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版初中生物会考复习资料
苏科版初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1.docx

苏科版生物会考资料(八下知识要点)一、遗传信息的延续性(一)、生物的遗传1、遗传:生物体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相似的特征的现象。
意义:保持物种的基本稳定,使物种不断进化发展2、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3、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
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4、染色体在生物的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例如人体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23对。
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每条染色体上一般有一个DNA分子。
5、DNA分子上有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基因。
基因就是决定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6、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对的,每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
基因通过生殖传到下一代。
7、染色体的传递过程:(父)23对(母)23对精子23条卵子23条受精卵23对8、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是体细胞中的一半即23条。
一般地,控制性状的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9、基因表现型有: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显性基因(大写英文字母表示)隐性基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10、基因组合规律:显+显=显;隐+隐=隐;显+隐=显11、会用遗传图解分析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12、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有常染色体22对,性染色体1对男:XY 女:XX13、性别决定方式:男性:XY 产生两种精子 X 和 Y女性:XX 只产生一种卵细胞 X当X型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时,为XX型,为女性,当Y型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时,为XY 型,为男性。
14、常见的遗传病:色盲、血友病、白化病、镰刀型贫血等。
与传染病区别15、遗传病的预防方法:禁止近亲结婚、婚前检查、遗传咨询、产前检查等。
(二)生物的变异1、变异的概念:生物亲代与子代,以及后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或多或少的存在的差异现象。
2、变异的类型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因素改变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3、变异的意义:(1)可遗传的变异可以产生新的生物类型(2)促进生物更好的适应生存的环境(3)可以遗传的变异促进生物的进化的历程。
苏教版初中生物毕业会考复习资料

生物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概要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周围的生物世界一、我们周围的生物⒈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⒉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直接影响生物)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第二章 探索生命1.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2.设置实验时应注意 a 设置对照实验 b 设置单一变量 c 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避免偶然性)科学探究有三个要素: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探究的过程、要有结果。
3.科学探究实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 得有一个对照组,对照组的作用是对照。
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只能有一个变量,两个组之间不能比较是因为变量不唯一。
实验中经常要测量几次,对这几次的结果要取平均值,目的是减小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4.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认识显微镜观察上图的显微镜,辨认显微镜的每一部分,弄清每一部分的 名称和功能。
(1) 机械部分:镜座、镜柱、镜臂、镜筒、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转换器、载物台、通光孔、压片夹。
(2) 照明部分:反光镜(含平面镜和凹面镜)、遮光器、光圈。
(3) 光学部分:目镜、物镜(低倍镜、高倍镜)。
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放大原理)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一定要透明)→物镜→镜筒→目镜(放大成倒立的虚像) →眼。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 取镜和安放:用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镜座,正确取出显微镜,放在实验桌上,略偏左,12 3使镜臂对着身体,镜筒向前。
先目镜后物镜,先低倍后高倍。
(2)对光:(三转)A.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B.转遮光器,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C.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3)观察:A.放玻片标本,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使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初中生物会考复习资料苏科版

初中生物会考复习资料(苏科版)第1单元环境中生物的统一性1.认识显微镜的结构:7上P162.显微镜的使用包括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收镜四个步骤。
物像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
在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如“P”所成的像“d”。
光线较暗时,使用大光圈、凹面镜。
用高倍镜观察物体时,视野变小,物体体积增大,视野光线变暗。
3.练习使用显微镜:先调粗准焦螺旋,后调细准焦螺旋。
7上P184.科学探究的过程:7上P215.19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地球上的生物(除病毒等生物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7下P36.细胞的基本结构是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是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1)细胞壁:是最外层一层透明的薄壁,起保护和支撑细胞的作用。
(2)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内侧的一层膜,非常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3)细胞核:植物细胞有一个近似球形。
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叫脱氧核糖核酸的化学物质,简称DNA,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DNA分子很长,它可以分成许多个片段,每一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片段就叫做基因。
(4)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结构。
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中物质,在植物体绿色部分的细胞中,细胞质内还有叶绿体。
(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细胞壁,液泡)7.多细胞生物的生长过程是通过细胞数目的增多和体积的变大来实现的,即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生长,。
但细胞不能无限制的长大,一部分细胞长到一定的大小,就会进行分裂。
8.细胞分裂过程与染色体变化:7下P159.细胞分化:在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大部分的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差异,并且分别执行着不同的功能。
细胞分化的结果就是产生了组织。
组织的概念7下P17。
10.植物体具有5大组织,即分生组织、保护组织、基本组织、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
苏教版初中生物毕业会考复习资料八年级全册知识点

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
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受精卵、幼第15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D 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3.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⑴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⑵遗传: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
⑶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
24.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⑴染色体每一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一定,一般成对出现。
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非常重要。
人的体细胞中多了或少了一条染色体,可能导致严重的遗传病。
例如,当一个婴儿的体细胞中的第13对染色体多了一条,即有47条染色体就会导致先天性裂唇。
染色体主要是有蛋白质和DNA组成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⑵DNA分子是双螺旋结构的,上面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做基因。
二、人的形状和遗传25.遗传性状:可以遗传的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形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6.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是最基本的遗传信息单位。
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在显性基因存在时所决定的性状表现不出来。
三、人的性别决定27.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病患儿的出生。
32.近亲结婚的危害:血缘关系越近的人,遗传基因越近,携带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越大,婚后所生子女的遗传病的可能性就越大。
五、生物的变异33.变异:生物体亲代和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34.生物的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可遗传变异是性状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这类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不可遗传变异是性状的变异是由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这类变异不能够遗传给后代。
35.变异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可遗传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变异。
生物的变异有利于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第6单元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16章动物的运动一、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36.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之一是动物能够通过运动,主动地、有目的地迅速改变其空间位置。
初二生物会考复习资料苏教版

20XX年初二生物会考复习资料苏教版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是一门由经验主义出发,广泛的研究生命的所有面向之自然科学,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初二生物会考复习资料苏教版,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物会考复习资料苏教版(第1单元)第1章周围的生物世界一、我们周围的生物⒈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⒉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生物因素:影像某种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第2章探索生命一、探索生命的器具⒈放大倍数越大,物象体积越大,细胞数目越少。
反光镜凹面镜:光线弱时用平面镜:光线强时用⒉使用:取出→安放镜头→对光(白亮的视野)→放置→调焦(先用粗准焦螺旋下降,注视物镜与标本间距离;后用粗准焦螺旋上升,注视目镜;最后调细准焦螺旋。
)→观察⒊制作临时玻片标本:→滴(植物:清水;人:生理盐水)→取(薄而透明)→浸→展→盖→染(后吸)→看二、探索生命的方法⒈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⒉所有的实验都有变量,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第2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3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植物和动物细胞结构和功能⒈相同点:细胞膜(控制细胞物质进出)、细胞质、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线粒体(呼吸作用场所)⒉不同点: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光合作用场所)第4章生物体的组成一、细胞的分裂和分化⒈生物体通过细胞的不断分裂和体积增大而由小长大。
⒉动物、植物组织动物组织:上皮组织(保护、吸收)、肌肉组织(运动)、结缔组织(营养、连接、支持和保护)、神经组织(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植物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基本组织二、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植物体的细胞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生物会考复习资料苏教版(第2单元)第16章动物的运动一、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⒈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之一是动物能够通过运动,主动地、有目的地迅速改变其空间位置。
初中生物会考复习资料 苏科版

初中生物会考复习资料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基本特征:生物需要营养,生物适应环境,繁殖,遗传变异,呼吸,除病毒等生物,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生物学: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识图,七下课本P17)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
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
转换器—可以转动的圆盘,上面安装物镜。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目镜和物镜—目镜是用眼观察的镜头;物镜是接近物体的镜头。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
用不同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一面是平面镜(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镜(光线弱时用)。
转动反光镜可以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例: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一个“d”,那么在透明纸上写的是“p”。
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3.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显微镜使用时的步骤:①取镜和安放: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②对光:目镜、物镜、通光孔、光圈、反光镜在一条直线上。
白亮圆形的视野。
(用低倍镜对光,选择合适的光圈并调节反光镜来调节光线)③观察: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
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正对通光孔。
玻片的两端用压片夹压住。
从侧面看着物镜,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标本为止。
左眼在目镜上观察,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至能看清物像为止。
如果物像不够清晰,可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易考易错考点:当活动目镜和装片时,视野中的污点始终不动,则污点可能在物镜上。
视野中偏左上方的细胞,要移到中央来,需要向左上方移动载玻片。
(因为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倒像。
)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观察时,视野会变暗,细胞数量变少,体积变大。
4.用显微镜观察永久装片(血涂片、有丝分裂装片、叶片结构的切片)玻片标本三种:装片、切片、涂片。
苏教版初中生物毕业会考复习资料-

生物中考总复习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周围的生物世界 一、我们周围的生物⒈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⒉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直接影响生物)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第二章探索生命1.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流 2.设置实验时应注意a 设置对照实验b 设置单一变量c 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避免偶然性) 科学探究有三个要素: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探究的过程、要有结果。
3.科学探究实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得有一个对照组,对照组的作用是对照。
②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只能有一个变量,两个组之间不能比较是因为变量不唯一。
③实验中经常要测量几次几次的结果要取, 目的是减小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使实验准确。
4.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认识显微镜 观察上图的显微镜,辨认显微镜的每一部分,弄清每一部能。
(1)机械部分:镜座、镜柱、镜臂、镜筒、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转换 器、载物台、通光孔、。
(2)照明部分:反光镜(含平面镜和凹面镜)、遮光器、光圈。
(3)光学部分:目镜、物镜(低倍镜、高倍镜)。
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放大原理) 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一定要透明)→物镜→镜筒→目镜(放 大成倒立的虚像)→眼。
显微镜的法 (1)取镜和安放:用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镜座,正确前。
先目镜后物镜,先低倍后高倍。
(2)对光:(三转) A .转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B.转遮光器,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C .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使光(3)观察: A .放玻片标本,在载物台上,用B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间,以) C.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 1/18更加清晰。
4、收镜(两后,两旁,一垂,一降)取下载玻片,擦干外表,压片夹转后,反光镜垂直,物镜偏到两旁,镜筒下降最低处,送进镜箱,放回原处。
苏教版生物会考复习资料

苏教版生物会考复习资料生物会考复习资料植物种子的萌发一、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1、种子萌生市场需求充裕的水分、空气、适合的温度。
这是因为种子中淀粉等有机物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就可以转型为能够被胚稀释和利用的营养物质。
2、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胚芽逐渐破土而出发育成茎和叶,子叶逐渐消失。
豆芽主要由胚根发育而来3、探究:种子萌生的外界条件提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做出假设:种子萌生须要充裕的水、空气和适合的温度。
制定实施方案:略得出结论:种子萌生须要充裕的水、空气和适合的温度。
二、种子大豆的结构:、写下各结构名称①胚轴②胚芽③胚根④子叶⑤种皮、大豆种子由种皮和胚构成。
具有保护作用的是种皮;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共同组成。
其中子叶储藏着大量的营养物质,为种子的萌生提供更多营养。
玉米、小麦等的种子主要由种皮、胚、胚乳共同组成,其营养物质主要储藏在胚乳中。
、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
生物文凭复习资料植物生长须要水和无机盐一、植物的生长需要水1、水的促进作用:就是植物细胞的主要成分。
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须要水的参予。
有利于保持植物体一定的姿态。
2、不同植物需水量不同;同一植物不同生长期需水量也不同。
3、根就是陆生植物变硬的主要器官,其变硬的主要部位就是明朗区。
在食道中明朗区的根毛不断扩大了根的稀释面积,吸水能力最强大。
4、实验: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根细胞的吸水挑两只烧杯,一只上装质量分数为了10%的食盐水,另一只上装自来水。
将一株幼苗的根插入10%的食盐水中,放置光下。
不久会出现萎蔫现象。
将上面的幼苗快速放进自来水中,过一段时间,茎叶又可以发生弯曲、硬挺现象。
该实验说明:当土壤溶液浓度小于根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根细胞吸水;当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根细胞失水。
因此给植物施肥过多会出现“烧苗”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大全专题一: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一.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名称作用图示目镜接近眼睛的镜头放大标本和成像说明:1.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放大原理):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要透明)→物镜(第一次放大成倒立的实像)→镜筒→目镜(再次放大成倒立的虚像)→眼2.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⑴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成“反比”关系;⑵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成“正比”关系.3.在高倍物镜下,看到的视野是小而暗,细胞是大而少;而在低倍物镜下,看到的视野是大而亮, 细胞是小而多。
4.物镜放大倍数越大,物镜与玻片的距离越小;物镜放大倍数越小,物镜与玻片的距离越大.物镜接近玻片的镜头镜筒上面装目镜,下面连转换器转换器上面有1~3个倍数不同的物镜,用于调换物镜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通光孔在载物台中央,使光线通过压片夹固定玻片标本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同的光圈,能调节光线强弱.(光线强时,调小光圈;光线弱时,调大光圈)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反光镜反射光线,能调节光线强弱。
(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的升降幅度大。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的升降幅度小。
二.有关显微镜与实验方面的知识:序号内容1制作洋葱临时装片的步骤:擦片→滴液(清水)→斯洋葱表皮→展开洋葱表皮→盖盖玻片→染色(稀碘液)→吸水【注:被染料染成深色的结构是细胞核】【其过程可简化为:擦、滴、斯、展、盖、染、吸。
】2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擦片→滴液(0.9%生理盐水)→刮口腔上皮细胞→涂口腔上皮细胞→盖盖玻片→染色(稀碘液)→吸水。
【其过程可简化为:擦、滴、刮、涂、盖、染、吸。
】3 在显微镜视野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即: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放大虚像】如:玻片上的字母为字母“b”,而在显微镜中看到的像是字母“q”.4 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光线过暗,应调大光圈和凹面镜。
若光线过强,应调小光圈和平面镜。
5 用显微镜观察时,若发现视野中的细胞偏左下方,为使物像刚好在视野中央,应将玻片往左下方移动。
如果物像在视野的左下方,若将玻片往右上方移动,其物像将被移出视野外。
【这是因为视野中物像的位置与玻片标本移动的方向相反】6判断显微镜视野中出现的污点:可先移动目镜和物镜,污点如果不移动,说明污点是在玻片上,其他以此类推。
【污点存在的部位很有可能在目镜物镜或玻片上】7 ☆盖盖玻片的正确方法:用镊子夹住盖玻片一边,将另一边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慢地放下,以免产生气泡。
三.细胞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结构功能图示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层,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细胞膜紧贴于细胞壁内侧一层极薄的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
(在显微镜下看不清楚)细胞质位于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物质,具有液泡、线粒体和叶绿体等。
细胞质具有流动性,能加速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是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内含染色体,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具有储存、复制遗传物质(DNA),与遗传有关,称为遗传信息库。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构成。
功能:与植物细胞相对应的结构相同。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相同点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在细胞质中都有线粒体不同点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在自然界中,除病毒(无细胞结构的生物)外,一切生物体(包括人)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所以说:“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四.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气,同时,将吸收的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制造的有机物中。
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场所)细胞里的有机物在线粒体中被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细胞生命活动利用。
五.细胞分裂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概念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叫做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变化最明显】过程⑴细胞核平分为二。
【动、植物细胞在分裂前,细胞核中的染色体进行了自我复制(加倍),复制后的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细胞核中去。
即:恢复原来细胞核中染色体固有的数目。
】⑵细胞质也平分为二,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
⑶动物细胞在原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⑷一个细胞就分裂了两个细胞。
细胞分裂示意图意义(1)有利于生物新个体的繁殖、生长;(2)更新生物体内衰老、死亡的细胞。
细胞分裂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两个自细胞中去生物体由小变大的根本原因细胞的分裂:使细胞的数目不断增多;细胞的生长:使细胞的体积不断增大;六.细胞分化与分裂的区别和联系:结果使生物体由小变大细胞分化的概念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一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的分化。
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组织。
图示细胞分化的过程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细胞分裂与分化的区别细胞分裂:是细胞在数量上的增加。
细胞分化:是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变化。
☆七.构成高层植物体及人或高等动物的结构层次:专题二:生物与环境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1)环境(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指阳光、空气、水分、空气、土壤、湿度等多种因素。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合作、共生等)(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每种生物的形态结构都和生活环境相适应。
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
如:植物的蒸腾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下雨量等。
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行,溃于蚁穴”等。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反过来,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生物。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和联系: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组成:非生物成分:指阳光、湿度、水分、空气、土壤、湿度等;生物成分: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链条式的营养联系,叫做食物链。
如:草→昆虫→食鸟虫→蛇→鹰。
【注意】有关食物链的书写要点:1、每一条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绿色食物....;2、在食物链中,每一个箭头都必须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3、在食物链的组成成分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它只反映出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捕食与被捕食而产生的联系;4、数食物链时,要从起始端(绿色植物)数起,每条食物链都要数到底,不能遗漏,但也不能将一个箭头看做一条食物链。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专题三: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一.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双子叶植物,如:大豆、花生、油菜、南瓜等)大豆种子结构功能图示种皮保护种子的内部结构胚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将来发育成连接根与茎的部位胚根将来发育成根子叶有两片(肥厚),储存营养物质(主要是蛋白质)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单子植物,如:玉米、小麦、水稻、高粱等)玉米种子结构功能图示果皮与种皮保护种子的内部结构胚乳储存营养物质(主要是淀粉)胚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将来发育成连接根与茎的部位胚根将来发育成根子叶只有一片(不肥厚),将胚乳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吸收利用。
三.种子萌发的条件:内在条件(自身条件)胚是完整而且是活的,并富含有机物和渡过休眠期。
外在条件(外界条件)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提示:⒈种子的主要部分是胚,因为它是新植物的幼体;⒉我们平时吃的面粉和大米都是来自于小麦和水稻种子的胚乳;⒊我们平时吃的花生仁和花生油都是来自花生的子叶;⒋市场上卖的绿豆芽主要是来自绿豆种子的胚轴;⒌玉米、水稻和小麦等的种子,由于他们具有果皮,所以,严格的说应该称为果实,而不是种子。
四.植物根尖的结构和功能:结构功能图示成熟区内有导管,部分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许多根毛。
它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属于导管组织)根尖纵切面结构图生长区细胞迅速生长,是根生长最快的部位,并开始形成导管,能吸收少量的水分和无机盐。
(属于营养组织)分身区细胞小,核大,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使根不断长(zhǎng)长。
(属于分身组织)根冠位于根尖的顶端,细胞大,排列不规则,有保护作用。
(属于保护组织)五.果实和种子的形成:(雌蕊受精完以后,子房的各部分都发生了变化)☆总结:被子植物的一生: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传粉、受精→结果。
六.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七.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花蕊 雄蕊雌蕊 花药(内有花粉)花丝柱头花柱子房(继续发育)凋谢传粉子房壁胚珠 果皮珠被发育发育 种皮 受精卵受精极核发育 胚 发育胚乳种子果实叶 表皮(分上、下表皮)(属于保护组织)叶肉:叶肉细胞含叶绿体较多,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属于营养组织) 叶脉:导管、筛管,具有输导作用。
(属于输导组织)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无色透明,不含叶绿体;外壁是角质层,具有保护作用。
保卫细胞:成对存在,细胞内具有叶绿体(内含叶绿素),中间的孔隙叫气孔,它是气体交换和水分散失的门户;气孔的开闭是由保卫细胞调节和控制的。
光合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利用太阳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公式光合作用的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光合作用的意义 ☆为植物本身及人和一切生物提供事物、能量和氧气的重要来源,同时,还保持了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成分的相对稳定。
八.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1.合理密植、立体种植及在菜棚内夜晚增加光照和补充二氧化碳的浓度,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促进有机物的形成,从而提高产量.2.卷心白菜外面的叶子是绿色的,而里面的叶子是黄白色的,这是因为缺少“光照”而影响“叶绿素”的形成,这说明了“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九.植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 植物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公式呼吸作用的实质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呼吸作用的意义 未知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动力(或能量)十.呼吸作用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种子的储存需要彻底晒干,以降低呼吸作用,有利于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