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难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难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难点复习参考1.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3.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4. 1895年,日本迫使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马关条约》5.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腐败6.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魏源7.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是洪仁玕8.太平天国在1853年冬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9.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是江南制造总局10.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洋务运动时期11.谭嗣同在戊戌维新时期撰写的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著作是《仁学》12.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3.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14. 辛亥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15.1925年国民政府将所辖各部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16.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17.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结束长征并同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于陕北吴起镇18.全国性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取得第一次重大胜利的战役是平型关战役19.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重要会议是洛川会议20.1945年8月,毛泽东发表的号召对日本侵略者实行全国规模反攻的文章是《对日寇的最后一战》21. 国民党军队在1946年挑起全面内战的起点是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22.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关中开展的"三反"运动是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23.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经济上处于领导地位的是国营经济24.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25. 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6.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27.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8. 198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建立的经济特区是海南经济特区29.正式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会议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30.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1.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的三民主义是指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32.1911年,直接参与领导武昌起义的革命组织是共进会和文学社33.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主张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和新文学34.1928年至1930年间,毛泽东撰写的有关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著作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35.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成立的新的军事指挥小组成员有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36.1946年8月,中共中央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的口号是和平、民主、团结37.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38.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的战略决战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39.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有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4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包括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41.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社会制度的腐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知识点一、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条件。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二、为什么说“没有任何力量能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社会主义中国的地位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也就是东方的大国强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的地位不可撼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不可阻挡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和正确的领导,有十四亿中国人民的奋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有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有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精神力量,有顺应时代发展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如何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使中国的明天更加美好?第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是我们过去取得伟大成就、未来再创辉煌的根本保证。

第二、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我们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根本所在。

第三、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

中国近代史纲要每章重点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每章重点笔记

第一章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特点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政治上:高度中央极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被称作“大一统中央极权制”)。

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2、四次次大的侵略战争及其之后所签不平等条约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的时间和所签订的《江宁条约》(含《南京条约》及其陆续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天津条约》(与英法美俄)和《北京条约》(与英法),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

这些都有划时代意义。

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4年日本在中国的旅顺大屠杀、1900俄国制造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4、“教案”的内涵:中国人民反对宗教侵略而被中外勾结所镇压的事件。

5、通商口岸:第一次鸦片战争开五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后所签《北京条约》开天津。

6、广学会、《万国公报》和李提摩泰,宣传殖民地奴化思想。

7、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手工业者等。

8、中国资产阶级的分层: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9、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鸦片战争及其《南京条约》等的签订。

10、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两大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前一对是最主要矛盾。

11、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最早的反侵略武装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12、领导台湾人民抗击日本占领台湾的人:黑旗军首领刘永福。

13、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殉国的将领: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

14、甲午海战中殉国的将领: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管带邓世昌、林永生、刘步蟾等。

15、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归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归纳

第一专题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考点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考点2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考点3 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考点4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考点5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考点6 粉碎瓜分中国的阴谋考点7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考点8 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二专题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考点1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考点2 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考点3 洋务事业的兴办考点4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考点5 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考点6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第三专题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考点1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考点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考点3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考点4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考点5 武昌起义考点6 封建帝制的覆灭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考点7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四专题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考点1 北洋军阀的统治考点2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考点3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考点4 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考点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考点6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考点7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考点8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考点9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考点10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考点11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考点12 大革命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第五专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考点1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考点2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考点3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考点4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考点5 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考点6 长征的胜利考点7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第六专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考点1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考点2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考点3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考点4 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考点5 一二·九运动考点6 西安事变考点7 全国性抗战的开始考点8 战略防御阶段和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考点9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考点10 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考点11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考点12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考点13 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考点14 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考点15 抗日战争的胜利考点16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考点17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第七专题为新中国而奋斗考点1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考点2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考点3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考点4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考点5 土地革命与农民的广泛发动考点6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考点7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考点8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考点9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考点10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考点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考点12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下篇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第八专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考点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考点2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考点3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考点4 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考点5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考点6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考点7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考点8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考点9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考点10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考点11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考点1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第九专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考点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考点2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考点3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考点4 中国八大路线的确定考点5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考点6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考点7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考点8 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考点9 国民经济的调整考点10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考点11 1975年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考点12 “文化大革命”的性质与教训考点13 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考点14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考点15 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考点16 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第十专题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考点1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考点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考点3 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考点4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考点5 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考点6 科学评价爱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考点7 中共十二大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考点8 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考点9 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考点10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考点11 “三步走”发展战略考点12 邓小平南方讲话考点13 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考点14 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考点15 进一步推动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考点16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考点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考点18 中共十六大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考点19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考点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考点21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考点22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考点23 中共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

上编综述1.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社会性质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性质:独立的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渐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主要矛盾的变化:民族矛盾特别锋利,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2.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相互关系写的不全〕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群众的矛盾相互关系:这两对矛盾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开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两大历史任务:〔1〕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相互关系: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第一章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各次战争的主要时间各个条约的主要内容2.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1〕社会制度的腐败:吏治和军队腐败,战争指导思想错误,不了解世界大势。

〔2〕经济技术的落后:武器筹备落后,指挥艺术缺乏,军队素质极差。

第二章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原因,教训?〔过程,文件〕意义:⑴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的统治根底。

⑵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开展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3)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失败原因:⑴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了解局限性就可以〕㈠农民阶级受阶级的局限主要表现在:①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目光短浅。

②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③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没有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④从组织上看,农民阶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农民阶级受时代的局限主要表现在: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未曾遇到的新情况。

②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较晚和开展不充分,当时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和理论指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背诵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背诵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概述。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存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发展的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后来,帝国主义列强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2.晚清政府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3.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其内容是“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教训。

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且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2)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整理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勒索白银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要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要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编综述1.近代中国人民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P17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关系: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②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③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P15①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②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3.近代中国产生了哪些新阶级?这些新阶级的特点是什么?P13-15①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掌握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专制统治。

晚清出现了官僚地主,民国时期出现了城居地主。

②农民阶级:近代中国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

近代中国农民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剥削严重,生活状况极度恶化,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农民作为小生产者具有保守、散漫、狭隘等局限性。

③工人阶级: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

主要来源是城乡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

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工资低,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恶劣,受剥削最深,革命性最强。

组织纪律性强、集中、团结、与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④资产阶级: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

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

A.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大官僚与大买办的结合,利用政治特权和与外国资本的紧密联系,在剥削劳动人民和挤压民族资本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和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买办的封建的垄断资产阶级,集封建性、剥削性、买办性、寄生性、垄断性于一身。

B.民族资产阶级:a革命性:它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束缚的革命要求;b妥协性、软弱性、动摇性:它与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身的力量又很薄弱,因而缺乏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坚决性,没有革命的彻底性,因而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本章选择题重点考点: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特点。

2、四次主要的侵略战争及其之后所签不平等条约。

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签订的《江宁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

3、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等。

4、中国资产阶级的分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不包括小资产阶级。

5、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两大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前一对是最主要矛盾。

6、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这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7、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最早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8b、近代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是根本原因,) C"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9、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

10、魏源的《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1、中国早期维新思想家: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

12、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开始普遍觉醒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13、严复在《救亡决论》中最先喊出“救亡“口号。

14、孙中山在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本章重点是:1、中国怎样由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戒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及原因。

2、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基本特点、阶级关系、主要矛盾及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3、一些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也是命题的重要方向。

4.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5.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历程;6近代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民族意识觉醒的意义。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本章选择题重点考点: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

各级官吏在征收钱粮时往往浮收勒扣,横征暴敛,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

2、金田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3、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4、天京事变: 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

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5、《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是天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和社会改革方案。

6、《资政新篇》:1859年颁布,洪仁玕拟定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7、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1864年失败。

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8、洋务派代表:奕是首领,还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9、洋务派举办洋务事业的目标:“求强”“求富”。

10、洋务派举办洋务军事工业目的:直接目的是镇压国内农民起义,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11、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后张之洞等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2、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官办、官督商办(采用最多的形式)、官商合办。

13、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14.09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依赖性、腐朽性。

15、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16、“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等在京赶考的举人向皇帝上书,要求拒绝与日本议和并变法。

17、宣传变法理论的文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梁启超《变法通义》,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18、维新派与守旧派辩论的问题及其实质: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19、“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为开始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为结束标志。

本章重点是: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洋务运动的背景、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及经验教训。

3、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及经验教训。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本章选择题核重点考点:1、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清末“新政”的破产,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推动。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3、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成立。

4、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成立同盟会。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中国同盟会成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5、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6、革命派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7、保路风潮:1911年,反对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路权给帝国主义的运动。

四川省最为激烈,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8、1910年2月—1911年4月,同盟会在广州发动了两次著名的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黄花岗起义。

9、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随即全国响应。

10、中华民国的诞生: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孙中山为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12、“二次革命”:1913年因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而起,因战场主要在九江和南京而被称作“赣宁之役”。

本章重点是: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革命派同改良派的论战;2.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以及临时约法的评价;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和教训;4.革命派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努力,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本章选择题重点考点: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是主要阵地。

2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3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

4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推动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5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0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拒签巴黎和约。

6、1919年5月和11月李大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7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1920年3月,由陈望道翻译出版。

8.第一个共产党组织:1920年8月,在上海建立,成员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会议推选陈独秀为书记。

9中国共产党一大: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

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10中国共产党二大: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

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11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为终点,包括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和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

12国共产党三大:1923年在广州召开。

会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孙中山的国民党,同肘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

确立了建立个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13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新三民主义成为合作的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本章重点是:1.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内容及评价;2.五四运动的发生、发展以及历史意义;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历史特点以及历史意义;5.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以及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本章选择题重点考点:1、东北易帜: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北洋军阀时代结束,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统治。

2.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依然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3、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中央紧急会议。

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4、“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的。

5、八一南昌起义: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6、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不同的特点:首次使用工农革命军旗帜和名号;吸收数量众多的工农参加。

7、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8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

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土地法令、劳动法等法律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9《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的原则性改正: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0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11、三次“左”倾错误: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盲动主义错误;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12.09年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

其最大的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考。

13、资料|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自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