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的基本国策_大陆政策
从“济南惨案”中看日本侵略中国

从“济南惨案”中看日本侵略中国摘要:日本从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作为近邻且当时国力较弱的中国是日本侵略的主要对象。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开始到1945年抗战胜利收复台湾,中国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赶走了日本侵略者。
而在此之前,日本就根据大陆政策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侵略活动,济南惨案就是日本侵略中国前较大的一次武装侵略。
关键词:大陆政策、侵略满蒙、济南惨案。
济南“五三”惨案发生于1928年5月3日,正当国民政府北伐军进军山东的时候,日本侵略军队借口保护侨民,于4月下旬,陆续开抵济南,日军在商阜自行划定警戒区,日夜赶修工事,铺设电网,架起大炮机枪,扣押国民党外交部长黄郛,杀害外外教处处长蔡公时以及外交署其他人员,重炮攻城,毁坏黄河铁桥和无影山弹药库,肆意屠杀我军民,其暴虐罪行,罄竹难书,军民死伤总数达11000余人,财产损失24008万余元,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直到1929年4月日本才撤兵回国。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济南惨案”发生的历史背景:1928年“宁汉合流”后,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确立,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决定继续出师北伐,统一全国。
而日本意图占领满蒙,自然不愿意看到国民政府统一中国,因此竭力阻挠。
蒋介石所率北伐军节节胜利,很快就攻入了山东省。
1928年4月19日,田中内阁派遣第六师团5000余人在青岛登陆,经青岛和胶济铁路沿线要地,“保护帝国臣民”。
当时,驻守山东的奉系军阀张宗昌盘踞济南,见北伐军来攻山东,偏向日本人求助,给日军进驻济南提供了借口。
由于蒋介石的妥协,下令不抵抗,日军在济南俘虏杀害了大量军民,制造了“济南惨案”。
后由于国民政府的妥协,“济南惨案”以签订并无多大意义的《济南惨案协定》收场。
因日军在济南队中国军民的大规模屠杀始于5月3日,所以“济南惨案”又称“五三惨案”。
众所周知,“东方会议”的召开和《田中奏折》的形成,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侵略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出兵山东,制造“济南惨案”,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实施其侵华国策的一个战争步骤。
近代日本侵华原因及侵华政策的形成

• 1904年-1905年,日本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发 动日俄战争 。 • -1915年,日本利用袁世凯急欲称帝的心理,以支 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向中国提出了臭名昭著的" 二十一条",企图将中国完全变为日本的附庸国。 •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 变”,在3个多月时间里占领我东北全境,实行杀 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所到之处横尸 遍野,中国无数同胞沦为日军铁蹄下的奴隶。 •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 (也就是“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 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 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 胡锦涛
日本侵华原因
日本是四面环水的岛国,国家的资源匮乏,民 族单一,主要是大和民族,人口很少。日本作为一 个岛国,该民族本身就有很强的宽展疆土的意识。 1923年,日本大地震,由于对本国人民的掠夺, 使80%的日本人失业,为了转移人民对日本政府的反 对,为了达到个人的利益,并纠集寺院、学校、工人、 军队开始训练刺杀演习和学习武士道精神,开始誓死 效劳天皇,而且大量的征兵入役 。
三、"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田中奏折》出笼始末
你听说过田中奏折吗?
奏折中说: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亚洲;欲征服 亚洲,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洲。
亦称“新大陆政策”。1927年田中义一内阁在金 融危机中上台。1927年6月27 日至7月7日,在田中义 一内阁亲自主持下,召开“东方会议”。会议议题就 是制定对华政策。 《田中奏折》的提出,标志着“大陆政策” 的最后形成。
一、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传统与"大陆政策"的形成
明治维新的既定国策是什么

明治维新的既定国策是什么?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明治维新是天皇政府推行的旨在巩固统治,维护独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它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
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积极意义: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为亚洲邻国提供了启迪和经验(如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教等。
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新威胁.)。
原始资料:日本《基本国策纲要》

原始资料:日本《基本国策纲要》(一)国家大政的根本,在于根据大义名分,内则巩固国家基础,外求发展国运,使帝国在名义上和实质上都成为东亚的安定势力,确保东方和平,为世界人类的安宁和福利作出贡献,以体现建国的理想。
帝国鉴于内外的形势,认为帝国当前应该确立的根本国策,在于外交和国防互相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基准的大纲如下:1.排除列强在东亚的霸道政策,根据真正的共存共荣的主张,共享幸福,这就是皇道精神的具体体现,也就是我国在对外发展政策上应予经常贯彻的指导精神。
2.为希求国家的安泰,并拥护国家的发展,以确保帝国在名义上和实质上都成为东亚安定势力的地位,应充实所必要的国防军备。
3.对大陆政策的基本方针,在于希求满洲国的健全发展,日满国防的巩固,消除北方苏联的威胁,同时防范英美,具体实现日、满、华三国的紧密合作,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在执行时,应注意保持与各国的友好关系。
4.对南方海洋,特别是对外南洋方面,努力促进我国民族的经济发展,一面以渐进的和平手段扩张我国势力,并与满洲国的建成相配合,力求国力的充实和加强。
(二)以上述根本国策为轴心,统一调整内外各项政策,力求适应现在的形势而实现刷新国政。
其纲要如下:1.扩充国防军备(1)陆军军备,以对抗苏联于远东所能使用的兵力为目标,特别应充实在满洲与朝鲜的兵力,使在开战初期即能对其远东兵力加以一击。
(2)海军军备,应配备和充实兵力,足以对抗美国海军,确保西太平洋制海权。
2.我国外交政策,总的来说,应以不折不扣地完成根本国策为基本精神,加以综合革新,军部为了使外交机关能够进行有利而充分的活动,应努力进行内部援助,避免由军部出面工作。
(三)政治行政机构的革新改善,财政经济政策的确立以及其他各种设施的应用,都必须和上述根本国策相适应,关于下列事项,应采取适当的措施:1.指导和统一舆论,使在突破非常局面上能够巩固国民的决心。
2.为希求发展执行国策所必需的产业和重要贸易,对行政机构和经济组织进行适当的改革。
日本侵华战略的形成溯源

日本侵华战略的形成溯源一、“大陆政策”是日本侵华战略的理论渊源所谓“大陆政策”,即日本军国主义者提出的,首先征服中国,进而经略东亚,最终争霸世界的侵略扩张政策。
大陆政策从日本封建幕府时期开始萌芽,至明治维新后基本形成,尔后逐步得以充实完善,成为日本制定侵华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和侵略指南。
1.日本“大陆政策”的缘起早在十六世纪中期,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就处心积虑地要以武力在亚洲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大帝国,并提出了攻略朝鲜,进取东北,占领华北,在东亚大陆列土封疆的对外侵略扩张的战略构想。
早在天正五年(公元1577年)丰臣秀吉就说过:“臣借君之威武,迅速平定中国(指日本本州)而君家的宿臣老将未取得领土者极多,宜将中国分予之。
臣更拜命征伐九州,亲平该地,并率军进入朝鲜,席卷明朝四百余州,以为皇国之版图。
”1592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朝鲜京城后,丰臣秀吉马上制定了征服朝鲜及明朝的25条。
向朝鲜和明朝中国扩张领土之野心昭然若揭。
另据《丰臣秀吉的朝鲜经略》称“1586年秀吉以进攻中国的理由,曾委托葡萄牙传教士购买船舶;1589年,要求琉球臣服于日本;1590年,对朝鲜要求朝贡;1591年,大吹大擂出兵印度;1593年,谋划过征服菲律宾与台湾。
”他们的侵略野心不仅仅限于朝鲜日本,而是包括印度,南洋在内的亚洲。
可以说,它是日本大陆政策的最早提出者,并两次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将这一政策付诸于行动。
丰臣秀吉的侵略野心虽然没有实现,但他的这些侵略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幕府末期的佐藤信渊认为,“天皇大御国乃大地最初生成之国,世界万国之根本。
若能以其根本为经纬,则全世界悉为郡县,万国君长,皆为臣仆。
”他提出的扩张构想是:先吞并满洲,再侵占全中国,然后征服东南亚,进军印度,“合并世界各国”。
在《宇内混同秘策》中说:“由皇国开发它邦,必由吞并中国而肇始……当今世界万国之中,皇国最易攻取之地,莫过于支那国满洲。
……故皇国之征服满洲,迟早虽不可知,但其为皇国所有,则属无疑,满洲一得,支那全国之衰微,必由此而始。
论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过程

形成的过渡 ; 东方会议的 召开及《 田中奏折》 出现 , 志着大陆 的 标
政 策 的 形 成过 程 最 后 完成 。
【 关键词 】 大陆政 策; 论; 补偿 利益线理论 ; 满蒙生命线理论 ;
《 田中奏折》
16 88年 明 治 维 新 , 日本 天 皇 发 表 《 笔 信 》 日本 帝 国 决 定 御 , “ 大振 皇基 ”确 定 以 “ 营 四 方 , 抚 亿 兆 , 拓 万 里 之 波 涛 , , 经 安 开 布 国 威 于 四方 ” 根本 国策 。 皇 及其 新 政 府 以 此 作 为 新政 的纲 领 为 天 和 日本今 后发 展 的基 本 国 策 。 陆 政 策 也 称 为大 陆 经 略 政 策 , 大 是
连 同他 在 1 8 8 8年撰 写 的 《 事 意 见 书 》 交 阁僚 传 阅 , 期 统 一 军 提 以
思想。
《 交 政 略 论 》 出 了 “ 权线 ” “ 益 线 ” 外 提 主 、利 的新 概 念 , 调 保 强
卫 利 益 线 的 重要 性 , 确 提 出 了 日本 的 “ 益 线 的焦 点 ” 朝 鲜 。 明 利 在 山县 有 朋 “ 益 线 论 ” 主要 观 点 如 下 : 国家 独 立 自卫 之 道 有 二 利 的 “
年 , 于 中 国 南北 议 和 , 由 日本 政 府 改 变 立 场 支 持 中 国 北 洋 政 府 。 至 11 9 2年 6月 “ 一次 满 蒙 独 立 运 动 ” 败 。1 1 第 失 9 4年 4月 . 日本 大 隈 内 阁执 政 , 岛 浪 速 的 “ 蒙 独 立 ” 谋 又 获 得 日本政 府 支 川 满 阴 持, 是, 于 宗社 党 东 山 再起 , 立 了 “ 洲 特 殊 部 队 ” 王 军 。 噪 建 满 勤 鼓
近代日本的基本国策_大陆政策_周颂伦

日本侵华大陆政策研究编者按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界曾有一段研究日本大陆政策的热潮,认为其源于《田中奏折》,内容是: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
中日学者间对《奏折》真伪的论争亦再度升温,部分日本右翼分子乘机大肆否认侵华的历史。
事实上,大陆政策是近代日本侵华的基本国策,体现了其将岛国发展为大陆帝国的强蛮意志。
《田中奏折》言中了日本的侵华步骤,这不仅为识者所同见,更为史实所明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真伪不应影响日本大陆政策研究的持续和深入。
此为刊发本组文章的原因之一。
之二, 1937~1945年是大陆政策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此间日本多种政略齐施,如军事占领、对基层社会的政治控制、经济抢掠等等,妄图彻底灭亡中国。
检讨学界研究日本侵华史的现状不难发现,一些具体领域的诸般研究并未归结到大陆政策的框架内及层面上。
为此,本刊特刊发“日本侵华大陆政策研究”专题,着力于阐明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从不同角度探讨大陆政策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和台湾的实施及其危害,以期引起中日学界的关注。
近代日本的基本国策———大陆政策周颂伦 对日本大陆政策的论述,在我国已沉寂多年。
检讨一下大陆政策的研究史,不难发现我国学者在其形成与15年侵华战争的研究上着墨颇多,而对于其怎样由“隐蔽政策”逐渐被变成“公开政策”过程的研究,似乎留下了过大的余白。
此外,大陆政策是一种综合体现近代日本国内外政策最终意图的政策,将其单纯归纳为外交政策,显然有些偏颇。
由是,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些阐说,以求教于识者同行。
田中奏折被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作为中国近代史基础教材用于授课的几本《中国近代史》,都曾这样写道:“明治初年就制定了`大陆政策',第一步征服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征服`满蒙';第四步征服`支那';第五步征服全世界。
”如所熟知,这种“五阶段”说源自于《田中奏折》。
《田中奏折》这样写道:“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日本为准备甲午战争进行二十多年情报准备

日本为准备甲午战争进行二十多年情报准备人类自从发生战争以来,就有了情报需求和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这些人被称之为“间谍”。
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已经有了近代情报意识,并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情报准备。
这是一种沉默的较量,却在有些时候决定了这场战争的结果。
对华谍报战略布局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成立之始,即以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逐步形成了以征服朝鲜、侵略中国并进一步染指周边亚洲国家的“大陆政策”。
在整饬军备的同时,日本处心积虑地展开了对中国的谍报活动。
1871年7月,日本兵部省始设陆军参谋局,谍报工作成为其职责之一。
1872年,日本撤兵部省,分设陆军省和海军省,翌年陆军参谋局改称陆军省第六局,设间谍都指挥使,有了专门的间谍机构。
1878年成立参谋本部以后,设立了管东局和管西局,管西局负责对朝鲜和中国的间谍活动,1882年增设海防局。
1886年日本参谋本部进行大改编,在新设立的陆军部和海军部中分设第一、二、三局,并根据新颁布的《参谋本部条例》细化了各局职责。
1889年参谋本部设立参谋总长一职,直隶于天皇,不仅负责陆海军对外作战的大计划,而且全面执掌对外谍报工作乃至驻外公使馆的情报业务。
在情报机构日臻完善的同时,日本对中国这一主要战略方向的谍报布局和情报侦察活动也次第展开。
1871年,日本首次向中国派遣九名留学生,用一年的时间学习汉语,主要目的是培养针对中国的情报人员。
这批留学生后来大都参加了1873-1874年间对台湾的侦察和作战行动。
1872年到1874年,日本开始向中国东北和台湾派出军事间谍,为北上侵略朝鲜、中国,南下侵略台湾做准备,其中就有后来参加侵略台湾和甲午战争的桦山资纪。
1873年,鸟尾小弥太就任日本陆军少辅,兼管对外情报工作。
在陆军卿山县有朋的支持下,他确立了瞄准中国,伺机战而胜之的陆军政策,这实际也成为甲午战前日本的东亚政策。
为此,鸟尾小弥太决定以中国为假想敌,有计划地派遣间谍进行系统全面的侦察活动,并制定了有具体侦察内容的甲乙丙三号训令:甲号侦察内容:政体、法令及民心向背;中枢大臣的威望及其品行;官员职务分工及其人员数;言语、风俗、人情;财政收支和国库情况;人才有无状况;对外国的交往、待遇及所订条约;两税法及所有田租诸税,满人和汉人的种种权利差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作为中国近代史基础
教材用于授课的几本《中国近代史》,都曾这样写 道“: 明治初年就制定了‘大陆政策’,第一步征服 台湾 ;第二步征服朝鲜 ;第三步征服‘满蒙’;第四 步征服‘支那’;第五步征服全世界 。”如所熟知 ,这 种“五阶段”说源自于《田中奏折》。《田中奏折》这 样写道 “: 如欲征服中国 ,必先征服满蒙 ;如欲征服 世界 ,必先征服中国 。(中略) 这是明治大帝的遗 策 ,也是我日本帝国存立上的必要大事 。”①几十 年来 ,人们是在一种通俗化的状态中理解大陆政 策的 。
152
想路线 ,但是其中仍然有一些过程不能忽略 。 这是因为 ,在明治初年类似“大陆雄飞”的思
想在不少政要的言论中可以找到 ,但内治优先和 修改条约仍是明治新政府的首要课题 。岩仓使节 团出访欧美各国回国后 ,遏制了以西乡隆盛为首 的不满武士集团的“征韩论”,在国内大力推行“殖 产兴业”和“文明开化”诸政策 ,以期培植“内力”; 对外则在知晓短时间修约无望的前提下 ,极力笼 络英国 ,以解决当务之急整理“周边事态”。按岩 仓具视的判断 “, 萨哈林令人担忧 ,虾夷地可能被 夺去”λξ ,而对朝鲜也应在“鲁西亚人尚未出手之 前 ,由日本出手”保护之 ,确定了桦太第一朝鲜第 二的缓急程序 ,而“支那仅仅乃贸易之利润而已”, 暂时尚未进入敌国之列 。λψ 外务省随之决定了外 交的原则为 : (1) 朝鲜 (交际) ; (2) 柯太 (谈判) ; (3) 清国 (缔约) ; (4) 异宗 (禁止) 。λζ 这也是 1871 年日 本与清朝缔结《中日修好条规》的背景之一 。
4. 推行“大陆政策”的主体势力即军部的势 力 ,在 1889 年宪法颁布后 ,基本形成 。在统帅权 独立和帷幄上奏权的保证下 ,军部成为独立于政 府之外的特殊权力系统 。
5. 围绕远东地区的控制权 ,英俄展开了激烈 的争夺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 ,原该地区的传 统势力中国清廷正如夕日西坠 ,病入膏肓 ,愈益贫 弱 。此正是大陆政策形成的国际条件 。
既然北地紧急状态因俄罗斯而起 ,故桦太内 地论 、放弃论 、优先论 、收买论一时蜂拥政要言路 。 但旋与清朝之间相继发生琉球与台湾的争执 ,朝 鲜也明确表示依旧例袭用宗藩关系 。1873 年 3 月 ,北海道开拓长官黑田清隆主张 ,宜模仿俄国出 售阿拉斯加于美国 ,弃名就实 ,专务北海道开拓事 业 。λ{这条建议引起共鸣 ,成为 1875 年 5 月日俄 签订桦太·千岛交换条约的端绪 。避强而择弱 ,此 后日俄紧张事态缓和 ,清朝成为日本设定的第一 敌国 ,朝鲜成为日本急欲一口吞噬的利害之地 。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明治政府在政治上完成天皇 制国家的建设 ,军事上快速发展海陆军军备 ,经济 上劝导各类产业 ,财政上大肆发放军备国债 ,文化 上编制灌输《教育敕语》和《军人敕语》,悻悻然以 一举外扩而后快 。
日本侵华大陆政策研究
编者按 20 世纪 80 年代 ,我国学界曾有一段研究日本大陆政策的热潮 ,认为其源于《田中奏折》,内容是 : 欲征服世界 ,必先征服中国 ,欲征服中国 ,必先征服满蒙 。中日学者间对《奏折》真伪的论争亦再度升温 ,部分 日本右翼分子乘机大肆否认侵华的历史 。事实上 ,大陆政策是近代日本侵华的基本国策 ,体现了其将岛国发 展为大陆帝国的强蛮意志 。《田中奏折》言中了日本的侵华步骤 ,这不仅为识者所同见 ,更为史实所明证 ,这是 一个不争的事实 ,其真伪不应影响日本大陆政策研究的持续和深入 。此为刊发本组文章的原因之一 。之二 , 1937~1945 年是大陆政策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 ,此间日本多种政略齐施 ,如军事占领 、对基层社会的政治控 制 、经济抢掠等等 ,妄图彻底灭亡中国 。检讨学界研究日本侵华史的现状不难发现 ,一些具体领域的诸般研究 并未归结到大陆政策的框架内及层面上 。为此 ,本刊特刊发“日本侵华大陆政策研究”专题 ,着力于阐明日本 大陆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并从不同角度探讨大陆政策在中国东北 、华北 、华中 、华南和台湾的实施及其危 害 ,以期引起中日学界的关注 。
1880 年 11 月参谋本部长 、陆军中将山县有朋 著《邻邦兵备略》一书 ,此书 1881 年 、1882 年两度 再版 ,因是直接阐述国防方针的著述 ,并呈奉明治 天皇审读 ,在尚未有国防方针的明治初期堪称为 日本最早的国防方针和军事战略计划的文件 。在 该文件中 ,山县称“清国正在改变昔日的姿态 (指 洋务 ———笔者) ,故东亚的形势已不许犹豫 ,万国 公法不足凭恃 ,形势之急乃兵备之要”。文中详尽
最后 ,当军部势力的总后台 ,指导陆军并带动 海军完成大陆作战军备的山县有朋就任首相后 , 提出了将朝鲜作为日本“利益线”的施政演说 ,又 是山县有朋于 1894 年 7 月 ,向天皇秘密上奏 ,认 为朝鲜是日本通往东亚的大道 ,而后横断中国直 达印度 ,日本要做“东洋盟主”⑨。
如果说 ,上述的这些“指数”构成了实施大陆 政策的“临界点”,那么则必须认识到 ,这个临界点 是同近代天皇制国家的最终定型一并形成的 。从 江户 末 期 吉 田 松 阴 的“失 之 于 欧 美 , 补 之 于 满 蒙”⑩ ,佐藤信渊主张以日本之力“混同”世界的 “混同秘策”λϖ ,到明治初年明治天皇在宣读《五条 誓文》的同时发布的《御宸翰》中称“开拓万里波 涛 ,宣布国威于四方”λω ,最后归结于山县有朋的 “生命线”与“利益线”演说 ,固然是一脉相承的思
《帝国国防方针》的基础材料 。《杂录》这样写道 : “大陆政策作为日本战后的国策 ,在政治策略与军 事战略一元化的原则下 ,决定国防方针 ,并据以确 定所需兵力和装备 。”④
1936 年广田弘毅内阁上台之后 “, 大陆政策” 第一次出现在政府正式文书中 。五相会议的决议
臣牧野伸显伯爵的介绍 ,潜入皇宫用两夜时间抄 录的 。然而 ,从 1928 年日本的政局形势验证 ,这 是不可能做到的 。(3) 按蔡的记述 ,具体的内应应 是助其潜入皇室书库的书库职员山下勇 。但据史 家调查 ,在当时的皇宫职员录中并无该人姓名 。 (4) 蔡抄录的文件中有许多浮夸与差谬之词 ,不足 信凭 。②而早在邹文发表 之 前 二 十 余 年 的 1963 年 ,日本学者稻生典太郎在《“田中奏折”的两三个 问题》中 ,从《奏折》的语气 、用词等方面入手 ,指出 了谬误 ,认为《奏折》是伪造的 。③对此 ,大部分本国策 ———大陆政策
而推论的大陆政策及“五阶段”说是合乎逻辑的 。 对此 ,著名日本史学者邹有恒在《对蔡智堪取得田 中奏章的质疑》一文中提出了疑问 。其理由是 : (1) 远东军事法庭审判时没有认定这个文件 。(2) 按王家桢言 ,奏章是由蔡智堪从东京分批寄来的 。 而蔡智堪是通过民政党干事长床次竹二郎与内大
策 ,都构成为大陆政策研究的丰富材料 ,其中军事 战略又是其最基本的性质 。至于《田中奏折》真伪 之辨 ,虽然不管在学问研究抑或在现实政治中都 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但《奏折》有真伪 ,而大陆政 策则是确凿可考的 ,两者之间孰重孰轻孰大孰小 , 是泾渭分明的 。况且 《, 田中奏折》说中了日本的 侵略步骤 ,为识者所同见 。
在数量极为庞多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政策”这 个用语究竟何时出现在国家级正式文件中 ,并非 易事 。但结果却是在 1936 年《国策之基准》中首 现 。若我们以此为准判定此时大陆政策才最终成 型 ,岂非贻笑大方 。依笔者所见 ,大陆政策是近代 日本国家各个不同时期 、各类各项政策颁布施行 的最高目的和最高政策意图 ,是近代日本国家的 基本国策 ,体现了将岛帝国发展为大陆帝国的强 蛮意志 ,而非具体的政策 。1936 年广田弘毅内阁 的出现 ,为许多学者认定乃日本法西斯上台的标 志 “, 大陆政策”出现在国家政策基准的文件中 ,正 好说明它“恰到好处”地从各类政治人物的盘算及 在此前各项具体政策意图中的“隐蔽”地位一举公 开化而已 。由是 ,研究大可不必拘泥于“大陆政 策”在近代日本国家级文书中到底何时首次出现 。 不如着眼于不同时期的不同政策 ,梳理缕述 ,抓住 其在各个时期的不同表现进行具体分析 。军事战 略 、外交政策 、政府财政 、社会思潮等诸问题 ,以及 殖民性质的铁道 、金融 、贸易 、人口 、文化等诸政
迄今为止 ,在我国相关研究领域内从事工作 的大多数学者 ,都确信《田中奏折》是真实的 ,由此
150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形成期 (1868~1894 年)
关于大陆政策的形成 ,史学界虽然存在着一 些歧见 ,但认为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 ,日本的大陆
15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我国对大陆政策的研究 ,在上世纪 80 年代曾 有一段热潮 ,正是在《田中奏折》真伪说争论中悄 然熄火 。这反映了将《田中奏折》作为大陆政策的 本体进行研究的取向 。笔者认为邹文提出的一些 见解是贴近史实的 ,稻生氏的观点也难以反驳 ,所 以对《奏折》是否确实存在 ,主张持谨慎态度 。然 而 ,需要强调的是《奏折》之真伪与大陆政策是有 一定联系的两桩事情 ,因《奏折》真伪之辨而影响 对大陆政策研究的持续深入 ,是令人遗憾的 。
到 。由于很难在这类资料中见到 ,故人们对《田中 奏折》怀有莫大的关心 。据现行刊发的研究资料 , 1936 年之前日本国家级的正式公告文书中 ,还没 有见到这一用语 ,惟有“大陆”“、中国大陆”“、满蒙 政策”“、对支政策”等语 。“大陆政策”的首先被使 用 ,当在日本政府军队官员的私人文书中 ,而田中 义一则可能是最初使用这一用语的日本人 。1906 年 ,依陆军元帅山县有朋之嘱 ,陆军中佐田中义一 写了一篇《随感杂录》,总结日俄战争的经验教训 , 并对未来军事提出预见 。这份《杂录》经陆军大臣 寺内正毅上呈山县 ,成为山县 1907 年主持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