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生物学说课

合集下载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说课稿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说课稿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的内容。

这部分知识在初中生物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等知识的基础,也对学生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物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首先通过对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到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

接着通过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最后,教材阐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和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深入的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3)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2)让学生体会生物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教学难点(1)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设计和实施。

(2)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 说课稿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 说课稿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是初中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位于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

这一章节的内容在整个初中生物学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前一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而通过对各种生态系统的学习,又能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环境保护等知识做好铺垫。

教材首先介绍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然后详细阐述了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的类型、特点和功能。

通过丰富的图片、实例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生态系统对于维持生物圈平衡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生物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常见的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池塘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欠缺,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引导。

同时,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新鲜事物,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相对较弱,在教学中需要采用直观教学法和引导式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

(2)描述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特点和功能。

(3)阐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生物说课稿【优秀5篇】

生物说课稿【优秀5篇】

生物说课稿【优秀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生物说课稿【优秀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生物说课稿篇一1教材分析1.1内容与地位萨顿的假说运用了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但是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教科书紧结着介绍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即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

通[]过对实验过程的介绍分析,引导学生逐步揭开遗传的奥秘,最终证实基因的确位于染色体上。

至此,关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及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遗传规律,在知识结构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认识。

在此安排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1.2教学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1.3教学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2学情分析2.1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孟德尔遗传规律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3教学目标设计3.1知识目标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2能力目标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4教学方法设计引导学生体会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关注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引导学生:画减数分裂示意图---引导学生活动: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介绍萨顿假说——介绍摩尔根实验——学生运用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断基因与DNA长链的关系——总结5教学过程概述引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问题探讨”一栏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高中生物备课资源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备课资源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备课资源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掌握细胞的基本生理过程;3. 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重点: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 细胞的生理过程;3. 细胞分裂。

教学难点:1. 细胞内各器官的功能和相互作用;2. 细胞生理过程的复杂性;3. 细胞分裂的细节和意义。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数码板等教学辅助设备;3. 细胞模型;4. 实验材料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入本课内容,提出课程目标和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细胞学习的兴趣。

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1.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器官结构的解析;2. 不同种类细胞器官的功能;3. 学生观察细胞模型,了解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三、细胞的生理过程(20分钟)1. 呼吸作用、分子运输、合成代谢等生理过程的介绍;2. 呼吸作用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理解。

四、细胞分裂(20分钟)1.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介绍;2. 细胞分裂实验,观察细胞在不同分期的形态变化。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对细胞学习的知识点,并提出继续学习的方向。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或实验报告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生理过程,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高中生物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万能(精选9篇)

高中生物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万能(精选9篇)

高中生物说课稿生物说课稿万能(精选9篇)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篇一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DNA复制这部分内容,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这一节课。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DNA的复制》这一部分内容也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它既是对前面已学习的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进一步的深化理解,也是整个遗传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的复制;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3、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DNA复制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2)教学难点:DNA复制的过程,特别是半保留复制。

4、教材处理及课时安排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内容只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顺序是推测—实验证据—复制过程进行。

二、说学法:学生应通过观察、分析、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来学习本课内容三、说教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把DNA复制过程编制成动态过程,使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像为形象,转化为易于吸收的知识。

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通过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思维能力,且适当配合练习,将知识化难为易。

四、说具体的教学过程关于DNA分子的复制的教学,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课题下的,2008北京奥运会的会幑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导及问题探讨,激起学生和兴趣。

然后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有关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复制的时间。

接下来设置问题:DNA是如何复制的?让学生积极讨论。

然后才引出沃森和克里克对DNA复制过程的推测,从而得出DNA 的半保留复制过程。

其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充分利用课本的彩图来分析、学习科学家对DNA复制过程所做的经典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思想,领悟科学探究的魅力,也掌握一种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析用CsCL密度梯度离心后重带、中带、轻带表示的DNA分子的双链构成怎样的,在整个实验亲代、子一代、子二代细胞中提取出的DNA离心结果说明了什么。

关于生物说课稿4篇

关于生物说课稿4篇

关于生物说课稿4篇生物说课稿篇1一、设计理念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基于课改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

通过“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__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物的特征,一是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这一节是在前一节认识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我们身边的生物进行实地调查。

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

三、教学规划*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明确调查的目的后,小组进行实地调查,最后进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策略本节课是一节调查课。

在调查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调查?怎样开展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针对调查的目的小组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表,然后小组分头进行调查、记录,撰写调查报告,最后在全班交流、展示。

*教学重点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说课稿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说课稿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说课稿《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章的内容。

生物多样性是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生物多样性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从而为后续学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数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并探讨其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在生物学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对生物的特征、分类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活动。

然而,对于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内涵,学生可能理解得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引导来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阐明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3)说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能力目标(1)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教学难点(1)基因的多样性。

(2)理解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层次有初步的了解。

(2)资料分析法:提供丰富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粤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8.《保护生物资源》说课

粤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8.《保护生物资源》说课

8.《保护生物资源》说课尊敬的各位评委:我是来自同江市第一小学的科学教师。

我将要说课的内容是《保护生物资源》。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保护生物资源》是六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的任务驱动页从主题人物参观自然保护区,提出“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植物呢?”的研究主题开始,结合教材提供的“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培育出杂交水稻”,让学生了解从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生物的消亡对其他生物的生存、延续都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接着,通过开展“为什么保护野生动植物?”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了解保护野生生物的重要性;“调查自然保护区”活动,则通过对资料数据的整理、分析,了解耕地的现状,了解当地的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及保护措施和成效。

让学生意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不仅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也是一项重要的产业。

二、说学情:本课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经过三年半的科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能较熟练地操作电脑。

这一课的教学没有像以往那样在科学教室中完成,而是让学生们在网络教室中进行学习。

因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可以构建“主动、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快捷性。

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形式,真正为学生提供了立体式的多项交流机会,形成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学习——学生的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的优化动态组合,在网络教学中营造自主探究的宽松环境。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遵循课标精神,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保护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性;(2)了解当地的动植物资源,意识到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力培养目标(1)体验在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2)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2)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3)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后大西洋鲑、鲤鱼等多种鱼类年龄生长都做过分 析和报道。同时,年龄鉴定的理论与方法也扩大到脊 椎骨、鳝条骨、鳝棘、鳃盖骨、耳石等鱼体坚硬部分, 并证明它们同样可以用来鉴定温带鱼类的年龄。
鱼类“日轮”的研究; 在上述基础上发展为种群年龄结构、生长特性、性成熟年 龄与补充等的研究,且随着实验生态学的进步,人们从研究 自然种群的生长转为环境因子对生长变异的影响,诸如饵 料丰欠、物理与化学因子的作用等的研究。
和幸福未来的重大命题。
渔业资源生物学的过去、现状与未来
1566年,显微镜用于观察鱼类鳞片的结构; 1685年,根据鳞片轮痕来鉴别年龄; 1898年,HoffBauex依据鲤鱼鳞片轮纹提出新的鉴定法, 使鱼类年龄的理论得以确认。
二十世纪初,人们用鳞片上年轮间距与鱼体生长的关 系,来鉴别年龄、测算生长,这便是所谓“年龄与生长 学”的基本内容。
合理利用我国近海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64一1965年南海海洋水产研究所开展了“南 海北部(海南岛以东)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在南海水域系统地进行渔业资源生物学 的调查,取得了大量丰富的资料,对南海水域的渔业生产 和管理有十分重要意义。
1973-1978年进行的北自济州岛外海、南至钓鱼 岛附近水域的东海大陆架调查。
2、渔业资源生物学 为了适应专业课程设置的需求, 定义其如下:它以鱼类种群为中 心,属应用生态学范畴,研究渔业生物的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年 龄组成、生长特性、性成熟、繁殖习性、早期发育特征、饵料食 性、洄游、渔场分布等种群生活史特征,即限定于狭义的“渔业 生物学”内涵。 把Cushing有关鱼类种群数量变动研究部分,列入“渔业资源评 估学”,独立形成另一门专业课。
获得了东海外海水文、生物、地形、鱼虾类资源、渔 场变动等大量资料,开发了东海南部的绿鳍马面纯资源,为 70年代初期我国灯光围网渔业和当前马面鳍渔业的发展 提供了重要依据。
资源生物学
课程介绍
资源生物学——
为什么要学习本门课程?
民以食为天!
潘金淑,当年9岁。摄于1973。
《饥饿的苏丹》
2008年世界海洋渔业捕捞产量为8051.9万吨。
海洋渔业资源的组成
鱼类
甲壳类 头足类 软体动物 藻类 哺乳类
年度
1950 1953 1956 1959 1962 1965 1968 1971 1974 1977 1980 1983 1986 1989 1992 1995 1998 2001 2004 2007
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课程与其他许多相关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主要有: 1. 鱼类学(ichthyology) 2. 海洋学(oceanology)与湖沼学(limnology) 该二学科是
研究海洋与内陆水域的水文、化学及其他无机和有机环境因子 的变化与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故它从渔业水域环境角度配合 鱼类学共为本课程的基础学科。
16000000 14000000 12000000 10000000 8000000 6000000 4000000 2000000
0
产量/吨
中国海洋捕捞产量
中国海洋捕捞业存在的问题
捕捞努力量过大;
源渔
管业
渔业环境受鱼类资源衰退;
学依据 学研究
渔获物小型化、低质化
1930年以后, 伴随生理学、生物科学以及环境科学 等的交叉渗透,促进了渔业资源生物学的发展。
中国水产资源生物学研究概况
1949年以前: 王贻观教授:真鲷年龄观察等研究 朱元鼎、伍献文、王以康等:鱼类的形态与分类
中国比目鱼补遗
南京中国科学社 1933年版 伍献文 王以康著, 16K,8页。
1953年:烟威鱼台鱼渔场的系统综合调查; 嗣后:在渤、黄、东、南诸海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的渔 业资源调查(大黄鱼、小黄鱼、带鱼、蓝点马鲛、鲐鱼、 绿鳍马面鲀、远东拟沙丁鱼、中国对虾、海蜇、曼氏无 针乌贼等种群的生物学特性、洄游分布、数量动态、渔 业预报、渔场形成条件和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调查研究)
5·环境生物学(Environmental Biology ) :
从生物学、生态学角度出发,侧重研究保护生物学(co nservation biology)、生物学多样性(biodiversity) 和大海洋生态系(largemarine ecosystem)等为维持 生物多样性和持续利用生物资源从而关系到人类文明
3.生态学(ecology) 本学科是以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 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渔业资源生物学自身就是应用生态学 的一个分支。 4.渔业资源评估学(fishstockassessment) 前已述及,本学 科系由渔业生物学中的鱼类资源动态部分独立而成。它以 研究渔业生物的死亡、补充、数量动态和资源管理为核心 的科学,是资源生物学的发展、服务对象和本专业的后继 课程。
。可 以
为 资
学科内涵发展及课程内容的由来:
1、渔业生物学
渔业生产与生物科学的交叉学科, 在其历史沿革中,曾使用过 诸多名称,如渔业研究, 鱼类种群研究, 开发的鱼类种群数量变 动, 渔业生物学, 渔业生态学, 鱼类资源评估, 以及水产资源学等。
Cushing(1968)在“渔业生物学”(FisheriesBiology) 专著中采用了“种群动态的研究”(astudyinpopulatitio ndynamics〉作为副标题,比较明确地定义渔业生物学包 括了种群的自然生活史(繁殖、摄食、生长和洄游)和种群 数量变动(死亡率、补充率、资源评估和管理)研究这两个 领域。
邓景耀等. 海洋渔业生物学.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1
其中主要有: 1957-1958年中国和原苏联合作:东、黄海底层鱼类的 越冬场试捕调查。
1959-1961年结合全国海洋普查在渤海、黄海和 东海近海进行了鱼类资源大面积试捕调查和黄河口 渔业综合调查。
取得了系统的水文、水化学、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鱼类资源的数量 分布与生物学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渤、黄、东海各种经济鱼类的 渔捞海图。对黄、渤海经济鱼虾类的主要产卵场、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 的生态环境、鱼卵、仔鱼和生物的数量分布的全面调查,对繁殖保护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