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下册课外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精选10篇,带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阅读理解(一)听说城里孩子有许多玩具,那都是从商店里买来的,他们在家里和玩具做游戏。
他们不知道,我们农村孩子也有自己的玩具和游戏。
春天,我们采来山花和野草,编成花环戴在头上;我们摘片树叶吹口哨,引得小鸟跟着叫。
夏天,我们喜欢在湖边打水漂,看石片在水里钻进钻出。
我们还经常举行游泳比赛,不管自由式,还是狗刨式,只要游在前头,就是冠军。
秋天,丰收的场院热闹起来。
男孩最爱玩打仗,一个个草垛成了堡垒,曲曲折折的地形还真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女孩子最爱在草垛里捉迷藏,把自己埋在草堆里,叫你半天找不到。
冬天,冰天雪地更有趣。
我们堆雪人,打雪仗。
钉一个小雪车,尖叫着从高坡上滑下。
男孩子喜欢削个木陀螺,在冰面上把它抽得团团转。
女孩子喜欢自己缝沙包,丢来丢去真开心。
我们的玩具是自己动手制作的,我们有自己的玩法,我们特别快乐。
1.选择题。
选择正确的答案,填上序号。
(12分)(1)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给短文选个合适的题目。
()A.游泳比赛B.春天的景色C.我们的游戏和玩具D.打雪仗(2)关于“我们”的玩具,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我们”的玩具是从商店里买来的。
B.“我们”的玩具是自己动手制作的。
C.“我们”一年四季都有玩具。
D.到了冬天,木陀螺成了男孩子非常喜欢的玩具。
(3)春天,“我们”做口哨可能用的树叶是()A.荷叶B.枫叶C.柳叶D.银杏叶(4)()A.按事情发展顺序B.按时间顺序C.按地点转换顺序D.按方位顺序2.按短文内容填空。
(8分)夏天,“我们”喜欢在湖边______________,还经常举行______________。
秋天,丰收的场院热闹起来。
男孩最爱玩______________,女孩子最爱在草垛里____________。
3.作者在写冬天的游戏时抓住了动作描写,使游戏更具体,更形象。
请找出表示动作的字,写在横线上。
(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说说你最喜欢农村孩子的哪一种玩具或游戏。
【10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10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1.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
①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
很快,我就发现自己了祸。
因为这样随意乱剪,头发长长短短,这儿翘起,那儿却短得不到一厘米“哎呀!”我叫起来,“坏了!小沙连忙摸耳染,看它们还在,就无所谓了。
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我剪掉了几根翘起的长发,又把头发修了修,可惜越修越糟,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头皮。
②一眼望去,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
(1)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②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句①形象地说明________;句②形象地说明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对划线的句子“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小沙主动让“我”剪头,并且非常配合“我”B. 小沙总是怒视剃头师傅,还骂他是“害人精”,对“我”却不是这样。
C. 在小沙的心里,只要耳朵还在,其他的都不重要。
这也与前文小沙不受剃头师傅的欢迎相呼应,充满趣味性。
(3)你喜欢文中的“我”吗?请对“我”进行简单的评价。
【答案】(1)比喻;“我”剃得快,剃得多。
;“我”根本不会剃头(2)C(3)喜欢。
文中的“我”胆子大,敢于尝试,调皮、乐观【解析】【分析】(1)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
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①把“姑父的睡衣”比作“一张熊皮”形象地说明“我”剃得快,剃得多,这是比喻。
②把“我理的头”比作“层层梯田”形象地说明“我”根本不会剃头,这是比喻。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划线句子,比较判断正误。
(3)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10篇】新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

【10篇】新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1.读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燕子(节选)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
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1)选段分别写了________的燕子和________的燕子。
A.停歇 B.飞行(2)通过读文,我知道燕子飞行时的特点是________。
(3)“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铺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为什么用“五线谱”打比方呢?(4)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思想感情。
【答案】(1)B;A(2)轻快灵活、自由自在(3)电杆和燕子组成的画面,非常像五线谱,同时,燕子作为音符,正好谱成了春天的赞歌。
(4)热爱大自然【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
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4)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B A(2)轻快灵活、自由自在(3)电杆和燕子组成的画面,非常像五线谱,同时,燕子作为音符,正好谱成了春天的赞歌。
(4)热爱大自然故答案为:(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10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10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走在回家的路上桂文亚有一年暑假,我们每天上午到学校补习,下课后,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自己玩“闭着眼睛走路”的游戏。
我仰着脸,闭着眼,让太阳暖烘烘地晒着。
这时候,眼前是一片猩红,而这一大片猩红里,又出现了一个会跑的小黑点,我闭着眼睛“看”着这个小黑点,小黑点开始逃走,我追着它,一会儿追到上面,一会儿追到下面,脚步也开始加快,我觉得自己快要跌倒了,赶快睁开眼睛,哈!直直的一条路,被我走歪了。
我试着把手平平地向左右两边伸齐,假装自己像马戏团里的小丑一样正走着高空钢索,一头披着乱发的大狮子正张着嘴,等着我掉进它的嘴里,当作美味午餐——我想得紧张悬疑,眼见大狮子吃不到又香又嫩的小人肉了,脚下忽然一阵踉跄,不好!我跌进了什么黑洞,怎么软绵绵湿漉漉的?原来,我闯进了一堆绿油油的秧田里!老天,我的鞋子!我叫了起来,鞋子陷进了烂泥里,失踪了!我焦急地弯下身子,用手在浑浊的泥水里摸,摸了半天,却什么也没有。
(1)在短文中找出ABB式词语,积累下来。
(2)“我”是怎样闭着眼睛,追眼前的小黑点的?请把相关的句子用“________”画出来。
(3)“我”假装自己在走高空钢索时,想象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用通顺的话写一写。
【答案】(1)暖烘烘、软绵绵、湿漉漉、绿油油(2)我追着它,一会儿追到上面,一会儿追到下面,脚步也开始加快。
(3)“我”想象一头大狮子想要吃“我”,结果“我”走进了秧田里,丢了鞋子。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
题干要求找ABB式结构的词语,即第二个和第三个字是一样的。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暖烘烘、软绵绵、湿漉漉、绿油油(2)我追着它,一会儿追到上面,一会儿追到下面,脚步也开始加快。
【10篇】新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0篇】新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民艺一绝——南阳烙画河南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
南阳有“三宝”——烙画、玉雕、《出师表》,“烙画”位居其首,蜚声海内外。
烙画,亦称烙花、烫花、火笔画、“火针刺绣”。
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用温度在摄氏三百至八百度之间的铁笔烙烫。
百闻不如一见。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亲自观看了烙画师们制作的过程。
他们先在板材上用铅笔设计好图样,然后用较细的烙笔勾烙上线条,并擦掉铅笔的痕迹。
最后是上色,遵循一定顺序,根据作品需要,有的不施任何颜料,只用白描技法勾勒线条,用西画素描的黑、白、灰来烘色;有的以烙为主,套彩为辅,在竹木、宣纸或丝绢等材质上勾画烘烫作画。
看他们的作品,或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或凝色浑实,敦厚拙朴;或色调清爽,云淡风轻;或虚实相应,层次明晰……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效应。
恍惚间,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南阳烙画的艺术长廊,它们越过眼前,穿越历史,回到了千年以前的汉代……是啊,这些精美的艺术画廊是家乡人民在用他们的智慧、妙思、巧手谱写着、延续着……(1)用“________”在短文中画出烙画的制作过程。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烙画,是________(地方)的特色,它又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用________度的铁笔在材料上进行烙烫。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文章开宗明义,点明“烙画”特殊地位,既吸引读者又为下文展开作好铺垫。
②“烙画”的作画材质有严格的要求,只能使用竹木、宣纸、丝绢。
③“烙画”没有任何颜色,只有素描的黑、白、灰。
④南阳“烙画”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之一,它体现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答案】(1)他们先在板材上用铅笔设计好图样,然后用较细的烙笔勾烙上线条,并擦掉铅笔的痕迹。
最后是上色。
(2)河南南阳;烙花;烫花;火笔画;摄氏三百至八百(3)①正确;②错误;③错误;④正确【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真题附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真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课外阅读。
春(节选)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中“赶趟儿”在文中的意思是()。
A.来得及 B.争先恐后地开花 C.追赶2.第四自然段描绘了一幅()图。
A.百鸟鸣春 B.野外春游 C.百花迎春3.大家在草地上是怎样活动的?结合画“____”的句子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文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桌椅的对话一天早晨,小明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走进教室。
还没走到位置上,就听见椅子呜呜地哭了。
桌子赶忙问椅子:“你怎么哭了?”椅子伤心地说:“小明坐在我的身上,摇来摇去,把我的腿都要摇断了,骨头也要散(sǎn)架了,我好痛。
”听椅子这么一说,桌子也说:“我比你更可怜(lián),小明在我的脸上乱写乱画,还用小刀划来划去,弄得我全身都是伤。
【10篇】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下册课外阅读训练含答案

【10篇】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下册课外阅读训练含答案1.阅读短文,完成练(一)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别的树木容易招虫。
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
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
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XXX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1)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
①反义词。
枝繁叶茂-________消失-________②近义词。
轻松-________生育-________(2)用“||”分好的层次,写出每层的意思。
第一层:________第二层:________(3)“樟树的高贵的中央就在这里”的“这里”是指________。
作者写石榴树的目的________。
(4)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________抒情,以________喻人。
(5)人们为什么“也总爱在她故居的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答案】(1)枝枯叶落;出现;容易;繁衍(2)别的树木容易招虫。
;樟树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类香气能永世保持,不招虫。
(3)樟树的香气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是用对比的写法更突出樟树的特点(4)物;树(5)人们之所以爱在樟树前留影,是因为樟树所表现出的特点与XXX的伟大人格有相似之处,体现了XXX崇高的人格风范与高贵品质。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附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谜底合理即可,不惟一。
(2)概括层意,可先看看每层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下册课外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下册课外阅读训练含答案1.请认真阅读选段,然后完成(1)—(4)题。
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
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挨挨挤挤:________(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①傍晚,“我”到公园玩,闻到荷花的香味。
________②荷叶的特点是又绿又大又圆。
________③“白荷花在这些大国盘之间冒出来。
”这里的“冒”字用得非常好,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荷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________④短文主要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荷花和荷叶的。
________(4)用文中划线的词“有的…有的…有的…”仿写一句话。
【答案】(1)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还是花骨朵儿(2)形容人多混杂,这里指的是荷叶密密麻麻的,非常拥挤。
(3)错误;正确;正确;错误(4)略【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2)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①错误;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
②正确;③正确;③错误,短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来描写荷花和荷叶的。
(4)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要在明确词语意思的前提下,会用词语造句,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语句完整、通顺。
“有的…有的…有的…” 这是排比句。
故答案为:(1)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还是花骨朵儿;(2)形容人多混杂,这里指的是荷叶密密麻麻的,非常拥挤。
(3)①错误;②正确;③正确;③错误(4)略,符合题意即可【点评】(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下册课外阅读训练含答案1.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国王的御厨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
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_____你敢碰我吗_____陶罐子_____铁罐傲慢地问_____“不敢,铁罐兄弟。
”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miè)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
”陶罐争辩说。
”我们生来就是给人们盛东西,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
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
再说……”“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
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_____何必这样说呢_____陶罐说_____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_____有什么可吵的呢_____“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标点。
①________你敢碰我吗________陶罐子________铁罐傲慢地问________②________何必这样说呢________陶罐说________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________有什么可吵的呢________(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
①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说或看待。
________②生活在一起融洽友爱,不争吵。
________(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________A.反问句 B.感叹句这句话还可以换个说法________。
(4)根据短文内容理解进行判断正误。
①铁罐有足够的资本骄傲,它看到了自己的优点。
②铁罐没有道理骄傲,因为它没有正视自己的短处,也没有发现陶罐的长处。
③铁罐本来就比陶罐强一些,陶罐无论哪个方面都比不过铁罐。
④铁罐和陶罐各有特点,铁罐骄傲是因为对自己只看到优点,而对陶罐只看到缺点。
【答案】(1)“;,;!”;。
;“;?”;,“;,;!”(2)相提并论;和睦相处(3)A;你不能和我相提并论(4)①错误;②正确;③错误;④正确【解析】【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
要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重点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短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短文中了。
(3)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这是反问句。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
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依据理解比较判断。
故答案为:(1)“,!”。
“?”,“,!” (2)相提并论、和睦相处(3)A;你不能和我相提并论(4)①错误;②正确;③错误;④正确【点评】(1)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
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
(2)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北京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建于1189年。
这是一座联拱石桥,总长约266米,有281根望柱,每根柱子上都雕着狮子。
要不仔细数,真是数不清呢。
这些狮子真有意思。
它们有大有小。
大的有几十厘米高,小的只有几厘米,甚至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
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小狮子依偎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戏;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真是很难数清楚。
但是文物工作者已经数清了,总共是501只。
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向中国军队挑衅,驻宛平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全面抗日战争从这里正式开始。
正由于这件事,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2)卢沟桥最大的特点是()A. 历史悠久B. 外形美观C. 柱子上雕的狮子多得数不清(3)第2自然段围绕“________”这句话,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具体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
(4)联系上下文,理解“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句歇后语的意思。
(5)卢沟桥的狮子还有哪些形态?请你发挥想象,仿照短文的句式写一写。
【答案】(1)卢沟桥的狮子(2)C(3)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大小;形态(4)形容事物数量多,数不胜数。
(5)有的横躺在地上,好像一个昏昏欲睡的老人;有的挺直身子站立不动,好像一个训练有素的士兵。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3)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4)歇后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歇后语。
(5)本题旨在考察学生表达能力,仿照短文中的句子,发挥想象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卢沟桥的狮子(2)C(3)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大小、形态(4)形容事物数量多,数不胜数。
(5)有的横躺在地上,好像一个昏昏欲睡的老人;有的挺直身子站立不动,好像一个训练有素的士兵。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3)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4)此题主要考查联系上下文,理解歇后语的能力。
(5)本题旨在考察学生表达能力,分析题中所给的句子结构,选择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即可。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草马路边,河岸上,不起眼的小草使大自然充满生机。
春天,一阵微微的春风吹来,小草和刚睡醒的伙伴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他们一边跳舞,一边随着春风生长。
夏天,太阳把大地烤(kǎo)得火热。
人们来到草地上,往小草身上一坐,小草像一位慈(cí)爱的母亲把人们抱在怀里,让劳累的人们消除酷(kù)热带来的疲(pí)劳。
秋天,一阵凉风吹来,她一下子变得面黄肌瘦。
寒风把冬天请来了,小草的根深深地钻进泥土里。
等第二年春天来了,她又从土里钻出来。
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爱小草,爱她强大的生命力和宽广的胸怀。
(1)根据短文内容,在文中横线上准确地填上一句诗。
真是“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写小草。
(3)从文中找出“严寒”的两个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4)短文是围绕________来写的。
(5)哪句话说明小草胸怀宽广?请画上横线,哪句话说明小草生命力旺盛,请画上波浪线。
(6)用双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
4.阅读。
我的发现我在童年的时候,就发现了太阳与影子的(密切亲切)_______关系。
一天中午,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望了望自己的影子——咦,影子怎么缩短了?比往常短了好多呢!难道影子自己会变小?我疑惑了,便去问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没有回答我,让我自己去想。
早晨,我在阳光下观察自己的影子,影子长长的,似乎比我长得高很多。
中午,我的影子变短了。
到了傍晚,影子又变长了。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我终于想出了一点眉目:影子的长短与阳光的温度有关。
影子就像冰雪一样,早晨的阳光不怎么热,所以影子不会缩小;而正午却很热,于是影子一点一点萎缩,最后就变短了。
我十分兴(xīng xìng)_______奋,为自己能发现影子的秘密而感到自豪。
直到我1l岁那年,有一天,科学老师讲起了太阳与影子的联系,可原因却与我的发现截然不同——影子的长短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
我的心里有些失落,但当年的那份发现的快乐却是永远忘不掉的。
(1)选出括号里正确的词语和读音。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①深沉地思考。
________②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
________(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我”在阳光下观察自己的影子:早晨时,“我”的影子________;中午时,影子________;到了傍晚,影子又________。
②“我”认为影子的长短与________有关,而科学老师告诉我们影子的长短是随着________而变化的。
(4)对第三自然段的段意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A. “我”又仔细观察了影子长短的变化。
B. “我”经过观察与思考,认为影子的长短与阳光的温度有关。
C. “我”的苦思冥想。
(5)“我”当年发现影子的秘密时的心情是________;后来科学老师告诉“我”太阳和影子的关系时,“我”的心情是________。
(6)你在童年发现过什么呢?5.【答案】(1)瞪、跺、指、跑、画。
(2)小瑶;小军(3)值周组的同学来了,给一班、二班的卫生都扣了分(4)语言;动作(5)不对。
我会把纸团捡起来。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带着问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表示小瑶动作的词即可。
(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描写方法概括为: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结合短文分析即可。
(5)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1)瞪、跺、指、跑、画。
(2)小瑶、小军(3)值周组的同学来了,给一班、二班的卫生都扣了分。
(4)语言、动作(5)不对。
我会把纸团捡起来。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动词的掌握能力。
(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