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学期语文笔记完整版
七上 语文 笔记整理

2.文章琐事琐记,夹叙夹议,行文舒卷自如,叙述看似平淡,出语看似平静,感情却表现得真挚、亲切、炽热,意味深长.
首次捧起鲁迅的《朝花夕拾》,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七里香》
不详
台湾画家作家
4紫藤萝瀑布
宗璞
1928生
不详
《红豆》
不详
★5童趣
沈复
1763生
江苏苏州
《浮生六记》
清代文学家
6理想
流沙河
1931生
四川金堂
《故园六咏》
当代诗人
7短文两篇
张晓风
周素珊
1941生
不详
江苏铜山
广东中山
《地毯的那一端
《故国梦重归》
十大散文家
不详
8人生寓言
周国平
1945生
上海
《人与永恒》
《第三军团》
国际儿童读物
23散步
莫怀戚
1951生
汉族
《家园落日》
作家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会员
24散文诗两首
泰戈尔
冰心
1861-1941
1900-1999
印度
福建长乐
《飞鸟集》
《繁星》
文学家
著名作家
★25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
403-444
江苏徐州
《世说新语》
南朝宋文学家
26皇帝的新装
初一上册语文重点笔记

初一上册语文重点笔记一、古文观止•《论语》:本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言行的记录,集中体现孔子的伦理和教化思想。
•《孟子》:本书作者为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内容围绕仁义礼智的观念展开。
•《文心雕龙》:本书为南朝齐人刘勰所著,主要通过《文心雕龙》阐述修辞方法的理论和习作的技巧。
二、词语基础•系动词:表示主语的属性、状况、特征的动词,如是、似、剧烈等。
•形容词:表示名词或代词的性质、特征或状态,如美丽、聪明等。
•形容词补语:补充说明主语的属性、状况或特征的词语,如很漂亮、非常聪明。
三、文言文阅读•《岳阳楼记》:作者张悦,内容描写岳阳楼风景,以抒发对故乡的乡愁和思念之情。
•《论语选》:摘选了孔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包括仁、义、礼、智等方面的教化思想。
•《孟子选》:摘录了孟子的部分重要著作,包括孟子的仁政思想和教化理念等内容。
四、现代作文写作•议论文:辩证性强,旨在让读者看到问题的各个方面,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记叙文:以故事的形式叙述事件,注重情节的安排和叙述技巧的运用。
•说明文:解释性强,注重逻辑严谨,通过分析或解释来阐述问题。
五、诗文鉴赏•《春晓》:作者孟浩然,描绘了清晨的景色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向往。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描绘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对人生历程的总结和心灵的想象。
•《静夜思》:作者李白,描绘夜晚寂静的景象和对亲人的眷恋之情,表现了孤寂和渴望之情。
总结初一上册语文学习主要集中在古文观止、词语基础、文言文阅读、现代作文写作和诗文鉴赏等方面。
通过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诵读,可以提高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通过学习现代作文写作和诗文鉴赏,可以拓展思维和提高审美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细心体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以上是初一上册语文的重点笔记,希朥能对您有所帮助。
语文七年级上课文重点归纳笔记(人教版)

七年级上语文重点总结第一单元阅读 1 春/朱自清学会(明喻、暗喻、借喻)朗读的重音和停连2 济南的冬天/老舍学会“比拟”的手法(拟人、拟物)3* 雨的四季/刘湛秋掌握名词的用法(人、事物、抽象事物、时间、方位)4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 曹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次北固山下/王湾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体会组词和音调的韵律,借物喻景,抒发情怀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写作需要静下心来,仔细观察,从小处入手,别怕麻烦,而且要不断尝试,手感是需要慢慢练习的,爱上生活,爱上写作。
第二单元阅读 5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在细节中体会亲情的力量,亲情可以融化一切苦难6 散步/莫怀戚普通的情感也可以写出不同的味道,词义和语境运用好可以让文章变得闪亮、有活力和生气。
7* 散文诗二首金色花/泰戈尔荷叶·母亲/冰心散文,注重的是韵律,清新,两位作者来自两个国度,却有共通的一些元素—借物抒情。
8《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敬辞类令令尊、令堂、令郎、令爱惠惠顾、惠存、惠赠垂垂问、垂询、垂念、垂爱赐赐教、赐复高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邻贤贤弟、贤侄奉奉送、奉还、奉劝、奉陪其他久仰、劳驾、赏光、赏脸、贵姓、贵庚、大作、大驾谦辞类家家父、家严、家君、家母、家慈舍舍弟、舍妹小小弟、小儿、小女、小店愚愚兄、愚见拙拙作、拙著、拙见敝敝人、敝姓、敝校鄙鄙人、鄙见其他寒舍、见教、见谅写作学会记事记事四部曲:起因→出现矛盾→解决矛盾→结局(注意细节描写,加入自己的感情)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交友之道(管鲍之交、割席断交)学会自我介绍第三单元阅读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学会衔接和过渡,描写事物分别从味觉、听觉、视觉入笔,学习领会排比句的作用,抓住内容的中心。
10* 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学习动词的特点:a可能、应当b动作趋向的词(上、过、到、上来)c表示判断:是11《论语》十二章学习古文的含义,包含的成语;掌握同义词的定义,并学会区分不同点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练习写作,通过看人物的肖像,找面部独特的特点(五官、表情、神态等),学会写与人在一起相处的小故事,练习写自己喜欢的偶像。
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堂笔记一、《春》1. 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2. 词语解释-朗润:明朗润泽。
-酝酿:原意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卖弄:炫耀。
-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应和:(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
-烘托:陪衬,使明显突出。
-抖擞:振作。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这里比喻姿态优美。
3. 段落分析-第一部分(1):盼春。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急切盼望之情。
-第二部分(2-7):绘春。
分别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个方面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
-第三部分(8-10):赞春。
运用三个比喻句,分别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
4. 写作特色-语言优美,生动形象。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文章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结构展开,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作者在描写春天的美景时,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文章的意境更加深远。
二、《济南的冬天》1. 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现代著名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2. 词语解释-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温晴:温暖晴朗。
-安适:安静而舒适。
-肌肤:肌肉和皮肤。
-秀气:清秀。
-绿萍:植物名,又名满江红。
-水藻:生长在水里的藻类植物。
-贮蓄:储存,积聚。
-澄清:清亮。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3. 段落分析-第一部分(1):总写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
-第二部分(2-5):分别描写济南冬天的山和水。
-第三部分(6):总结全文,点明济南冬天的美。
4. 写作特色-抓住特征,描绘细腻。
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笔记

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笔记一、第一单元1. 重点字词读准字音朗润(rùn):明朗润泽。
酝酿(yùn niàng):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窠巢(kēcháo):鸟兽昆虫的窝。
卖弄(mài nong):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喉咙(hóu lóng):咽喉。
应和(yìng hè):(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
嘹亮(liáo liàng):(声音)清晰响亮。
烘托(hōng tuō):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静默(jìng mò):寂静;没有声音。
风筝(fēng zheng):一种玩具,在竹篾等做的骨架上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
抖擞(dǒu sǒu):振作;奋发。
健壮(jiàn zhuàng):强健。
理解词义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繁花嫩叶:花儿繁茂叶子嫩绿。
形容美好的春色。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这里比喻姿态优美。
2. 文章结构盼春:开篇点题,表达对春的盼望之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绘春:春草图:“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偷偷地”写出了小草不经意间生长出来的情态,“钻”字表现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春花图:从色(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味(花里带着甜味儿)、态(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等方面描写春花,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春风图:“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从触觉(抚摸)、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各种花的香)、听觉(鸟儿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等方面描写春风。
初一语文知识点归纳及学习笔记(全)

初一语文知识点归纳及学习笔记(全)初一语文课程涵盖了多个单元和章节,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主题和学习目标。
以下是初一语文每一节课的知识点大全,以及重要的学习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第一学期:一. 第一单元:认识自我知识点:自我介绍、个人特长、兴趣爱好、理想追求等。
文本阅读:《我的自画像》、《我的爱好》等。
学习笔记与要点:1. 自我介绍:学习如何简洁明了地介绍自己,包括姓名、年龄、兴趣爱好、特长等。
2. 个人特长:思考并记录自己在学习、体育、艺术等方面的特长,以及如何发挥这些特长。
3. 兴趣爱好:列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如阅读、绘画、音乐、运动等,并思考这些爱好对自己的影响。
4. 理想追求:思考自己的理想和未来职业方向,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做的努力。
5. 自我评价: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自己。
6. 成长经历:回顾自己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记录一些重要的成长瞬间和感悟。
二. 第二单元:家庭亲情知识点:家庭成员、亲情故事、家庭责任等。
文本阅读:《我的家》、《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等。
学习笔记与要点:1. 家庭成员: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父母、兄弟姐妹等,以及他们在家庭中的作用。
2. 亲情故事:收集并整理一些关于亲情的感人故事,体会故事中蕴含的深厚感情。
3. 家庭责任:思考自己在家庭中应承担的责任,如照顾弟妹、分担家务等,以及如何履行这些责任。
4. 亲子沟通:学习如何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同时倾听父母的建议和意见。
5. 家庭氛围:探讨如何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以及自己在其中的作用。
6. 感恩父母: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学会珍惜他们的付出和关爱。
三. 第三单元:校园生活知识点:学校环境、师生关系、同学友谊等。
文本阅读:《我们的校园》、《一堂有趣的课》等。
学习笔记与要点:1. 学校环境:了解学校的历史、地理位置、建筑风格等,以及学校环境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2. 师生关系:探讨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老师,向老师请教问题,同时关心同学,互相帮助。
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笔记归纳

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笔记归纳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笔记归纳第1课在山的那一边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痴chī想诱yòu惑喧xuān腾点拨:不要把诱误读成xiù。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huàn)幻想(shùn)瞬间(níng)凝成3.解词。
(1)隐秘:隐蔽,不外露。
(2)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4.诗中的山指的是困难、挫折,海指的是理想、信念。
二、重点句子1.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2.--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三、文学常识1.《在山的那边》的作者是王家新2.从表达方式和内容看,诗歌分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三种,《在山的那边》属于哲理诗。
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啜chuò泣纳罕hǎn峭qìao壁目眩xuàn颤chàn抖闷mēn热屡lǚ次。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训(jiè)诫瘦骨(línxún)嶙峋小心(yìyì)翼翼(sǒng)耸立3.解词。
(1)纳罕:惊奇,诧异。
(2)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二、重点句子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点拨:本句是主旨句,含义深刻。
)三、文学常识《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
第3课生命生命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擎天撼hàn地糟蹋zāotà庸碌lù小憩qì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āo)骚扰(gū)辜负3.解词。
(1)擎天撼地:形容力量巨大。
(2)肃然起敬:由于受感动而产生恭敬和钦佩之情。
(3)庸碌:形容人平庸,没有作为。
(4)应许:答应。
二、重点句子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笔记一、《春》1. 作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
2. 主要内容-全文围绕一个“春”字,依次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把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3. 重点语句赏析-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运用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急切盼望之情。
-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和“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动态,表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嫩嫩的,绿绿的”从颜色和质地方面写出了小草的鲜嫩可爱。
-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的色彩艳丽。
-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引用诗句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的温暖柔和。
4. 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春天景色的细致描绘,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济南的冬天》1. 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现代著名作家,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其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语言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
2. 主要内容-文章以“温晴”为主线,先总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然后分别描写了济南的山和水,展现了济南冬天的独特魅力。
3. 重点语句赏析-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老城以人的动作和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城在冬天的宁静和舒适。
-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山比作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山对济南的呵护,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暖。
-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上学期语文笔记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初一上学期笔记第一单元《为你打开一扇门》一.题解“为”字引出行为的对象——“你”,从中寄寓着作者的一片诚意和良好愿望。
你——青少年。
门——比喻文学之门。
表面意思是:为青少年打开某一领域的入口,深层意思是:让青少年由此登堂入室,领略文学领域的无限风光。
这个题目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设置了悬念,又非常醒目,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生动形象,新颖别致!二.文章思路:议论大门——初始大门——打开大门三.结构内容:第一部分:(1、2段),由门谈起,引起话题。
为下文亮出文学这扇大门蓄势。
第二部分:(3、4段),论述打开文学之门的重要意义。
第三段:由“无数”转到“一扇”,点明这一扇门是“文学”之门。
第四段:简要阐述文学的特征、内涵、功能以及文学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第一句:阐述文学的特征;第二到四句:阐述文学的内涵;第五到八句:阐述文学的功能;第九到十三句:阐述文学与现代人的发展的关系。
第三句:排比,比喻,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优秀文学作品同历史和时代之间的密切关系,比喻和排比结合,具有不同寻常的表达效果。
第五句:排比和反复结合,又大处到小处,从社会到自我,层层切近。
第七句:排比,充分表现了文学作品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阐述了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第十句: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所以,不读文学作品,即使他学历再高,他的文明程度和品德修养也不会高,他的感情世界也不会丰富,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第十二句:概述了文学对人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部分:(5),激励人们走进文学的大门,收束全文。
四.文章写法1.运用比喻,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2.亲切的语气,真挚的情感《繁星》一.层次结构1.写从前在家乡观星的情景2.写三年前在南京观星的情景3.写如今在海上观星的情景4.写有一夜在船上观星的情景二.主题思想本文围绕“繁星”,状写了“我”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
三.写作特色1.由实到虚,虚实结合。
例如第三段,一共十句话。
前三句主要写海上每晚观看繁星的夜景,从第四句开始主要写“我”在舱面上仰望星空产生的种种奇妙的感受,从而反映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例如第三段中的5句是比喻,6句是排比,依次从触觉、听觉、幻觉三个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7句是拟人。
3.思路清晰。
第三段的思路是:仰望(1—4句)——欲睡(5—8)——沉睡(9—10)四.练习二1.甜蜜、温馨,侧重于表达对星天的依恋之情2.亲密、投机,侧重于表现与星星的伙伴只情3.惬意、信赖,侧重于表现与星星的知心之情五.句子理解1.“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因为作者当时很年轻,充满幻想充满朝气,所以他在微笑的星光中,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2.“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跑”字既写巨人星座的形状,又暗示了船在前行,又表露了作者涌动的激情;“看”字呼唤读者,感情上与读者直接交流,更能引人注意。
“呢”字表现动作正在继续,显得更加生动。
《冰心诗四首》《母亲》:歌颂了母爱的博大无边、伟大无私,把母亲是人生惟一可靠的心灵避难所这种感情,凝练得更加鲜明、深刻。
《纸船》1.第一节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为感情的喷发作了铺垫2.第二节写纸船的去向,都不符合诗人的心愿,但是诗人希望它飘到什么地方去却没有明白说出,造成悬念3.第三节翻出新意,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点明那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
结尾把实的物象和虚的物象,把眼前实的意境与想象的母亲梦中的情景巧妙地融合起来,是全诗的高潮。
两首诗歌的区别:前者主要是一种童稚期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而后者则是步入青年以后对母爱的怀念和依恋;前者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后者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
《成功的花》1.“惊羡”比“羡慕”多了一层惊叹的意味,更能衬托成功之花的明艳,也更能表现人们对成功之花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不够理解。
2.这首诗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并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而要了解在这成功的后面所蕴含着的艰苦努力,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这才是更重要的。
3.诗人用花的“明艳”比喻人们事业的成功,荣誉的夺目。
《嫩绿的芽儿》1.这首诗歌咏的是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
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
2.作者运用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抓住了芽、花、果的色彩特征,用“嫩绿”“淡白”“深红”三个词形象地进行了描绘。
3.嫩绿:显示着健壮、旺盛和朝气,淡白:蕴含着朴素、纯洁,不追求外表的华丽,深红:象征着丰硕、甜蜜和美丽。
4.三节诗之间按内容来说是递进关系,“芽儿”“花儿”“果儿”的顺序暗指果树从抽芽、开花到结果的生长过程,它们说的话不能互换,因为与各自的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芽儿”需要健康发展,正如青年需要学习、提高,使自己成才。
一旦开出花儿,不是要孤芳自赏,而是要装点大地,有如青年要以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社会注进旺盛的活力。
最终结成果儿,又如青年要甘于以牺牲精神为社会创造巨大业绩,使人生更显辉煌。
5.课后联系一:诗人巧妙地借前一个“躲”字引出第二个“躲”字,这种自然的联想与巧妙的类比,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也讴歌了母爱的温暖、伟大。
总结:前两首诗是对母爱的歌颂,后两首诗的主题是勉励青年人珍惜青春,努力奋斗,积极奉献;前两首诗是抒情短章,以情感人,后两首诗是哲理小诗,以理明人。
四首诗都出现了“物”,或托物寓情,或借物言理,这是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
《郑人买履》1.翻译。
郑国有个想要购买鞋子的人,先自己量好脚的尺寸并将尺寸放在座位上,到去集市时却忘了拿那尺寸,已经选好了鞋子,却(发现忘记带尺寸了),就说:“我忘记拿尺寸了。
”回家去拿尺寸。
等到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罢市(散了)了,终于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愿相信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结构:第一层:叙述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
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揭示出郑人固执、迂腐的心理。
3.寓意: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刻舟求剑》1.翻译: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船已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2.结构:第一层:叙述了楚人丢失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二层:议论,结束全文。
3.寓意: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4.两则寓言都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第二单元《安恩和奶牛》一.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二.文章结构、人物形象:第一部分:(1—2),写集市上安恩老太太的外貌和她的奶牛。
安恩:生活简朴,不富裕年纪老迈,干活麻利认真、勤劳,过得有尊严热爱生活、安闲平静她的神态,反映她的安闲和从容。
奶牛:毛色鲜亮高贵的纯种瑕疵很少产奶丰富牛角美丽健壮结实成熟到可以屠宰的地步——正面描写集市上有很多人关注奶牛,询问价钱——侧面衬托(这是一头好奶牛)对主人很亲昵。
伏笔:她牵着那条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
说明安恩不是来卖奶牛的,她并没有炫耀她的奶牛。
也设置了悬念。
第二部分:(3—结尾),写集市上贩子和屠夫们对安恩产生误会,安恩说出了事情的真相。
1.有四个人想买安恩的奶牛,安恩都拒绝了。
1.辎铢必较的人——2.穿血迹班驳的罩衫的屠夫——3.死乞白赖的人——4.来过一次又折回来出大价钱的人2.阅读第3-19小节,通过对安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描写,说说你对安恩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她把奶牛当作自己的同类,重视奶牛的情感需要和精神需求,把尊重生命做到了极致,展现出高贵的人性之美。
三.小结1.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2.设置悬念,构思巧妙。
3.心灵启迪:我们对待动物不能只给他们物质上的给予,也应该给他们精神上的关怀。
四.概括情节:一天,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
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
《往事依依》一.课文内容:第一段: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开启下文。
第二段:回忆小时候看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历其境。
第三、四段:回忆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
第五段:回忆两位国文老师诵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印象。
第六段:回忆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
第七段:收束全文,往事依依,催我奋进。
二.第三段: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
“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
“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与“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了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第四段:详细描绘读《千家诗》益智怡情,给“我”的生活带来浓郁情趣。
第五段先总写,再写两位国文老师讲课的生动场景及对“我”的熏染。
最后作结,再次强调当年两位国文老师讲课情态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之深。
三.两个国文老师讲课的异同:同: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诗词的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异:第一个是国文老师,第二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讲课的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状第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晃,第二个是情满双眸,拿深深感动的深情凝注在眼睛里;我读第一个老师教的词,总是感慨万端,而在第二个老师的影响下,“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四.主题: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五.作者成长的源头是: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幼时记趣》一.翻译: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
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所以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