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乐史角度看中国说唱音乐的发展与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说唱音乐

中国说唱音乐

明清后广为流传,分为两支:南方为诗赞 体,多为基本曲调板腔变化体,即曲艺, 北方为乐曲系,唱腔属曲牌体,更多地吸 收了民歌和戏曲音乐,多发展为戏曲音乐。
流传在全国的道情有九十余种,其中作为 单曲流行的四种,作为说唱曲种七十种, 戏曲剧种十三种,皮影戏三种。遍及全国 二十多个省。
演出形式:一人怀抱渔鼓简板,以右手击皮膜, 左手击长简板,站唱、坐唱均有。
“南词北鼓”
说唱音乐的类别与艺术特征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统计,我 国现有345个曲种。
汉族的说唱曲种按艺术风格大致分为评话、鼓曲、 快板、相声四大类。
按一般著述和词书中大都将其分为八类,即鼓词 类、弹词类、渔鼓(道情)类、牌子曲类、琴书 类、杂曲类、走唱类、时调小曲类。
如按说唱的历史沿革、传承流变,可将说唱音乐 划分为两大类,即牌子曲类和鼓书类。
4、苏州弹词的唱腔
其曲调大都是由三种古老的调子衍化而来,这就 是陈、俞、马调。这些流派的唱调构成弹词音乐 的基本调,有人称其为“书调”。另外,弹词还 从其他民间音乐中吸收了一些曲牌,如戏曲中的 【点绛唇】、【耍孩儿】。民歌小曲中【剪剪 花】、【九连环】等。
5、苏州弹词的体裁
有长篇、中篇、短篇、开篇之分。
京韵大鼓属鼓书类曲种,过去又叫“京音大鼓”, 是我国北京有代表性的曲种之一,也称“怯大 鼓”。
2、京韵大鼓的流派
(1)刘宝全的流 派 大鼓艺术
刘宝全(1869—1942) 清末说唱大鼓艺人,被誉 为“鼓界大王”。
(2)白云鹏的白 派 大鼓艺术
白云鹏(1874—1952) 白派大鼓艺术创始人。
说唱音乐
一、说唱音乐界定
(1)说唱音乐又叫曲艺,是由我国古代民间 的口头文字的歌唱艺术经长期发展演变而形 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用来讲唱历史、 传说、故事的艺术体裁,是中华民族特有的 一种集文学、音乐、表演三位一体的综合艺 术形式。

中国古代说唱音乐艺术形态发展探讨

中国古代说唱音乐艺术形态发展探讨

中国古代说唱音乐艺术形态发展探讨说唱音乐是以说唱的形式来讲述故事,是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创造,是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受广大中国人民的喜爱。

相对戏曲艺术而言,说唱音乐对人数需求并不大,一个人也可以进行说唱表演,说唱表演家同时利用说、唱、演三种形式就能将任何故事展现给观众。

一、起源说唱音乐历史悠久,早在周代就开始萌芽。

唐朝时期变文的出现代表了说唱音乐正式形成。

说唱音乐形式在宋代日益成熟,经历元明时期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在清朝的时候达到了鼎盛时期。

清代的说唱音乐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并产生了无数个曲种。

实际上在中古时期,我国民间就有说书讲史的习俗,这就是说唱艺术最初的表现形式,例如战国时代荀子的《成相篇》。

说唱音乐的本质就是以边说边唱的方式来叙述故事,这种方式在说唱音乐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被延续和使用。

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作为古代说唱音乐的代表作之一,用一千七百多文字展现了封建制度下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在正文开始前还有专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大概过程的小序。

几千年来说唱音乐最大的特点仍然是说唱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唐代的说唱艺术一定时期下社会的经济对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唐代时期政治清明,我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快速发展,经济空前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相应的扩大,此时佛教文化在民间的宣传正好满足了人们的精神追求。

佛教传播人士为了让普通市民能够更好的理解相关佛经佛理,创造出了变文。

变文主要是用通俗的语言来讲述佛理,并以边讲边唱的形式加入一些民间故事或佛教故事。

变文不只是代表我国说唱艺术正式形成的标志,它对我国文学史也具有重大意义,奠定了说唱文学的文体基础。

变文主要将散文和韵文结合,以散文讲故事,以韵文来唱故事。

变文的韵文部分的唱法一般为侧吟平断。

唐朝还存在大量记载僧侣讲唱佛经变文的文献资料。

三、宋代说唱艺术宋代时期贸易自由,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越来越多的集镇。

教资国考: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点三【说唱音乐】

教资国考: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点三【说唱音乐】

教资国考: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点三【说唱音乐】【说唱音乐】(一)说唱音乐的历程及表现形式我国说唱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作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有人认为这是说唱音乐最早的形式,而汉魏的“相和歌”可以看做是今天说唱音乐的前身。

宋元时期,说唱艺术趋于成熟。

由于说唱音乐具有容纳长篇故事和表现复杂情节的特点,因为称为市民喜爱的艺术形式,并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即所谓“勾栏瓦肆”。

在这里艺术家们云集演出,不断进行交流,大大推动了说唱音乐技艺的发展,同时,由于文人参与唱本的编写活动,唱本文学水平也有所提高,这时流行的曲种,小型曲艺如“陶真”、“小唱”、“货郎儿”、“鼓子词”,也有集诸家腔谱而成的大型曲艺如“唱赚”和诸宫调。

明清以来,说唱音乐延续发展表现为几种不同的情况,有古老的曲种如“道情”、“宜卷”“莲花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一直流传至今。

有些曲调因为不能适应时代,而自行消亡。

但其艺术成就却被其他音乐体裁所吸收,使其积累的技艺与传统在别的艺术品种的形式内得以延续。

(二)汉族说唱音乐的分类我国说唱音乐的品种十分丰富,全国各地现存的曲种,共有200多个。

它们之中,有的曾高度发展,流行很广。

有的则由于语言限制等原因,只盛行于某一地区,为当地人民所深深喜爱。

汉族的说唱音乐,根据其主奏乐器、历史渊源、音乐风格及特点,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1.鼓词类鼓词类说唱曲种俗称大鼓,主要流行在我国北方。

如西河大鼓、乐亭大鼓、京韵大鼓、唐山大鼓、京东大鼓、东北大鼓、胶东大鼓等。

此外,安徽、浙江、湖南、湖北等地也有大鼓流行。

大鼓以演唱者自击鼓板为特点,其他伴奏乐器还有三弦、二胡、琵琶,曲调多来自于民间音乐【京韵大鼓】京韵大鼓流传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地区,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与四胡有时辅以琵琶,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

表演者以说唱为主,间有说白,清末民初刘保全对京韵大鼓进行大胆的革新,形成独特的“流派京韵”。

中文说唱发展史

中文说唱发展史

中文说唱发展史中文说唱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这时候中国已经发展了相当规模的摇滚和重金属音乐,而说唱则是刚刚开始发展。

当时的说唱歌手齐秦、张信哲等人,为中文说唱音乐的发展疯狂地奋斗,诞生了一批以“唯我独尊”为代表的说唱歌手,他们用自己的音乐为中国的说唱界注入了新的血液。

到了90年代,世界上的说唱音乐风靡一时,中国的说唱歌手也随之涌现,开创了新的时代。

与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说唱歌曲一样,由于受到国际音乐的影响,中国的说唱音乐以西海岸风格为主,这种音乐风格以口琴、云片、吉他等乐器为主,辅以鼓点,让人们感觉非常别致。

徐雷、蔡依林、谢安琪等人,成为台湾时代的代表,他们为中文说唱音乐的扩大流行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到了2000年,中文说唱音乐一些重要歌曲开始诞生,这些歌曲不仅是音乐上的突破,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应。

比如说,阿牛和MC Hotdog的《广场》、许多中年青少年感到亲切的《宝岛一村》、周杰伦、方大同、MC Hotdog团队合作的《她说》等歌曲,则成为中文说唱音乐历史上的重要作品。

当时,由于台湾的说唱音乐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以举办了一系列的说唱音乐颁奖典礼,这样一来,中国的优秀说唱歌手也算是见到了国际音乐界的发展,激发了更多的人加入到中文说唱音乐行业中,让这个行业更加多样化、丰富化。

到了现在,中文说唱音乐越发的成熟,各种音乐风格和流派逐渐增多。

现代中文说唱音乐范围十分广泛,从嘻哈到电子、再到流行、摇滚等都涉及了其中,不仅如此,各种风格和流派的融合也让听众感觉到难以言表的新鲜和刺激。

总之,在中文说唱音乐的发展史上,有很多优秀的歌曲诞生,同时也有很多优秀的说唱歌手脱颖而出,他们的音乐拥有突破性的创意和思想,为这个行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一样的听觉享受。

我国说唱音乐艺术的起源及发展

我国说唱音乐艺术的起源及发展

2017年第2期(总第314期)北 方 音 乐Northern MusicNO.2,2017(CumulativelyNO.314)我国说唱音乐艺术的起源及发展马金龙(陇东学院音乐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摘要】说起说唱音乐,人们总普遍认为是西方音乐,觉得我国的说唱音乐是西方国家流传过来的,实则不然,说唱音乐艺术最早起源于我国,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文化。

其中南梁说唱在我国民间最为家喻户晓,深受人们的喜爱。

发扬说唱音乐艺术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说唱音乐艺术;起源;发展;创新党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目标,旨在发扬我国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在新经济形势下的地位。

南梁说唱是我国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对我国说唱音乐艺术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南梁说唱为例,对我国说唱音乐艺术的起源及发展作出如下分析。

一、我国说唱音乐艺术的起源及发展(一)我国说唱音乐艺术的起源我国的说唱音乐艺术渊远流长,并没有特定的资料显示起源于何时,不过,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以诵诗作为歌曲说唱的形式,例如,荀子的《成相篇》,就是以诵诗作为说唱、传达内涵的歌唱形式,之后慢慢发展为歌谣,由于当时的历史形式,大多诗人的诗歌都以战事为主题,很少描写山水情感。

也有人认为,汉乐府的诗歌是我国最早的说唱音乐艺术,其中以《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后者是一种大型叙事诗歌。

汉乐府初始于秦,到汉武帝时期,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便开始追求一些精神情感的乐曲,以说唱的形式表达出来。

不过无论起源于何时,有史为证,都足以证明最早的说唱音乐艺术起源于我国。

(二)我国说唱音乐艺术的发展我国的说唱音乐艺术发展到了唐朝时期,才算真正的开始发展,由于当时唐朝社会形势较为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便开始了一些精神追求,于是出现了被现代人认为是说唱音乐产生标志的“变文”,用以描绘民间生活。

浅论“说唱音乐”

浅论“说唱音乐”

浅论“说唱音乐”浅论“说唱音乐”说唱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领域的瑰宝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

一说唱音乐的历史沿革中国古代说唱音乐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杵歌——“相”。

《礼乐.曲礼》载“邻有丧,舂不相”。

唐杨倞《荀子.成相篇注》曰;“相乃乐器,所谓舂牍”杵臼是古代用于谷物脱粒的工具,起源于皇帝时期。

先秦劳动人民在繁重、枯燥、单调的舂捣过程中,为了提高劳动热情,创造了一种伴随着舂杵捣谷的声音和节拍说唱的形式,称之为“相”,即现在的杵歌。

杵歌“相”是先秦时期民间非常流行的一种演唱形式。

在《荀子.成相篇》中,思想家荀况运用“相”这种演唱形式说古论今,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揭露统治者的愚蠢,要求推行开明政治。

荀子的《成相篇》是一个相当长的说唱本子,分成三个大的段落,包含着同一节奏的五十六次重复。

从唱词节奏、句式特征及史料记载不难看出,以“相”的音调特点写成的《成相篇》具有鲜明的说唱音乐特征。

清人卢文《荀子集解》指出“审此篇音节,即后世弹词之祖”,因而,《成相篇》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说唱音乐的唱词,被曲艺界推崇为后世弹词说唱之祖。

到了唐代“说话”这种说唱形式在民间已经很盛行了,另外还有一种说唱艺术叫“变文”。

到了宋代诸宫调渐趋衰落,“驭说”、“词话”、“货郎儿”是元代盛行的说唱艺术。

明代出现了“弹词”和“鼓子词”等说唱艺术。

弹词形成于明代中叶,是元代词话发展起来的。

鼓词也是从元代的词话发展起来的,流行于北方。

清代乾隆年间有“鼓词”派生除了“子弟兵”。

鸦片战争以后,新兴的说唱艺术如雨后春笋发展很快,不仅品种繁多,流派纷呈;而且唱腔丰富,唱技精湛。

苏州弹词、京韵大鼓、单弦、梨花大鼓、河南坠子等都说明了说唱音乐的成熟。

20世纪20年代以前,中国人民把说唱艺术作为自己表达愿望和自我教育的工具。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说唱艺术受到党的直接关怀和悉心扶持,创作和演唱活动蓬勃发展达到了一个愈加成熟和更为兴旺发达的阶段。

中文说唱的发展史

中文说唱的发展史

中文说唱的发展史一、起源与初期发展中文说唱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当时国内的音乐市场主要以流行音乐为主导,而说唱音乐还未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然而,在这个时期,一些年轻的音乐人开始尝试将中文歌词与说唱元素相结合,创作出了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作品。

二、90年代中期的突破90年代中期,中文说唱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推广。

这一时期,一些知名的说唱团队和个人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的音乐作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例如,红花会、龙井说唱团等团队,以及MC热狗、残酷哥等个人,他们的作品在当时的音乐圈内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三、2000年以后的高速发展进入21世纪,中文说唱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文说唱的风格多样化,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说唱音乐人。

他们不仅在音乐上有着出色的创作,还通过歌词传递了许多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例如,GAI、刘宇宁、猫小胖等音乐人,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四、中文说唱的文化影响中文说唱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它还承载着许多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说唱歌词中的文字游戏、对话模式和社会观察,都成为了年轻人表达自我和关注社会的重要方式。

此外,中文说唱还引发了许多关于音乐创作、音乐产业和文化传承的讨论,对整个音乐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中文说唱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音乐市场的发展,中文说唱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中文说唱有望在音乐创作、文化传承以及社会影响力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同时,中文说唱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和良好的创作环境,以保持其持续的发展和创新。

六、总结中文说唱在起步阶段的努力和突破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文说唱逐渐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成为中国音乐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文说唱不仅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还承载着许多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未来,中文说唱有望在音乐创作和社会影响力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我们期待着中文说唱的继续发展和创新,为音乐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精彩。

浅谈中国说唱音乐的发展

浅谈中国说唱音乐的发展

浅谈中国说唱音乐的发展摘要:说唱音乐品种丰富,独具特色,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集文学、音乐、表演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是一个民间音乐门类。

说唱音乐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代表自己发展特征的形式出现。

本文主要通过时间顺序,简要的说明了说唱音乐在每个历史时期代表自己发展特征的形式以及说唱音乐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说唱音乐;历史沿革一、唐代的说唱音乐——变文说唱音乐在唐代正式形成,其标志是寺院里的变文讲唱。

变文讲唱在许多记载中称“俗讲”,主要在中晚唐时期盛行在长安大寺院里,是僧侣们讲经时穿插讲唱的佛经故事或世俗故事。

变文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文体为后世的讲唱文学所继承。

唐代早期的变文和南北朝“唱导”一样,是以杂序因缘或傍引譬喻的讲经形式民间说唱形式相结合来演绎佛经神变故事的。

它首先出现于佛寺禅门,是把佛教经典艺术化、形象化的产物。

僧人为了使深奥的佛理经义通俗化,逐渐加进了一些历史故事和现实内容,还出现了专门讲唱故事的俗讲僧。

到了中晚唐时期,长安城内许多寺庙经常进行俗讲,盛况空前。

除俗讲僧外,当时还出现了以转唱变文为职业的民间艺人,他们又进而创作出许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变文,大大增加了变文的民间性、故事性和现实性。

变文对唐代文人创作,特别是传奇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

唐初传奇张鷟的《游仙窟》通篇以散文叙事、以韵语对话,便与变文散韵夹杂、唱白并用的形式基本一致;而且描写细致生动,语言通俗易懂,也接近变文的风格。

中唐是传奇繁荣的时期,也是俗讲、转变、说话盛行的时期。

此外,从唐代传奇到宋、元以后的话本、拟话本等白话小说,它们那种长篇铺陈叙事的表现手法,也是跟变文相通的。

变文对后代的诸宫调、宝卷、鼓词、弹词等讲唱文学和杂剧、南戏等戏曲文学,也有积极的影响,有些变文,如《维摩诘经讲经文》、《八相押座文》,颇类似于戏曲的脚本 , 它们那种讲唱间杂的形式 , 与戏曲的唱白体式已很接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音乐史角度看中国说唱音乐的发展与演变
【摘要】说唱音乐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

可以说不了解中国说唱音乐,就不可能了解中国音乐的深层美学含义和全面把握中国音乐的整体面貌。

因此,为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国说唱音乐,本文从先秦时期开始到中华民国时期对说唱音乐的发展、演变做以粗浅的论述。

【关键词】说唱;成相;俗讲;变文
说唱也称“曲艺”,是用来讲唱历史、传说、故事以及文学作品的艺术体裁,是音乐、文学和表演相结合的艺术体裁,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

我国的说唱艺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经历了萌发、生成、发展、变化、再发展的曲折过程。

最初是在先秦时期,出现了古代神话故事、寓言、笑话、叙事民间歌曲等,并且在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体现出了具有情节描写和人物对话的叙述性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需要巨人且产生巨人的时代,就其学术繁荣、士贤辈出而言,只有古代希腊群哲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这一时期宫廷已有了为君王娱乐的乐人“倡优”和“瞽蒙”,并产生了我国说唱音乐的远祖——“成相”。

“成相”原是一种劳动歌曲的名称,古时人们在进行舂米时,常常伴随杵声而歌唱,称之为“相”,《成相篇》是荀子模拟民间音乐形式而填的一首长诗,《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的“成相杂辞”是当时的一种曲艺形式。

东汉时的“说书俑”、“说唱俑”以及“小说”、“杂说”男性俳优表演等等,都具有了说唱之雏形。

汉代民间艺人称优人、俳优,他们擅长讲唱民间故事,多带滑稽讽刺意味。

“乐府”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汉乐府中大量的叙事性民歌,更具有故事性和戏剧性。

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都是以第三者身份叙述故事的,其唱词以五字句贯通,偶而加进七、九字等句式,与现代唱词非常接近。

佛教的讲经活动和道教的诵经活动此时也十分活跃,并且对中国的说唱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说唱艺术,是佛教寺院宣传教义的一种讲唱方式,讲唱对象为僧人以外的俗人,故称俗讲。

讲唱的底本叫变文。

“变文”的原意是对佛教经文的通俗化,是一种散文和韵文相间的讲唱体裁。

变文的内容主要有演绎佛经故事和演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两大类。

前者有《目连变文》、《维摩诘经变文》、《地狱变文》;后者有《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孟江女变文》等。

变文对我国说唱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甚至对后世的戏曲也产生较大影响,但不能认为说唱产生于变文,因为佛教寺院之所以选择说唱形式宣传佛经,说明这种说唱艺术形式已在民间广泛存在,一般来说,佛教者更乐意选择一种人民熟悉的方式来传播教义。

宋、金、元、明时期,可以讲是说唱艺术进入了第一个繁荣期。

宋元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氛围,产生了极为丰富的说唱音乐新形式。

宋代政治稳定,经济复苏,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说唱艺术也成为市民文化当中的主要角色,呈现出繁荣局面。

宋元时期的主要曲种有鼓子词、诸宫调、陶真、涯词、货郎儿等。

明代继承了宋以来的艺术传统,有较大影响的说唱形式有平话、词话、陶真、弹词、宝卷、道情、莲花落等。

清代是我国古老的说唱艺术由古代进入近代的一个十分活跃的发展阶段。

说唱艺术的综合性特点渐趋明朗,说唱艺术的曲种分类也已基本完成。

元代时期的鼓词,在北方逐渐演化出各种大鼓类的曲种,而在南方,则改用琵琶、三弦等伴奏形成多种弹词类的曲种。

清末民初茶楼、戏馆、书场大量出现,形成了说唱音乐空前繁荣的时期,综合性的特点也渐趋明朗,曲种分类亦基本完成。

1912年以后,说唱音乐产生和成形了不少新曲种,职业曲艺艺人增多,曲种流传面更广,形成了较之过去更大的社会影响,主要表现为新曲种增多,发展迅速,表现内容丰富。

例如:“弦子书”发展成“西河大鼓”;“五音大鼓”发展成“北京琴书”;“颖歌柳”、“三弦书”、“道情”合流为“河南坠子”;另有“唱洋琴的”发展到“山东琴书”、“月琴”改称“四川清音”等。

老曲种则进一步发展壮大,如大鼓就在近代传遍了北方以及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

20世纪30年代前后,山东大鼓承前启后,在唱腔方面有了新发展;东北大鼓则形成了诸多的流派:沈阳的“奉调”,锦州的“西城调”,吉林的“东城调”,哈尔滨的“江北调”等。

从音乐角度来看,苏州弹词的发展最为突出。

近世说唱音还有另一个特点表现在曲目内容涉及广泛,特别是紧密结合当时革命斗争的社会生活题材编写新曲目,如西河大鼓《科学救国》、《中山记事》、《减租减息》,粤曲《三民主义歌》,单弦《秋瑾起义》等。

中国说唱音乐是我国民族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它最具群众基础,其中不仅蕴涵了十分丰富的民间音乐音调,可以说不了解中国说唱音乐,就不可能了解中国音乐的深层美学含义和全面把握中国音乐的整体面貌。

通过对中国说唱音乐的发展的简单论述,能够引起人们对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视,一起发扬中国的说唱音乐!
参考文献:
[1]程天健.中国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藏一冰.中国音乐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陈秉义.中国音乐通史概述[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