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1)
杜甫《登岳阳楼》详细古诗鉴赏

杜甫《登岳阳楼》详细古诗鉴赏《登岳阳楼》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这首感怀之作。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登岳阳楼》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注解】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临洞庭湖。
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原指天地。
此指日月。
乾坤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登岳阳楼》【韵译】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登岳阳楼》【翻译】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陈与义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陈与义
《登岳阳楼二首》是南宋诗人陈与义创作的组诗。
两首诗集登楼、观景、抒情、归途为一体,是不可分的。
第一首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第二首则是先对景物描写,然后再写归途,这首诗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
登岳阳楼
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其二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白话译文
其一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我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2]
其二
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夕阳下小舟悠悠游过,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
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晚秋的景色,看日落君山。
往北边可以看到白色的草,往南边可以看到红色的枫叶。
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登岳阳楼1

品诗
1、自主品析
你觉得诗歌的哪一联写得最好?试作 简要赏析。
品诗
2、深入透析:
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②、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品诗
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写出了洞 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 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 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 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 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 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 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景色特点: 气势磅礴,宏伟奇丽
读诗
1、听读:字音和节奏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读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chè
tì sì
读诗
二二一、二一二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迁移拓展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 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 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赋诗,使岳 阳楼更添一层神秘色彩。
思考
1、颔联的两句诗中,诗 眼分别是哪两个字?试结合 全诗作简要赏析。
唐高宗永徽四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任洪 州刺使时所建滕王阁的初期,也只是将此阁作为达 观贵人们上元观灯、春日赏花、夏日纳凉、九重登 高、冬日赏雪、阁中品茶、聚餐饮酒、听琴观画之 场所。滕王阁修成22年之后,即唐上元二年(675 年),著名青年文学家王勃应洪州都督阎伯屿之邀, 登阁赴宴,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秋日登洪州滕王 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滕王阁从此名扬 四海。唐代中丞御史王仲舒再次主持重修滕王阁完 工后,还特邀了大文学家韩愈为此阁写下了古今佳 作《新修滕王阁记》一文;大诗人白居易的《钟陵 饯送》、杜牧的《怀钟陵旧游三首》、朱彝尊的 《登滕王阁》等,至今还都为人们所传诵。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及赏析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及赏析登岳阳楼(杜甫)原文及赏析登岳阳楼,滚滚长江东逝水。
天门山前水满天,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何日长江一水间,竟忆此处君可知?登岳阳楼是中国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篇诗。
该诗写了杜甫登上岳阳楼的情景,以及他对长江水和明月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江水和月亮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思考和感慨。
诗的开篇,以"滚滚长江东逝水"描绘了长江川流不息的景象,形容了人生的无常和岁月的流失。
接着描绘了天门山矗立在长江之前,水天相连的壮丽景色,以及江畔初见月的奇妙场景,表达了诗人才智的卓越和对自然美的赞叹之情。
接下来,诗人写出江月年年只相似,又不知江月待何人的颦脉之思。
他感叹江月虽然年复一年,却无法预测它会照射在何人的身上,向读者展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人际关系的变迁。
然后,诗人转述了一个扁舟子和明月楼的情节。
他描绘了青枫浦上的愁思景色,表现了惋惜离别的心情。
他询问这个夜晚乘扁舟的是哪个家庭,还有思念之情发生在何处的明月楼。
通过描写这个场景,诗人让读者感受到了离愁别绪和思乡之情。
最后两句,诗人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作结。
他回忆起登上岳阳楼的美景和深情,却无法回到当时的时光。
他希望能够在长江一水间与思念之地相会,再次重温深情往事。
他以"竟忆此处君可知"来表达对诗中情景和思念之情的期盼。
这首诗以婉约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长江流经岳阳楼的景色,诗人通过描述自然景观,凝聚自己的情感,表达出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主题。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长江和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形象生动,流露出杜甫独特的才情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登岳阳楼阅读教学鉴赏(1)

登岳阳楼阅读教学鉴赏我在杜甫《登高》和《登岳阳楼》的阅读教学中实行了两个方面的尝试:一方面,我以钱钟书先生关于对中国典型文学意境“圆览旁通”的理论为基础,把“登高望远”文学意境设为古典诗词教学的一个主题,以“茫茫登高意”将杜甫这两首“登临”诗联系起来,深化对杜甫博大深沉的思想情怀的理解,从而领会诗人在“登高望远”文学意境中寄托的生命体验。
在中国古典文学意境中,“登高”与“临水”往往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在《登岳阳楼》中,杜甫登高凭轩远眺的是浩瀚无际的洞庭湖水,寄托的是烈士已暮年、天地一孤舟的身世飘泊感。
为了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水平,我指导学生分成几个探究小组,以“登高”与“临水”的联系为切入点,以“悠悠临水情”为主题,结合所读过的古典诗词,各自选择一个角度,探究品味诗人在“临水”情境中寄托的独特情怀。
另一方面,我以余福智教授关于用粤语朗读古典诗词的理论为基础,从“音韵效果的安排更能传达诗人的独特生命体验”的角度领悟杜甫在飘泊江湖、俯仰登临时抒发的悲怆情怀。
我在课堂上引入了对诗歌的粤语朗读。
在《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中,“落木萧萧”四个字用粤语读特别凄怆:粤语的“萧”音比普通话读音少了a的音素,作为飘零落叶的拟声词,它就更能传达萧瑟的秋意;“落木”两字用粤语读为入声字,传达的又是一种压抑感。
“滚滚”作为长江流水的拟声词,粤语读音比普通话读音更开阔嘹亮,更能传达江水汹涌澎湃的气势。
在杜甫《登岳阳楼》中,“尤”韵本来就宜于抒发悠长的愁绪,第四句的“浮”字只有用粤语诵读方有这种在广阔天地漂泊的意韵;而第三句安排了“坼”这个入声字,撕裂痛感犹在耳边,第七句末的入声字“北”,更好比流水遇上了石头,不由不发出呜咽之声了。
我对《登高》和《登岳阳楼》的阅读教学是基于以下理论背景的:一是钱钟书先生关于“登高望远”、“在水一方”文学母题的理论。
钱钟书先生认为,“登高望远”是中国文学典型意境,也是中国文学千古母题。
杜甫《登岳阳楼》鉴赏《登岳阳楼》译文及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鉴赏《登岳阳楼》译文及赏析《登岳阳楼》是由杜甫所创作的,全诗在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种种矛盾之中,显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动人。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登岳阳楼》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登岳阳楼》唐代: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译文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登岳阳楼》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
坼(chè):分裂。
乾坤:指日、月。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凭轩:靠着窗户。
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登岳阳楼》鉴赏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陈与义《登岳阳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登岳阳楼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登楼凭吊古人,我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注释】⑴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⑵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⑶徙(xǐ)倚(yǐ):徘徊。
⑷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⑸吊古:哀吊,凭吊。
【创作背景】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
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首《登岳阳楼》。
【鉴赏】《登岳阳楼》是七言律诗。
这首诗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
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
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
“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
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注释及解析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登岳阳楼[唐] 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②,乾坤日夜浮③。
亲朋无一字④,老病有孤舟⑤。
戎马关山北⑥,凭轩涕泗流⑦。
〔注释〕①本篇选自杜甫《杜工部集》。
大约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冬。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是当时岳阳县城的西门楼,下临洞庭湖。
②坼(che彻),分裂。
大致说来,湖在楚之东,吴之南,中由湖水分开,故曰“坼”。
③乾坤,指日月。
《水经注·湘水》:“(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
”④字,指书信。
⑤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身患肺病、疟疾、风痹、耳聋等多种疾病,故云。
⑥戎马,指战争。
据史载,大历三年秋冬,吐蕃屡侵陇右、关中一带,京师戒严。
因其地在岳阳西北,故曰“关山北”。
⑦凭轩,倚楼上栏杆。
涕泗(si四),眼泪曰涕,鼻涕曰泗。
涕泗流,犹言老泪纵横。
张载《拟四愁诗》:“登崖远望涕泗流。
”〔解析〕这是诗人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在岳州(今湖南岳阳市)登岳阳城西门楼时写下的一首千古绝唱。
它与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向被奉为岳阳楼题咏之作的双璧,享有后人不敢复题的盛誉。
首联以今昔对举,一上来便点出岳阳胜景在洞庭一湖,登楼是为了观湖;而“昔闻”、“今上”的转接,也隐隐透出一种百闻不如一见、夙愿始偿的快慰与感喟。
洞庭在湖南北部、岳阳西,是我国长江流域著名的大湖。
据《清一统志·岳州府》载,“每夏秋水涨,周围八百余里”。
诗人久慕洞庭盛名,如今登上岳阳城楼,自然要纵目眺望,尽情领略一番。
颔联即就“水”字渲染:出句言东吴南楚在此分界,洞庭地跨古代吴、楚二国(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从地域上言其阔大;对句则说其势浩瀚,日夜涌流,整个日月星辰都似乎飘浮于其中。
它使人自然联想到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的名句,感受到洞庭湖水负载万物、吞吐日月的磅礴气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坼”字有分裂之意,此处 引申为划分,在本句中写出了 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 将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划分为吴 楚两地的画面,作者通过虚实 结合的手法,生动的写出了洞 庭湖的磅礴气势!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写景如此阔大,自叙 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 异。”
读出节奏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品读情感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 (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 深冬时节。当时,诗人处境艰难,身患肺病 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离去世 只有两年。当时吐蕃进攻,京师戒严,战 争频繁,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全家人寄居 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谢谢大家, 下 课!
“不阔则狭处不苦,能 狭则阔境愈空。”——浦 起龙《读杜心解》卷三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思考:杜甫为 何流泪?
课 一楼何奇: 杜少陵五言绝唱,
堂 范希文两字关情, 滕子京百废俱兴,
小 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
结 儒耶? 吏耶? 仙耶? 前不见古人, 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 洞庭湖南极潇湘, 扬子江北通巫峡, 巴陵山西来爽气, 岳州城东道岩疆。 渚者, 流者, 峙者, 镇者, 此中有真意, 问谁领会得来?
欢迎大家!பைடு நூலகம்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南朝)刘勰
一楼何奇: 杜少陵五言绝唱, 范希文两字关情, 滕子京百废俱兴, 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 儒耶? 吏耶? 仙耶? 前不见古人, 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 洞庭湖南极潇湘, 扬子江北通巫峡, 巴陵山西来爽气, 岳州城东道岩疆。 渚者, 流者, 峙者, 镇者, 此中有真意, 问谁领会得来?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 “‘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清·仇兆鳌 《杜诗详注》
❖ “昔闻其名,今临其境,言外见得这也是一件快事”—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
❖ 过去只听说有洞庭水,到迟暮之年才真的上了楼。这是 沉郁之感,不是喜悦之情。——傅庚生《唐诗鉴赏辞典》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清)窦垿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 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
2、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 法鉴赏诗歌,探究诗中的情感。
3、熟读成诵。
读准字音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清)窦垿
洞庭湖浩瀚壮阔之景与天地共在 杜子美爱国爱民之情同日月齐辉
作业:
结合下列材料,比较《登岳阳楼》与《临 洞庭湖赠张丞相》在意境和主题上的差异。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浩然状语也, 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象过之。
——明·胡应麟 杜作……阔大沉雄,千古绝唱。孟作亦在下 风,无论后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