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 《春》说课稿
《春》说课稿 课件(共48张PPT).ppt

成功之处:品读妙词、佳句活动中,把学生分四人小组,每 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并在小组 内交流品读的体会,最后择优到班上交流。让每个学生有了说 话锻炼和交流的机会,而且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活动效 果很好,可以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足之处:1、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教师在组织学生品读妙 词、佳句活动中很难驾驭学生。 2、教态不美,缺少活力,很难激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压制了学生的积极的情感。
环节二、诵读赏析“春风图” 1教师范读。 2无疑,在草、花、风、雨的景致中,风因其无形、无味、无色是最难绘 写的,而朱自清先生却以他细腻的观察静心体悟,抒写得和谐优美、有 情有感,请问: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是如何尽显其妙的?
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南宋志南和尚“吹面 不寒杨柳风”,又以“母亲的手”打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 :“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 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 盈,笛声的嘹亮,让人感到春风的柔和。 3学生集体诵读。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把无声语言变为有声化,开展多层次的读, 如初读、精读、赏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培养 语感,受到情感熏陶;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 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通过讨论深化对本文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法和阅读欣赏以及思维能力;运用多媒体工具。可将图、 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 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人。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民 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 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他的散文秀 丽朴素、真挚质朴、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春》PPT课文课件说课

新:新生命的开始,给人无限希望
美:令人喜爱
“ 一年之计在于春”
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第四章
课后总结
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春草图
(1)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草图的?
质感 颜色 生命力
(2)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触觉
嗅觉
鸟鸣、流水、短笛
听觉
运用各种感觉描绘春风和煦、芳香、悦耳
作者抓住了春雨什么特点?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细密
……一层薄烟
轻盈
一下就是三两天
绵长
抓住特点描绘春雨的“润”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文原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篇二】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春》教案1课文目标: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春》讲学稿

春讲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感知江南春季的美。
2、学会仔细察看光景,抓住光景特色描绘光景的方法。
(要点)3、推测、品尝本文优美的语言,增强好词好句的累积。
(难点)过程与方法:频频朗诵,在读中悟,读中感,读中生情。
将作者用文字描述出来的光景形象化,在脑筋中转变为一幅幅图画。
感情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赞叹春季,踊跃进步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珍惜春色,奋斗向上。
一、教案·预习导学学习过程:1、借助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有感情的朗诵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畅。
酝酿()()抖擞()()嘹()亮应和()烘()托眨()眼洪亮()黄晕()蓑衣()涨起来()委宛()戴着斗笠()薄烟()2、下边词语我们会经常用到,请查阅字典弄清意思,标在书上,并用此中一个或几个说一段话。
酝酿朗润欣欣然舒活抖擞黄晕赶趟儿呼朋引伴卖弄如花似锦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年之计在于春3、快乐搜寻:查阅资料与工具书,成立作者小档案,写在下边:图:图:图:图:图:(3)请各小组在盼春、绘春(包含五幅图)、赞春,七块内容中确立研究议论对象,每人说一个自己勾画的感想最深刻的词或句子。
可按所给句式亦可自取所好随行随页写出标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使用了 ____的修辞手法【经过____(感官)】写出了____ 的 __________特色,特别是 _____词,从 _____角度写出了 ________,从而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的感情。
(注:可依据详细状况对所填内容增删)5、《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
它以诗的笔调,描述了我国南方春季独有的风景。
在感受本文精巧的语言的同时将它摘抄在念书笔录本上。
6、查阅资料或调换自己的词句累积,收集几句相关“春”的诗句、成语、词语或歌曲。
7、依据例句仿写句子。
仿句:秋季像。
秋季像。
秋季像。
8、依据对本文语言的预习,选择以“秋实图”或“瑞雪图”,揷上想象的翅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出一段100 字以上的文字。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用不同的方法欣赏春天的美。
2、学习用多种写法写身边的美。
3、感悟春天的美。
教学重点:用不同的方法欣赏春天的美。
教学难点:学习用多种写法写身边的美。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磁带一、课前训练,展示自我风起绿了风雨飘绿了雨春天一觉醒来扑进我们怀里刚刚醒来的小溪还没顾上清清嗓子就把脆脆的歌儿撒落了一地刚刚醒来的果树还没顾上长出叶子就爆燃出团团刺眼的绚丽春天最数燕子忙碌她一边呢喃细语一边用锃亮的剪刀精心剪裁着春天的新衣春天尽管有时仍会让你感到有些寒意可性急如火的春天毕竟把一个沮丧的冬天带出灰蒙蒙的记忆……你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吗?你从诗的哪里读出来的?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词名作呢?谁来说一说?如果让你来写春天你会写些什么呢?你会表达什么感情呢?二、激趣定标,自主学习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散文家,文学家朱自清的《春》。
朱自清的许多作品都出现在我们中学课本上,例如《荷塘月色》《背影》等。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朱自清写的春和我们写的春有什么不同。
2、师播放朗读,生描绘美丽的春的画面。
请你描绘一下你所听到的最美丽画面3、纠正字音:朗润钻出嫩绿眨眼酝酿鸟巢宛转蓑衣稀疏抖擞精神应和三、师生质疑,合作探究1、生自由读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作批注,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2、交流,用下列句式:我喜欢,因为这句(或这段)用了写法,写出了。
示例:我喜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因为这句钻字生动写出来小草勃勃生机。
3、通过刚才的朗读和交流我们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喜爱和赞美4、有感情的朗读你认为最美的段落。
读出感情来。
5、小结美的文章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就象我们沐浴着春风一样。
我欣赏这样的文章可以增加我们的美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
6、美的文章是怎样表现出美的呢,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前两节、(1)“盼望着、盼望着”两个相同的词连用,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急切盼望的心情,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叫“反复”。
第1课《春》说课课件(共22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

第1课《春》说课课件(共22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程背景《春》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春天的美好与变化。
通过诗歌的形式,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以及人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这堂课是七年级上册的开篇课,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复习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了解春天的特点和景象,培养学生对季节变化的认识。
2.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学习积累新词汇和短语,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电脑、投影仪和屏幕2.课件《春》3.学生教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黑板、粉笔、讲义、笔记本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春天的美丽图片和季节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春天的元素和景象,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好奇心和兴趣。
2. 学习课文(20分钟)2.1 倾听朗读播放课件中的声音文件,让学生跟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音语调。
2.2 教师示范展示课件中的诗歌内容,教师用朗读和解释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同时,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3 学生跟读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跟读课文,并注意语调和韵律的变化,提高朗读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3. 理解课文(15分钟)3.1 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2 探究诗歌的意义通过分析诗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春天的美好特点和人们对春天的热爱,培养学生对诗歌中的深层次理解能力。
4. 拓展学习(15分钟)4.1 学习新词汇和短语通过课件中的词汇学习和造句练习,帮助学生学习新词汇和短语,提高词汇的积累和运用能力。
4.2 作文练习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和手法,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通过回顾课程内容和让学生总结要点,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说课稿

1 春一.说教材《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片课文,本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从大自然中发现美、感悟美,并指导学生用美的语言表现美.《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春》是本单元第一篇课文,由《春》这一课开始,为学习后面三篇关于自然的课文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提倡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理念,我确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①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领悟并欣赏作品准确生动、清新优美的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②过程和方法:本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训练学生读、写、听、说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感情.教学重点与难点:①教学重点:领会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述的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细致写景状物的方法.②教学难点:把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二.教法学法三.教学过程(一)情感导入——回忆春天当树叶泛黄、秋风习习的时候,北飞的大雁又让人想起了绿意盎然的春天.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请用一句饱含情感的话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设计说明】唤取学生对春天美好的感受,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二)整体感知1.老师配乐范读课文.思考: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关于春天的几幅图画?【设计说明】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发现为美的.”导语引导着学生回忆春天,现在则是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这样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不必象以往急着去介绍作者,检查生字词,而应该创设一种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随着音乐,让学生静静聆听,闭目想象,让思绪飞出教室,飞进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春色.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朱自清写《春》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设计说明】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全文的结构思路,即“盼春——绘春——颂春”.(三)研读赏析同学们读的好源于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美,你能找出他语言的精彩之处吗?(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提示〗语言赏析的切入点:①抓关键词②抓主旨句③抓修辞句④抓感情或含义深刻句方法:圈点勾画【设计说明】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过这一过程,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四)质疑反思1.你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设计说明】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也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2.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面对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设计说明】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一环节的设计突出了文章主题,使学生领悟文章主旨,培养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五)审美训练拓展延伸——畅谈春天: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有人说“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还有人说“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以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天的诗文互相交流.【设计说明】新《课标》指出中学生应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这一环节就考察了学生在这方面的动手能力.同时,学生运用自主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丰富学生知识,培养他们全面的语文素养.而且在展示作品过程中,让他们体会成功的欢乐.。
第1课《春》教学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共27页)

本段运用了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反复强调“盼望 着”,表达了人们对春天殷切期盼的心情;将春天人格化,借 “东风”报信让人感到春天好像也有感情,懂得人们的企盼,使 人感到春的亲切。第1段为全文奠定了愉悦的感情基调。
精读细研
2.第3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来描写春草?分 别表现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 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 绘出春天风景的作品也很多,同学们也不妨自己来体验一下:
1.说一说春的诗句。 2.画一画春的美景。 3.写一写春的风景。
教材习题
一 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看看课文描画了哪些春日图景。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
整体感知
1.文中写了春天里的哪些景物? (山、水、太阳、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的人) 2.作者直接或间接显露在字里行间的是什么情感?
盼望、爱好
整体感知
(一)盼春 1
理
清
文 章
(二)绘春
思
路
(三)颂春
8、9、10
整体勾画 2 春草图 3 春花图 4 春风图 5 春雨图 6 迎春图 7
精读细研
结尾的“去”字,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文 章以春天在人们的盼望中到来开始,以进入春天的行列结束,一 “来”一“去”,构成了一个完善的整体,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疑难探究
1.课文结尾三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这三个比喻句不但比喻奇妙,意义深刻,而且 分段排列,先后有序。作者先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 然后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最后把春天比作 “健壮的青年”,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形 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所以这三个比喻句的顺序不能调 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朱自清《春》说课稿
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春》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
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
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本单元重视课文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领略景物之美的同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感知文章内容,欣赏作品语言,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以及寓景于情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细致观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3、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细致写景状物的方法
②教学难点:体悟细致的景物描写与作者细腻的思想感情的巧妙融合
4、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
1、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把无声语言变为有声化,开展多
层次的读,如初读、精读、赏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
2、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通过讨论深化对本文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阅读欣赏以及思维能力
3、多媒体辅助法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一)预习清障法: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使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二)自主悟读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个性阅读和感悟,加深其对文章主旨及感情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三)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有利于形成学生不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优势互补,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对成功的渴求。
三、说教学程序
1、课前预习要求
①初读课文圈点生词,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②读熟课文,感知内容,为研读课文做准备。
③查阅朱自清的相关简介。
2、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让学生听一段有关春天的音乐《春之声》,想象春天美丽的画面,“面对阳光明媚、春风和煦、万物苏醒的美丽春色,音乐家用音符节奏表现,画家用线条色彩描绘,而文学家却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
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描绘的春天的世界,感受一番春天的美景。
”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课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明确:山、水、太阳的脸、草、花、风、雨、人
设计理念:朗读全文是感受,为下部分的教学打好基础,这是根据文体特点和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确定的,也是理解文本的要求。
②讨论、归纳课文围绕“春”字,写了哪些画面?并理解这些画面的具体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概括,教师加以补充、完善。
全班分成五个小组,合作探讨: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来感知理解内容。
春草图
草的特点:嫩、绿、多、软。
理解草与人的活动:地上大片大片嫩绿的草,欢声笑语充满了生活气息,表现了春天充满生机与活力。
春花图
形态——多,艳,百花争艳(视觉)
颜色——红、粉、白(视觉)
味道——甜(味觉)
春风图
触觉:风的温柔,抚摸
嗅觉: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听觉: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手法:拟人、比喻
春雨图
形——牛毛,花针,细丝;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清得逼眼,灯,人,房屋。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
迎春图
所有的人都以新的面貌迎接春天。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
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
作者在这里写春天里奔波和劳作的人们,更是写自己的决心和希望。
3、小结
运用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交流的方法,来领悟其内涵。
这一环节的教学,教法是读、议的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刚才的绘春图,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作者抓住特点描绘春天,也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那从文中还有哪里可以体现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研读:盼春和颂春
“盼望着”动词叠用,以反复手法,表明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脚步近了”,拟人。
两个“着”“了”,柔和亲切。
明媚的春光即将降临,春回大地,让人心生欢欣鼓舞。
春天来了,作者又如何歌颂春天?
颂春
新生的娃娃——新
美丽的姑娘——美
健壮的青年——健
三个比喻使春天更为完整、瑰丽,舒缓、沉静的格调明朗、欢快起来,呼应了课文的开头。
春天的“新”、“美”、“健”,也注入了作者的整个身心,获得了“新生”,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
(五)写作手法
1.构思巧妙结构严谨: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
2.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细致观察事物,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
3.比喻、拟人
(六)拓展
1、让学生运用抓住事物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选
一个季节来描写。
2、积累有关春天的诗句。
这样的目的是拓展学习范围。
(七)质疑
通过对学习内容的质疑,培养学生求真习惯,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八)总结
1. 作者细致观察,抓住春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春天,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展现了美好的春天。
2.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年之计在于春”,美好的春天就是新生,就是希望,要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积极进取。
目的:梳理知识,整理思路,
强化理解,加深记忆。
(九)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造句:仿写课文最后三段。
五:板书设计
盼春急切欣喜
春草图——生机活力
赞春春花图——争奇斗艳
春春风图——惠风和畅
春雨图——润物无声
迎春图——鼓舞希望
绘春娃娃——新
小姑娘——美
健壮的青年——力
结语
本节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既重视内容的理解,也重视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同时,以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