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笔记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篇一】一、孔子與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魯國人,“三家一創”;《詩》《書》《禮》《易》《春秋》和《樂》2、學說:①政治學說:A、“仁”(仁者愛人)B、“禮”(“克己複禮”)C、“為政以德”②哲學觀點(天命觀,畏天命):“敬鬼神而遠之”③教育思想:“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當仁不讓於師”3、歷史地位:①所宣導的儒家思想被後人發揚光大,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具有重要的影響。
③後人整理孔子言行為《論語》,尊孔子為聖人,曆世景仰。
(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學派創始人;《道德經》2、學說:①哲學思想:A、“道”是萬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辯證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對立的,並可互相轉化;②政治學說:“無為而治”3、歷史地位:①是中國哲學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②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一)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1、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大變革是百家爭鳴出現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會變革時代,造成思想和言論的空前自由3、私學興起,教育相對普及,培養了大批人才4、動盪的兼併局勢,各國君主都想稱霸爭雄,所以竟相禮賢下士、招攬人才(二)儒家:孟子和荀子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學說B性善說C義利觀:養浩然之氣;先義後利、捨生取義;②歷史地位:A《孟子》成為四書之一B他被稱為“亞聖”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惡論C政治思想:“以禮為主,禮法並施”②荀子思想的歷史地位A、被視作儒家異端B、唯物思想在中國哲學上具有深遠影響(三)墨家1、墨子:墨家學派的創始人2、墨家思想:①兼愛②非攻③尚賢、尚同尚力、節用、節儉3、墨家思想歷史地位①代表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②戰國一度成為顯學,之後不被重視(四)道家1、莊子與道家2、莊子的思想:“齊物”“逍遙”天與人“不相勝”(天命觀)(五)法家1、韓非與《韓非子》2、韓非的思想:①法、術、勢相結合,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②今必勝古、主張變法革新3、法家思想的歷史地位①在當時適應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岳麓版【加载中】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课孔子与老子主要内容:(1)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政治主张:为政以德;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
(2)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其哲学中有辩证法思想(最有价值);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
一、孔子的学说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人称他为:“圣人”。
2、▲思想主张:(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进步性)和“礼”(保守性)。
其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2)政治主张:提倡“为政以德”。
(3)哲学思想: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4)教育思想:①办学思想/教育原则:“有教无类”→贡献最大②教学方式:“因材施教”(③学习态度:学与思结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坚持正确意见,“当仁不让于师”)3、影响: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经过发扬和改造,逐步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附:“礼”的实质: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西周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度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有关书籍《论语》儒家思想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二、老聃与《道德经》1、生平:春秋时期,思想家、道教学派创始人2、思想学说:(1)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2)辩证法思想→贡献最大,最有价值(3)政治思想:倡导“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保守性3、影响: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索宇宙本源的哲学家,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附:道家学派主要人物:老子、庄子。
《道德经》又称《老子》“天法道,道法自然”→客观唯心主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要内容:(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战国时期的孟子,“仁政”是其政治思想核心;主张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并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笔记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第一课孔子与老子一、孔子(春秋儒家学派创始人)1、思想内容:(1)政治:A、(核心)仁(仁者爱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核心)礼(克己复礼)→“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C、为政以德(2)哲学(鬼神观):敬鬼神而远之(体现出孔子着重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2、评价:(1)在当时,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2)对后世,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
二、老子(春秋道家学派创始人)1、思想内容:(1)哲学:A、“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B、“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出老子着重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C、辩证法思想(老子思想的精华)(2)政治:无为而治(老子消极思想还包括小国寡民和愚民政策)2、评价:(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
(2)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背景:1、经济:(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1)、铁器、牛耕的应用,生产力提高(2)、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1)、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开始瓦解到崩溃(2)、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中出现统一趋势(3)、封建地主阶级兴起,要求政治经济权力;(4)、各国争相改革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3、思想:礼崩乐坏,私学兴起、重视人才、士阶层兴起。
(可见,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发展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
)二、诸子百家的思想(一)儒家:A、仁政学说(政治思想的核心)(继承孔子),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影响:继承发展了孔子学说,《孟子》被当做经典,尊为“亚圣”,仅次于孔子。
历史必修三岳麓版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岳麓版知识点总结一、唐代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1. 唐代的政治制度唐代建立了官僚制度,大臣由皇帝任命,地方官员由中央官员和地方长官推荐,严格执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
此外,还建立了州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 唐代的政治思想唐代盛行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强调“道法自然”,儒家思想对唐代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唐代的经济、文化和社会1. 唐代的经济唐代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村人口增加,城镇商业也日益繁荣。
对外贸易得到了发展,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2. 唐代的文化唐代文化繁荣,文学艺术、科技学术都得到了发展。
玄奘的西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王维、李白等人的诗词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 唐代的社会唐代的社会分为官僚士大夫、士族、平民和奴隶等阶层。
在社会道德上讲究礼乐道德教育。
三、唐朝的政治制度变革和瓦解1. 唐朝的政治制度变革唐朝晚期,节度使、藩镇的割据现象日益严重,中央政权的衰弱导致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他们逐渐取代了中央政权的地位,使唐朝的政治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变革。
2. 唐朝政治制度的瓦解唐朝末年,节度使、藩镇割据日益扩大,导致唐朝政治制度的瓦解。
同时,安史之乱也加速了唐朝政治制度的瓦解。
四、唐宋转折期的政治与文化1. 唐宋转折期的政治唐宋转折期的政治上出现了大规模的割据现象,甚至引发了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
宋朝建立后,建立了“宋朝”;地方政权,加强中央集权。
2. 唐宋转折期的文化唐宋转折期的文化,儒家思想逐渐转变为理学,强调“格物致知”,渐渐超越了传统的程朱理学。
五、北宋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与发展1. 北宋初期的政治变革北宋初期,政治上实行了“靖康之乱”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地方统治。
2. 北宋初期的经济变革北宋初期的经济,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商业的发展,加强了对外贸易。
3. 北宋初期的文化发展北宋初期的文化在儒学方面得到了深入发展,陆象山、朱熹等在理学上有了很大的成就。
必修三历史知识点归纳岳麓版

必修三历史知识点归纳岳麓版麓版是教科书版本中的一种,那么同学们在学习必修三的历史有想过岳麓版的历史吗,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必修三历史知识点归纳岳麓版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必修三历史知识点归纳岳麓版(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一、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 “仁”(仁者爱人); B. “礼”(“克己复礼”);C. “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礼”的观念,德治)(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 “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 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无事取天下”。
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文化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
3、(政治)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课堂笔记】岳麓版历史必修3第14课 启蒙运动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创立民主共和国,人民主权。
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德意志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等三部
人不是他人的工具,应当以人为本;人是一切发展过程的最终价值取向;不赞成为了自由进行暴力革命;平等也只有法律的平等而没有经济的平等。
③对人文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④对中国: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促进辛亥革命的发生;推动新文化运动的产生。
8、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异同点:
相同点:(1)都是人文主义的发展,注重人的价值,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
(2)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不同点:(1)背景:前者产生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后者产生于17-18世纪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2)方式:前者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宗教外衣;后者摆脱宗教束缚,公开向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挑战;
(3)领域:前者集中在文学艺术领域;后者指向思想政治领域;
(4)核心:前者是人文主义;后者是理性主义。
(5)影响:前者推动自然科学发展,引发宗教改革;后者打击专制世俗统治,引发资产阶级革命浪潮。
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点:
①崇尚理性: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
②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③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和法治;
④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
不同点: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伏尔泰倡导君主立宪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卢梭阐述了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康德对启蒙运动做了经典的总结。
【课堂笔记】岳麓版历史必修3第14课启蒙运动
【马平·课堂笔记】岳麓版历史必修3第3课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课堂笔记】岳麓版历史必修3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1、汉初的黄老之学社会背景:①经济:经济残败,百业待兴;②政治: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主要内容: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影响:①积极:成为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②消极:政治上君无为而臣有为;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
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①外因:汉武帝时国力强盛,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②内因:儒家学说积极自我调整,出现新的理论体系,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政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②思想: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③伦理观: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有利于汉代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得到汉武帝的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的尊儒措施:①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政治:起用儒生参政;③文化教育: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教授儒家经典。
影响:①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同时限制君权过度膨胀;②教育: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③思想: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延续两千年之久。
④消极: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3、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汉代新儒学继承和发挥了先秦儒学“礼”“仁”“仁政”“民本”思想;同时兼采众家思想之长,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皇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岳麓版)①.doc

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岳麓版)①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学派:老子庄子。
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学派的墨子。
法家学派的韩非子2、孔子及儒学的勃兴•孔子的思想主张:A、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人”、“克已复礼”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包含了民本思想,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氏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兴办私学。
3、孟子的思想主张A、“仁政”E、“民贵君轻”(“民贵”是就百姓在维护统治秩序过程中的作用而言,并非指在政治经济地位上“民”比“君”高贵)C、“性善论”4、荀子的思想主张:A、“仁义”、“王道” B. “君舟民水” C、“性恶论” D、法治(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改造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思想: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全面肯定新儒学的措施。
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兴办太学,在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五经”成为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结果:西汉后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三课)宋明理学•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1、宋朝的程朱理学:北宋时期程颐、程颖二程基本观点:万物皆只是一个理,理是万物的本原(核心);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发挥了孔子“仁”的学说南宋朱熹朱熹的理学内容:“理气论”(客观唯心论):理和气不可分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第一课孔子与老子一、孔子(春秋儒家学派创始人)1、思想内容:(1)政治:A、(核心)仁(仁者爱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核心)礼(克己复礼)→“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C、为政以德(2)哲学(鬼神观):敬鬼神而远之(体现出孔子着重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2、评价:(1)在当时,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2)对后世,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
二、老子(春秋道家学派创始人)1、思想内容:(1)哲学:A、“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B、“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出老子着重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C、辩证法思想(老子思想的精华)(2)政治:无为而治(老子消极思想还包括小国寡民和愚民政策)2、评价:(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
(2)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背景:1、经济:(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1)、铁器、牛耕的应用,生产力提高(2)、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1)、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开始瓦解到崩溃(2)、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中出现统一趋势(3)、封建地主阶级兴起,要求政治经济权力;(4)、各国争相改革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3、思想:礼崩乐坏,私学兴起、重视人才、士阶层兴起。
(可见,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发展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
)二、诸子百家的思想(一)儒家:A、仁政学说(政治思想的核心)(继承孔子),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影响:继承发展了孔子学说,《孟子》被当做经典,尊为“亚圣”,仅次于孔子。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影响:荀子思想取诸子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作为战国时期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家(墨子)1、兼爱:没有等级差别的爱(孔子是有差别的爱)2、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3、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4、尚贤:突破贵族世袭制度,有能则举,无能则下5、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影响: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但战国以后,其思想便不再受重视。
(地主阶级确立了其统治地位)(三)道家(庄子)1、哲学:齐物2、人生观:逍遥→“无所恃”3、天命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四)法家(韩非子)1、政治主张:法、术、势结合,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史观:历史不断发展变化,变法革新→影响: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五)兵家(孙膑)三、百家争鸣的影响1、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艺,自然科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法家思想: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三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黄老之学(汉初)1、原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客观),为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主观)。
2、内容:黄,之皇帝学说;老,指老子学说。
包括治身与治国两个方面。
3、实质:“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4、影响:A、积极: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B、消极: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董仲舒新儒学(代表作:《春秋繁露》)1、背景:(1).经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根本)(2).政治:政治较稳定,但外有匈奴,内有诸侯威胁中央,汉武帝要进一步发展大一统(3).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被统治者所采纳(4).儒学的二重性,既守旧又创新,既维护旧的等级制度,又主张改良政治,在宗法分封制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易于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接受。
2、内容:(1)“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君权天制。
(唯心主义思想)(3)为政以德,以邢辅德。
(4)“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1)积极:①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一件大事。
②政治:儒学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③思想: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确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流地位。
(2)消极:遏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导致思想专制,封闭。
结论:当思想文化适应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时,便容易被统治者所接受,也就能有力推动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活的发展。
第四课宋明理学一、“理”学出现的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潮流出现,并弥漫社会各领域3.儒学体系更新,深受佛道哲学影响4.宋代重文轻武,对学术较少干涉,学术氛围活跃。
逐渐确立理学观念体系。
二、“理”为何物(理学实质: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1、程朱理学(1)思想主张(客观唯心主义):①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②求理的方法:“格物致知”③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特点: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2)地位①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②元朝,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依据的教科书;③明朝初年,程朱理学被统治者大力推崇,巩固其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④学术思想影响海外。
2、陆王心学(1)陆九渊: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②求“理”的方法-----发明本心(反对格物致知)(2)王阳明: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②良知即天理③方法论:“致良知”,即克服私欲,回复良知三、理学的影响1.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几百年发展,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
2.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3.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重点问题突破:△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何异同?1、相同点:①都是新儒学——理学②都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③压抑了人们的自然欲求第五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一、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1、政治:专制统治腐朽,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发生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源)3、思想: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因循死板的八股取士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4、文化: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开阔了一些知识分子的视野5、个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不断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专制,发展商品经济。
不少士人,蔑视礼法,追求个性发展。
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一)李贽(明代晚期——异端)1、思想主张:A、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
B、认为人皆有私,应顺其“自然之性”,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C、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
D、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天理”存在,动摇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2、代表作:《焚书》、《藏书》认识(了解):把矛头直指传统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和反权威的战斗精神,有力的冲击了传统的纲常,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1、王夫之(《读通鉴论》《船山遗书》)思想主张:A:哲学: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思想侧重点)B:经济:工商皆本C:政治:反对君主专制2、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思想主张:A:政治:批判君主专制;认为君臣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师友”;思想侧重点)B:经济:工商皆本影响(了解):对康有为、孙中山等早期资产阶级反对清朝专制统治起到思想指导和鼓舞作用。
3、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思想主张:A:政治:反对君主专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经济:工商皆本C:学术:“经世致用”(思想侧重点)三、评价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潮1、明清时期,宋明理学始终占据官方统治地位。
2、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根植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3、这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第六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中国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认识:促进了欧洲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型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1、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推动欧洲文化普及和推广。
2、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火药传播到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一定作用。
4、指南针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重要条件。
二、其它科技成就(一)天文学分类成就评价天文学天象观测天文学著作天体测量①殷商时代日食的记载世界最早②春秋战国彗星和哈雷彗星的记录③世界最早对太阳黑子的记录战国时期《甘石星经》(甘德、石申)《石氏星表》世界最早星表①东汉张衡浑象仪、候风地动仪②唐代僧一行梁令瓒发明黄道游仪、僧测子午线长度③元代郭守敬制简仪在很长时间内处于世界前列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候风地动仪世界最早测地震方向的仪器;其余领先地位看书(二)数学(三)农学(1)夏朝:《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2)元朝:郭守敬编订《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1281年,颁行比现行公历早三百年。
(四)医学重点问题突破:中国古代科技领先及衰落的原因1、领先原因:(1)根本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2)政府重视:统治阶级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发展予以重视及相关支持。
(3)技术交流:中国古代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对外交往频繁,古代科技在交流中进一步发展。
(4)主观因素:中国古代著名科学家的个人努力和不懈探索。
(5)文明传承:中华文明是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古代文明,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
2、衰落原因(1)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发展缺少足够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