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喘嗽治疗中如何运用中医辨证疗法

合集下载

最新版肺炎喘嗽(支原体肺炎)中医诊疗方案

最新版肺炎喘嗽(支原体肺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儿科学》(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1]、《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王雪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2]肺炎喘嗽的诊断标准。

(1)起病较急,有发热,干咳,气促,鼻煽等症,或有轻度发绀。

(2)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灰白,发绀加重,或高热持续不退。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出版)[3]及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2015年发布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4]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

(1)新近出现发热,干咳为主,稍有黏痰,可伴有畏寒、头痛、胸痛等症状。

婴幼儿症状相对较重,可出现喘息或呼吸困难。

(2)肺部听诊可闻及吸气末固定的中细湿啰音或干啰音,年长患儿肺部体征初期常不明显。

(3)胸部X线检查显示点状、斑片状、节段性、大叶性浸润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必要时行胸部CT检查。

(4)肺炎支原体检测:肺炎支原体(MP)抗原阳性和(或)单次MP–IgM抗体滴度≥1∶160;或者恢复期和急性期双份血清MP–IgM或IgG抗体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增高或减低。

(二)证候诊断参考《中医儿科学》(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1]、《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王雪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2]1.急性期常证(1)风热闭肺证: 发热,咳嗽,咽红,气急,有汗,口微渴,痰黄,量少或无,舌红,苔黄,脉浮数。

(2)痰热闭肺证: 高热不退,咳嗽,痰黄黏稠,痰涎壅盛,气急鼻煽,面赤口渴,口周发绀,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3)毒热闭肺证:高热炽盛,喘憋,咳嗽,烦躁口渴,涕泪俱无,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芒刺,苔黄,脉洪数。

(4)湿热闭肺证: 身热不扬,咳嗽,咯痰不爽,食少腹胀,大便黏腻,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兼证瘀血阻络证: 咳嗽,喘促,气急,胸闷胸痛,口周发绀,舌质暗红有瘀点瘀斑,舌下络脉曲张,脉弦涩。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为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做好山西省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医疗救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肺炎支原体肺炎指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是一种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属于中医“肺炎喘嗽”范畴,本方案按照中医肺炎喘嗽辨证施治结合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特点制定。

一、中医治疗方案(一)辨证施治1.风寒闭肺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呛咳气急,痰白而稀,口不渴,咽不红,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指纹浮红。

治法:辛温宣肺,化痰降逆。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组成:炙麻黄6g、杏仁8g、白前8g、紫菀8g、冬花8g、百部8g、桔梗8g、紫苏子10g、荆芥8g、川贝母6g、姜半夏6g、甘草6g。

(本方案中剂量为6-8岁儿童参考量,年龄小者可适当减少用量,下同。

)加减:若寒邪外束,内有郁热,可加生石膏10g。

2.风热闭肺症状:发热恶风,微有汗出,咳嗽气急,痰多痰黏稠或黄,口渴咽红,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指纹浮紫或紫滞。

治法:辛凉宣肺,降逆化痰。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银柴退热汤(全国名中医贾六金临床经验方)加减。

组成:炙麻黄6g、杏仁8g、生石膏12g、金银花10g、连翘10g、柴胡10g、黄芩10g、牛蒡子10g、桔梗10g、百部8g、芦根10g、甘草6g。

加减:咳剧痰多者,加川贝母6g、姜半夏6g、瓜篓10g;热重者,加黄芩10g、大青叶8g、板蓝根8g;热重便秘者,加桑白皮6g、大黄3g。

3.痰热闭肺症状:发热,烦躁,咳嗽喘促,气急鼻扇,喉间痰鸣,口唇青紫,面赤口渴,胸闷胀满,泛吐痰涎,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清气化痰汤加减。

组成:炙麻黄6g、杏仁8g、生石膏15g、黄芩10g、鱼腥草10g、枳实10g、胆南星8g、陈皮10g、姜半夏6g、茯苓10g、桔梗10g、甘草6g。

加减:痰盛者,葶苈子6g、瓜篓10g、芦根10g;热盛便秘,痰壅喘急者,加大黄3g,枳实8g;咳嗽剧烈可加地龙、僵蚕、全蝎等虫类药。

肺炎喘嗽诊疗常规

肺炎喘嗽诊疗常规

肺炎喘嗽诊疗常规一、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1.1 肺炎喘嗽(中医病证分类编码:BEZ010)的诊断标准(根据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小儿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指南》制定):肺炎喘嗽临床以气喘、咳嗽、痰鸣咯痰、发热为主要特点,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苍白,唇口青紫发绀。

若肢冷,脉伏或数疾无序,乃属正不敌邪,心阳虚衰的变证;若高热不退,神昏痉厥,狂躁不安,为热毒猖獗,内陷心肝的变证。

①主症:发热、咳嗽、咯痰痰鸣、气喘、鼻煽、发绀。

②次症:恶寒、鼻塞流涕、自汗、腹胀、腹痛、呕吐、便秘、拒食、神昏抽搐等。

③急性起病,肺部听诊闻及中、细湿罗音。

④发病年龄为新生儿~14岁患儿。

具备肺炎喘嗽“热、咳、痰、喘”四个典型主要症状,结合起病、年龄、肺部体征及胸片及实验室检查等可确诊。

1.2 肺炎喘嗽的辨证1.2.1 辨常证还是变证(1)常证:风热闭肺、风寒闭肺、痰热闭肺、毒热闭肺、阴虚肺热、肺脾两虚、痰浊壅肺;(2)变证:心阳虚衰、邪陷厥阴。

1.2.2 九大证型(根据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小儿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指南》制定):(1)风寒闭肺证候特点: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痰稀白易咯,可见泡沫样痰或喉间痰鸣,咽不红口不渴,面色淡白,纳呆,小便清长,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指纹浮红。

(2)风热闭肺证候特点:发热恶风,头痛有汗,鼻塞流清涕或黄涕,咳嗽,气喘,咯黄痰,或闻喉间痰鸣,鼻翼煽动,声高息涌,胸膈满闷,咽红肿,口渴欲饮,纳呆,便秘,小便黄少,面色红赤,烦躁不宁,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3)痰热闭肺证候特点:发热,有汗,咳嗽,痰黄稠,或喉间痰鸣,气急喘促,鼻翼煽动,声高息涌,呼吸困难,胸高胁满,张口抬肩,口唇紫绀,咽红肿,面色红,口渴欲饮,纳呆,便秘,小便黄少,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4)毒热闭肺证候特点:壮热不退,咳嗽剧烈,痰黄稠难咯或痰中带血,气急喘促,喘憋,呼吸困难,鼻翼煽动,胸高胁满,胸膈满闷,张口抬肩,鼻孔干燥,面色红赤,口唇紫绀,涕泪俱无,烦躁不宁或嗜睡,甚至神昏澹语,呛奶,恶心呕吐,口渴引饮,便秘,小便黄少,舌红少津,苔黄腻或黄燥,脉洪数,指纹紫滞。

《中西医结合治疗 1 例小儿肺炎喘嗽的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 1 例小儿肺炎喘嗽的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 1 例小儿肺炎喘嗽的护理》一、疾病概述小儿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以及肺部固定湿啰音为主要临床表现。

相当于西医的小儿肺炎。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

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病情也越重。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病因- 外感风邪:小儿肺脏娇嫩,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侵。

风邪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常兼夹寒、热、燥等邪。

- 内蕴痰热:小儿脾常不足,易为乳食所伤,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而为痰。

痰热互结,上贮于肺,发为本病。

- 正气虚弱: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致正气虚弱,卫外不固,易感受外邪而发病。

2. 发病机制- 外邪犯肺:风邪犯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若邪热壅肺,炼液为痰,痰热互结,阻于气道,则见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等症。

- 痰热闭肺:痰热内盛,闭阻肺气,肺失宣降,气滞血瘀,可出现口唇青紫、鼻翼扇动等症。

严重者可致心阳虚衰、邪陷厥阴等变证。

三、临床表现1. 发热:体温可高达 38℃ - 40℃,热型不定,可为弛张热、稽留热或不规则热。

2. 咳嗽:初期为刺激性干咳,以后咳嗽逐渐加重,有痰声。

痰液可为白色黏液痰、黄色脓性痰或血性痰。

3. 气促:呼吸急促,每分钟可达 40 - 80 次。

严重者可有鼻翼扇动、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

4. 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费力、喘憋,可伴有点头呼吸、呻吟等。

5. 肺部体征:早期肺部可无明显体征,随着病情进展,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啰音。

四、治疗要点1. 西医治疗- 抗感染: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

- 对症治疗:发热时给予退烧药,咳嗽、咳痰严重者给予止咳、祛痰药物。

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雾化吸入等治疗。

- 支持治疗: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 中医治疗- 中药内服: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清热解毒、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等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 中药外敷:可选用中药膏剂外敷肺俞、膻中等穴位,以促进肺部炎症的吸收。

观察中医分期辨证结合外治法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

观察中医分期辨证结合外治法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

观察中医分期辨证结合外治法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目的分析并探讨中医分期辨证及外治法在小儿肺炎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80例小儿肺炎患儿,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40例,对照组行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应用中医分期辨证及外治法。

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和症状缓解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可对比研究。

1.2方法对照组3次/d使用0.15g的头孢羟氨苄胶囊(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号H53020700)进行口服治疗,观察组应用中医分期辨证及外治法,具体包括:1.2.1中医分期辨证疗法1.2.1.1急性期①风热闭肺证。

这一病症的患儿的症状主要是发热、恶风,其咳痰呈黄色,且其咽部红赤。

②痰热闭肺证。

患儿的症状主要是气喘、壮热烦躁,且其喉间有明显的痰鸣,患儿的舌红绛。

在急性期阶段,针对风热闭肺证患儿,其治疗原则主要是止咳化痰和辛凉宣肺,需要给予清肺汤(药物成分主要是桑白皮、桑叶、菊花、前胡、鱼腥草、杏仁、甘草以及紫菀)进行口服治疗;而针对痰热闭肺证患儿,其治疗原则为定喘涤痰、泻肺降气,需要给予清肺涤痰汤(药物成分主要是桃仁、炙麻黄、杏仁、苏子、生石膏、葶苈子、瓜蒌子、天竹黄以及甘草)进行口服治疗[2]。

1.2.1.2恢复期①痰瘀互阻证。

这一症型的患儿的症状主要是反复咳嗽,且其痰粘难咯,其舌暗红。

②脾虚痰蕴证。

患儿反复咳嗽,且其痰声漉漉,多数患儿气短多汗,患儿舌淡。

③气阴两虚证。

患儿咳嗽难愈,但是少痰,可伴有盗汗症状,并且伴有少苔现象。

在恢复期阶段,针对痰瘀互阻证患儿,其治疗原则为通络化痰、益气祛瘀,需要给予祛瘀化痰汤(药物成分主要是丹参、黄芪、桃仁、矮地茶、全蝎、浙贝母、甘草以及姜竹茹)进行口服治疗;针对脾虚痰蕴证患儿,其治疗原则为健脾化痰、益气扶正,需要给予扶正化痰汤(药物成分为茯苓、黄芪、白术、陈皮、半夏、款冬、甘草以及海浮石)进行口服治疗;针对气阴两虚证患儿,其治疗原则为润肺化痰、益气养阴,给予养阴化痰汤(药物成分为太子参、沙参、麦冬、枇杷叶、玉竹、川贝、甘草以及五味子)进行治疗[3]。

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及优化措施

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及优化措施

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及优化措施肺炎喘嗽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气喘等症状。

中医诊疗方案通过辨证施治,既可以缓解症状,也可以达到治疗目的。

在评价疗效和优化措施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疗效评价1.症状改善:观察患者的咳嗽、气喘等症状是否减轻或消失。

通过问诊、观察和患者自己的反馈,了解症状是否有明显好转。

2.体征改善:观察患者的胸部启闭情况、呼吸频率等体征是否有所改善。

通过触诊、叩诊等手段,了解患者的体征是否发生变化。

3.辅助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观察辅助检查结果的变化。

例如,肺部X光或CT的结果是否有明显改善。

二、优化措施1.辨证施治:中医诊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针对不同患者的体质、证候,采用不同的中药配方以及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

2.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如果病情好转,可以适当减少药物剂量或停止一些治疗措施;如果病情不稳定或进展,需要增加治疗措施或更换药物配方。

3.注意病人的日常护理: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饮食,避免劳累和寒冷刺激。

另外,还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接触烟尘等刺激物。

4.加强宣教: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的宣教,如疾病的预防、注意事项等。

提醒患者及时就医,积极配合治疗。

5.定期随访: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

在随访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了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

总结起来,肺炎喘嗽的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评价及优化措施主要包括观察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辅助检查结果的变化;优化措施则包括辨证施治、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注意病人的日常护理、加强宣教以及定期随访等。

通过以上措施的应用,可以更好地评价疗效并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小儿肺炎喘嗽165例辨证施护体会

小儿肺炎喘嗽165例辨证施护体会
金, 达 到补 益 脾 肺 的 目的 。
突、 肺俞 、 中府 、 定踹 、 合谷、 大椎 、 曲池 , 1
次/日, 每次 约 1 5分钟 , 出现皮 肤发红 为
止, 3 天 1 个疗 程。
鲜, 衣被不 宜太厚 , 病 儿 卧床休 息 。② 饮 食应 以流质 为 主 , 多饮水 , 给 予频 频 喂饮 萝卜 汁或雪 梨 汁 , 忌 辛辣 、 油 腻等 辛热 动
火食品 ; 痰少黏稠难 出, 用 生梨 1 个, 加 川 贝母 1 0 g 、 冰糖适量 , 隔水蒸熟 , 分 2~ 3次 服下。高热患儿 给予 新鲜 水果 汁或 芦根 3 0— 6 0 g水 煎 代茶 饮 , 以补 充 津 液消 耗 。

胛 骨下部拔罐 , 以瘀血为度 , 避免起泡 , 每 次 5—1 O分钟 , 1 次/ 日, 5天 1 疗 程。
( 5 ) 脾肺 气虚型 : 主证 , 低热起伏不定 , 面色咣 白无 华 , 容易汗 出, 咳嗽无力 、 喉中 痰响, 气喘不甚 明显 , 精神疲惫不振 , 消瘦 纳呆 , 大便溏 薄 , 舌淡苔 白滑 , 脉细 无力 。
0 2. 1 81
①病 室温度 略低 , 注意 通风 , 保持 空气 新
贴天 突、 中府 、 肺俞、 合谷、 大椎 、 曲池, 1 i X/ 日, 每 次约 1 5分 钟 , 出现皮 肤发 红 为
止, 3天 1个 疗程 。拔 罐疗 法 : 取 肩 胛 骨 下部 , 一般 为双侧 , 若 湿 哕音 明显 局 限于
③注意观察病 情 变化 , 高热 用物 理 降温 ,
并防止出汗过多而伤 阴。配合针刺大椎 、
用 药护理 , 情 志护理 , 健康教 育, 中医技 术 操作运 用 等。结 果 : 1 6 5例 患 儿, 治愈 率

李燕宁教授运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经验

李燕宁教授运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经验

中国中西医结合 儿科学 2 1 0 1年 8月第 3 卷第 4期
c i e i —Itg ai Wet d Au 0 1 Vo 3 No 4 hnP dar ne r dt s — g2 1 , l , . — — t Tr Me ,
可用麻 杏石甘汤 合 二 陈 汤 加 减 。二 陈汤 为 “ 饮 之 痰 通剂” 半 夏 、 红 、 , 橘 茯苓 、 甘草共 奏燥 湿化痰 , 理气 和 中之功 。若见患 儿喘 促不 宁 , 大便 秘 结 , 可用 麻杏石
咳作 用 口 。 ]
2 典 型 病 案
黄散肺 经火 郁 , 咳 唾痰 喘 ” 为 治 疗 咳喘 必 不可 缺 止 , 的药物 。石 膏辛 甘大 寒 , 清里热 为 臣, 直 与麻 黄寒 热 相制为用 。杏仁 苦 降肺气 , 既助石 膏质重 而降 , 又与
麻 黄一 降 一 宣 , 反相 成 , 为佐 药 。甘草 为使 , 相 是 安
人 里化热 , 邪 炽盛 , 津炼 液成 痰 , 热 交结 , 以 热 灼 痰 治
全球 3种重要 儿科 疾病 之一 , 国政 府 也将 其 列 人 中
儿保“ 四病” 之一 。d J 肺 炎 属 于 祖 国 医学 “ 炎 喘 ,L 肺
嗽” 范畴 , 临床以发 热 、 咳嗽 、 壅 、 急 、 煽 为主 要 痰 气 鼻
时, 擅用麻杏石甘 汤加减 , 本病 的诊 治有独到之处 。 对
1 李燕 宁教授 治疗小 儿肺炎 喘 嗽的学 术思想
1 1 李燕 宁教授 认 为肺 炎初 期 为表 邪 闭肺 邪 束 . 肺卫 , 表 郁 遏 , 气 失 宣 , 郁 不 行 , 期 应 遵 循 卫 肺 闭 此 “ 表不犯 里” 治 的原则 , 以疏 散表 邪 , 治 宣肺 平 喘。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肺炎喘嗽治疗中如何运用中医辨证疗法
发表时间:2018-07-12T10:53:44.8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7月第19期作者:王文奇[导读] 小儿肺炎喘嗽是小儿肺部疾患中常见的一种病证。

(甘肃省天水市妇幼保健院甘肃天水 741000)【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辨证施治小儿肺炎喘嗽的临床效果。

方法: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药辨证施治。

结果:经过中医药辨证施治,疗效要显著高于对西药治疗效果。

结论:在小儿肺炎喘嗽的治疗中,中医药疗法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儿肺炎喘嗽;中医药治疗;辨症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9-0332-02 小儿肺炎喘嗽是小儿肺部疾患中常见的一种病证。

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痰浊上雍,甚则涕泪闭塞,张口抬肩为临床主症。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而以冬春两季多见。

三岁以下的婴幼儿更易发生,年龄愈小,其发病率越高,病情越重。

小儿肺炎喘嗽这种病用西医治疗早期见效比较快,但后期不甚理想,迁延不断,反反复复,累及身心脏腑。

西医治疗常以抗生素为主,如选用青霉素、先锋霉素等,如对此过敏可选用红霉素和阿齐霉素等。

病毒性肺炎可用抗病毒药物如病毒唑等。

笔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肺炎喘
嗽,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陈述如下。

1.痰热内羁,肺胃同病【症状】小儿肺炎咳嗽。

痰热内羁,发热较高,喉中痰鸣,咳逆喘急,胸闷胀满呕吐,舌苔白腻,脉枭弦滑。

【冶法】宣肺涤痰,苦辛通降。

【方药】黄连1g(或用马尾连3g代替),黄芩10g,干姜1g,半夏3g,枳壳5g,川郁金5g,莱菔子3g。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服。

【方药功效分析】本方系半夏泻心汤加减变化自拟而成。

黄连,黄芩苦寒沉降,清热降逆;干姜,半夏味辛开胸,化痰除满;枳壳、郁金苦辛行气。

解郁宽中;莱菔子降气消胀导滞消痰。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宣肺。

涤痰定喘之功,长期临床应用,疗效确切。

应用方法,药用量不宜过大。

2.风寒外束肌表,肺热内闭【症状】患儿发热咳嗽,呕吐乳汁,时有喘逆,鼻煽气喘,痰鸣伴鼻流涕,两目眵多,面红服热,咽喉红肿,口鼻青紫,脉数疾,精神尚可。

【治法】清热,宣肺,疏表。

【方药】射干1.8g,薄荷1.2g,麻黄0.9g,芥穗3g,生栀子3g,另服安宫牛黄散0.6g。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服。

安宫牛黄散一日0.6g,分三次冲服。

【方药功效分析】本方中以麻黄、薄荷、芥穗清肺疏表,射干、栀子清热化痰,配安宫牛黄散清化痰热,如此表邪得解,肺气得宣,热退喘止,正气自复。

3.感受温邪,表未尽解,热闭于肺【症状】发热咳喘,身热有汗,大便干燥,尿少而黄,扁桃体红肿,咽痛,脉滑数。

【冶法】宣肺,疏表,清热。

【方药】生栀子
4.5g,芥穗6g,扳兰根9g,薄荷3g,锦灯笼3g,麻黃2.4g,射干3g。

另每日服紫雪散2.4g。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服。

【方药功效分析】本方中,用芥穗配薄荷,使肺热从汗而解。

用栀子,锦灯笼清热利咽泻火,配紫雪散清里热通便。

4.温邪闭肺,表邪未解,正气己虚【症状】患儿精神萎靡,面色灰暗,口周发绀,喘憋,鼻煽,点头呼吸,胸部膨胀,痰鸣,大便正常,小便略少,舌苔薄白,质红,脉数。

【冶法】疏解清热,兼以益阴。

【方药】青蒿6g,葛根3g,麻黄0.9g,玄参4.5g。

另每日服清宫粉0.9g,【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分早晚服。

清宫粉0.9克,分三次冲服。

【方药功效分析】用麻黄配清宫粉清心肺热闭而开窍,并用解表发汗之轻药——青蒿,葛根和解肌腠,佐以玄参益阴清热。

共奏益阴疏解清热之功。

5.邪伤肺胃,阴虚邪恋【症状】发热不高,颊红,精神弱,不欲睁眼,咳嗽重,痰少,不喘,呕吐,口干不喜饮水,舌质红无苔,脉象细弱而数。

【冶法】滋益肺胃,止呕化痰。

【方药】南北沙参各9g,麦冬9g,花粉6g,川连3g,竹茹9g,川贝4.7g,山药9g,扁豆4.7g。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服。

【方药功效分析】本症为邪份肺胃,阴虚邪恋。

故方中以南北沙参、麦冬、花粉、川贝清润肺阴;再加山药、扁豆健脾,竹茹、川连止呕;共奏滋益肺胃,止呕化痰之功。

6.内饮兼感
【症状】发热,咳嗽气喘,发憋,面青白,下利,舌淡苔灰黑,脉滑数。

【治法】发汗解表,温肺化饮。

【方药】
麻黄1.5g,干姜0.9g,五味孑10枚(打),法半夏3g,桂枝1.5g,生石膏6g,炙草1.5g,杏仁10g,枚白芍1.5g,大枣2枚。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服。

【方药功效分析】本方中用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干姜,细辛为臣药,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五味子剑气;芍药养血;半夏祛痰和胃散结;小量石膏清热除烦。

全方组方合理,共奏发汗解表,温肺化饮之功。

7.发热咳嗽,大便溏泄
【症状】持续发热,咳嗽,鼻煽,气喘,烦燥,呻吟不安,面色灰滞无华,腹微胀满,大便溏泄,啼哭无泪,眉心颤动,舌淡苔白,脉促无力,指纹紫暗,冲出三关。

【冶法】暂拟开闭救逆,标本并治
【方药】
麻黄2g,紫菀6g,杏仁10g,牡蛎12g(先煎),天竺黄10g,乌附块3g,甘草1g,磁石12g(先煎),龙骨2g(先煎),菖蒲3g,黑锡丹10g(包)。

针刺:肺俞,尺泽,丰隆。

【用法】汤剂急煎,顿服。

【方药功效分析】小儿稚阴稚阳,病情变化较快,极易由阳症转阴,阳气一受损伤,则肢冷舌淡脉细,虚象显露,且往往虚中挟实,虚实并见,治疗颇为棘手,风温肺热常以清解宜透为大法,但宜根据病症变化而异,不能套用。

本方从患儿阳气不足入手,抓住小儿脾败正虚的病机,选用附子、黑锡丹温阳,龙骨、牡蛎、磁石救逆,麻黄、紫菀、杏仁开闭宣肺,天竺黄化脓痰,菖蒲开窍,并配针刺而获良效,是热病救阳的典型范例。

中医认为,小儿时期脏腑娇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对小儿身体无幅作用,疗效显著,而且可以根治。

因此建议在小儿肺炎喘嗽的治疗中,运用中医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喘嗽,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运用先进的医学仪器,对病患者进行检查,定位病灶,杀灭病菌,可及时消除疼痛。

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让患者内服中药,以提高自身机体抵抗力,使患者早日康复。

肺炎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咳嗽的非常厉害,所以一定要给小孩吃一些润肺化痰的食物,比如梨、川贝,梨对咳嗽、润肺的效果非常好,小月龄的小孩不能直接吃梨肉,可以将梨榨汁给小孩喝,大月龄的小孩直接服用就可以了,或者蒸梨水给小孩,里面加一点川贝效果更理想。

【参考文献】
[1]黎石放,谢杨春,李莉.中医内外合治小儿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43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0):53-54.
[2]王丽英,周其刚.宣肺清热化痰法治疗小儿肺炎喘嗽临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1):43-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