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意识形态合力下的文本生成——论《红旗谱》与我国古典文学的渊源
描绘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小说《红旗谱》之分析

阶段
,
他 目 睹 了 父 辈与 冯 家 的斗 争
,
家破 人 亡
残败
被 时 代所 赋予 了 革命 现 实 的 主 题 经济 所以
,
在特 定 的 时期 中
不 堪 的悲 情 境 遇 痛与不 堪 遗言
,
让他 直观 而 深 切 地 感受 到 压抑 的 沉
“
文 化思 想 等 多方 面 的
、
。
他 父亲
只 要有 口 气
,
就 要 为我 报仇
。 、
”
的
多 以 表 现现 实 主 义
。
革命 浪 漫主 义 为 作
滋 生 了他 出于 农 民 阶级本 能 的反 抗 性
,
这种 反
刚正
家 的 创作 渊 源
史 观 及美 学 观
。
但文学 却 更多 的奉 行 马 克思 主 义 的 历 这就 与大 历史 背 景 下 的 创作 产 生 了 一
,
抗 性贯 穿 于 他 的 人 生 历 程 不 阿 的 主 导 性格 第二
, ,
造就 了他 嫉 恶 如仇
“
,
。
定 的冲 突 社会 现 实
所以
,
《 红 旗谱 》 的 创 作
,
,
更多 的是 反 映
朱老忠身上具有
、
为朋友两肋插刀
”
的
。
注重 反 映思 想 内涵
。
却 忽 略 了文 学作 品 所
“ ”
侠 义 性 这是 由 2 0 多年 闯 荡 江湖 的 传奇 经历 造就 的 他 是一 个兼 有 民 族 性 典型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学习中国古典小说偏重于人物的行为来写人物性格的写法吸收了外国小说较多地通过描写和叙述来写人物形象通过比较多的心理描写来写人物性格的长处着重写人物的行动和对话某些地方又有比较细致的心理描写
红旗谱总结

红旗谱总结简介红旗谱是一种以红旗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它通常以歌颂红旗、表达对红旗意义的理解和感悟为主线。
红旗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革命、奋斗和胜利,因此红旗谱也成为一种具有浓厚革命情怀的文学流派。
历史渊源红旗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时期。
在革命斗争中,红旗象征着共产主义理念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力量,成为革命者们的象征。
在红军长征和人民解放战争中,红旗更是成为了胜利的标志,被广泛用于宣传、激励和鼓舞士气。
红旗谱的主要内容红旗谱的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红旗的歌颂红旗谱中的作品常常以歌颂红旗为主题,通过描述红旗的形象和意义,表达对红旗的崇敬和敬仰之情。
这些作品通常形式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既有激昂豪迈的抒情之作,也有注重细腻描写的细腻之作。
表达对红旗意义的理解和感悟红旗谱中的作品还常常通过对红旗意义的理解和感悟,探讨红旗所代表的价值和思想,以及与时代相关的内涵。
这些作品通常深入思考,既有对红旗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也有对红旗的当代意义和发展方向的探索。
具有革命情怀的叙述红旗谱中的作品通常富有浓厚的革命情怀,通过叙述革命时期的英雄事迹和战斗场景,展现红旗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这些作品通常力求真实、感人,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革命者们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
对红旗谱的思考红旗谱作为一种文学流派,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表达工具,更是对红旗这一象征的思考和表达。
红旗谱的流派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笔重要财富。
红旗谱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
在当今社会,红旗已不再只是代表共产主义和革命,它更成为了一种象征着中国力量和民族复兴的标识。
因此,红旗谱在当代也有着承担更多的表达和思考的责任。
红旗谱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作家们对红旗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同时也需要以红旗为主题的作品能够与时俱进、富有创新精神,以更加多元化的表达形式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
结语红旗谱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一笔财富,以红旗为主题的作品通过对红旗的歌颂、对红旗意义的理解以及具有革命情怀的叙述,为读者们展示了红旗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论《红旗谱》历史革命化叙事

这种对 家族 的逃离 与 反抗往 往是个 人 意识觉 醒 的
结果 , 她追求 的 只是 个 人 的婚 姻 自 由与幸 福 。到
收稿 日期 : 2 0 1 5 0 3 0 9
表着 历史 前进方 向的受压 迫 和剥削 的农 民 阶级 和 代表 着阻 碍 历 史 向前 发 展 的 腐 朽 暴 力 的 地 主 阶
作者 简 介 : 王莉娜( 1 9 9 O
・
) , 女, 山西 阳 泉 人 , 在读硕士 生, 主 要 从 事 现 当代 文 学 研 究 。
8 0 ・
王 莉 娜
传 统 与 现 代 的二 元 对 立—— 论 《 红旗谱》 历 史 革 命 化 叙 事
第 4期
级, 而且 通 过设 置 一 些 激 化 阶级 矛 盾 的情 节 , 如: 朱 老 巩大 闹柳 树林 、 朱老 明三告冯 兰池 、 反 割头 税 运动 、 保定 二师 学潮 等推 动故 事 的发展 , 也 可为 新
到 长篇 。其 中 , 有 些 人 物 在我 的脑 海 里 生 活 了不 下一 二 十年 。开 始 长 篇创 作 的时 候 , 我熟 读 了 毛
财产 的纷争 、 人与 人 之 间 的尔虞 我 诈 、 勾心斗角、
几代 人 的爱恨情 仇 , 一 切 矛 盾 在 狭小 的叙 述 空 问 里不停 的碰 撞 , 人 物性 格就 此得 以充 分展现 , 社会 背景 也随 之跃然 纸上 。正如 我们 众所 周知 的兰 陵 笑笑 的《 金 瓶梅 》 、 曹雪 芹 的《 红楼 梦 》 , 一直 到现 当
所 以他 把 当地 流传 的一些 民 间传奇故 事 放在 家族 小说 的框 架 中表 现 , 同时对 这些 故事 加 以调整 , 让 整部 作 品的构思 、 人物、 结 构都 提高 到革命 叙述 的
《红旗谱》的革命叙事解析

《红旗谱》的革命叙事解析作者:马海霞阎颖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3期本文系保定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成果:“《红旗谱》‘二师学潮’的理性爱国特质及教育价值(项目编号:2012s04)”摘要:本文主要基于革命历史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其内涵,解析《红旗谱》的革命叙事和爱国教育价值。
《红旗谱》的革命叙事经历了从传奇型叙事向成长型叙事转换和乡村家族型叙事结构向当代革命叙事结构的转换。
关键词:《红旗谱》;革命叙事;爱国教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3-0-02梁斌的《红旗谱》是“革命历史小说”中的知名作品,1958年发行第1版。
学界对于《红旗谱》的研究从视角与方法都已趋向多元,并由单一的文本阐释走向了多方位、深向度的交叉学科研究。
本文主要基于革命历史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其内涵解析其革命叙事。
一、革命历史小说背景下的《红旗谱》的革命历史与斗争《红旗谱》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的革命斗争的社会背景下,描写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此反映农民革命的历史图景。
小说的叙事围绕“大闹柳树林”、“脯红鸟事件”、“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四大事件展开。
革命历史小说研究在近些年来是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学界对其概念的界定及内涵研究也渐趋理论化、深入化。
其中黄子平先生对革命历史小说从目的、题材选择和功能等方面是较早的,也是较有影响的。
他认为革命历史小说“在既定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它们承担了将刚刚过去的“革命历史”经典化的功能,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和终极承诺,以此维系当代国人的大希望与大恐惧,证明当代现实的合理性,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讲述与阅读实践,建构国人在这革命所建立的新秩序中的主体意识。
”[1]2由此可见,革命历史小说叙述的主要对象是有特别限定的,并且有着独特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文学表现价值。
从《红旗谱》的审美表现手法看文学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从《红旗谱》的审美表现手法看文学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从《红旗谱》的审美表现手法看文学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红旗谱》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文学民族传统,表现出来的审美技巧,正是巩
固文学传统的奠基之笔。
《红旗谱》被认为是文学表现中的经典之作。
在此作品中,文学家以筚路蓝缕
的写法,把文学传统的精髓渗透到作品之中,完美地诠释了“生动、深远、精湛、神秘及迷人”的审美风格。
通过人物、情节、舞蹈、艺术等多模式的表达,文学家精心营造出民族风、地域风、气氛风和抒情风,完美呈现出国家的核心文化和精神。
该作品将传统的文学民族传统完美地传承下来,也把文学审美的表现力发挥到空前的新高度。
《红旗谱》中穿插着故事性艺术形式,把传统有趣文学技法与时代发展相匹配,将民间流行社会文化传统发挥到最佳状态。
它运用神奇、夸张、变形等文学手法,营造出一个瑰丽奇幻的世界,嶙峋多变,弥漫着幽郁抒情的味道。
抒发出激越而又充满活力的精神,生动而感染力十足的令人回味。
《红旗谱》的审美表现手法让文学传统得以持续继承及发展,它为文学民族传
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深受世人称赞。
从比较文学角度分析《红旗谱》

从比较文学角度分析《红旗谱》《红旗谱》作为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品,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
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的“这一个”,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
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
另外,综合作品中“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精神,充满浓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广背景等,该书称得上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当前《红旗谱》的研究由单一的文本阐释走向了多方位、深向度的交叉学科的研究。
有关《红旗谱》的比较研究是当代研究高潮阶段的新成果,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对比研究中比较醒目的是《红旗谱》与同时代作品相比,如与同为红色经典的《青春之歌》、《红岩》、《红日》的比较;争议较大的是跨时代的比较,集中在《红旗谱》与《白鹿原》的比较研究上,甚至形成了“抑《红》扬《白》”说。
对于革命历史题材同时代作品的比较,这类论述有:《叙述成长--〈红旗谱〉、〈青春之歌〉〈三家巷〉叙事比较》该文认为:《红旗谱》、《青春之歌》、《三家巷》关于成长的叙事经验都来源于社会历史意识,具有“史”的可信度,“史传合一”是共同的叙事规范。
但三部作品的叙事语言各具特色,有很大的不同。
《红旗谱》以阶级斗争为叙事动力,由农村说书艺人线性叙述朱老忠“在斗争中成长”,是史传语言,较有历史感;《青春之歌》以思想领路人推进叙事,由思想工作者线性叙述林道静“在受教育中成长”,是理性语言,少文采有说教味;《三家巷》则以生活网结点的异动和松解为叙事动力,由中学生诗人扇形叙述周炳“在生活中成长”,是诗性语言,极富抒情性。
《“史诗性”中的创作缺憾--对三部当代长篇小说的比较考察》一文从史诗性的长篇创作规律出发,对比了《红旗谱》、《青春之歌》、《白鹿原》三部长篇的创作,认为《红旗谱》史诗性创作的缺憾在于:“人物塑造的类型化”。
文艺学系列课程(3.7.6)--文化批评(《红旗谱》与意识形态)

知识点:《红旗谱》与意识形态《红旗谱》:一座意识形态的浮桥或许布里恩·汉德森的话是有趣的:“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
”影片《红旗谱》所产生的196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个微妙而艰难的年头,在大规模的反右派的政治斗争之后,在异常喧闹而狂热的大跃进一浪之后,在令人心惊而愕然的庐山会议之后,1960年是一个黯然而相对平稳的年头。
这一年,悄然而痛楚地结束了为时三年、相继二浪的大跃进运动,狂想与诗情已为异样艰难、沉重的现实所淹没。
一个稳定而略显平淡的“调整、充实、整顿、提高”的时期已在预期和构想之中。
作为一个喧沸、几近荒唐时代的终结,和一个名之为“渡荒”的调整时代的开始,这一年,是新中国历史一次暧昧的凝滞。
因此,《红旗谱》较之一年前的十年大庆献礼片,呈现出一种叙事格局的低调设置,较之前者的明晰、单纯与激越,《红旗谱》呈现出一种意识形态的超载与繁复。
在此或许毋需赘言新中国十七年电影艺术与社会泛本文之间的紧密联系,毋需赘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作为一种自觉的主导意识形态实践的基本特征。
“不仅那些看起来好象是关于个人和利比多趋力的本文,总是以民族离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不仅这些“民族寓言是有意识的和公开的”,而且作为一种高度自觉追求的社会象征行为,已获得了其电影的政治修辞表述的完美程式。
然而本文所关注的是.作为新中国电影史的一部重要作品,《红旗谱》,对于这一经典程式的贡献与修订,它独特的能指结构与叙事体的本文肌理,以及它联系着1960年独特的社会泛本文结构所呈现或潜抑着的政治无意识。
或许对于一部本文范例,重要的不是它讲述了什么,而且它如何讲述,以及它巧妙的有意识的省略。
本文旨在读解出那些隐包在已然讲出的陈述中未曾明言的话语;并籍此在历史的终极视野中完成我们作为后人的重读与对话。
…………作为一部革命英雄传奇,《红旗谱》的被述年代:1925年(大革命的曙色即将出现)到1927年(4.12政变、大革命惨败、共产党人遭血洗)似乎是一种古怪的选择,而且依照一种心照不宣的通例,影片的叙事线必须在一个上升动作、一个关于胜利的戏剧高潮中完成。
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意识形态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意识形态的冲突与融合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意识形态自然而然地存在着冲突与融合。
传统文学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优秀的作品影响了几千年的文人境界,而现代意识形态则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展示出这一复杂但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首先,传统文学与现代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冲突。
随着时代变迁,现代社会对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与传统文学所强调的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之间产生了冲突。
传统文学一直以来重视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而现代社会更倾向于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的实现。
这种价值观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传统文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失落和被忽视。
其次,传统文学与现代意识形态之间也有着融合的趋势。
多年来,中国历代文人留下的作品被视为文化遗产,仍然深深地影响着现代社会。
现代意识形态不再将传统文学作为捆绑个人思维的桎梏,而是试图通过对传统文学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从中找寻到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元素,并加以借鉴和吸收。
传统文学的智慧、情感与表达方式也为现代意识形态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资源。
冲突与融合的关系正是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意识形态发展的动力之一。
传统文学的博大精深为现代意识形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文字财富。
现代意识形态的兴起则为传统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现代感。
这种冲突与融合的关系促使中国传统文学得以在现代社会中发展,同时也为现代意识形态提供了文化基石和精神支柱。
总之,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意识形态之间既存在冲突,又呈现融合的趋势。
这种冲突和融合的关系不仅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和思想的进化,也反映了中国文学传承与发展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尽管两者之间存在差异和分歧,但它们互相交织、互相影响,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思想传统。
作为当代中国人,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学的精髓,同时积极探索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文学创新和意识形态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 3卷 第 4 期
20 0 8年 4月
乐 山师 范 学 院学 报
Ju o mM fL sa e e e C U g o eh nT ah  ̄ o e e
V 1 3 N . o . . o4 2
Ap .0 8 r 0 2
传统 与意识形态合力下 的文本生成
一
武” 两个 后代为复仇准备 的谋 略 ; 三就是 以江涛为代 第
同时也在寻找观念 、 主题 和传统 文本 的联 结 , 即对小说 的
表 的第三代年轻 农 民组织农 民阶级 以革命 的方式进行 的
复仇 。
“ 民族气魄”进行 了努力的探索。《 水浒传 》( 国演义》 、- 、 《 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作品就为其 文本 表现提供 了方法上 的借鉴 , 同时也参 与到 了《 红旗谱》 有关叙事行 为 、 方 艺术
维普资讯
远扬 、 乐善好施 、 慷慨仗 义的严大善人 的调 解 , 到小酒 店讲
理。但严老尚居然与冯老兰沆瀣 一气 , 共同策划 了这 场骗 局。这说明民间已不再有主持公正的权威力量存在。那就 只好找官府 ,所 以接着有 了朱老 明串通村里 2 8家穷 人告
— —
论《 红旗谱》 与我 国古典文学的渊源
陈 芬
( 中师范大 学 文 学院 , 华 湖北 武 汉 407 ) 309
摘
要 :红旗谱》 《 是十七年时期 的主流文化资源之一 , 虽然意识形态规约 了其主题 的阐释 , 却没有操 纵它 的全部叙 但
述机制 。 其文本在叙述谋略 、 文化意蕴 、 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都呈现 出与古典文学之间的继 承关系 , 从而表现出了丰富的历 史与审美内涵 ! 关键词 :红旗谱》 古典文学 ; 《 ; 叙述谋 略; 文化意蕴 ; 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 :0 . 26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9 8 6 ( o8 0 - 0 o 0 10 — 6 6 2 o )4 0 6一 2
《 红旗谱》 是一部描绘农 民革命斗争 的作品 , 家梁斌 作 在创作前夕就 明确 了要写阶级斗争 ,以使主题站得住脚 , 很显然 , 它是在既定 意识形态规 限内 , 历史的一种规 范 对 化叙述 。但若就此认为《 红旗谱》 即主流意识形态 的“ 转述 ”
(21《 P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红旗谱》的作者就借鉴了古典小说中这种传统的
复仇模式来构架故事。在《 红旗谱 》 作者设置 了三种类 中, 型 的复仇。 其一即以朱老巩为代表 的老一代农 民的 传统复
仇, 如朱老巩“ 大闹柳树林” 朱老 明串连 2 、 8家农 民三 告冯 老兰 ;其二就是 以朱 老忠为代 表 的第 二代农 民 的谋 略复 仇, 他既有着“ 出水才看两腿 泥 ” 的韧性 , 又有 培养 “ 一文
法等的构成 。两者之 间的联结 , 使其叙 述有 时能“ 出” 逸 观
念、 主题的拘 囿 , 在一定 程度上缓 和了意识形态 阐释 上的 坚硬和紧张, 而让某些在另外文本中被阶级斗争等重大事 件淹没的 , 有关人 的欲望 、 日常生活 、 习俗 、 仪式等 的表达
而在“ 革命 ”“ 、暴动” 的复仇方 式发 生的必然性上 , 《 红 旗谱》 也选取了《 水浒传》 官逼 民反 ” 中“ 的类型 。《 水浒传》
公正的地方 了 ,那 么农 民的冤屈就只 能靠 自己来伸张 了。
中国宗法制 的民间叙事 中所盛行 的故事有两种 : 复仇
故事和爱情故 事。 前者在经典性的《 三国演义》《 、忠义水浒
收稿 日期 :07 0 — 0 20— 3 2
作者简介 : 陈芬( 92 , , 中师范大学文 学院现当代 文学专业 2 0 18 -)女 华 05级硕 士研 究生。
6 0
所建构 的文本空 间 , 是浑然 圆融光 洁整一 的绝缘体 , 是革 命政 治话语 自始至终完全合 目的性 的论证序列 , 就大大简 化了问题 的复 杂程度 。事实 上 ,阶级斗争” “ 的观念虽然塑 造 了全书的主题 , 却没有操控其全 部的叙事机 制 , 者 但 作
传》 甚至唐宋时期 的一些传奇和话本 中就有很好 的体现 。脚
开始就选择如此决绝的方式来寻找公正的。梁漱溟先生在 论及 中国人文化性格时 , 曾特别强调中 国老百姓 有一种突
有所 浮现 , 加强 了小说表现生活的历史连续性。
一
、
叙 述 谋 略
出的对 “ 的信仰 , “ 理” 相信 有理走 遍天下 , 无理寸 步难行” 。 朱 老巩大闹柳树林 ,一开始也并不是 要和冯老兰拼命 , 而 是要 和他“ 讲理”所 以他会接 受 当过义 和团 , , 在村 里声名
开篇 即写高俅对王进和林 冲的迫 害 , 强调“ 自上作” “ 乱 、官 逼 民反” 。将 “ 的原 因明确 、 反” 直接地 归结到 “ ” 官 的头上 , “ ” “ 官 是 施事者” 民是 “ , 受事者 ” 用此类笔 墨为好汉 们赢 , 得 同情 。目 p 6 在《 ( 3 ) 红旗谱 》 , 中 受欺压 的农 民也 并不是一
状, 告冯老兰转嫁捐税给穷人 。但头场官司打到县 里 。 输到 县; 二场 官司打到保定法院 , 输到保定法 院 ; 三场 官司打到 北京大理 院, 又输到 了大理院 。天底 下 已没有 给穷人主持
义描写影响 的痕迹 。首先表现在英 雄人物 品性 的塑造上 , 他们身上更多地继承了水浒好汉的侠义品质 。朱老忠的父 亲朱 老巩 是一个 标 准的“ 水浒 ” 的侠 义英雄 , 敢作 敢 式 他 为、 豪气 冲天 , 因而他很 快成为 乡村传说 中的主人公— — 不畏 强暴 、 慨 赴死 、 慷 锄奸铲 恶 、 义凛 然的 民间 传奇英 大 雄 ;朱老忠继承 了父 辈的水浒 的英雄 品格——行 侠仗义 、 扶危济贫 、 豁达豪爽 ,这天塌下来 , “ 我朱老忠接着 。朱老忠 穷 了一辈子 , 可是志气 了一辈子。没有别 的 , 咱为老朋友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