时间上的矛盾证明老人证词有误,证实了嫌疑人的无罪可能。

而实际上影片主体也是各位陪审员对于证词的推敲,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改变了陪审员们的投票结果。

然而实际上,在美国,这一工作检方和辩方做的,相当于我国的原告与被告双方。

影片中的两位证人应属于检方证人,那么辩方的责任就应是通过提问或出示其他证据检验证人及其证词的真实性,已达到辩护目的。

这一过程叫听证。

显然这又是中西司法制度中的又一差异。

我们可以看到,刚开始除了八号陪审员,其他十一个人都是在听取两段未经仔细审查的证词之后便轻易地相信了嫌疑人有罪。

然而这种轻信,会使很多人遭受五号和九号陪审员同等的命运,就像五号说的“万分之一的错误,那对于一个当事人来说那是百分之百的灾难”,也像八号说的“所谓的百分之百,往往是我们四舍五入的结果,而真相往往是在那些小事里头”“决定一个人该不该枪毙,这事不该吹毛求疵?”“关系到一个国家法律未来是否公正,不该吹毛求疵?”。

十二公民观后感(范文三篇)

十二公民观后感(范文三篇)

十二公民观后感(范文三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二公民观后感(范文三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二公民观后感(范文三篇)》。

第一篇:十二公民观后感一、普通人断案不比精英断案差,英美法系的法庭陪审团制度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

影片中,一群未经过法律专业训练的12个普通公民,就能判断刑事案件的事实,这就是英美法系的法庭陪审团制度。

美国举世瞩目的黑人棒球运动员辛普森杀妻案被判无罪,就是法庭陪审团认定的无罪。

我国是法庭陪审员制度,虽然一字之差,但效果天壤之别。

我国的刑事案件的事实由法院(经过法律专业训练的精英或一二个法庭陪审员)认定,但仍然冤假错案不断,近几年涌现出来的呼格、赵作海等冤假错案即可证明这一点。

由此可见,精英断案比普通人(法庭陪审团)断案高明不到哪里去,有些案件凭普通人的良心就可以断案,正如影片中的8号法庭陪审员坚持无罪的观点为,就是他就认为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被判死刑,是不是要慎重些,再讨论讨论,这就是良心。

断案方面,精英的良心不会比普通人的良心好到哪里去,甚至有些时候表现更差。

英美法系的法庭陪审团制度就是普通人断案,让更多有良心的人去判断案件事实,值得我国法庭陪审员制度去借鉴,一两个法庭陪审员太少,又摆脱不了陪而不审、陪衬的尴尬现实。

二、影片结尾处8号法庭陪审员回去取检察官证,立显检察官正义、求真的高大上形象,殊不知这与现实中的形象相去甚远。

这实为画蛇添足的拍马之景。

三、影片中坐过冤狱的法庭陪审员一句话,印象深刻,送给现在的公检法人员铭刻于心,这句话是:“万分之一的错误,对于一个当事人来说,那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

第二篇:《家》读后感读完巴老的《家》,心中充斥了无尽的激动。

如何形容呢?这就好比吃过了拌有白砂糖的蜂蜜;比如在寒风凛冽的冬日里,往身上浇滚滚的热水;好比在炎炎盛夏赤脚逛马路的味道。

就像是这般的强烈、深刻、挥之不去。

这些也许不是很贴切的比喻,却如实地反映了我逼真的心坎感触。

《十二公民》观后感(通用14篇)

《十二公民》观后感(通用14篇)

《十二公民》观后感《十二公民》观后感(通用14篇)《十二公民》观后感 1十二个陪审员,每个人身上都有段故事,讨论案情的同时也把自己的生活带了进来。

影片里最出彩的角色我感觉是由老戏骨韩童生饰演出租车司机。

作为典型的北京胡同老人,对现实不满、与孩子沟通不够、整日骂骂咧咧,在模拟陪审团会议中,性格缺陷、社交迟钝、对于其他人逐渐提出的疑点熟视无睹,原本以为这部改编自《十二怒汉》的片儿只会叫好不叫座,影院排期也不多,意外的是看的时候挺热闹的。

剧情简单来说是十二个爷们儿机缘巧合以模拟法庭陪审团的身份凑一块儿坐在一屋里讨论了俩小时富二代弑父的案件。

全片儿106分钟里面起码100分钟都是一个场景-众人围着一个长条桌争论、投票,全靠对白和演员的表现力撑起来的。

对白很精彩,故事改编的很接地气很符合国情,人物个性也巧妙的与其背景相结合。

电影里有些人总是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对人不对事,比如仇富、比如排外、比如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只有放下偏见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还有对生命的尊重,任何一个人决定都会关系着一个孩子的生命,所以哪怕有一点质疑都值得“浪费”时间去“吹毛求疵”。

还有就是诠释了司法审判的目标-不是把罪犯绳之以法,甚至也不是追求真相,而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到政府的`侵犯。

(当然不是说抓罪犯和找真相不重要,只是这两点应该是公安机关要做的事。

) 其实一部好电影有时候不需要什么花里胡哨的特效,它需要仅仅是贴近现实生活的真实,而且把国内当前的很多心理问题糅合在内,扩大了题材内容。

最后一幕揭示主人公是个检察官,好感动,画龙点睛之笔,给人一种美好的希望。

《十二公民》观后感 2前天看完了电影《十二公民》,感觉已经好久没有看到过这种能让人花时间思考的影片了,影片中,十二位陪审团的成员,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有数学老师,有的士司机,有房地产的老板,有学校门口卖杂货的,有做保安的,这样一个群体,组成的陪审团,在辩论中,各自都从自己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十二公民》有感
电影《十二公民》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某所高校的英美法补考组织了一场模拟法庭,补考学生们就社会上不久前发生的一起真实事件展开辩论:被房地产大亨收养的案件嫌疑人被怀疑谋杀了他的生父。

而补考学生的家长们则组成了陪审团,必须在一个小时之内得出结论,全票通过嫌疑人是否有罪。

证人言之凿凿,证据也对嫌疑人十分不利,各位家长们也希望早点结束讨论,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8号陪审员投了“无罪”,并提出了自己的“合理怀疑“,最终他说服了剩下的陪审员,整个讨论的过程是一场价值观之间的鏖战。

第一,影片探讨了如何正确处理法与正义和法与平等的关系。

影片一开始就点明了社会舆论和模拟法庭的学生辩护律师和家长们对嫌疑人的看法:他们都对嫌疑人有先入之见,认为他是“富二代”、“富商之子”,因为证人证据都对他不利,而事先认定他有罪。

而要想正确地把握法与正义的关系,一方面要在原理、原则上坚持法律对于正义的追求,另一方面要在具体的法律活动中高度重视合法性要求,服从法律权威、制度安排和程序设计。

而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过程中,“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都是法律制度所追求的正义价值的最为显著的标志。

演员何冰所饰演的8号陪审员,他认为哪怕是模拟法庭,也应该对是否判定一个人有罪负责任,坚持了权责统一;他没有随意听信社会舆论的无据猜测,只因为嫌疑人是“富二代”,就断定他一定有罪,在证据不充足的情况下提出了“合理怀疑”,坚持了平等原则和程序正义。

这是正确处理了法与正义和平等关系的体现。

第二,电影还讨论了法的实施。

法的实施的基本方式有法的遵守、法的执行和法的适用,即守法、执法和司法。

在影片中主要体现的是司法活动,陪审员们必须在查明事实真相的基础上,根据法律、道德、政策等外部因素做出裁决。

但在第一轮投票过程中,除了8号陪审员,其他的陪审员都没有做到这一点:1号维护秩序,但一开始不够坚定,在8号抛出强有力的问题后,才坚定改选无罪。

2号、4号、6号、11号和12号,分别是数学家、商人、医生、保安和保险商,他们前期了解不充分,没有深入思考证据和证人证词的不合理性,但在8号力排众议证明嫌疑人有罪证据不足之后,转投无罪。

5号、9号,则是司法体系发展过程中的受害者:5号的哥哥是错案,9号曾被打成右派,他们有着切肤之痛,尊重司法程序。

3号、7号和10号,分别是出租车司机、小卖部老板和北京本地人,他们对案件本身不太关心,受到个人情感的蒙蔽,但最终还是向证据和合理的推理低头。

法律得以实施的标志是权利得到实施,权力受到制约,法律的价值和立法宗旨得到充分实现,8号检察官正是坚持尊重程序,维护了正义。

第三,本片讨论了法律程序,8号陪审员坚持了司法公正和、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在司法活动中坚持公平正义原则,充分保障了嫌疑人的合法权利,坚持按照流程分析讨论整理争论点,公平地听取各方意见,通过合理的推理使各个陪审员信服。

他认为哪怕是模拟法庭,也应该对是否判定一个人有罪负责任,坚持了权责统一;他没有随意听信社会舆论的无据猜测,只因为嫌疑人是“富二代”,就断定他一定有罪,在证据不充足的情况下提出了“合理怀疑”,坚持了程序公正;当其他人想要跳过讨论环节时,通过诘问维护了嫌疑人的合法权利,指出模拟法庭里的辩护律师受偏见影响,没有尽全力辩护,保证嫌疑人在司法过程中受到公平的对待,坚持了实体公正和司法公正。

总而言之,《十二公民》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讨论了诸多社会问题与法律问题,值得每一个人再三思索、品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