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十五夜望月》PPT课件
合集下载
《十五夜望月》古诗三首PPT课件

月夜冷清,作者的心情也是清冷的
重点词语理解:
● 从第二句中的“冷”和“无声”这两个词语中
你体会到了什么? “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 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独。惆怅的心境。 “无声”表现出冷露轻盈无迹,又渲染了 桂花的浸润之久
中庭 地白树栖鸦
庭中,庭院中
歇,休息
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 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子,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品味“树栖鸦”的韵味。
● “树栖鸦”为了押韵而使用倒装,这三个字,简洁凝练朴实, 明写
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息栖,暗示夜已经深了,月夜一片寂静。 从
视角和听觉的角度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况,又烘托了月夜的 寂静。
读诗悟情:
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
初读古诗:
●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 ●读出韵律 ●读出感情
十五夜望月
【唐】
qī
中庭 地白 树 栖鸦,
栖
冷露 无声 湿 桂花。
yā
今夜 月明 人 尽望,
鸦
不知 秋思 落 谁家。
体会诗中月的影子:
● 读一读诗的前两句,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看到的
听得到
感受得到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让夜显得更加宁静
中庭 地白 树 栖鸦, 冷露 无声 湿 桂花。
读一读着句诗,想一想在这个团圆的夜晚,诗人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他此刻有何感受?
“冷”写出的是月夜的冷清,还表现了什么?诗人此刻的心情也是冷清的。
主题概括:
《十五夜望月》描写了中秋之夜的————————和———— ————的心情, 展现了一幅寂寞、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画面。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寒食 迢迢牵牛星 十五夜望月古诗三首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我会写
ɡōnɡ
宫 上下 结构
hóu
侯 左右 结构
易写错
hóu hòu
侯 王侯
公侯
候丨
时候 等候
词语解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 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诗意: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 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 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课堂演练 一、诗意再现,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 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 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王建:唐代诗人,他写了大量的 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 名。代表作有《王建诗集》《王 建诗》《王司马集》等。
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 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 宋朝,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 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qī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读一读诗的前两句,圈画出诗 中描写的景物。
作者看到的 听到的 作者感受到的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树栖鸦”应该是作者听到的,它衬托了什么? 让夜显得更加宁静。
体会织
迢迢牵牛星
女的愁闷、 悲伤,抓住 叠词读出诗 歌的韵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部编版(五四学制)(2018)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 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件(共29张

——贾宝玉外貌,曹雪芹《红楼梦》
·面如满月富贵不歇,面起重城早发晚荣。
(观相识人)
月亮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3.闲适、清逸、宁静、超凡脱俗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犁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风。 ——晏珠《寓意》
学生 读诗速法
学生这样 快速触类旁通
十
五
夜
唐 ·
望
王 建
月
十
题目法
五 十五 夜
中秋节 团圆节
望 望月 月圆盼人圆
月
望月寄相思
望月知孤凄
十 五 夜 望 月
作者法
水夫谣
唐朝·王建 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 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 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 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 夜寒衣湿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 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歌。 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 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
今夜月明人尽望,
描写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由及及人,开拓境界
全诗的环境氛围:
落:化无形为有 形,形象动感
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圆人缺、静寂孤苦 全诗的思想感情: 分离之凄、思聚之切
刻骨相思、孤独悲凉
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以虚拟悬想作结
问句形式,含蓄蕴藉
中秋节
中秋节:团圆节。 以月圆象征人的团圆,常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花影吹笙, 满地淡黄月。 ——范成大
《醉落魄·栖鸟 飞绝》
月亮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PPT课件(部编版)

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 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 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 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 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作者简介
韩翃(hónɡ)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
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 才子”之一。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诗 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 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 传诵很广。主要诗作有《宿石邑山中》《章台 柳》等,著有《韩君平诗集》。
全篇有六句以叠词起头: 迢迢:写出了牛郎星与织女星距离之远; 皎皎:突出织女星清亮的光辉,使人联想到织女娇美的容颜; 纤纤:写出了织女细长的双手,使人联想到她温柔的体态和气质; 札札:织布声,使人联想到织女娴熟的织技; 盈盈:写出了银河的清澈; 脉脉:写出了织女与牛郎相视时的情态。
这些叠词或描绘景物,或刻画形象,或叙述情境,无不生动传神, 既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又自然贴切地传达出了人物内心的 情感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 处处飘飞着落花,御花园的柳枝随风飘 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 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轻烟飘进了 王侯贵族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 对现实的不满。
板书设计
白昼——自然风光 寒
食 夜晚——宫廷生活
特春 权意 腐盎 败然
创设情境,导入诗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诗经》
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 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 正腔圆。
指导朗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qī
栖:
中 庭 地 白 树 栖 鸦 , 乌鸦在树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课件(共86张PPT)

会 朗写读 课字文
2 认识生字
hóu zhāng
qì
yíng
侯章 泣 盈 会
mò
qī
yā
写 字
脉栖 鸦
hóu
多音字 hòu
闽侯,地名,在福建。
会
形近字
写
候(hòu):气候。
字
五侯 侯府
zhāng
会 写 字
不成章 黑质白章
黑质白章的裙子
qì
形近字
垃(lā):垃圾。
粒(lì):颗粒。
会
拉(lā):拉车。
批注: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写出
了织女的勤劳,同时又奇妙地表现出织女因
思念牛郎而孤寂苦闷的心情。
讲
课
文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思考:这两句诗与《木兰诗》中的“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有
什么类似之处?
讲
都是用声音来衬托环境的静谧和用机 杼的声音来传递主人公内心的悲情。
也指眼泪。“零”本是指雨慢慢而降,引申
讲
为降落、落下之意。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
课
是如雨般无法抑制的织女的泪。作者运用夸
文
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的相思之苦。
【几许】若干,多少。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讲
课
文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批注:这两句是说银河又清又浅,牛郎和织女之间 又能相隔多远呢?
文
湿的桂花,描画了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风景图,
营造了一种伤感、凄清的氛围,从侧面衬托了诗
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
【尽】都。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六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课件(共24张PPT)

月色的空明皎洁,景物的凄清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渲染出秋夜景致的轻盈无迹之感, 透露出诗人凝神已久。
诗人因自己望月而想到天下人皆望月, 因自己的孤独想到天下人的孤独,
因自己的怀人之情想到天下人的怀人之情。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使这份情思有了动 态之习俗有关的古诗词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课后作业
1、在有月的晚上,请同学
们观察一下月亮及月光下的景物
是什么样子,并写下来与同学交
流。
在在在
谢谢观赏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课堂总结
深化拓展 寄情于月的诗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淡泊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乡愁
杨柳岸,晓风残月。
惆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伤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安慰
诗意: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
人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 会落到谁家?
品析诗味 细读古诗,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
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银白的地面 熟睡的乌鸦
飘洒的冷露 芳香的桂花
交流讨论
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 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秀PPT课件

日暮汉宫传蜡烛
诗人看到的是唐朝的长安城,为什么说“汉宫”?
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诗人为什么写“传蜡烛”这件事?
寒食节的习俗
皇家的特权
——禁烟火
——燃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轻烟”含有讽刺意味。 “散入”暗示权贵宠臣也受到皇家特 权的恩典。
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长安城风光 无处不飞花 (暮春时节) 东风御柳斜
自由朗读古诗,对照注释,说说每 句诗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指春天的京城
指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暮春时节,长安城里处处飘絮又飞花。 寒食节春风轻拂,宫中的柳树随风舞动。
春天
京城、御花园
飞花、东风、柳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用汉朝皇宫代指唐朝皇宫
指天子宠幸之臣
夜幕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轻 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默读古诗,读准字音。
shí
寒食
chù
春 城 无 处 不 飞 花,
yù
寒 食 东 风 御 柳 斜。
ɡōnɡ chuán
日 暮 汉 宫 传 蜡 烛,
sàn
hóu
轻 烟 散 入 五 侯 家。
初读课文,划分节奏。
寒食
春 城 无 处 不 飞 花, 寒 食 东 风 御 柳 斜。 日 暮 汉 宫 传 蜡 烛, 轻 烟 散 入 五 侯 家。
——[唐]杜牧《清明》
1.课外搜集与我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背诵 积累。
2.将《十五夜望月》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与同学交流评价。
思考问题,感受诗人描绘的意境。
这两句诗没有写月光,却让人感觉到有月 光,这是从何处体现的? 月下所见:地白如霜、树上栖鸦 “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鹊 有什么作用? 既有听觉,也有视觉,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词语积累
栖(qī):鸟停在树上。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 铺了一层白霜。中庭,即庭中,庭院 中。
诗歌翻译
• 中庭地白树栖鸦, • 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乌 鸦栖息在树上。 • “地白”二字,给人以清冷的感觉,使人不 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 • 冷露无声湿桂花。 •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
三至六句: 形状:细长
色泽:白皙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如见其形 如闻其声
写织女勤劳的姿态美 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 写织女思念的情感美
七至十句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那银河清清浅浅,两岸间相距又该有多远 呢?清清的一水相隔,却只能含情相望, 不能互诉衷肠。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 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 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 一类是最多的。
作业
1.背诵《十五夜望月》; 2.收集积累关于月的诗歌。
谢谢
导入新课
牛郎织女星
织女星(天琴座)
天鹰座
牛郎星
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学习目标
1.领会五言诗的特点。 2.理解《迢迢牵牛星》用平凡意象表达的思念 之情。 3.掌握叠字的作用。
初步 感知 腊八粥
初步 感知 腊八粥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初步 感知
腊八粥
课文可以分几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初步 感知 腊八粥
第一段 (1) 写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程度以 及腊八粥熬煮时的样子。
第二段 (2-19) 写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 粥的情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天的情思。说得 很含蓄,点而不露。
32
秋天,天气转凉,大雁南飞,花木凋零,万物萧 条,身处在异乡的游子感受到这一切,感慨一年又匆 匆流逝,而自己仍在漂泊,仍不能与家人团聚。这首 诗中,夜深露重,诗人却久久不肯睡觉,从这个 “望”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么的心情?
33
秋天思念亲人的 孤寂伤感之情。
34
课后第三题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 (张九龄)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51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 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16
朗读节奏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7
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 望到了哪些景象呢?
中庭地白树栖鸦
中秋的月光照射 在庭院中,地上好像 铺上了一层白霜。
20
白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让
我们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地上仿 佛满浸着清澈透明的水,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
冷露无声湿桂花
“冷”和“无声”有何作用?
冷 无声
“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 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无声”表现出冷露轻盈无迹,又渲染 了桂花的浸润。
24
湿
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 花湿润了。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 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 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 香飘逸,望出天上人间。画 面有声有色有味,清美静谧, 清雅隽永。
44
事实上,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 的多情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 上心头。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依 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 思故乡”,成就了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成就了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成就了一种安慰叫“我寄愁 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 一样,悬挂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
接
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
自己思念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
抒
手法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这叫间接抒情。 情
39
直
也有一种情感表达方法,如“举头
接
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叫直接抒情
抒
,或直抒胸臆。
情
两种情感表达方法各有好处。
诗句中还有一个动词,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 致,让人眼睛一亮。
在
26
27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 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上的鸦 雀停止了活动,进入了梦乡。
夜已经很深了,清冷的秋 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29
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 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从这 个“望”中你能读出诗人什么情感吗?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3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1
2
猜一猜诗题的意思
4
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诗题意为:在中秋夜望月亮。
每到中秋,是家人团聚的日子, 唐朝诗人王建用他的神来之笔描写了 思乡怀人的情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 一起学习他的《十五夜望月》。
作者介绍
王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 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 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 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 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 乐府。
能否换成
落
到
41
对比读一读,体会“落”字用法的精妙之处。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不知秋思在谁家。 不知秋思到谁家。
说一说:“落”字的用法精妙之处在哪里?
运用拟人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它给人以动的 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作者将感情寄托于 月亮 ,表达了作者 思念故乡 之情。
风婆娑,仿佛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之中。
栖
“树栖鸦”是“鸦栖树”的倒装句,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 序。“树栖鸦”应该是作者听到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 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 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22
试着填一填
“树栖鸦”这三个字, 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 ( 鸦鹊栖树 )的状态,又烘 托了( 月夜的寂静 )。
主要作品:《田家行》《羽林行》《射 虎行》等。
背景资料 (幻灯片下看视频:)
点击下一页
根据划分的节奏,有感情地读出 古诗的韵味,勾画不理解的字、词, 借助工具书自学/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我会认
同学们,我们从诗句中能直接 读出诗人这种怀人的愁绪吗?
不能,诗人表达得很含蓄很美。
36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意:今天晚上人们都 在仰望当空的明月,不知道 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
间
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
qī
yā
栖鸦
左右结构
qī
栖
易写错
右部是“东 西”的“西”
栖息
理解词语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中庭: 秋天的露水。 地白: 即庭中,庭院中。 冷露: 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范读欣赏
14
视频:
点击下一页
请同学们再次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 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诗中点明了哪些意象?
中庭
地白
树
鸦
露
桂花
暗含了月的意象
47
朗读节奏
我们再一起来读 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出 诗人望月怀人的心情。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 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32
秋天,天气转凉,大雁南飞,花木凋零,万物萧 条,身处在异乡的游子感受到这一切,感慨一年又匆 匆流逝,而自己仍在漂泊,仍不能与家人团聚。这首 诗中,夜深露重,诗人却久久不肯睡觉,从这个 “望”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么的心情?
33
秋天思念亲人的 孤寂伤感之情。
34
课后第三题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 (张九龄)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51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 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16
朗读节奏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7
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 望到了哪些景象呢?
中庭地白树栖鸦
中秋的月光照射 在庭院中,地上好像 铺上了一层白霜。
20
白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让
我们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地上仿 佛满浸着清澈透明的水,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
冷露无声湿桂花
“冷”和“无声”有何作用?
冷 无声
“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 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无声”表现出冷露轻盈无迹,又渲染 了桂花的浸润。
24
湿
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 花湿润了。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 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 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 香飘逸,望出天上人间。画 面有声有色有味,清美静谧, 清雅隽永。
44
事实上,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 的多情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 上心头。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依 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 思故乡”,成就了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成就了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成就了一种安慰叫“我寄愁 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 一样,悬挂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
接
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
自己思念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
抒
手法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这叫间接抒情。 情
39
直
也有一种情感表达方法,如“举头
接
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叫直接抒情
抒
,或直抒胸臆。
情
两种情感表达方法各有好处。
诗句中还有一个动词,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 致,让人眼睛一亮。
在
26
27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 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上的鸦 雀停止了活动,进入了梦乡。
夜已经很深了,清冷的秋 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29
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 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从这 个“望”中你能读出诗人什么情感吗?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3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1
2
猜一猜诗题的意思
4
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诗题意为:在中秋夜望月亮。
每到中秋,是家人团聚的日子, 唐朝诗人王建用他的神来之笔描写了 思乡怀人的情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 一起学习他的《十五夜望月》。
作者介绍
王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 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 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 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 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 乐府。
能否换成
落
到
41
对比读一读,体会“落”字用法的精妙之处。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不知秋思在谁家。 不知秋思到谁家。
说一说:“落”字的用法精妙之处在哪里?
运用拟人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它给人以动的 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作者将感情寄托于 月亮 ,表达了作者 思念故乡 之情。
风婆娑,仿佛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之中。
栖
“树栖鸦”是“鸦栖树”的倒装句,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 序。“树栖鸦”应该是作者听到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 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 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22
试着填一填
“树栖鸦”这三个字, 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 ( 鸦鹊栖树 )的状态,又烘 托了( 月夜的寂静 )。
主要作品:《田家行》《羽林行》《射 虎行》等。
背景资料 (幻灯片下看视频:)
点击下一页
根据划分的节奏,有感情地读出 古诗的韵味,勾画不理解的字、词, 借助工具书自学/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我会认
同学们,我们从诗句中能直接 读出诗人这种怀人的愁绪吗?
不能,诗人表达得很含蓄很美。
36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意:今天晚上人们都 在仰望当空的明月,不知道 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
间
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
qī
yā
栖鸦
左右结构
qī
栖
易写错
右部是“东 西”的“西”
栖息
理解词语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中庭: 秋天的露水。 地白: 即庭中,庭院中。 冷露: 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范读欣赏
14
视频:
点击下一页
请同学们再次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 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诗中点明了哪些意象?
中庭
地白
树
鸦
露
桂花
暗含了月的意象
47
朗读节奏
我们再一起来读 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出 诗人望月怀人的心情。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 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