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散文考点分类汇编精品

合集下载

山东省2018年3月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散文阅读(含答案)

山东省2018年3月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散文阅读(含答案)

2018年3月山东省各地市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散文阅读2018年3月烟台市一模(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窗是故乡明姚琬昱①窗大概是人类文明的独特创造。

古时大户人家的窗与庭院相和谐、与绿水竹树相掩映。

诗人的窗则与山、与雪、与花相对。

不过对于寻常人家,窗可能只是一件日常生活里稀松平常的物件。

但是,当夜晚来到,窗的那头点起一盏盏灯时,这或明或暗的四方物,总能悄悄染上屋内的温馨或忧愁,落在熟悉它的人们的心尖上。

②小时候房间的窗临着城镇最普通的街道。

狭窄的街道上会有叫卖米酒的人,喊声落进每家每户的窗子里。

这时我就会踩上板凳,假装回应他的叫卖,在叫卖人闻声回头却不见人时,躲在窗后偷笑。

等到春节前,街头的墙壁上会挂满一幅幅海报、一副副对联,迎着冬风招摇着发酵中的年味。

③大多数时候,窗像一道屏障,窗外无论电闪雷鸣抑或明媚晴朗,窗内都是温暖的家。

每日傍晚拐进小巷,第一件事便是抬头看看家里的窗,若是亮灯,再多的心事也会先放下,觉得安稳起来。

④在还不能独自出远门的年纪,忙碌之余对着西边的窗户发呆,成为我日常的消遣。

夕照时,太阳如一个橘红色的火球,给矮小的山镀上一层金。

直至黑暗降临,太阳也渐渐粉白,落进山与楼房的背后去。

而此时堆积在天际处的云线,对我是最有魔力的存在,它们弯弯曲曲让人不知是云还是远山。

若是越过云、越过山,那边的人们正在做些什么呢?⑤在电影《天堂电影院》中,艾弗多对多多说:“一直待在这里,你会觉得这里就是世界,会相信世界一成不变。

”最后多多离开了西西里岛。

那时候家乡的小镇不乏远行的人,或求职或求学,和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一样,踏上开往天南海北的火车,家乡的那一扇扇窗也渐渐消失在暗夜的车灯后。

⑥新旧世界的转变,对年轻人的冲击无疑最大。

当我第一次面对不再有连绵雨水的干燥天气,行走在看不到河流的广阔大地时,我和身边的年轻人一样,感受到自我认知的渺小,便更不放弃任何一个向外探索的机会。

2018年高考语文模拟卷精选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2018年高考语文模拟卷精选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2018年高考(446)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

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

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

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

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

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

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

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

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

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

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

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

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

2018年高考语文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汇编:专题02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汇编:专题02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专题02文学类文本阅读【2018年高考】一、【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赵一曼女士阿成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

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

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

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喝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

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

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

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备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

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

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2018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三语文模拟(二)

2018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三语文模拟(二)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二)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今,一个尚未来得及收入《汉语大辞典》的新词儿——“自媒体”大热,由此产生一大批“自媒体人”。

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

在汉代,宫廷文学侍从官得到重视,朝廷往往向民间征招“笔杆子”,优秀的还给官当。

贾谊、司马相如、杨雄、东方朔、枚皋、张衡、蔡邕这些汉代词赋名家,当初都是这样的“笔杆子”。

可是,古代既没有稿费制,更无广告分成一说,玩自媒体靠什么获取报酬?靠“打赏”。

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

首开打赏先河的是汉代,如汉代四川才子王褒便屡被打赏。

据《汉书·王褒传》,王褒文章文采飞扬,汉宣帝刘询听说后,将他征召入京,常将他和张子侨俩人带在身边,“所幸宫馆,辄为歌颂”。

但文章并不是白写的,汉宣帝会根据文章的质量进行打赏,即所谓“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的渠道。

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

在唐朝,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

如当时文化名人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便可拿到巨额稿费。

尤其是韩愈,他最擅长写墓志、碑文,高的话一篇碑文就能拿到“(黄)金数斤”,时人曾讥之为“谀墓金”。

看来,为了拿到润笔,韩愈在志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词。

其实,“谀墓受金”韩愈并非第一人,这一词最早使用在东汉末文人蔡邕的身上,由此可见,润笔早在汉代即已存在。

“写软文”被一些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殊不知古代文人早就开始玩这一套了,到明清时手法已颇老到。

所谓“软文”,就是根据对方需要而创作、发布的形象宣传、广告、美言性质的文章。

2018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散文阅读附答案

2018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散文阅读附答案

2018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散文阅读附答案(一 )(2018·浙江卷·T10~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汴京的星河叶文玲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

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

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着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

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

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

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地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

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素享盛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

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

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

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是珠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2018年最新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8年最新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8年最新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每天减少1.6个。

据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显示,传统村落保护面临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出现“空心村”现象等。

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大部分中国人往上数三代都来自农村,但现实却不容乐观。

为了保护古村落,人们不得不与时间赛跑。

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和儿童,还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

如著名作家XXX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

在《乡土中国》中,XXX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

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

因此,保护村落、振兴乡村,成为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XXX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XXX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唐代诗人XXX《赤壁怀古》)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通过对XXX的描绘,表达了对往事的思念和对故国的怀念。

B.诗人在描绘XXX的同时,也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

C.诗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XXX改”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故国建筑的留恋和对人事的感叹。

D.“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感慨。

5.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通过对XXX的描绘,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往事的思念。

高考语文-2018届高考语文复习高考和模拟试题分类汇编1 最新

高考语文-2018届高考语文复习高考和模拟试题分类汇编1 最新

第七章文学作品类第一部分三年高考题荟萃2018年高考题(10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灯火萧萧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是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

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胡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们我们叫它“番仔油灯”。

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

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①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根据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

2018届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语文试卷及解析{四}

2018届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语文试卷及解析{四}

这时,门外有汽车的灯光透过,还隐约听到了车开门声。还没回过神,门外
传来孙子小宝叫“爷爷”的声音。“是小宝回来了,是小宝!”张大宽朝屋里喊
了声,人却立马扔掉扫把急急地去开门了。
灯光下,儿子一家正一身雪花地立在门口。
பைடு நூலகம்
“下这大雪咋回来了?路滑不说,你们还带着孩子。”张大宽边埋怨着,边
把孙子小宝抱进怀里。
“爹,我们想好了,今年回家陪你过年。”
由于盛唐诗气象博大,七律亦多雄浑伟丽,气势磅礴,未免让杜甫、王维、 崔颢等盛唐诗人占了便宜, 多有被选为第一者。 但也有人为此抱不平, 硬是从中
1
2018届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语文试卷及解析{四}
唐诗人中发掘了二首七律压卷, 这便是刘长卿的 《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 和刘 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沈德潜曾说: “七律至随州,工绝亦秀绝矣,然前此浑厚兀养①之气不存。” 但刘长卿这首《献淮宁节度使李相公》实在是鹤立鸡群, “家散万金酬士死,身 留一剑答君恩”诸句健气凌云,通体浑成。沈德潜谓此律“起手如黄鹄高举,见 天地方圆。 ”金圣叹说它如 “象王回身” ,都是盛赞此诗的气象壮阔, 雄伟浑成。 难怪何焯叹道:“气势笔力匹敌《黄鹤楼》诗,千载绝作也。”
B.《登高》与《秋兴》八首,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但因为都以雄浑壮 阔、刚健有力见长, 都有气势浩大、 骨力道劲的风格, 皆被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
C .沈俭期的《独不见》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虽然风格不尽相同,但各 得其妙,而前者因其“高振唐音,远包古韵”,被作者视为初唐七律第~。
D .刘长卿的《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被人推为 七律压卷,是因为它们工绝秀绝,浑厚兀募,同样体现了盛唐诗的博大气象。 2.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届高考模拟试题-散文考点分类汇编及答案1(语文)【2018?朝阳期末考】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托尔斯泰的忧郁⑴关于这个老人1910年冬天的离家出走,我读了好几年,始终感到无话可说。

他的姿态太迷人,他的思想太复杂……⑵1910年11月10日,列夫?托尔斯泰决定离去。

“因为若不这样,最终归于死亡的生命就毫无意义。

”凌晨5点不到,他就吩咐车夫套马,带上日记、铅笔和羽毛笔,匆匆逃离了波良纳庄园。

从这一天开始,19世纪的大门在他身后缓缓关上。

⑶他早就想离家出走了。

他在日记中写道:“看来这是不可避免的。

”他对自己的庄园主生活感到羞耻:“这一切如何了结?”早在1880年初,他就希望能把自己的全部财产分给穷人,并身体力行,开始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逐步实行平民化,布衣素食,体力劳动。

他在《忏悔录》中说:“有个时期我曾经以自己的才智、门第自傲,现在我知道了,如果说我身上有什么好的东西,那就是一颗敏感而又能够爱的善良的心。

”“我们这种富豪的、博学的人们的生活不仅使我反感,而且失去了任何意义。

”他决定放弃自己的利益,放弃自己的家产和版税,统统分给穷人,以求得良心上的安稳。

⑷“这一切如何了结?”他认为“一切时代的优秀分子”都应该好好考虑这个问题。

人的生而不平等、人类尊严感的消失、人性的罪、政治的恶……“这一切如何了结?”他强调“道德的自我完成”。

他在1918年的日记中写道:“是啊,需要进行自我修养——我在八十高龄的今天所做的,正是我十四五岁时怀着特有的热情所做过的同一件事:自我完善。

”这种“自我完善”以克服自我为中心并劝人为善,“要想使人们的状况好起来,必须使人们自己好起来……而为了使人们好起来,必须使他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

”他成了一个悲天悯人的人物,他成了“世界的良心”。

在一般人看来,这良心显得有些“不正常”,甚至有些“肥大”——看到冬天里的乞妇,那乞妇又冷又饿,“而我穿着暖和的短羊皮袄,一回到家就大吃鸡蛋!”他感到痛楚、羞愧。

他对此无法忍受,内心深受煎熬。

但人们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里照样过他们的日子,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世界很正常。

发疯了的只能是托尔斯泰,他说:“我知道,我是疯子。

”“我在这疯人院里难过极了。

”⑸所以高尔基说,托尔斯泰是“19世纪的伟大人物中间最复杂的一个”。

他复杂吗?从人格的自我完善来看,他是单纯的,甚至有些天真。

只是他的追求很苦,他的自责很深,因为这是一道“窄门”。

梅列日柯夫说,“他是社会的良心”。

人生是痛苦的,只有不死的精神和绝对的自由意志,才是值得追求的至善和人生境界。

尊重每一个人的本身,永远不要将他人视为手段,要永远视其为目的。

这是托尔斯泰终生追求的信念。

摇笔弄舌是简单的,振臂高呼也不难做到,难的是要对自己采取行动,特别是放弃自己既得的利益,放弃已经坐稳了的位子,将自己引向那道“窄门”,这才是真正的难。

这种修炼过程就像加缪所提倡的,“明知世界冰冷,也要尽力地燃烧,为了美和爱去忍受苦难”。

⑹最终,托尔斯泰选择了“飞越疯人院”,离家出走。

他在出走那天夜里写道:“我的做法与我这种年纪的老人通常的做法一样,即抛弃俗世生活,以便独处,在一处僻静的地方度过一生最后的时日……”他要像一头自由的野兽那样,为自己寻找一处干净的死亡之地。

⑺1910年11月20日,列夫?托尔斯泰,这位被称作“俄罗斯19世纪的良心”的老人,死在他的出走途中。

死前他说:“其实……我爱很多……他们怎么……”这是他最后的话。

我们可以试着将其补充完整。

(取材于朵渔的同名散文)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19世纪的大门在他身后缓缓关上”,暗指托尔斯泰的选择是对他的时代、阶级的背叛,他也因此遭到当时人们的唾弃。

B.托尔斯泰对自己的庄园主生活感到羞耻,他放弃了自己的财产,分给穷人,以此来求得良心的安稳和道德的自我完成。

C.托尔斯泰称自己是疯子,称生活的环境为“疯人院”,表明他追求自我完善和劝人向善的道德理想是艰难而痛苦的。

D.“窄门”是比喻的说法,托尔斯泰把自己引向了难以通过的死地,隐含着作者对托尔斯泰自身思想行为局限的批判否定。

E.文章的题目是“托尔斯泰的忧郁”,“忧郁”不仅概括了托尔斯泰晚年内心痛苦矛盾的特点,也在艺术结构上涵盖了全文。

17.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7分)①文章第⑴段中为什么说托尔斯泰的“思想太复杂”?(4分)②文中说托尔斯泰是“世界的良心”“社会的良心”“俄罗斯19世纪的良心”,请解释“良心”在文中的含义。

(3分)18.第⑷段画线的语句“但人们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里照样过他们的日子,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的含义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19.文章末尾提到托尔斯泰死前最后的话:“其实……我爱很多……他们怎么……”作者说:“我们可以试着将其补充完整。

”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试着将这句话补充完整,并谈谈你这样补充的理由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

(不少于200字)(10分)16.(4分)A、D(A“他也因此遭到当时人们的唾弃”于文无据,D“窄门”并非“死地”,“隐含着作者对托尔斯泰自身思想行为局限的批判否定”与文意不符)【评分参考】①答对一项得2分。

②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17.(7分)①(4分)说托尔斯泰的“思想太复杂”是因为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1分,要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面对丑恶的现实、痛苦的人生,(1分,要点“现实的艰难”)他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严格自律的精神与行动,苦苦地追求不死的精神和绝对的自由意志,(1分,要点“精神上的执着追求”)甚至不惜放弃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

(1分,要点“行动上的执着追求”)【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②(3分)“良心”是一种自律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在这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1分,要点“比喻”)是指托尔斯泰用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来进行自我完善并劝人为善,(1分,要点“自我完善并劝人为善”)成为人类社会、现实、历史发展中的精神楷模。

(1分,要点“精神楷模”或“道德标尺”“榜样”“垂范”等等)【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18.(5分)这句话的含义是:人们对世间的贫穷、饥饿、痛苦、黑暗、不公等丑恶现象已经麻木不仁、视而不见了,(1分,要点“麻木不仁”)心安理得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不去思考,也不努力改变。

(1分,要点“不思考”或“不努力改变”)文章以此来反衬出(1分,要点“反衬”或“烘托”“衬托”“对比”等)托尔斯泰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反躬自省的自我完善(1分,要点“悲天悯人和自我完善”),表达了对托尔斯泰的景仰。

(1分,要点“景仰”或“赞美”“歌颂”等)【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19.(10分)【评分参考】①句子补充完整、符合文意2分。

②阐释补充理由2分。

③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4分。

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分析深刻,即可得满分。

④语言表达2分。

语言顺畅,表达清晰,即可得满分。

⑤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2018?佛山顺德期末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小题。

(15分)洞庭一角余秋雨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

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

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

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誉。

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

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

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亲,俱着声名。

例子太多了。

这次去洞庭湖,一见岳阳楼,心头便想:又是它了。

一零四六年,范仲淹倡导变革被贬,恰逢另一位贬在岳阳的朋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要他写一篇楼记,他便借楼写湖,凭湖抒怀,写出了那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直到今天,大多数游客都是先从这篇文章中知道有这么一个楼的。

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已成为一般中国人都能随口吐出的熟语。

不知哪年哪月,此景此楼,已被这篇文章重新构建。

进得楼内,巨幅木刻中堂,即是这篇文章,书法厚重畅丽,洒以绿粉,古色古香。

其他后人题咏,心思全围着这篇文章。

这也算是个有趣的奇事:先是景观被写入文章,再是文章化作了景观。

借之现代用语,或许可说,是文化和自然的互相生成吧。

在这里,中国文学的力量倒显得特别强大。

范仲淹确实是文章好手,他用与洞庭湖波涛差不多的节奏,把写景的文势张扬得滚滚滔滔。

游人仰头读完((岳阳楼记》的中堂,转过身来,眼前就会翻卷出两层浪涛,耳边的轰鸣也更加响亮。

范仲淹趁势突进,猛地递出一句先忧后乐的哲言,让人们在气势的卷带中完全吞纳。

于是,浩淼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骚客胸襟的替身。

人们对着它,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游历一次,便是一次修身养性。

胸襟大了,洞庭湖小了。

但是,洞庭湖没有这般小。

范仲淹从洞庭湖讲到了天下,还小吗?比之心胸狭隘的文人学子,他的气概确也令人惊叹,但他所说的天下,毕竟只是他胸中的天下。

大一统的天下,再大也是小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于是,忧耶乐耶,也是丹墀金銮的有限度延伸,大不到哪里去,在这里,儒家的天下意识,比之于中国文化本来具有的宇宙,逼仄得多了。

而洞庭湖,则是一个小小的宇宙。

你看,正这么想着呢,范仲淹身后就闪出了吕洞宾。

岳阳楼旁侧,躲着一座三醉亭,说是这位吕仙老人来这儿,弄弄鹤,喝喝酒,可惜人们都不认识他,他便写下一首诗在岳阳楼上: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

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他是唐人,题诗当然比范仲淹早。

但范文一出,把他的行迹掩盖了,后人不平,另建三醉亭,祭祀这位道家始祖。

若把范文、吕诗放在一起读,真是有点“秀才遇到兵”的味道,端庄与顽泼,执着与旷达,悲壮与滑稽,格格不入。

但是,对着这么大个洞庭湖,难道就许范仲淹的朗声悲抒,就不许吕洞宾的仙风道骨? 中国文化,本不是一种音符。

吕洞宾的青蛇、酒气、纵笑,把一个洞庭湖搅得神神乎乎。

至少,想着他,后人就会跳出范仲淹,去捉摸这个奇怪的湖。

一个游人写下一幅着名的长联,现也镌于楼中: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 儒耶? 史耶? 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泪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

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游人把一个洞庭湖的复杂性、神秘性、难解性,写出来了。

眼界宏阔,意象纷杂,简直有现代派的意韵。

(节选自《文化苦旅》) 16.作者如何看待范仲淹“胸中的天下”? 请简要概括。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作者说:“在这里,中国文学的力量倒显得特别强大”,具体说说这种强大体现在哪些地方?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作者借写岳阳楼抒发游览感慨,表达了对中国文化和人生自我怎样的思考?文章以“洞庭一角”为题的意图是什么?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4分,每一点2分)(1)与一般的心胸狭隘的文人学子相比,范仲淹“胸中的天下”(胸襟)大,气概令人惊叹;(2)范仲淹“胸中的天下”只是封建时代儒家的天下意识,与中国文化具有的宇宙意识相比又十分逼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