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重难点解决的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初中《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初中《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初中《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念奴娇”、“轻罗小扇”、“夜市”、“夜游”等。

(3)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记承天寺夜游》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意境。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理解。

(2)对苏轼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的了解。

(3)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记承天寺夜游》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

(2)简介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念奴娇”、“轻罗小扇”、“夜市”、“夜游”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意境,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示范:(1)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解释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2)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5. 练习与巩固:(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

(2)设计相关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鼓励积极参与的学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学生能够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能够背诵并理解《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难点: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汇和句式。

2.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注意一些难懂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教师进行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一些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深入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对文言词汇和句式的掌握。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2. 练习课文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3. 写一篇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背诵并理解《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汇和句式。

4. 学生能够写出有深度的读后感。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宁静的夜晚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篇一」《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1.解决生字词注音;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积累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

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

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

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

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老师范读4.学生齐读5.托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的方法来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指名学生读(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例(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常用词汇和语法。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作者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常用词汇和语法。

3.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作者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苏轼生平和文学成就的掌握。

3. 领会课文所表现的作者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古代夜游的美好氛围。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4.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1 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1.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题目《记承天寺夜游》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2 学生分享自己学习课文的心得体会3. 课堂讲解3.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2 分析课文中所表现的作者思想感情4. 合作探讨4.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美好景象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交流5. 朗读与背诵5.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5.2 学生自愿上台背诵课文,给予评价和鼓励6. 课堂小结6.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7. 作业布置7.1 要求学生回家后熟读熟记《记承天寺夜游》7.2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8. 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月色入户好友相伴竹柏影间漫步夜游乐观豁达珍惜友谊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四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四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四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1有目标,才有动力。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句,熟读成诵。

2、在读的过程中赏析文章,观赏文中月景,理解非常心境。

抓重点,突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 理解的非常心境。

讲方法,提效率。

朗读、争论、赏析教学过程:(一)文学积累引入:古人有这样一句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大家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是谁吗?(苏轼)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苏轼?(指生介绍,并把重点内容写在黑板上)。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被贬黄州时所写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本文选自《》。

( ),字( ),号( ),北宋( )家,( )家。

他是( )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2、依据拼音写汉字。

Zǎo ( ) *ìng ( ) suì( )(三)、指导生朗读课文。

(1)指生检查读。

(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听读,找出读错的字音。

)(2)老师范读。

(听准读音,留意停顿和断句。

)(3)同学自由读。

(读准字音、断句、节奏,试着读出感情(4)展示读。

(5)齐读。

(四)、再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从原文中找出“记”的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

2、本文共分为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 )。

第二层,写景,写了( )的景色。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的感情。

3、依据课下说明结合自己的理解翻译课文。

把重点字、词、句的翻译写一写,记一记。

(五)、研读课文,提难质疑。

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1.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由于月色很美,想去赏月)2.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转变?变了。

原文用了“比方”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皎洁、空灵、清丽、淡雅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例(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如“闲步”、“月光如水”、“禅房花木深”等。

(3)分析文中描绘的景色、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记承天寺夜游》。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朋友之间相互欣赏、相互鼓励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3)分析文中描绘的景色、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的认读和理解。

(2)对文中修辞手法的鉴赏。

(3)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及其作品《记承天寺夜游》。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记承天寺夜游》,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描绘的景色、情感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2)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如描绘手法、修辞手法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欣赏、相互鼓励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分析并总结文中描绘的景色、情感和意境。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以“夜游”为主题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2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2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的历史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记承天寺夜游》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查找课后注释,解释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解析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5.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写一篇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的读后感,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记承天寺夜游》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

4.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夜游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

2. 对比分析:将《记承天寺夜游》与其他苏轼的诗词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其风格特点。

部编版《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部编版《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3.发展思维品质: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写作练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和修辞手法,提升其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参与和课后作业中主动探索,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对于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故事、相关文学作品等,增加学生对文化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记承天寺夜游》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夜晚散步时,有没有注意过周围景色的变化?”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作者是如何描绘夜晚景色的。
-写景状物的深层情感把握:学生往往能够理解表面的景色描写,但难以深入体会作者寓于景色中的情感。
-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如对“承天寺”的历史背景、“夜游”的文化意义等知识的理解。
举例解释:
-在突破语言理解难点时,教师可通过词义解释、古今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词汇。
-针对写景状物中的情感把握,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创设等方法,体验作者的情感。
总之,今天的课程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要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真正理解和欣赏到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我也会继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举例解释:
-在讲解作者情感时,可着重分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体现作者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重难点解决的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歌曲《水调歌头》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

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

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

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欣赏影片,初步感知
课文视频
四、疏导字词
遂至( ) 亦未寝( )
藻荇( ) 竹柏( )
五、指导朗诵(配乐)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现在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文,自然分组,选出中心发言人。

八、合作探究,品味文本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提示: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 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这月色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皎洁空灵
比喻
3.你是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两层意思: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二、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九、拓展练习:
1.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2.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景色。

十、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人张怀民
情郁闷乐观豁达惆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