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小耳朵听一听

合集下载

幼儿园小班科学《小耳朵听一听》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小耳朵听一听》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小耳朵听一听》教案
一、绪论
1.1 教学背景
•所属年龄段:3-4岁
•课程名称:《小耳朵听一听》
•课程性质:科学类
1.2 教学目的
•帮助幼儿了解声音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2.1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不同声音的辨析
2.2 教学难点
•调动幼儿的多感官参与
•引导幼儿思考声音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3.1 教学资源
•木制拨浪鼓
•铃铛
•塑料鸭子玩具
•小号哨子
3.2 教学环境
•宽敞明亮的教室
•安静的环境
四、教学过程
4.1 活动一:听声音找玩具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手捂住眼睛,通过听声音的方式来辨认不同的玩具。

4.2 活动二:音乐游戏
•老师用不同的乐器发出声音,让幼儿根据声音的来源猜测乐器。

4.3 活动三:音乐绘画
•老师播放不同的音乐,让幼儿用画笔在纸上描绘出内心对音乐的感受。

五、教学评估
•通过观察幼儿对声音的认知和反应,评估教学效果。

•收集幼儿绘画作品,了解幼儿对音乐的感受。

六、延伸活动
6.1 家庭作业
•让幼儿回家寻找不同声音的来源,并和家人分享。

6.2 参观活动
•带领幼儿参观音乐厅或音乐展览,增强对声音艺术的理解。

七、总结反思
•回顾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的方向。

以上是针对幼儿园小班科学《小耳朵听一听》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老师
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培养幼儿对声音和音乐的兴趣。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小耳朵听一听》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小耳朵听一听》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小耳朵听一听》教学目标通过让学生听音乐、观察听觉盒子,了解人类的听觉器官和一些基本的听觉原理,培养学生的听觉和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音乐欣赏–让学生听《小星星》、《春江花月夜》等不同曲风的音乐,让他们感受音乐的美妙。

2.听觉盒子观察–让学生观察听觉盒子,了解听觉盒子的构造和原理。

3.听力游戏–让学生通过听声音认识一些事物,如声音与物品的对应关系等。

4.唱歌–让学生跟着老师唱儿歌,培养儿童的音乐素养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老师向学生介绍今天的主题——“小耳朵听一听”,并问学生们有哪些地方可以听到声音。

2.老师播放《小星星》音乐,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二、听觉盒子观察1.老师出示听觉盒子,让学生观察听觉盒子的构造;并询问学生们听觉盒子的作用,引导他们初步认识听觉器官。

2.老师模拟发声,让学生通过听觉盒子观察声音的波动。

三、听力游戏1.老师播放一组熟悉的动物叫声,让学生听后猜测出动物的名称,并用自己的话说明该动物会发出什么声音。

2.老师逐个播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声音,例如风铃声、闹钟声等,让学生尽可能地猜测声音所对应的物品名称。

四、唱歌1.老师教授儿歌《小兔彩虹》,先整首儿歌唱一遍,然后让学生一起跟着老师唱。

五、课堂总结1.老师总结讲解一些听力知识,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接触和感知等。

2.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课堂学习的感悟和心得,老师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

教学反思本课是小班科学公开课中的第一节,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难免会有一些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该班学生对儿歌的接受度很高,能够很快地跟着唱,并且表现得很活跃。

而听力游戏环节需要老师多给予一些提示和引导,使学生更快地理解游戏的规则和目的。

同时,本节课节奏紧凑,时间有限,需要对每个环节的时间把握得更加准确。

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老师也要及时的进行调整和处理。

总得来说,本节课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在课堂中能够获得新知识,增强了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小耳朵听一听》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小耳朵听一听》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小耳朵听一听》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耳朵的构造与功能;明确声音是如何传播的;认识耳保护的重要性;2.能力目标:发现声音的来源和方向;倾听他人发言;感知不同乐器的声音;3.情感目标:学习尊重他人的发言,注重环境卫生,保护耳朵。

二、教学内容:1.“小耳朵听一听”。

2.如何发现声音的来源和方向;3.认识不同乐器的声音。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知耳朵的构造和功能,掌握声音传播的原理;2.难点:感知声音的来源和方向,辨别不同乐器声音。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运用幼儿能够理解的语言、形象的造型进行讲述;2.感性体验法:通过激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让他们亲身去感受各种声音来源;3.探究法:由幼儿自行探究感知方向,加深对声音产生、传播的认识。

五、教学准备:1.背景音乐:流行儿歌、小学奥数、民族乐器等;2.实物:耳朵模型、乐器配套图、保护耳朵小广告等;3.其他:小板凳、黑板、板书笔等。

六、教学过程1.热身(5分钟)老师拉上幕布播放乐曲,让幼儿猜测音乐来自哪里,并用收音器放大音乐声。

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听声音来找到音乐的来源。

2.知识讲解(20分钟)(1)耳朵的构造和功能老师利用耳朵模型,让幼儿观察耳朵内部的结构,并讲解外耳、中耳、内耳的构造和功能。

通过图示教育让幼儿理解耳朵的功能。

(2)声音传播的原理通过板书,老师让幼儿看到声音传播的模型,让幼儿了解声音传播的过程和原理,这样也可以理解电视和电影中特别的音效的实现原理。

(3)保护耳朵的重要性老师告诉幼儿,如果长时间接触到强烈的声音会引起听力受损,甚至损坏。

让幼儿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耳朵。

3.感性体验(30分钟)(1)声音的来源和方向老师分发收音器,展示各种声音,让幼儿用收音器找到声音的来源和方向。

幼儿通过聆听声音,向老师报出声音的方向和来源,帮助幼儿提高判断声音方向的能力。

(2)认识不同乐器的声音老师播放不同乐器的音乐,让幼儿猜测是哪种乐器,在帮助幼儿发挥想象和想象力的基础上,培养感知能力,增加幼儿们的音乐知识。

幼儿园《小耳朵听一听》小班科学优质教案

幼儿园《小耳朵听一听》小班科学优质教案

幼儿园《小耳朵听一听》小班科学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领域教材《小耳朵听一听》的第二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声音的产生、传播和辨识展开。

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幼儿用小耳朵去聆听周围的声音,培养他们对声音的敏感度和辨识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

2. 培养幼儿对周围声音的敏感度,能够辨识不同的声音。

3. 激发幼儿探索周围环境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敏感度和辨识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鼓、铃铛、小木鱼等能够发出不同声音的物品。

2. 学具:每人一个纸杯、一根棉签、一张白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走进教室,让幼儿闭上眼睛,用小耳朵去感受周围的声音,如空调声、风扇声、窗外汽车声等。

2. 例题讲解(10分钟)a. 教师拿起小鼓,敲击一下,让幼儿听到鼓声,并解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b. 通过同样的方式,让幼儿辨识铃铛、小木鱼等物品的声音。

3. 随堂练习(5分钟)a. 教师将不同物品的声音录制下来,播放给幼儿听,让他们辨识是哪种物品发出的声音。

b. 让幼儿用纸杯、棉签、白纸等学具,进行简单的声音传播实验。

4. 小组讨论(5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谈谈自己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如何辨识不同的声音。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 声音的辨识小鼓:咚咚咚铃铛:叮叮叮小木鱼:笃笃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用小耳朵去寻找家中的声音,记录下来,并尝试用简笔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2. 答案示例:洗衣机工作时发出的声音、水流声、冰箱压缩机声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声音的认知程度,以便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024版幼儿园《小耳朵听一听》小班科学教案

2024版幼儿园《小耳朵听一听》小班科学教案

幼儿园《小耳朵听一听》小班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的是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材《小耳朵听一听》,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节“声音的产生”和第二章节“声音的传播”。

第一章节通过实例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第二章节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听辨不同的声音,并尝试用语言描述。

2. 引导幼儿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让幼儿能够辨别不同物体的声音,并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鼓、铃、玩具汽车、玻璃杯、水、气球等。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耳朵形状的贴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播放各种声音,如鼓声、铃声、玩具汽车的声音等,让幼儿听辨并猜测声音的来源。

2. 讲解声音的产生:教师通过鼓、铃等教具,展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让幼儿亲手敲打鼓、摇铃,感受声音的产生。

3. 讲解声音的传播:教师将玩具汽车放在地上,让幼儿观察玩具汽车发出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再通过玻璃杯、水、气球等教具,展示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情况。

4. 随堂练习: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回答:“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可以在哪些介质中传播?”5. 小组活动:让幼儿分组,用耳朵贴纸贴在彼此的耳朵上,通过敲打、摩擦等方式产生声音,并观察声音的传播。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振动、介质等关键词。

七、作业设计1. 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收集不同的声音,并尝试用语言描述。

2. 家长引导幼儿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要对本次课程进行反思,观察幼儿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同时,可以组织家长座谈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共同关注幼儿的生长发育。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小耳朵听一听》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小耳朵听一听》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小耳朵听一听》教学目标1.了解人的耳朵结构和功能;2.认识一些常见的声音;3.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感受声音的传递、变化。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课件、木制“小耳朵”模型、音响设备等;2.学生准备:听力好的耳朵。

教学过程一、引入(15分钟)1.向小朋友们问好,了解他们今天的状态。

2.引入今天的主题,让小朋友们想一想,自己是怎么听到老师的声音的?(1分钟)3.让小朋友们集体发出“嘘”的声音,我们一起去捕捉它。

(2分钟)4.观察PPT课件,学习耳朵的基本结构,让小朋友们知道耳朵不止是“小小的耳朵朵”(5分钟)5.制作“小耳朵”模型并介绍其各个部位(耳廓、外耳道、鼓膜、中耳、内耳),让小朋友们动手拿着模型模拟自己耳朵的构造。

(7分钟)二、探究(40分钟)1.模拟各种声音的发出,如:哨子声、话筒声、拍手声等。

小朋友们分别倾听,感受不同的声音。

(10分钟)2.学习声音的传递,将小朋友分为两组,一组贴在墙上,另一组在另一面墙上,一声不响,另一组在墙上敲敲,通过观察两面墙上的反应,让小朋友们认识到声音的传递。

(15分钟)3.学习声音的变化,老师播放几段不同的声音,让小朋友辩认出来,比如“电话铃声”、“汽车喇叭声”等。

并请同学尽量模仿这些声音。

(15分钟)三、总结(5分钟)1.请一位同学向大家描述一下自己的耳朵和声音的传递方式。

(2分钟)2.老师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让小朋友们围成一圈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声音。

(3分钟)教学反思1.本教案围绕“小耳朵听一听”这一主题展开,从耳朵的构造到声音的传递、变化,通过多个环节进行互动交流,增强小朋友们的学习兴趣。

2.为让小朋友们更好地认识耳朵,制作了小耳朵模型,让小朋友们自行探究耳朵的构造,这种方式让学习更加具象化,也增加了小朋友们自信心和参与感。

3.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教师需要在引入和探究阶段多讲故事和引导,帮助他们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同时,应该注意小朋友们的心理和身体特点,因地制宜,不应过于强求完美,而是平衡好知识及趣味性的协调关系。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小耳朵听一听》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小耳朵听一听》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小耳朵听一听》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活动,幼儿能够:1.了解人类的听觉系统和耳朵的构成;2.能够识别不同的声音,并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这些声音;3.培养幼儿的听觉敏感性,增强发现和区分声音的能力;4.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与小组成员一起完成任务。

教学内容1.导入活动:教师为幼儿播放一段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如:儿童歌曲、妈妈唱歌、雨声等,并引导幼儿跟随节奏或歌词一起动手做个动作,如:拍手、跳舞、摇摆等,亲身感受声音对身体的影响。

2.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幼儿通过看、摸、感受等方式,了解耳朵的位置和构造。

并让幼儿对耳朵进行简单的图画绘制或模型制作。

3.学习活动:教师播放不同的声音,并让幼儿听取,进行分类和描述。

如:汽车声、鸟叫声、风声、钟声等,并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4.小组合作:教师让幼儿分组进行游戏,在教室内某一处发出声音,其他小组成员听取声音的方向,前往发声点的标记处,完成任务。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活动1.教师播放一段动听的儿童歌曲;2.教师引导幼儿一起拍手、跳舞,并与课堂上其他幼儿互动合作。

步骤二:引导探究1.教师通过图片、模型等方式,让幼儿看、摸、感受耳朵的位置和构造;2.让幼儿用简单的图画或模型制作属于他们的耳朵。

步骤三:学习活动1.教师播放不同的声音,并让幼儿听取,并分类描述(如:动物叫声、交通工具运转声等);2.引导幼儿表达自己对不同声音的感受和体验。

步骤四:小组合作1.将幼儿分组;2.在教室特定位置(如靠墙角落)发出声音(如拍手),其他小组成员听取声音的方向,前往发声点的标记处完成任务。

教学评价1.学生能否发现和区分不同声音;2.学生是否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声音;3.学生是否能合作完成任务。

教学拓展1.可以让幼儿参观音乐教室、乐器展览等,加深对声音和乐器的感受和理解。

2.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参观动植物园,了解更多关于动物叫声、食物链等知识。

幼儿园《小耳朵听一听》小班科学教案

幼儿园《小耳朵听一听》小班科学教案

幼儿园《小耳朵听一听》小班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声音的世界》中的第三节《小耳朵听一听》。

详细内容包括:引导幼儿认识耳朵,了解耳朵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幼儿倾听周围环境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耳朵的基本结构,知道耳朵的作用。

2. 培养幼儿倾听周围环境的能力,提高观察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耳朵的作用,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重点:认识耳朵的基本结构,学会倾听周围环境的声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耳朵模型、图片、小鼓、铃铛、小木棍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物品,引导幼儿关注耳朵。

2. 讲解:介绍耳朵的基本结构,讲解耳朵的作用,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一组用小鼓、铃铛等物品制作简单的乐器,让幼儿感受声音的产生;另一组用耳朵模型和小木棍进行传声游戏,体验声音的传播。

4. 随堂练习:让幼儿用画纸、彩笔等学具,画出自己认识的耳朵,并在画纸上写上耳朵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1. 《小耳朵听一听》2. 内容:(1)耳朵的基本结构(2)耳朵的作用(3)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物品,找一找有哪些物品可以发出声音,并记录下来。

2. 答案:示例:门铃、电话、闹钟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耳朵的作用,培养倾听周围环境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思考,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声音,如:交通工具、动物叫声等,培养他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同时,鼓励幼儿与家长一起参与实践活动,增进亲子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3.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与广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小班教案小耳朵听一听(小班科学)
活动目标:1、根据物体在容器中摇动时发出的不同声音来判断物体名称,发展听觉分辨力。

2、通过自制响罐,感受声音产生的有趣,培养幼儿参与探索活动的兴趣。

重点:根据物体在容器中摇动时发出的不同声音来判断物体名称,发展听觉分辨力。

难点:给罐子装入多少物品,响罐该如何密封。

活动准备:各种易拉罐、空瓶子、纸盒等,小石子、弹珠、硬币、豆子等晃动易发出声响的物品,胶带纸。

活动过程:
1、出示响罐,引起幼儿的兴趣。

出示制作好的装有沙子与弹珠的易拉罐两只,晃动罐子,请幼儿倾听,根据声音的不同,来判断罐子中装的是什么?
2、观察教师提供的制作材料,了解其特点及功用,尝试制作响罐。

教师重点指导:给罐子装入多少物品,响罐该如何密封。

教师与幼儿一起制作响罐。

3、猜响游戏
集体猜测,听一听响罐里装的是什么?进行分类。

根据响罐声音的细微差别,对装入物品多少进行排序。

自由结伴,根据晃动的声音互猜罐子中装的是什么?
4、用响罐为曲子伴奏。

教师先用响罐示范一遍伴奏,让幼儿欣赏。

幼儿与教师一起用响罐为曲子伴奏。

幼儿园教案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