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步教案岳麓版必修 宋明理学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4课宋明理学教学案岳麓版必修3word格式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4课宋明理学教学案岳麓版必修3word格式

第4课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知道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宋明期间儒学的发展。

说明要点难点1. 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2.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儒学的危机1.跟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数思想已经没法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2.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流传冲击儒学地位。

3.唐宋期间,“三教合一”潮流洋溢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 易混易错 ]魏晋南北朝期间,儒学的地位不过遇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摇动,但并未失掉。

“三教合一”的主张其实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交融并汲取佛教、道教的理论。

1.南北朝期间有一位有名的儒学家沈重,被士人称为“当世儒宗”,他精通儒、释、道三家经典,曾遇到南朝梁武帝、梁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

沈重的个人经历表现了当时的什么现象?提示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

二、程朱理学1.代表: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2.主张(1)理的实质:“理”是世界的根源,是天下万物都要依据的广泛原则。

(2)理的表现:表此刻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表此刻人身上就是人性。

(3)穷理的方法:主张经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掌握“理”。

3.影响(1)南宋此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2)元代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3)明初,确定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4)对其余国家也有影响,远及朝鲜、越南、日本。

2.下边是有关总结宋朝理学的表示图,空白处应填写什么?提示格物致知。

三、陆王心学人物期间历史地位哲学观认识论主张“心即理也”,宇求理的方法是“发明心学的陆九渊南宋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本心”,进行心里反创立者宇宙省,不用学习也能领会求理的方法是“致良心学的主张“心外无理”,强王守仁明中期知”,重申自我战胜私集大成者调公理就在自己心中欲,回复良心3.明朝中后期,王守仁学说在中国士医生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以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文雅之罪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设计:第一单元 第4课 宋明理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设计:第一单元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编者: 李颖秋教 学 过 程【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 进入新课 】前言: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刺激了中唐以后儒学的复兴。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到明代掀起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绵延700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探究1:儒学的危机思考1:儒学危机因何出现?客观: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生的苦难造成人们对宗教的渴求,使佛教和道教兴盛发展;主观: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以及赤裸裸的恐吓已经无法控制人心。

思考2:“三教合一”潮流出现的原因及表现。

原因:三教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

表现: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日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到宋代形成理学。

探究2:程朱理学问题1:理学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客观:儒学出现危机,需要振兴。

【 教学目标 】 ☆★ 知识与技能儒学危机;三教合一;理学兴起;理学概念、代表人物、主张、特点;心学产生原因、代表人物及主张;理学影响。

☆★ 过程与方法儒学的危机,主要讲解危机出现的原因;分析三教合一的原因及表现;程朱理学产生原因、概念、实质、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分析陆王心学产生原因及主张,共同归纳概括宋明理学的影响。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理学是中国古代第二次思想大融合,是儒学的第二次更新。

【 教学重点 】理学产生原因、思想主张及特点;心学主张;宋明理学的影响。

————————————————————【 教学难点 】理学产生原因及实质。

————————————————————【 教学方法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

————————————————————【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及多媒体主观:儒家学者为重兴儒学而积极思考和探索,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更新,到宋朝形成理学。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1)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1)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宋明理学(教案1)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一单元的第4课。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对本单元的整体要求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的演变过程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的过程。

宋明理学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宋明时期,儒学思想吸收佛道两教的长处,发展成完整的哲学体系,更加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并最终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

本课上承魏晋儒学的危机和唐宋三教合一的潮流,下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们对理学的反思和批判,在教材中具有突出地位。

二、学生分析经过一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基本适应高中历史的讲述方式,基本掌握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也具有了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而且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对儒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解。

但是因为本课内容主要研究思想理论,所以比较抽象,部分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哲学知识作基础,所以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趣和难以理解。

针对上述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拓展资料,联系实际,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加深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重点、难点1、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确定理由: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是准确说明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发展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也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知识能力目标的保证。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第4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辨证思维能力并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设问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设问,不断的将问题引向深入充分运用课文中党家村的乡土资源材料及课后的解析与探究中的材料,提炼其观点,理解宋明理学的内容,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以生活来疋进历史,以身边浅显的生活经历来破解理学深奥复杂的理论,让学生来参与其中。

理学的影响则采取与学生相关的材料进行论述,引导学生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远大理想。

理学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有极大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高二文科班,学生具备一泄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理解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与主动性较强。

高二政治课已经开始学哲学部分。

经过前几节的学习,对儒学的发展有了相当的理解。

高二(文科)的大部分学生学习不够主动,还停留在单纯记笔记的阶段,没有具备真正深入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上课时不爱独立回答问题。

知识储备量不大,具备一左的归纳整理能力。

据此应从两方而进行调节。

一方而是心理的调节,用舒缓的、富于感召力的话语来鼓励学生的参与,对已经参与的学生要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另一方而是设汁合适的探究题,引导学生思维。

学生已经比较习惯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有组内成员的交流,也有不同组別之间的探讨,具有良性的竞争气氛。

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意识,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指导他们学会如何与其他不同意见的人进行交流。

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养成“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基本内容。

历史ⅲ岳麓版第4课宋明理学教案

历史ⅲ岳麓版第4课宋明理学教案

历史ⅲ岳麓版第4课宋明理学教案【从容说课】本节主要内容: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教材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变化: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宋朝的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

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和“心学”,一方面反映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也有一种自我调节、适应时代的本能,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衰落,不断发展完善和走向极端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中学生对了解掌握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想,有比较大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努力提高教学效益。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儒学吸收佛道精神,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观点。

2、通过对历史上儒学的发展变化的有关知识的掌握,认识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中国历史上的思想文化发展脉络,了解其发展规律,探究宋明理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提取材料信息,拓展课本知识,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2、了解程朱、王陆思想观点,观察发展变化,比较综合归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反映了维护互补的重要性。

2、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这是中国儒学的一大进步。

3、宋明理学在压抑、扼杀知识分子自然欲求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它对中国人的个性、道德的形成也有积极影响。

【教学重点】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的历史地位。

【教具准备】1、多媒体及课件2、有关理学人、物的图片和文字材料。

【学时安排】1学时【课前准备】学生查找二程、朱子、王阳明的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丁云鹏《三教图》师:中国古代史上曾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

高中历史 第4课《宋明理学》教案1 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4课《宋明理学》教案1 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4课《宋明理学》教案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岳麓版高中历史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教案重庆外国语学校王文君课程基本信息【课程标准】列举宋明儒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上课对象是鲁能巴蜀中学高一年级的理科生。

本课是高二历史的内容,所以学生可能对儒学的基本发展历程了解不够深入。

同时,宋明理学作为一堂哲学史课程,自身知识难度大,哲学概念多,内容相对枯燥,但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儒学产生和发展的大致历程,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理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对于学习哲学史具有一定的优势。

【教学目标】通过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及其思想发展脉络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如〝二程〞、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分析宋明理学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宋明理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了解中国古代的优秀思想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宋明理学的内容。

【教学难点】对哲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比如〝理〞、〝心〞、〝格物致知〞、〝发明本心〞、〝致良知〞。

【教法学法】教法:讲述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督促同学们整理预习导学案。

通过呼应危机应对部分横渠四句,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检验理学是否完成了张载的目标。

总结升华1.以古鉴今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的过程能够为我们今天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提供哪些借鉴?2.总结陈述引用钱穆的话做总结。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对外来文化既要包容、吸取精华,又要坚持自身文化的主体性。

通过最后的总结陈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详案】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宋明理学»。

必修3第4课宋明理学教学教案优秀教学案例(岳麓版)

必修3第4课宋明理学教学教案优秀教学案例(岳麓版)
2.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和特点。
3.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4.教师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我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在掌握宋明理学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一系列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深入思考宋明理学的历史地位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我希望让学生在掌握宋明理学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明理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历史背景,掌握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代表人物。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宋明时期的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历史氛围。
2.引导学生关注宋明时期的社会背景,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学习宋明理学做好铺垫。
3.向学生介绍宋明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对宋明理学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天理”说、“格物致知”说、“知行合一”说等。
2.分析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如朱熹、王阳明等,阐述他们的思想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宋明理学在伦理道德、政治制度等方面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事例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弄清宋明理学家的主要思想,比较分析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以文字材料或历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宋明理学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讨论如何看待宋明理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三、教学难点: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长期混战与分裂,使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与巩固。

理学大师呼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在他们的努力下,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一场重忠孝,讲廉耻,扬气节的儒学复兴运动由此产生。

这是一场容纳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道德伦理规范与完善个人的自我修养方法。

它绵延七百余年,以理学传统传入并影响了日本、朝鲜及东南亚。

它将儒家思想不仅渗入每一个中国人骨髓血液与潜意识中,而且对当代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影响。

(二)讲授新课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信仰出现危机感,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

随着政治稳定三教相互渗透,彼此调和逐渐趋向合一。

儒家强调人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

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

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

佛家强调解脱。

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

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
1.程朱理学
理学的创始人是北宋的程颢、程颐等人,至南宋时,朱熹为集大成者,统称为“程朱理学”。

1)“理”,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什么东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是天下万物永恒普遍原则。

它体现在社会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

2)要通过“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通。

3)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人欲”。

4)朱熹参考二程学说,将四书五经编辑成《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奠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
陆九渊,南宋理学大师。

提出“心即理”之说。

他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主张“心”和“理”是永久不变的,以此证明一切封建的道德教条都是人心所固有的,是永恒不变的。

他还认为,人们要了解、认识客观事物,只要悟得本心就可以了,甚至连书都不必多读。

于是提出“六经皆我注脚”的说法。

为了维护封建的伦理道德,陆九渊号召人们“存心”而“去欲”,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与朱熹格物致知有分歧,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封建统治提供理论根据的,反对人民为改善受压迫的处境去同封建统治者进行斗争。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理学大师。

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即本心和良知即是理,天理本在
人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需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

强调加强自我修养,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不同之处?
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2、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三)巩固小结: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

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

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履之中。

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系。

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四)课堂练习:课后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我测评
板书
第4课宋明理学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
代表人物1.程朱理学
主要思想主张
代表人物2.陆王心学
主要思想主张
消极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积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