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知识点
岳麓版必修1第1单元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魏桥中学 王平
■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一、夏代的政治制度: 相传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是通过 民主推选产生的,这种方法被禅让制。 约公元前2070年,禹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第 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史称“禹传子,家天下”。 通过预习,请回答:夏朝的政治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是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夏 朝
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禅让制) 即王位世袭制
所谓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 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
二、商代的政治制度 ■大约公元前1600年,商族首领成汤灭夏, 建立商朝。 ■内服与外服制度
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种臣属关系。
浓厚的神权色彩 :
正因为商代的附属国只是在商王强大的军事 征服下才与之结成臣属关系,它的服从与否是随 着中央力量的强弱而变化的,所以商王还不得不 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以此加强控制附属国 的能力。
殷 占商 卜时 用期 的 龟 甲
甲 骨 文 卜 辞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
1、西周建立: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建国,定都 镐京,史称 西周。 2、政治制度
宗法制
目的 内容 作用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礼乐制度
实质
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
前提
分封制含义: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 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
分封对象及内容:
目 的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同时也分封了功臣、姻亲 和先代贵族;分封的内容为土地和人口,核心是土地。
分封制作用:
(2)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
岳麓版必修一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第一单元
游戏: (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帝王)
周武王
秦始皇
宋太祖
明太祖
隋炀帝
清圣祖
汉武帝
唐太宗
大禹
元世祖
常识:中国古代的朝代顺序 (东周:春秋 战国) 夏--- 商--- 周 (西周) 秦--- 西汉--- 东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国--- 北宋--- 南宋---
公共权力表现为一定社会政治组织及 其代表者所具有的影响和支配他人的 一种强制力量。夏朝的公共权力设置 已初具规模.官吏,军队,刑罚等公共权力 的设置,说明夏朝已从部落联盟组织转 化为国家 。
禹
禹陵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郊会稽山麓)
禹 益干启位,启杀之。
夏启
——《竹书纪年》
刻辞所记内容为商王武丁狩 猎、祭祖和当时的天象。这 商王武丁早期征讨方国的卜辞(龟腹甲) 片刻辞巨大完整,是研究商 代社会历史和天文气象的重 通过龟甲兽骨占卜问神 要资料。
1.目的: 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 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实质: 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3.内容和特点: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2)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关系) 4.作用: (1)(对家族)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2)(对政权)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 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4)诸侯强大,威胁中央,为分裂割据埋下隐患。
西周建立者周武王
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制 定者周公
分封制下的义务
天子适于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所守也。诸侯 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 之。 ――《孟子·告子》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1)中央: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②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2)地方:侯、伯。
(3)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①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②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1)积极作用:①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②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尚书台:中枢机构(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4)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与西周封建
2020/9/25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的确立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课标要求:
重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商朝: 内外服制度
(1)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 (2)外服: 附属国管理的区域 ( 3)_____神__权__色__彩_____浓厚
禹
夏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建立: (前1046年----前770年)
{分封制
2.制度: 宗法制 礼乐制度
天子把土 地连同土 地上的人 民分封给 诸侯,建 立国家。
【解析】A
5.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6、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其 中的“封建”指的是( )
C A、实行宗法制 B、进行封建改革
C、分封诸侯国 D、建立等级制度
公
天子
侯
伯
诸侯
子
﹝卿﹞大夫 男
士
庶民
分封制
1.目的: 维护周朝的统治
2.对象: 同姓亲族
功臣、姻亲、殷商降族等
3.权利与义务:
周王
“授 土” “授 民”
诸侯
服从 朝觐 纳贡 出征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 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 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 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岳麓版)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夏朝(约前2070—前160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1)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建立政权,国家出现)。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传贤----传子)。
核心内容:王位传子。
呈现特点:看重血缘。
(3)保留了氏族社会残余。
二、商代(前1600—前1046年)汤(1)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①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②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③关系: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对附属国的控制力又是有限的,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王处于战争状态。
(2)特点①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②弥漫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76年)1、分封制(解释“封建”的含义)(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
(2)渊源:内外服制度。
(3)过程(补:郡国并行制、藩国制)①周武王建立周朝,开始实行分封制(封建诸侯,以蕃屏周);②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后进行了大规模分封;③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④春秋战国分封制走向瓦解(楚王问鼎公开挑战分封制、诸侯征战、秦国占领王室土地,周王完全丧失分封大权)。
⑤秦统一中国后,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4)前提与目的:以井田制和宗法制为基础,以巩固周朝统治,拓展疆域为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5)内容①核心: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都镐京(今天陕西西安),以都城为中心的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
②对象A、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待遇优厚:土地(战略要地、富庶之地),大量物资、武装、人口等;B、殷商降族、古国等;③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土地、物资、武装、人口)④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楚等。
⑤权利和义务义务:军事:镇守疆土,随从周王作战;政治:定期朝觐述职;经济:和交纳各种贡赋,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B、嫡长子继承制度 (核心)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周王妻妾 妻(原配) 妾一 妾二 称谓 ①二哥(22岁) ②三哥(18岁) ③大哥(25岁) ④四哥(15岁)
C、 大小宗关系 (相对性)
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大宗与小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夏、商、周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形成)
秦---------清
(封建社会)
(BC2070年——BC221年) (BC221年——1912年)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宗法制为核心,具有浓厚的血缘关系;
1.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形成家天下局面; 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3.形成了完备的宗法分封制,把血缘纽带与政治 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局面; 4.早期政治制度具有继承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影响。但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B
D
B
2.诸侯在封国内享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 很大权力,独立性强。
礼乐制
含义:周朝制定的各种礼乐制度,即周礼。 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课本小字)。
实质: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之间是 什么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基础和实施法则;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解决 了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他们互为表里,相互 依存; 礼乐制度: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制定了一 套完整严格的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必须 遵从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公共权力
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 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 侯皆去益而朝启,曰: “吾君帝禹之子也。”於 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 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岳麓历史必修1第1单元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共19张PPT)

(重点) 作用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西周后期开 始瓦解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战国时期逐 渐消亡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被破坏
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
延续至今,
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深远
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
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相传为周公所创建。它和封建制度、 宗法制度一起,构成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文化、 艺术和思想影响巨大。
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继承上 的矛盾。
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1)目的: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 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特点: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
考考你
1、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一直影响到( D)
A. 春秋时期 B. 战国时期 C. 秦朝建立 D. 清朝灭亡
2、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D)
A. 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C. 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B. 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D.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3、“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与这一思想观念想对应的中国
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即是分封制 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知识整合
王位世袭制的形成
中央
夏商政
相、卿士的设立
影响深远
夏 治制度 地方
封侯、伯
岳麓历史必修1第1单元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共21张PPT)

1
禅让制
2
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夏朝
商朝
建立时间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政治制度
夏朝已出现了凌驾 ① 商朝的主要政
于全社会之上 的 公共权力,出现 了王位继承传 子制度。
治制度是
内服与外服制度
②商王通过垄 断 神权以强化
王权。
神权和王权相结3合
内服与外服制度
11
三、宗法制
01
目的
02
特点
03
内容
04
作用
12
三、宗法制
02
特点
03
内容
04
作用
为了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 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13
三、宗法制
03
内容
04
作用
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为了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 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14
三、宗法制
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 的特权。
04
作用
2)宗法制有益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
争,强化王权血,缘家纽国带结同合政,治同关时系也相强结化合了 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为了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 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17
宗法制在今天……
家谱
宗祠
18
5.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服” 的本
意是指服侍天子, 内服、外服是指 不同部族活动的 区域。内服是王 畿,是商王直接 统治的地区,外 服是附属国管辖 的地区。
商王与附属国
方的关系怎么样?
国 方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出现。
(2)国家政权: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3)政治制度: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二、商朝(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族首领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
(2)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①含义: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②关系: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
(3)统治特点:弥漫着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三、周朝1.分封制(1)原因:周初武王灭商以后,延续了旧的内外服制度;武王去世后发生的“三监之乱”,使得外服诸官及其附属国威胁中央的问题暴露出来;为了确保中央政权的稳定,并有效控制外服地区。
(2)概念: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封邦建国)的原始含义。
商朝已有分封。
在周朝时期,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情况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划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
(2)目的:面对商人遗族威胁,藩屏周室所需(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使权力分配由商向周转移,即天下归周。
(3)内容①对象:主体是同姓王族,异姓诸侯功臣、姻亲、原来的附属国②纽带:王畿以外的土地及其人民。
③关系:诸侯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诸侯权利: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可以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4)特点: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利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④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5)意义:①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使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稳定了统治秩序,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②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逐渐凝聚成华夏的国家意识)。
③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
④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6)局限(瓦解的原因):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干涉和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
(7)瓦解表现①周王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挑战周王室的权威,如楚庄王问鼎等。
②诸侯国之间:为争夺霸权,相互兼并、相互战争,“春秋无义战”是其最突出的表现。
③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夺位,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2.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1)概念:宗法制即宗族法规,是中国古代按照父系血统远近,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区别亲疏,分配政治权利,规定等级秩序,维护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制度。
(2)目的:协调家庭内部关系,加强统治秩序,解决周人贵族内部权力继承问题,即天下归宗。
(3)内容和特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
(4)作用:①保障了贵族的“世卿世禄”特权。
②把“国”和“家”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使君统与宗统结合起来),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③稳定等级结构,保持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5)宗法制度的瓦解①小宗上升发展,大宗沉沦下降:一是王室继承之争,天子地位低落。
二是诸侯国内部,大夫专政,互相兼并;贵族没落,平民崛起。
②人才的流动方式:春秋战国时期,为图强争霸的需要,各诸侯国尚贤思想流行,出现许多布衣卿相,如管仲、苏秦、吕不韦等。
打破了宗法血缘限制。
③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流行,有计划打压奴隶贵族、以定额的俸禄代替土地分封,分封阶层向编户齐民转变等,都在客观上起到了瓦解宗法制的作用。
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把“礼”作为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所以“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其二,“礼”的重要作用在于规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
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
“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正义。
其三,“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
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
其四,通过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既强调了“和为贵”的愿望,又指出“和”不能单纯为和而和,不能是无原则的和,这个原则就是守礼。
在彼此遵守社会秩序的情况下达到和谐,才是最美的境界[6]。
礼乐文明中“乐”的要义也有数端。
其一,“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
《礼记・乐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
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所不能免也。
”指出“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其二,“乐”注重有秩序的协调。
《乐记》说:“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
五者不乱,则无怗懘(chì)之音矣。
”其用五音比喻各种人物,说明要有序协调,才能奏出和谐之乐。
其三,“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
《乐记》曰:“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
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
”《孝经》也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
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6]。
“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秩序也。
”(《礼记・乐记》)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
《乐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
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
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
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
《乐记》说人受外物的引诱会丧失天性,产生贪婪、残暴、欺诈等邪念,于是先王制礼乐,用以调节人心。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就是用“乐”之“和”,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
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6]。
二者关系的认识。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本质上是相通的。
《乐记・乐论》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礼乐在儒家的体系中得到规范。
礼”先“乐”后,礼是乐的基础,乐为礼定,乐为礼用。
不仅选用乐,要按礼的规定,评价乐,也要以礼为标准。
礼和乐不可偏废,礼乐不潜越,平衡与调和,就会形成和谐社会“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是贵贱有序,乐是对礼的调度[4]。
(三)两大基本政治理念1.贵族政治政治权力都掌握在世袭贵族手里,实行“世卿世禄制”,所有的官员都是贵族,有封地而无薪俸,将政权固定在贵族的家族范围内,用族权维护王权。
2.“家国同构”“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家国同构”是古代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
父家长因其血统上的宗主地位,理所当然地统率其族众家人,而且这一宗主地位并不因其生命的中止而停止,而是通过血脉遗传,代代相继。
简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在农业社会衍生出的这种“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管理文化,在当代仍然“余音不绝”,在现实中这种文化传统仍然根深蒂固。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集中。
(4)迷信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