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耳和听觉》教学设计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耳与听觉》优秀教学案例七年级生物人教版下册

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首先,通过讲述耳的奇妙之处和听觉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耳朵和听力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健康意识。其次,让学生了解生物学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的认同感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耳朵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通过课堂讲解和实验观察,使学生能够明确内耳的半规管、前庭和耳蜗等结构的功能,以及它们在维持身体平衡和听觉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我还希望学生能够学会用专业的术语描述耳的基本组成和听觉的产生机制,例如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等。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教学案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创新和突破,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通过这些亮点的设计和运用,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此外,我还会设计一些与耳和听觉相关的生活实例,如听力受损的案例等,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实例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情景创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耳与听觉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提出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例如,在讲解耳蜗的功能时,我会提问:“为什么说耳蜗是听觉感受器?”“耳蜗如何将声音信息转化为神经冲动?”等问题。通过问题导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耳朵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听觉的形成过程。
同时,我还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噪声污染对听力的影响等,使学生在关注自身健康的同时,关心社会、关爱他人。通过这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6.1第二课时《耳和听觉》教案(完整版)

第2课时耳和听觉1.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5.关注日常生活中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观看奥运会吧!2012年英国伦敦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的拼搏精神让我们激动的心久久难平静。
那么,在观看奥运会时,我们的哪些感觉器官参与了这项活动呢?这些感觉器官是如何发挥它们的作用的?二、师生互动,传授新课知识点一耳和听觉◎新知梳理一、耳和听觉1.耳的基本结构包括三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
听小骨属于中耳,耳郭属于外耳,耳蜗属于内耳。
2.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再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形成听觉。
3.耳和听觉的保护(1)不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以免戳伤外耳道或鼓膜。
(2)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
(3)鼻咽部有炎症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
(4)避免污水进入外耳道而引起外耳道感染。
二、其他感觉1.嗅觉:鼻腔上端的黏膜中有许多对气味十分敏感的细胞。
2.味觉:舌的上表面和两侧有许多对味道十分敏感的突起,能够辨别酸、甜、苦、咸。
3.皮肤感觉:皮肤具有感受外界冷、热、痛、触、压等刺激的功能。
4.人体感觉的意义:使人全面、准确、迅速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判断和反应。
◎互动交流【问题1】我们闭上眼睛也能感知身体运动的方位,这主要与耳中的哪个结构有关?【交流点拨】在耳的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的感受器。
【问题2】能够将振动转化成神经冲动的结构和形成听觉的结构分别是什么?【交流点拨】能将振动转化成神经冲动的结构是耳蜗,耳蜗是听觉感受器;能够形成听觉的结构是大脑的一定区域。
【问题3】为什么幼儿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时,如果治疗不及时,容易患中耳炎?【交流点拨】因为中耳的鼓室通过咽鼓管同咽部相通,患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时,若不及时治疗,大量的细菌会通过咽鼓管侵入鼓室,引发中耳炎。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耳和听觉 教学设计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2课时耳和听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描述耳的结构及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理解听觉的形成。
②总结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
③通过对听觉障碍的理解,学会保护耳朵及注意耳的卫生。
④关爱听障人士,学会理解和帮助。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自主学习”课前收集的关于耳结构和功能的资料,归纳、总结、展示耳的结构和功能。
②通过分析耳结构的功能,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耳疾病”和“听觉障碍”等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耳结构学习,形成恰当的生命观念。
②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沟通、交流、合作,以及辩证地看待问题。
③通过分析“听障知识”,学会保护耳朵和健康生活,进而建立恰当的社会责任意识。
④树立“关爱听障人士,关爱弱势群体”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形成过程难点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形成过程三、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资料,完成课前学案任务教师:制作白板课件四、教学活动【一、导入】创设情境,感受主题欣赏MV《我是天津人》提问1:视频中展现的是什么地方?怎么知道的?运用了上节学习的哪个结构?形成了什么感觉?——完成复习,进而铺垫,。
提问2:视频中的歌曲赞美了什么地方的人?怎么知道的?运用了身体的哪个器官?可以形成什么感觉?下滑白板遮盖的屏幕,展示本节主题。
【二、讲授】1.耳的结构和功能①引导学生说出“通过今天的主题想获得什么知识”,将学生的思路引入生活中与耳结构和功能相关的感受。
②白板展示活动,翻牌确定小组讲述耳的哪个结构。
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归纳整理课前收集的资料。
通过白板画图,学生讲解,列举生活经历并分析,将耳的每个结构和功能详细掌握。
③教师给予肯定,并再次强调耳的重要结构和功能,并板书展示。
2.听觉的形成①教师讲解声波的产生。
②视频播放听觉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初步将耳的结构与听觉相联系。
③规定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分析总结听觉形成的过程。
④学生利用白板中耳结构的flash模板,讲解听觉形成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耳与听觉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耳与听觉”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知道听觉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保护耳朵和听力。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节内容既有趣又具有挑战性,需要他们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深入理解听觉的奥秘。
在设计教学案例时,我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通过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听到远处的声音、在水下听到声音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耳朵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3.设计小组项目,如制作耳朵保护宣传海报,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我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我是如何解决的?”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评估自己在学习中的成果和不足,如“我是否掌握了耳朵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反馈和指导。
1.利用多媒体展示耳朵的结构图,详细讲解外耳、中耳和内耳的组成和功能。
2.通过动画演示听觉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声波如何被耳朵接收、传递和转换。
3.提供一些实例,如噪声性耳聋和耳部感染,讲解耳朵的保护方法和预防措施。
()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耳朵的保护方法进行研究和讨论。
2.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耳朵和听力,如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中,注意耳部卫生等。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耳朵的保护方法,如“如何预防噪声对耳朵的损害?”“如何避免耳朵感染?”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自主探究和解答,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耳与听觉》教学设计

《耳与听觉》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及分析《耳与听觉》是生物学和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耳与听觉》,可以让学生了解人类耳朵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听觉的基本原理和感知过程。
本教学设计是针对中学生进行的生物学教学设计,通过生动的教学内容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耳朵与听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耳朵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听觉的基本原理和感知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基本原理和感知过程。
教学难点:听觉的感知过程。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指导教学:教师讲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基本原理和感知过程。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听觉的基本原理和感知过程。
3.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生物学知识。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耳朵与听觉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耳朵是如何工作的? 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展开讨论,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呈现:通过多媒体展示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耳朵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功能。
通过图示和实物模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3. 实验:设计一个听觉实验:给学生戴上耳机,播放不同频率和音量的声音,让学生感受不同声音对耳朵的影响,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从实践中理解听觉的基本原理和感知过程。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耳朵与听觉的相关知识。
5. 拓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实践,了解更多有关耳朵与听觉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耳与听觉》教学设计

《耳与听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耳朵的结构与功能,了解听觉的基本原理,掌握耳朵与听觉的相关知识。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听觉的原理。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听觉保护的意识,提醒学生保护耳朵,珍惜听觉。
二、教学内容1. 耳朵的结构与功能2. 听觉的基本原理3. 听觉实验三、教学重点难点2. 听觉的基本原理重点: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和感知的基本原理。
难点:让学生明白外耳、中耳、内耳在听觉中的作用。
3. 听觉实验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听觉的原理。
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理解听觉的基本原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或者发出一些不同的声音,引出耳朵和听觉的话题,让学生产生对听觉的好奇和兴趣。
3. 操练让学生在实验中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4. 引申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听觉的保护,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利于听觉保护的小常识。
5.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问题与解答。
六、教学手段1. 课件2. 实验器材3. 多媒体设备本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感受听觉的原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八、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2. 总结听觉保护的小常识3. 提出一些与耳朵与听觉相关的问题,做适当的调查研究。
九、教学反思1.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知道听觉的基本原理,并且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和了解听觉的原理。
2. 通过本节课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引发,主动性得到提升。
3. 本节课设计强调了实践,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进行思考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耳与听觉》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人教版下册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复述耳朵的结构、听觉形成过程和保护耳朵听力的方法。
2.强调保护耳朵和听力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分享给家人和朋友,共同关注耳朵和听力健康。
五、作业布置
4.拍摄一段关于正确用耳习惯的短视频,时长不超过3分钟,内容需包括:正确佩戴耳机、避免噪声损伤、预防耳部感染等方面。
5.阅读一本关于耳朵和听觉的科普书籍,并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你的收获和感悟。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结合课堂所学,确保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作业形式多样化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讲授新知
1.耳朵的结构与功能:
-介绍耳朵的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分别讲解其作用。
-通过展示耳朵结构模型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耳朵的构造。
-讲解听觉形成过程,强调声波如何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再由听小骨传到内耳,最终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
2.保护耳朵和听力:
-阐述听力损伤的原因,如噪声、耳部感染等。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耳朵的结构与功能,特别是中耳和内耳的听觉转换过程。
2.掌握保护耳朵和听力的方法,以及预防听力损伤的措施。
3.将所学的耳朵和听觉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教学,通过展示耳朵的结构模型、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耳朵的构造。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耳与听觉》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人教版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七年级生物下册《耳和听觉》教案、教学设计

c.创设情境,引入听障人士的生活案例,让学生关注听力健康,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
2.教学方法:
a.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耳和听觉的奥秘。
b.结合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交流讨论,提高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点掌握:耳的结构、功能及听觉形成过程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学生需要对这些知识点有深入理解。特别是耳蜗内部结构及其在听觉中的作用,以及声波如何转化为神经冲动,这些内容较为抽象,是学习的难点。
2.技能培养:学生需要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听觉现象,以及进行简单的听觉实验,这些技能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关爱听障人士、关注环保、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这是教学中的重要难点。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难点,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a.利用耳模型、动画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耳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听觉形成过程。
七年级生物下册《耳和听觉》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耳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通过学习耳的基本构造,如外耳、中耳、内耳的组成及其作用,使学生对耳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2.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通过分析听觉障碍的原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a.选择题:关于耳的结构和功能,以下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和听觉》教学设计
石龙第三中学陆琳琳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内容。
本节课内容不多。
又在前一节课学习“眼”的基础上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经验与方法。
在这些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耳”这个重要的感觉器官,学生更加感兴趣,学习并不困难。
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施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体现时代特点,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同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特点,在教学中我侧重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热情参与,亲身体验,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但学生们对生活有一定的体验,并且刚刚了解了视觉的形成。
针对学生们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探知欲望,因此我通过设计简单有趣的小活动来激发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小组交流,共同概括得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
描述耳的结构以及各部分功能;概述听觉的形成过程;了解造成耳聋的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二)能力:
通过演示“耳的结构”的挂图或课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眼与视觉”与“耳与听觉”的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分组讨论“为什么会晕车晕船以及犯中耳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耳的结构”的认识,使学生能够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通过学习“听觉的形成”,让学生学会对“耳”保健;通过对本节课知识学习,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应该多去关心别人,同时也要珍爱自己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耳朵的结构与功能。
2、听觉的形成。
【教学用具】
耳朵结构示意图、耳的模型、鼓膜的模拟器、四段音乐、课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观察归纳、讨论应用、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
2.听觉的形成:
神经冲动声波—耳郭—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感受器---------- 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3、保护耳和听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