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哪里
《我的家在哪里?》

在北京中剪子巷的家里, 是冰心与父母、弟弟生活的 地方,充满了父母之爱、姐 弟之情。从十一二岁到二十 来岁,她生命中最初的理想 与追求都在这里生根发芽。
思考:梦醒后,作者有什么表现? 运用了什么手法?
梦醒后,冰心连最亲近的——丈夫文 藻,居然都不认识了! 运用夸张,表现作者沉浸在梦中,不 能自拔。表现作者对中剪子巷的眷念。
什么是家?
• 1983年,发生在卢旺达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许能给“家” 做一个贴切的注解。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 37岁,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亲、兄弟、姐妹、妻儿几乎 全部离散丧生。最后,绝望的热拉尔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
活着,于是辗转数地,冒着生命的危险找到了自己亲生骨肉,
他悲喜交加,将女儿紧紧的搂在怀里,第一句话就是:“我 又有家了。”
家是亲人和亲情,不是你居住的大房子。
• 在美国落杉矶,有一个醉汉躺在 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 当地的富翁。当警察说要送他回 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 家。”警察指着不远处的别墅问: “那是什么?”富翁说:“那是 我的房子”。
家是什么?
• 家是 有时家是竹篱茅屋,
有时家是高屋华堂;
有时家是香喷喷的饭菜,
我想有个家
我的家在哪里?
冰心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 2月28日)享年99岁,人称“世 纪老人”。原名为谢婉莹,笔 名为冰心 。取“一片冰心在玉 壶”为意。现代著名诗人、作 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她 崇尚“爱的哲学” (追求真、 善、美), 。母爱,童真,自 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的名 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3、文章结尾处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
这是真的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教案我的家在哪里

教案我的家在哪里教案标题:《我的家在哪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描述自己家庭的位置及周围环境。
2. 提高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能够使用简单的句子进行表述。
3. 培养学生对家庭位置及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词:家庭、位置、周围、环境等。
2. 句型:我的家在......附近/前面/后面/左边/右边。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家庭位置的注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2. 呈现生词:板书并介绍生词家庭、位置、周围、环境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
3. 学习句型:通过示范和模仿,教授句型“我的家在......附近/前面/后面/左边/右边”,并帮助学生进行操练。
4. 练习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别描述自己家的位置及周围环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5. 听说训练:播放录音或老师大声朗读几个问题,让学生用学到的句型回答问题。
6. 拓展活动:在教室内设置多个物品或图片,让学生用所学句型进行描述,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7. 总结与延伸:学生总结句型的用法,并扩展描述其他位置的句子,如“学校在......附近/前面/后面/左边/右边”。
鼓励学生用新句型描述自己学校的位置。
四、教学资源:1. 图片或实物相关于家庭位置及周围环境的。
2. 板书。
五、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家庭位置及周围环境的描述准确程度。
2. 听说训练中的表达流利度和准确度。
六、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2.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场景,增加学生的情感投入,提高学习兴趣。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及互助意识。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冰心《我的家在哪里》赏析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冰心《我的家在哪里》赏析作者:鲍亚民冰心有句名言:“生命从八十岁开始。
”晚年的冰心文字炉火纯青,毫无雕琢,自然天成,她的每一篇散文作品的发表,都可能引来一阵反响,一阵小小的轰动。
像《绿的歌》《霞》《我的家在哪里》等,真是熟透而美极,读之爱不释手,不为夸张。
《我的家在哪里》这篇文章从“梦”写起。
梦“暴露”与“揭发”的其实就是我们寄情最深而又竭力压制的东西。
高而厚的灰色城墙,尘土飞扬的黄土铺成的大道,匆忙而又迂缓的行人和流汗的人力车夫的奔走……这一切都在作者的梦境里幻化出来,并将读者带到了二三十年代京城的胡同里,让读者看到“黄土铺地”的中剪子巷。
“我要回家,回中剪子巷。
”一句平常的话,简简单单的9个字,流露出复杂的情感。
在北京中剪子巷的家里,父母之爱、姐弟之情陪冰心走过了一生中的黄金岁月,即“一生中最热闹、最活跃、精力最充沛的一段”。
(《我的大学生涯》)从十一二岁到三十来岁她生命中最初的荣誉与美德,理想与追求都在中剪子巷里生根发芽。
回顾九十多年的生命道路,冰心用了酸、甜、苦、辣四个字来概括。
当“万千恩怨”纷沓而来,她不禁泪湿枕巾,是那么不容易说清原由的泪。
没有人会嘲笑这种眼泪,对于这位满载荣誉与美德的老人,我们满心是尊敬而仰慕。
这位冰清玉洁的老人,当她不躁不烈地喊出“无…权‟可…夺‟,无…官‟可…罢‟,无…级,可…降‟,无…款‟可…罚‟,地道地无顾无虑,无牵无挂”的心声时,是何等地坦荡从容!冰心的这篇散文文字简约,表达深切,看似平淡无奇的内容,实是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与彻悟,读来给人以无限感慨。
附我的家在哪里冰心梦,最能“暴露”和“揭发”一个人灵魂深处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向往”和“眷念”。
梦,就会告诉你,你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地方和人。
昨天夜里,我忽然梦见自己在大街旁边喊“洋车”。
有一辆洋车跑过来了,车夫是一个膀大腰圆,脸面很黑的中年人,他放下车把,问我:“你要上哪儿呀?”我感觉到他称“你”而不称“您”,我一定还很小,我说:“我要回家,回中剪子巷。
我的家在哪里教案

我的家在哪里教案教案:我的家在哪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句型“我的家在哪里?”和“我的家在__ 。
”。
2. 学生能够描述自己家的位置和特点。
教学准备:图片或绘本等展示材料,家庭成员图示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入“我的家在哪里?”的句型,鼓励学生用英语描述自己家的位置。
2. 引导学生回答“我的家在__。
”,并通过图片或模型指示家的位置,帮助学生理解。
Step 2:讲解新知1. 展示家庭成员的图示材料,引导学生描述每个家庭成员的位置和特点。
2. 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句型“我的爸爸在哪里?他在__。
”、“我的妈妈在哪里?她在__。
”等。
Step 3:合作交流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询问和回答关于自己家的问题。
2. 鼓励学生使用句型“我的家在__。
”和“我的__在哪里?”进行交流,并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描述家的位置和特点。
Step 4:扩展运用1. 学生使用绘本或图片等材料,根据描述画出自己家的平面图。
2. 学生向同伴展示自己家的平面图,并用句型“我的家在__。
”进行描述。
Step 5:总结反思1.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学习的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可以用英语描述一下自己家的位置和特点,展示对本课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延伸:1. 帮助学生扩展对家的描述,比如描述房间的位置和特点。
2. 学生可以用其他形式表达关于家的信息,如口头描述、写一篇短文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看是否能够熟练地使用句型进行描述。
2. 学生完成绘制自己家平面图的任务,能否准确描述家的位置和特点。
3. 课堂结束时,通过与学生的对话、问答等方式来检查他们对本课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我的家在哪里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我的家在哪里教案适用年级:幼儿园中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的概念,知道家是一个人最温馨的港湾。
2. 培养学生对家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家庭观念。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描述家的位置。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知道家的位置2. 培养学生对家的热爱教学难点:1. 让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家的位置2. 培养学生对家的感情二、教学准备教具准备:1. 家庭图片2. 地图3. 录音机4. 故事书教学环境:1. 教室2. 展示板Step 1:引入话题(5分钟)1. 展示家庭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家。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家的位置,引出本课主题。
Step 2:讲解家的位置(10分钟)1. 讲解家的位置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家的位置是可以改变的。
2. 通过地图,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家在哪里。
Step 3: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家的位置,并尝试用语言描述。
2.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家的位置。
Step 4:实践活动(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出一个家庭,用纸板制作出这个家庭的房子。
2. 学生通过展示板,展示自己制作的家庭房子,并介绍自己家的位置。
Step 5: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知道家的位置的重要性。
2. 教师鼓励学生热爱家庭,珍惜家庭,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画出自己家的位置,并写上家庭的住址。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的文章,表达自己对家的热爱。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家的位置,是否激发了学生对家的热爱。
教师还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是否积极发言,参与小组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是否能够准确描述家的位置,表达对家的热爱。
3. 课堂展示:评价学生在课堂展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逻辑思维等。
冰心散文两篇《霞》《我的家在哪里》ppt课件

个人经历的影响
冰心的个人经历对《我的家在哪 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中许多内容都是基于作者的亲 身经历。
时代背景的影响
冰心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对《我的 家在哪里》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文中许多内容都反映了当时社会 的现实和问题。
04
冰心散文的艺术成就
冰心散文的语言特点
清新自然
冰心散文的语言简洁明快 ,用词质朴自然,不矫揉 造作,给人以清新自然之 感。
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对爱情的思考
在《霞》中,冰心也探讨了关于 爱情的思考。她认为爱情像晚霞 一样,需要经历时间的沉淀和考 验,才能变得更加美好和珍贵。
《霞》的艺术特色
细腻的描写
冰心通过对晚霞的细腻描写,让 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场景之 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魅
力。
独特的视角
冰心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以独特的 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人生、爱情和自 然,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 思想性。
变化多样
冰心的散文结构变化多样,她不拘泥于传统的写作模式, 而是根据不同的主题和情感需要,采用不同的写作手法和 结构方式,使文章更加丰富多样。
创新尝试
冰心的散文结构创新尝试,她不断探索新的写作手法和结 构方式,使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05
冰心散文的影响与评价
冰心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我的家在哪里》的艺术特色
01
02
03
细腻的情感描绘
冰心在文中运用了丰富的 情感描绘手法,使读者能 够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世界。
生动的场景描绘
文中通过对家乡和童年场 景的生动描绘,使读者仿 佛置身于那些场景之中。
优美的语言
冰心的语言优美流畅,富 有诗意,读来让人感受到 美的享受。
幼儿大班社会教案《我的家在哪里》

幼儿大班社会教案《我的家在哪里》教案:《我的家在哪里》一、教学目标:1.认识和学会使用词汇:“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
2.了解家庭成员的关系,并能正确表达。
3.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家庭成员的词汇,并了解家庭成员的关系。
2.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活动设计。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电子设备、幼儿绘画纸、颜色笔、剪刀、胶水、彩纸等。
2.课件:《我的家在哪里》相关图片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10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家庭合影并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照片吗?这是我的家庭合影。
你们能看出来哪些人在照片里吗?”引导幼儿回答。
2.新知呈现(10分钟)出示家庭成员的图片,并出示词卡:“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
教师依次读出词卡,并让幼儿跟读。
3.操练活动(15分钟)教师播放《我的家在哪里》的视频,然后逐句播放,引导幼儿朗读出课文的每个句子。
然后教师和幼儿一起回答问题:“小熊有哪些家庭成员?他们都住在哪里?”引导幼儿回答。
4.绘画活动(20分钟)教师发放绘画纸、颜色笔等绘画材料,让幼儿自由绘制自己的家庭成员。
绘画完成后,教师让幼儿逐个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自己家庭成员的关系。
5.手工制作活动(20分钟)教师发放剪刀、胶水、彩纸等工具材料,教导幼儿制作一个折纸房子,并贴上自己家人的照片。
制作完成后,每个幼儿依次介绍自己的折纸房子,并说出自己家人的关系。
6.反馈与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幼儿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词汇?我们还做了什么活动?”引导幼儿回答。
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教后反思:这堂课幼儿对家庭成员和家庭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活动进行了实践。
但是,我发现有些幼儿在折纸房子制作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帮助更多。
为了更好地帮助这些幼儿,下次我将提前制作好一些折纸房子的模板,以便他们更好地进行操作。
《我的家在哪里》

来说她曾居住过的四川、云南、东京、伦敦、巴黎、柏林、开罗、莫斯科、
美国“都不是她的家”。照理,一个女性在自己成了家庭主妇、有了完整的家 庭意识后的家才是真正的家,冰心老人在梦中完全应该回到成年后安家的
任何一个门庭,不管它在哪座城市;
作者心中的“家”代表的是一种怎样的追求 呢? 是作者的精神家园的追求。渴望一个清 淡、素雅、平和、充满亲情与温馨,又 不受外界干扰的世界。
“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子巷才是我 灵魂深处永久的家。作者为何要在“家”前面 加“灵魂深处永久”几个字?
1、作为一个迟暮的老人,作者会对早年,尤 其是童年的生活产生无尽的眷念。回首之际, 才会发觉这一切都会珍藏在记忆的最深处。 2、说明了是作者精神家园的追求。作者对童 年的眷念,实际上是对童年所代表的人生的真、 善、美的眷念与坚持。对那段追求知识和真情 的激情岁月的向往,对一股股流溢着爱与温馨 的生命灵泉的眷念。
布置作业
完成一篇与“家”有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家”是什么,我不知道;但烦闷、忧愁, 都在此中融化消灭。
既然作者心中有个家,为什么说自己“一 无所有”?作者说自己“一无所有”其实 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因为作者无权、无官、无级、无款、 无旧。物质上无丰富。表达了坦荡从 容、堂堂正正做人的情怀。
对于你而言,
“家”意味着什么呢?
课堂小结
冰心老人的这篇《我的家在哪里?》表达出她渴望一个 清淡、素雅、平和,充满亲情和温馨,又不受外界干扰的“家”。 而对现实社会中的那些权、利之争表现出深切的厌恶和憎恨。 看来,文章引发了大家的许多感受。只是时间有限,我们把 讨论、交流留到课后吧。
———— 冰心
冰心简介
冰心(1900~1999)现当代著名作家。原名谢婉莹, 原籍福建长乐,在福州出生。幼年即广泛接触古今中外 文学,参加过五四运动,到美国留过学,走过世界各地, 也留下了许多作品,提倡爱的哲学,是中国现当代著名 的文学老人。 主要作品: 诗集:《春水》、《繁星》 小说:《两个家庭》 散文:《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我的家在哪里
作者:清河中学潘惠明⏹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社区的功能,关注社会。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认知目标:掌握地图“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三要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社区的工具——地图,社区的概念及社区的功能。
➢教学难点:认识社区的工具——地图。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讲授——问答教学类型。
突破教材的束缚,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彻全程教学观念,强调学生自主收集相关社会信息的能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组织好合作学习小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观察,了解自己所在社区的地理位置、相关设施等多方面情况。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把学生分组,准备有关地图和本地社区的基本情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说一说你的家在哪里,描述一下自己家周围的环境?
学生分组活动,互相交流自家周围的环境。
各组派一名代表,描述一下自己家周围的环境。
[新课教学] 从社区看我家
一、社区的含义
学生根据课本P6第一自然段回答。
提问:不同的社区所处的位置很不一样。
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对你们家所在社区的位置和环境一目了然呢?
学生提出画平面图的想法。
转承:画平面图是常用的办法,我们来看这样两幅社区平面图。
展示:课本图1-1和图1-2。
提问: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这两幅图画的是同一地区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2)试着向同学描述图中景物的相对位置,看同学能否明白?
(3)怎样修改一下,才能使这两幅图趋于一致?
有的学生看出这两幅图画的是同一个地区,但图中方向表示不一,而且图例不同;
有的学生从图1-1看出杜鹃家在王朋家的左侧偏下,从图1-2看出杜鹃家在王朋
家的右侧偏下,由此认为这样的地图让人看不明白;有的学生认为要给两幅图加
上明确的方向标志,使用相同的图例标志,两幅图就趋于一致了。
小结:看来画简单的平面图也要注意许多问题。
展示:课本图1-3
提问:如果对照这幅图,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发言,集思广益得出因为这幅地图有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所以很容易看懂。
二、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板书)
1、方向
提问:除了我们刚才讲的指向标指示方向外,根据我们以前了解,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哪些呢?
学生通过所见过的地图,进行总结。
归纳:指向标、经纬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图例
展示:地图上常用图例。
3、比例尺
提问:地图上比例尺的表示方法,除了刚才大家看见的线段式外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学生可根据所见过的地图进行归纳总结,也可以根据课本上的“阅读卡”进行回答。
归纳:线段式、数字式
展示:比例尺为1:320 000 000的中国地图。
提问:请分组计算我国东西直线距离、南北直线距离及从杭州到曾母暗沙的距离。
转承:大家已经知道了画一幅平面图应该注意的问题,我们来实践一下,看能否用一幅完整的平面图向大家介绍你所在的社区。
学生分组画平面组并向全班介绍
转承:上面,我们已经学会了描述了自己所生活的社区位置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我们所生活的社区对我们的意义。
在社区中生活
提问:你所在的社区能为你和你的家人提供哪些便利?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总结:社区的功能:政治、经济、文化、管理功能
提问:你喜欢自己所在的社区吗?请说说你对自己所在社区的感情?
学生发言……
总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所生活社区的一分子,都会对它生依恋的情感,教会产生一种认同感,都会共同维护社区的发展。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小组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模式,但如何激发小组中每一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不可能千篇一律,所以新教材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对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