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土壤肥料学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土壤肥料 知识点总结

土壤肥料 知识点总结

土壤肥料知识点总结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了解土壤肥料的知识对于农民和农业从业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土壤肥料的基本概念、分类、施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壤肥料的基本概念1.土壤肥料的定义土壤肥料是供给植物所需的养分和能量的物质,它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提高土壤的生产力,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2.土壤肥料的作用土壤肥料的主要作用是为植物提供养分,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增加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土壤肥料还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的抗逆性。

3.土壤肥料的成分土壤肥料主要由氮、磷、钾等多种元素组成,这些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养分。

此外,土壤肥料中还含有微量元素和有机物质等成分。

二、土壤肥料的分类1.按照来源分(1)化学肥料:是指通过化学方法合成或提取的肥料,如尿素、磷酸二铵等。

(2)有机肥料:是指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有机物质转化而成的肥料,如腐熟堆肥、畜禽粪便等。

2.按照养分含量分(1)复合肥料:是指含有多种养分的肥料,如NPK复合肥。

(2)单一肥料:是指只含有一种养分的肥料,如硝酸铵、磷酸二铵等。

3.按照施用对象分(1)基肥:是指在播种前或栽植前施用的肥料,主要用于提供作物生长的初期所需的养分。

(2)追肥:是指在作物生长期间进行的补充施肥,主要用于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养分需求的变化。

三、土壤肥料的施用方法1.化肥施用(1) 肥料施用量的确定:根据土壤肥力状况、作物品种和生长期需求等因素确定肥料的施用量。

(2) 施肥时间的选择:化肥一般在播种前或栽植后进行基肥施用,追肥则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在不同生长阶段进行施肥。

2.有机肥施用(1) 堆肥成熟度的判断:有机肥在施用前需要经过充分腐熟,通过观察肥料质地、气味、颜色等判断堆肥的成熟度。

(2) 施肥方法:有机肥一般在播种前或栽植后进行基肥施用,也可以作为追肥进行施用。

土壤肥料学 复习重点

土壤肥料学 复习重点

1.土壤:植物生长的基地,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2.土壤肥力: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能连续地、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3.肥料:凡能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4.岩石的风化: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作用。

5.物理风化:指岩石、矿物受物理因素的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其特点是大块的岩石变成小块或碎屑,而岩石矿物本身的成分和化学性质不变。

6.化学风化:指矿石、矿物在水、氧、二氧化碳等风化因素的参与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分解作用的过程。

7.生物风化:指在生物的作用下,岩石矿物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的过程。

8.黏化过程:指土体中黏土矿物的生成和聚积过程。

9.钙化过程:指碳酸钙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

10.盐化过程:指可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的聚集过程。

11.潜育化过程:是土壤长期积水,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

12、潴育化过程:是指土壤干湿下,土体中发生的氧化还原过程。

13、土壤剖面:土壤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成土作用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土壤层次,并由上而下按一定顺序排列组合,我们将这种完整的三维垂直土层序列切面称为土壤剖面。

14、土纲:土纲是最高级的分类单元,是一组共性土类的归纳与概括。

15、土类:土类是高级分类的基本单元,反映土壤的不同发育阶段,每一个土类都有独特的形成过程和剖面形态。

16、土壤纬度地带性:是指封随纬度不同而出现变化的土壤分布规律性。

17、土壤经度地带性:指土壤随经度不同而出现变化的土壤分布规律。

18、土壤垂直地带性:是指土壤随地形高度不同而出现的变化规律。

20、原生矿物:是在风化过程未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21、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重新形成的一类矿物。

22、粒级:根据土粒的当量直径把土粒由粗粒到细粒划分成几组,同组的土粒性质基本相近即为粒组或粒级。

土壤肥料学陆欣知识点总结

土壤肥料学陆欣知识点总结

土壤肥料学陆欣知识点总结一、土壤肥料的基本概念1.土壤肥料的概念及作用土壤肥料是指用来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肥力结构、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肥料的作用主要包括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酸碱度、促进植物生长和增强植物的抗病抗逆能力等。

2.土壤肥料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来源、化学性质和作用方式,土壤肥料可以分为有机肥、无机肥和微量元素肥等。

有机肥包括农家肥、腐熟的动植物残体、腐熟的粪便等;无机肥包括化肥、矿物质肥料等;微量元素肥则是指对植物的需求量很少的钼、锌、铜、锰等微量元素。

3.土壤肥料的成分土壤肥料的主要成分包括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以及钙、镁、硫等次要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

这些营养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各种元素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土壤肥料的利用效率土壤肥料的利用效率是指植物吸收和利用肥料中养分的程度。

它受土壤属性、气候、施肥水平和种植作物等因素的影响。

提高土壤肥料的利用效率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途径。

二、土壤肥料的施用原则1.合理施肥原则合理施肥是指根据土壤养分状况、作物生长需要和施肥技术要求,科学施用肥料,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农业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其中包括弥补土壤养分缺乏、根据作物需求施用适量肥料、按照作物生长期施肥。

2.施肥量和施肥时间的原则施肥量和施肥时间的确定需要根据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和生长期、气候、水分状况等进行科学调控。

合理的施肥时间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3.施肥技术原则施肥技术原则包括采用精细施肥技术、微生物施肥技术和植物养分供给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降低施肥量,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三、土壤肥料的施用方法1.基础施肥和追肥基础施肥是指在播种或移栽前,将所需的肥料施入土壤中,供植物初期生长和开花结果所需的养分。

追肥则是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作物生长需要进行的施肥。

2.滴灌肥料滴灌肥料是通过滴灌技术,将肥料溶液直接输送到植物根系附近,以满足作物吸收养分的需要。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一、土壤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土壤,是我们脚下那看似平凡却又至关重要的存在。

它就像是地球的皮肤,为植物提供了扎根的基础,为生命的延续默默贡献着力量。

土壤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

固体部分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生物。

矿物质是土壤的“骨架”,主要由岩石风化而来,它们决定了土壤的质地和孔隙度。

有机质则是土壤的“灵魂”,来源于动植物残体的分解,为土壤提供了肥力和保水保肥的能力。

土壤中的液体就是土壤溶液,它包含了各种溶解的养分,是植物根系吸收营养的重要来源。

而气体部分,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它们的含量和比例对土壤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二、土壤质地与结构土壤质地指的是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的相对含量。

常见的土壤质地类型有砂土、壤土和黏土。

砂土颗粒较大,孔隙度大,通气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黏土颗粒细小,孔隙度小,通气性差,但保水保肥能力强;壤土则介于两者之间,兼具了砂土和黏土的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土壤质地。

土壤结构则是指土壤颗粒的排列组合方式。

良好的土壤结构,如团粒结构,能够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三、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的酸碱度(pH 值)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指标。

大多数植物在 pH值为 60 75 的范围内生长良好,但也有一些植物适应了酸性或碱性的土壤环境。

土壤过酸或过碱都会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和植物的生长发育。

土壤中的养分元素,如氮、磷、钾、钙、镁、硫等,对植物的生长起着关键作用。

氮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之一,它参与植物的蛋白质合成;磷有助于植物的花芽分化和根系发育;钾能增强植物的抗逆性和果实品质。

四、土壤肥力与改良土壤肥力是土壤能够持续供应植物生长所需养分和水分的能力。

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合理施肥、轮作、深耕、种植绿肥等。

合理施肥要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作物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和施肥量。

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土壤肥料学重点必须复习资料

土壤肥料学重点必须复习资料

绪论填空题1.土壤由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5种物质组成。

(矿物质有机物质生物水分空气)2.土壤肥力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 ,或________ 和________ 。

(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潜在肥力)3.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

(水肥气热)问答题什么是土壤自然肥力、人工肥力?什么是有效肥力,什么是潜在肥力?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肥力;人工肥力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生产活动而形成的土壤肥力,农业土壤的肥力就是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是指水、肥、气、热都能够发挥作用,满足当前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的能力;而潜在肥力则是指土壤中某些肥力因子,在当前条件下没有发挥作用,一旦条件适合就会发挥作用。

第二章填空题土壤颗粒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4个不同等级。

(石砾砂粒粉粒粘粒)土壤物理性沙粒与物理性黏粒的分界点是________毫米。

(0.01)根据成因,土壤中的矿物可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 两大类。

(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土壤中的次生矿物主要包括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三大类。

(层状硅酸盐类简单的盐类含水氧化物类)我国土壤学家将我国土壤质地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3大类。

(砂土壤土粘土)土壤中有机物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新鲜的有机物质半腐解的有机物质腐殖物质)土壤有机物的转化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完全对立的过程。

(矿物质化腐殖质化)土壤中腐殖物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3个组成成分。

(胡敏酸胡敏素富里酸)一般有机质含量高于________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

土壤肥料学重点

土壤肥料学重点

土壤肥料学重点第一章土壤的物质组成四部分组成成分相互混合构成极其复杂的单个土体:矿物质(土壤固相)38%有机质(土壤固相)12%土壤空气(土壤气相)25-30%土壤水(土壤液相)12-25%第一节土壤矿物质1.主体物质——“骨骼”——95%~98%2.土壤母质1经风化成土作用2形成3.对土壤的物理性质3和化学性质4以及生物与生物化学性质5均有深刻的影响一、土壤矿物质的来源(一)主要的成土岩石一、土壤矿物质的来源(一)主要的成土岩石一、土壤矿物质的来源(一)主要的成土岩石沉积岩和岩浆岩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岩浆岩和变质岩通过母岩的风化、剥蚀和一系列的沉积作用而形成沉积岩。

变质岩和沉积岩进入地下深处后,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熔融形成岩浆,经结晶作用而变成岩浆岩(二)岩石的风化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分解和崩解的过程。

可分为:a.物理风化:物理崩解、 T、结冰、水流、风b.化学风化: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的过程,H2O, CO2 ,O2c.生物风化:生物作用+分泌+有机产物物理+化学作用▪1. 物理风化▪因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盐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只有物理形状的改变,由大变小,而不会引起岩石的成分和性质的改变。

▪ 1) 热力作用受热因昼夜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化,因而气温与地表温度均有相应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 2) 冰劈作用在寒冷地带、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由于体积的膨胀,产生960㎏/cm2的压力,使岩石逐渐崩解为岩屑。

▪ 3) 盐崩作用随着水分的蒸发,浓度逐渐达到饱和,对周围裂隙壁产生巨大的压力,使岩石崩裂。

物理风化是机械力作用的结果流水的冲击、风、冰川等自然动力对岩石的磨蚀,树根生长时对岩石造成的挤压作用,均能加速岩石的破碎。

物理风化的结果,产生许多岩石碎屑和细粒,获得了岩石所没有的透水性和通气性。

但由于物理风化只是岩石在机械力作用下的破碎,产生的岩屑一般都大于0.1mm,没有毛管作用,所以对水的保蓄性能很差。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要点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肥料:凡能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复混肥料:含有N、P、K三要素中的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的肥料。

枸溶性磷肥(弱酸溶性磷肥):不溶于水,能溶于2%的柠檬酸或中性柠檬酸铵溶液的磷肥,如钙镁磷肥、钢渣磷肥。

能被土壤中的酸和作物根系分泌的酸逐渐溶解为作物吸收,肥效慢。

土壤吸附:指土壤吸收保持气态、液态和固态养分物质的能力,即分子和离子或原子在固相表面富集的过程。

分为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负吸附。

土壤容重: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包括孔隙)中干燥土粒质量与标准状况下同体积水的质量比,单位是g/cm3。

土壤肥力:土壤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又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潜在肥力和有效肥力。

有效肥力:可被植物利用并通过土壤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性状表现出来的肥力。

潜在肥力: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土壤中没有被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

一定生产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效肥力。

土壤保肥性:指土壤吸持和保存植物养分的能力,其大小受土壤对植物养分的多种作用:分子吸附、化学固定、离子交换的影响。

土壤供肥性:土壤在植物整个生育期内为其持续不断提供有效养分的能力,与土壤养分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关系密切。

土壤生产力: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由土壤本身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的外部条件共同决定。

土壤腐殖质:是在微生物作用下,在土壤中重新合成的,结构比较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疏松多孔的一类高分子混合物的聚合物。

腐殖化系数:每克有机物(干重)施入土壤后,所能分解转化成腐殖质的克数(干重)。

C/N:有机物中C总量与N总量的比。

不仅影响有机残体分解速度,还影响土壤有效氮的供应,通常以25:1较为合适。

根圈(根际):泛指植物根系及其影响所及的范围。

根圈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更加密切。

根/土比值(R/S):即根圈土壤微生物与邻近的非根圈土壤微生物数量之比。

土壤肥料学重点的重点

土壤肥料学重点的重点

1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并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土壤养分:由土壤供给的植物必须的营养元素。

3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原状土的干重。

4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数量时的土壤含水量。

5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6土壤粘土矿物:在风化过程或成土过程中重新形成的层状铝硅酸盐矿物和氧化物。

7土壤净化:是指通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的作用达到降低或消除土壤中的污染物质和毒素的措施和过程。

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8土壤阳离子的交换量:每千克干土所吸收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

9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转化成无机矿质养分的过程。

10养分的被动吸收:指不需要消耗植物代谢能的吸收方式,依电化学势梯度吸收,一般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方向。

11氨化作用:指土壤中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形成氨(或铵离子)的过程。

12微量营养元素:作物需要量很少,一般占作物干重的千分之几到十万分之几。

13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原状土的干重称为土壤容重14生理酸性肥:通过作物吸收养分后使土壤酸度提高的肥料就叫生理酸性肥料15原生矿物:指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2]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16质流:是因植物蒸腾,根系吸水而引起水流中所携带的溶质由土壤向根部流动的过程17肥料利用率:任何一种肥料施入土壤后都不能全部被作物吸收利用,其中一部分由于淋失、挥发或被土壤固定而成为作物不可利用的形态。

18土壤背景值:未受人类活动明显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称为土壤背景值19肥料: 把施入土中或喷洒在作物地上部分,能直接或间接供给作物养分,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或改变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的物质称为肥料。

20土壤通气性: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动的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肥料学重点整理土壤肥料学重点整理绪论1.土壤具备植物着生条件和供应水分、养分的能力2.土壤生态系统的特点:(1)土壤是一个可家剖的样块或实体(2)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3)土壤是一个能量转换器或者是一个具有机能的自然体第一章1.露出地表的岩石经风华后,变成了在地表广泛堆积的疏松的风化产物,而这些堆积物的表层即是形成土壤的重要物质基础--------成土母质2.元素大部分不都一样话务形式存在与地壳中3.成土的主要矿物类型:①长石类②铁镁类矿物③云母类④氧化硅类矿物⑤碳酸盐类矿物⑥硫化物⑦磷灰石⑧铁矿⑨黏土矿物成土岩石类型:1.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指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面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前者称侵入岩,后者称喷出岩。

主要有花岗岩、流纹岩、闪长岩、辉长岩、玄武岩橄榄岩,等等。

2.沉积岩:又称次生岩是裸露于地表的各种类型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破坏,经各种地质动力作用搬运后沉积,再经压力胶结作用重新固结成岩,也有由生物遗体、残骸堆积沉积而成。

沉积岩分为:机械性沉积岩指砂粒、粉粒、粘粒等物质机械堆积而成的岩石。

化学性沉积岩指原先为水溶性物质,后因外界条件改变结晶析出而形成的岩石,如石膏岩、部分石灰岩。

生物性沉积岩指水中生物的介壳及微生物遗体堆积成岩,如大部分石灰岩、白云岩、珊瑚岩、硅藻岩等。

沉积岩的特征是有层理,常可见化石。

3.变质岩:指各类岩石受高温作用或受岩浆侵入发生接触变质,使原来岩石中的矿物重新排列,重新结晶而成的岩石。

特征是构造上具有定向排列,常见的有大理岩、片麻岩、片岩、板岩、石英岩等。

1、风化的概念与类型风化作用是指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风化过程是形成土壤母质的先决条件 ,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一)物理风化:指在物理因素作用下,岩石,矿物破碎崩解成大小不同的颗粒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它为进一步风化提供了条件。

影响物理风化的因素有如下几种:温度、结冰、风、流水(二)化学风化:指在化学因素作用下,岩石、矿物等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分解的过程.化学风化的结果使岩石、矿物的化学成分、性质发生变化,并释放盐基、磷、铁、硫等养分,同时生成新的次生矿物.①溶解作用:滴水穿石 ,1份滑石可溶于110000份水中②水解作用:由于水是弱电解质,更因为水中总是或多或少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这种由于水的电离作用和溶于水的二氧化碳所产生的碳酸对岩石的分解破坏作用称水解作用。

③水化作用:矿物与水化合成含水矿物造成体积膨大,硬度降低④氧化作用:空气中的氧在湿润的条件下,对矿物的氧化作用促使矿物风化。

(三)生物风化:指岩石在生物作用下进行的崩解和分解。

包括直接引起的风化如地衣苔藓、植物根对岩石的直接破坏,间接引起的风化如生物放出CO2光合作用产生O22、母质的形成与类型(一)母质的概念母质是指经各种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它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形成土壤的基础物质.(二)母质的形成与类型由于母质在形成时所受的地质动力不同,沉积部位不同,因而类型有区别,分为几种类型:1,残积母质(残积物)指岩石经风化后的碎屑就地堆积而成。

2,运积母质指风化的碎屑经过地质动力作用的搬运,在它处重新沉积而成。

崩积和坡积母质`洪积母质`冲积母质`湖积母质,,海积母质,风积母质,黄土及黄土性母质,冰碛母质3.母质形成的阶段性(1)碎屑阶段---岩石风化的最初阶段,物理风化占优势,化学划分不明显,只有氯,硫发生移动,母质中主要是粗大的碎屑(2)钙积阶段---所有的氯,硫已淋失,钙镁钠钾等大部分保留下来,并且一些钙游离出来,形成碳酸钙,沉积在碎屑孔隙的内母质呈中性或碱性反应,灰钙土,漠钙土,黑钙土,栗钙土即发育停留在此阶段.(3)酸性铝硅阶段---母质中钙镁,钠钾都受到淋失,同时硅酸盐与铝硅酸盐中的硅酸也部分淋失,母质呈酸性反应,颜色为棕或红棕色为主,黄棕壤及部分棕色成土母质发育至此阶段.(4)铝阶段---盐基及硅酸全被淋失,残留的只是铁和铝的氧化物,形成鲜明的红色,母质呈酸性及至强酸性.我国华南的红壤,砖红壤成土母质发育至此阶段.成土过程:即土壤形成的过程,是指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壤发生发育的过程,是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总和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裸露出来的垂直切面,它是土壤外界条件影响内部性质变化的外在表现自然土壤剖面:覆盖层、淋溶层(腐殖层·灰化层)、淀积层、母质层、基岩层第二章粒级常用的划分标准:国际制、卡庆斯基制、美国制和中国暂拟分类制1.石砾及砂粒它们是风化碎屑,其所含矿物成分和母岩基本一致,粒径大,抗风化,养分释放慢,比表面积小,无可塑性、黏结性、黏着性和吸附性。

无收缩性和膨胀性。

氧化硅含量在80%以上,有效养分贫乏。

2.粉粒颗粒较小,容易进一步风化,其矿物成分中有原生的也有次生的,有微弱的可塑性、膨胀性和收缩性;湿时有明显的黏结性,干时减弱。

粒间孔隙毛管作用强,毛管水上升速度快。

氧化硅含量在60%一80%之间,营养元素含量比砂粒丰富。

3.粘粒颗粒极细小,比表面积大,粒间孔隙小,吸水易膨胀,使孔隙堵塞,毛管水上升极慢。

可塑性、黏着性、黏结性极强,干时收缩坚硬,湿时膨胀,保水保肥性强.二氧化硅含量在40% ----60%土壤质地----在土壤学上把土壤颗粒的不同粒级所占的重量百分比组合即粒级大小及组成比例称为土壤质地,也简称为颗粒组成。

土壤质地分类----根据肥力特征相近与否,把土壤颗粒组成划分成若干组,每组为一个质地类别,这种分类办法就叫土壤质地分类。

分类方法有:1.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 2.卡庆斯基土壤质地分类 3.我国土壤质地分类 4..美国土壤质地分类土壤有机质—泛指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一切有机物质的总称。

土壤有机质在自然土壤中差异很大,高的可超过20%,称为有机质土壤,低于20%以下的土壤称为矿质土壤。

土壤质地划分为砂土、壤土、黏壤土和黏土特点:(1)砂土及壤土类以黏粒含量在15%以下为其主要标准;黏壤土类以黏粒含量在15%一25%为其主要标准;黏土类以含黏粒25%以上为主要标准。

(2)当土壤含粉粒达45%以上时,在上述4类质地名称前加“粉质”字样。

(3)当砂粒含量在55%一85%时,则在各类名称前加“砂质”字样。

如砂粒大于85%,则称壤质砂土,其中砂粒达90%以上者称为砂土。

土壤质地改良途径:1、客土法2、放淤改良3、多施有机肥4、翻淤压砂,翻砂压淤5、种绿肥(一)土壤有机质---泛指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一切有机物质的总称。

(二)土壤有机质的元素组成:含C、H、O、N、S、P、Ca、Mg、Fe、Si等,平均含碳为58%,实验室测有机质中的含碳量,再乘以100/58=1.724即土壤有机质总量。

土壤中的含氮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相关性,土壤有机质碳氮比平均12:1,因此,土壤有机质/氮=1.724·C/N=1.724×12/1=20:1,即土壤中的含氮量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5%。

(三)土壤有机质物质组成:1动物残体2微生物体3上述两种物质中间分解产物代谢产物4经过复杂生物化学转化后的的高分子化合物腐殖质(四)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成分)1、非腐殖物质(非特异性物质)指土壤中动植物微生物残体和它们不同阶段的分解产物。

包括:a、碳水化合物有单糖、多糖(淀粉纤维素木质素果胶质)等b、含氮化合物蛋白质、多肽、氨基酸等c 、含磷化合物植素、核酸、磷脂等d、含硫化合物e、脂溶性物质和木质素2、腐殖质(特异性物质)----是指有机生物残体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和再合成作用重新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70%以上,有资料说每公顷土壤每天可以产生500千克的这种物质,它对植物的生长极为重要。

矿质化作用——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最终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料的过程,称为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

矿化分两个阶段:①有机物质在微生物分泌出的体外酶的作用下将较复杂的有机物先分解成构成该物质的基础有机化合物。

②微生物吸收第一阶段的降解产物,一部分作为建造自身的原料,一部分则被彻底转化为最终分解产物,如CO2、H2O并释放出无机盐(如NH4+、SO42-、HPO42-等)。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程度常用矿化率来表示:土壤有机质的矿化率——土壤每年因矿质化作用所消耗的有机质数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一般农业土壤有机质矿化率在2—5%之间,自然土壤<1%。

可计算土壤有机质的消耗,例:一亩地表土重150000公斤,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土壤有机质矿化率为3%,则矿化量为150000×1%×3%=45公斤。

影响土壤有机质矿质化大小的因素:1、有机残体的化学组成2、有机残体的物理状态及残体的C/N比3、温度4、水气条件5、土壤酸碱度腐殖质化作用----土壤微生物将生物残体矿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合成更为复杂的腐殖质的过程,称为有机质的腐殖化作用。

矿质化阶段:第一阶段:产生构成腐殖质主要成分的原始材料,如多元酚、氨基酸、多肽、氧化物醌和糖类物质。

第二阶段:是合成阶段,微生物将上述原始材料通过某种化合机制(包括缩合等多种酶促反应和可能的纯化学反应),进一步合成为腐殖质的单体分子。

腐殖化系数:单位质量的有机物料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下来的量占施入量的百分数。

耕地土壤一般为0.2~0.4之间.土壤有机质的矿化率——土壤每年因矿质化作用所消耗的有机质数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①土壤有机质可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②可以促进微生物的活动③土壤有机质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④可调节土壤的化学性质⑤可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⑥土壤有机质有利于加速土壤矿物的风化⑦提高土壤有机质有利于土壤增温⑧土壤有机质有助于消除土壤中的农药残毒和重金属污染。

提高土壤有机质的途径:1、增施有机肥,2、秸杆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简单易行的措施3、粮肥轮作,做到用地养地相结合。

土壤水分类型:①吸湿水---干燥的土粒靠分子引力从土壤空气中吸持的气态水称为吸湿水。

②膜状水---土粒靠分子引力吸持的液态水,在土粒吸湿水外围形成薄的水膜。

③毛管水---土壤孔隙借弯月面力(即毛管力)而保持的水分,称为毛管水。

毛管水实际上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水的总和。

④重力水---土壤中所有毛管孔隙充满水后,再有多余的水分不能被毛管孔隙所保持,而受重力作用沿大孔隙向下移动,这种水分叫重力水⑤地下水---当土壤深处有不透水层时,重力水就会在上面聚积形成地下水,又称支持重力水。

吸湿系数----吸湿水的最大含量称为吸湿系数,也称最大吸湿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大道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