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案及主讲感受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及主讲感受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及主讲感受——《恐龙无处不在》 1.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一句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例子,说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严密相连的。
2. 给文章分段:(1)用一个科学观点即“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的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2~15〕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探究原因。
〔16〕得出结论—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总结全文。
3. 如何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严密相连的。
在科学领域的新发现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擅长联络,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络,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
4. 如何理解“假如把这个发现~~重要得多。
”?这一句话在文中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它表现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触角已经伸向另一领域。
正是把恐龙化石与南极大陆和联络起来的考虑,才使作者进一步追问:“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接着作者并没有正面答复,而是说明了“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
”这样又把本文的疑团推进了一步: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行文至此,才对本文所要说明的中心议题正面作谷。
由此可见,思维方式和提问方式常常是解决问题的先导。
这对我们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都应有所启迪。
5. 本文采用什么说明顺序?优势是什么?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化浅出,通俗易懂。
讲课感受今天,我和张青青一起迈上了我期盼很久的地方——讲台。
今天,我和张青青也当一次教师,共同讲第十八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之《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当我们迈着轻盈的步伐走上教师的岗位时,我们心里无比的冲动,当我们说上课的时候,同学们说教师好的时候,我在心里就想:“早晚有一天,我要真正登上这个我所期待的地方,我要让这一切不再是空想,不再是梦想。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课件 新人教版

埃及 恐龙
小头龙
侏罗纪公园
恐龙骨架
尾羽龙生态复原图
剑龙
中国科学家发现四翅恐龙
中国科学家发现四翅恐龙
真正会飞的“恐龙”——中华神州鸟。
6700万年前的食肉类恐龙模型
《被压扁的沙子》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 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 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 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 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 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 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 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 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 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 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得出推断: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 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3)为什么举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例子?
用作证据: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 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 了“斯石英”。 以此佐证: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 与恐龙灭绝的历史相同,研究者从里面检测到了斯石英相同的 原子排列,证明这里有“被压扁的砂子”。 用来推断:6500万年前地球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 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斯石 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起到平流层中,造成很长一 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 球表面,导致地球生物灭绝。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不可能发生 过火山。
八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课件 人教新课标

• “一时脸蛋儿全红了”,这是文章开头对小女孩因受“我”帮助后的 表情描述,从而暗示了她当时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意分 析这句话暗示了小女孩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并概括其性格特征。 心理:
性格:
答案] 心理:既为获得帮助而充满感激,又为受到施舍而倍感尴尬。 性格:诚实、守信,不愿意无端受到施舍。 [点拨] 分析“脸蛋全红”时其心理,结合上文所叙事情即感激与难堪。 性格:不愿意无故接受别人帮助的那种真诚与守信。
说明方法-打比方
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又 明白如话,如《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 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 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浙江专)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五讲 表达方式与记叙的顺序课件(经典回放点拔+考点解 读回放+考点跟踪突破+13中考真题)
• ④所谓的贵,其实也就是一本两块钱吧。那时候我帮 六叔做杀猪的生意,但作为一个打工者,六叔却没有 付我工钱。至今我还拿这件事向六叔抱不平,他总是 讪讪一笑,说,你那时小,要钱有什么用? 我一直没告诉他,我想去买那些杂志,那些叫《诗歌 报月刊》《星星诗刊》的杂志。那会儿,如果稍稍去 晚了几天,这两本文学杂志就卖光了。卖杂志的姑娘 会用她干净而柔软的眼神看我一下,意思大概是,下 次早来几天吧。 ⑥那时的我,总觉得和报亭姑娘的世界相隔得太远。 想一想,人家是在报亭工作的姑娘,应该是多有文化 的人啊,报亭的那个玻璃橱窗,就足以把我们远远隔 开了。
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
•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于6500万
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
“撞击说”和“火山说”。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题答案

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 避免这种撞击。 3.即非常纯的沙子。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 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陨星撞击坑,这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 点。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论持怀疑态度,因为 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生存下来 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恐龙灭绝了。迄今为止, 科学家们提出的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几种, 比较富于刺激性和戏剧性的“陨星碰撞说”不过是其中之 一而已。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 观点还有气候变迁说、物种斗争说、大陆漂移说、地磁变 化说、被子植物中毒说、酸雨说等。上述这些假说,在科 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但是,每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的 地方。因此,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有待人们进一步探 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补充说明语句的含义和 不同作用,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
参考答案: 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假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
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
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就在一起。 2.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 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 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3.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 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 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4.这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 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 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 因为金刚石太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也表现了作 者思维的活跃。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示情况完全符合实际。在此句中,肯定了恐龙在世界各地都存在
的事实。
恐龙无处不在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考古)(生物学) 佐证 大陆漂移学说 (地质学)
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以本文为例 ,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潮汐:本义是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时涨落 的自然现象。文中特指海潮。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列数字 )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
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
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达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 泰斗。
(一)整体感知 1 .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 龙呢? 【交流点拨】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 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交流点拨】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 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3.“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交流点拨】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
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
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 出的结论是‚是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交流点拨】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

共同探讨
1、作者由恐龙化石的发现联想到什么问题? 第一、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恐龙这样的两栖动物不适应南极气候。 第二、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 陆上去的呢?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2、什么是“板块构造”理 论?
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现代最有影响的全球构 造理论。包容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大陆碰撞等学说。
褶皱(zhě zhòu)
劫难(jié)
鸟臀目(tún)蟾蜍(chán chú)
字词解释
1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2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 形成 弯曲。 3 劫难:灾难。 4 致密:细致精密。 5 追溯:逆流而上,向河江发源处走。比喻探索 事物的由来。 6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 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定破绽。
品味语言准确性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 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 年前与亚洲相碰撞…… 3、到6500万年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 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 全分开。
2、被压扁的沙子
恐龙灭绝原因的两种对立理论
撞击说
火山说
撞击说:
你知道吗?
我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自贡
中国最早被命名的恐龙 ----鸭嘴龙,高4.5米, 长约8米。俄国地质学家把它命名为满洲龙。 “恐龙”名字的来历 ----创立“恐龙”这一名 词的是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 。他把希 腊字Dinos和Sauros组合起来,于是“恐怖的 蜥蜴”一词便随之诞生了。 我国科学家则把它简捷地翻译为“恐龙”。
写作特色:
语言准确。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 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 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品味语言
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 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觉到 非常亲切,就如面对面交流。
“恐龙如何能在南 极地区生存呢?”引 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 大陆的问题。
假说一:“撞击说” 假说二:“火山说”
合作探究
2.斯石英有怎样的性质?
A.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它会变成普通沙 子,但在自然状态下的“反弹”十分缓慢, 可以保持数百万年;另一方面,斯石英在 很高的温度下,又会很快恢复为普通沙子。 B.斯石英“只出现在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它的形成来自于巨大的压力。
合作探究
字词注音
致密: 细致精密。
劫难: 灾难、灾祸。 遗骸: 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天衣无缝: 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恐龙无处不在
第一部分 (1) 用一个科学观 点—“在一个 科学领域的新 发现肯定会对 其他领域产生 影响”引出说 明内容。
第二部分 (2—14) 阐述说明内 容—由恐龙化 石在南极的发 现说明“恐龙 无处不在”这 一发现推究原 因。
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
理论——板块构造立论的正确。
“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 何而知?
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
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
"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 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生物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 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 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 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年级语⽂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两篇》教案⼋年级语⽂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两篇》教案●教学⽬标知识⽬标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
2.了解“板块构造”“⼤灭绝”“撞击说”“⽕⼭说”“斯⽯英”等科学概念。
3.了解两篇⽂章作者的思维⽅式。
能⼒⽬标1.⽐较分析两⽂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度,把握两⽂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体会本⽂语⾔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培养学⽣⽤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法。
德育⽬标学习作者运⽤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努⼒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重点1.把握两篇短⽂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度、多侧⾯的思维⽅法。
●教学难点体会课⽂中的补充说明的作⽤和含义。
●教学⽅法1.⽐较阅读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整体感知⽂意;精读课⽂,⽐较分析两篇短⽂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度,深⼊理解⽂章内容;揣摩语⾔,体会作者独特的语⾔风格;学习作者的思维⽅法,引导学⽣留⼼⽣活,思考⾃然和社会,多⾓度看问题,获得新知、真知。
[教学步骤]设计(⼀)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种奇异的爬⾏动物。
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体表⾯覆盖着有鳞⽚的⽪肤。
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
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
它们经历了⽓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存恐惧的⽩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物,⼈们给了它们⼀个名字——恐龙。
6500万年前,⽩垩纪的⼀个早晨,草⾷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声巨响,⼀场天翻地覆的⼤爆炸发⽣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最后灭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明确: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学科
语文
课题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知识
能力
把握说明对象及本文的逻辑顺序。
过程
方法
通读文章,梳理层次来把握文章的说明内容,并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情感
态度
培养学生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和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课文在组织材料上所体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性。
教学难点
2、这个道理对于我们的学习有何启示?
明确:我们应该善于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
3、关于本文所涉及的科学知识,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教师补充:关于地壳运动、板块运动、恐龙灭绝的理论学说。
(具体内容见相关链接)
五、课堂总结:
世间任何一种现象都不会孤立存在,总是与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也要善于运用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大胆想像,又要相信科学依据,那么
小组探究,整体感知全篇内容,并在比较中明确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和说明的侧重点。
回答问题。
使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的好奇心,为课文认知做好情感的铺垫。
此题意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研读《恐龙无处不在》,梳理内容,理清顺序
3.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这些内容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分析作者的说明思路。
明确:
首先提出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
—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然后明确答案,分析问题: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一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很多未解之谜都会被我们揭去神秘面纱。
带着问题研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取重要信息,勾画重点语句。
举手回答
思考分析作者的说明思路,并回答。
明确说明顺序,并体会采用此种顺序的作用。
思考说明对象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并思考不同科学领域之间具有的联系性特点。
谈启示。
交流自己积累的与本课有关的科学知识
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感受科学分析问题的方式。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比较两篇短文写作的异同。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重点和意义,启发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并且要善于逻辑推理。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以900~1200属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
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最后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
的新的有力证据。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四、拓展提升
1、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生物学(恐龙)—一地质学(板块理论)
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小组讨论并指派代表回答下列问题: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明确:
1、第一篇《恐龙无处不在》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一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观看电影视频,进入课堂情境。
自读文章,解决生字词。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学生根据以下问题的提示,研读课文,提取信息: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明确: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训练学生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并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究,把握了文章前后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进而理解文章采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同时体会这种说明顺序的作用。
让学生思考不同科学领域之间存在的联系性,体会开头第一段话所起的提挈作用,并启示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激励学生博览科学知识,对恐龙灭绝的探讨,给第二篇短文的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