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提纲

《农业生态学》提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农业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

农业生产是农业生态学产生的源动力

一、农业生态学的背景生态学的发展为农业生态学的形成奠定了学科基础

二、农业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农业生态学的性质、内容与任务

一、农业生态学的性质

二、农业生态学的内容

三、农业生态学的任务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第一节系统概述

一、系统的内涵系统指在一定边界范围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

能并朝着某个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

结构的有序性系统边界系统存在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可能是自然形成也可能是人为划定。

系统分层现象系统无论繁简,都有分层现象。

二、系统的特征结构的整体性各组分间存在量比关系即系统存在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

各组分间存在空间关系构成系统的多个组分在空间上有一定的位置排列关系

各组分间存在相互作用各组分间必须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功能的整合性指系统功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特性,又称系统的整合效应

系统思想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诸

事物和完整过程所形成的统一体,而体

现这种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的思想。

三、系统思路与研究思路系统研究思路黑箱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白箱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相互联系透彻了解的基础上;

灰箱

第二节生态系统概述

一、生态系统的内涵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组分环境组分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土壤

基本结构形态结构构成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尤其是生物组分的种类、数量和空间配置,在一定时期内通过

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处于相对稳定的有序状态。

二、结构与功能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基本特点生物是生态系统的核心组分;时空性明显;具有复杂的动态平衡特征;具有代谢

机能特征;具有自动调节特征。

生态环境的主要类型根据环境的特性分为陆地、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根据人类干预程度可分为自然、半自然和人工生

态系统。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概述

内涵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

互作用建立起来的,并在认为和自然共同支配下进行农副产品生产的综合体。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类似于非生态系统,基本组成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环境

基本结构农业环境、物种、空间、时间、营养结构

基本结构与功能能ooo量流

基本功能物质流

信息流

价值流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系统受人类控制;自身稳定性差;净生产率较高;开放性较强;受双重规律支配

边界以行政区域划分;以农业生产内容或产业划分;两者结合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分类类型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内陆淡水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按一般生产特性不同,将农业生物划分为农田、林果业、牧业、

;数量特征;遗传特征;邻接效应

& 共同利用集群的生态学意义

& 密度制约

竞争与竞争排斥原理

捕食与寄生

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组成及数量特征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环境组分

自然环境组分气候因素(光、温度、水分、空气和风)、土地因素(土壤、地貌)、生物因素

一、农业环境组分的构成

人工环境组分调控技术:施肥技术、排灌技术、耕作技术、病虫草防治技术、合理布局作物技术、饲料配方技术;农业设施:塑料大棚、温室、人工育秧室、灌溉渠道、水库、畜禽舍、网箱、无土栽培设施。

时空变化特性水平空间分布、垂直空间分布、

二、农业环境组分的特点

时空性递变和周期性变化

三、农业环境组分间的相互关系(人工环境对自然环境的修饰)

第三节农业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

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植物的这种分泌物叫做化感作用物质。具有相同位的不同物种,在同一生境中不能长期共存。生态优势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稀见种改变现存的自然因子的存在状态;改变生物对自然因子的利用方式而影响剩余自然因子的存在状态

对水循环具有调节作用;防止水土流失和风沙、提供各种林木产品和生活能源;对

垃圾和空气污染具有

一定的净化作用

环境级别的划分地区环境、生境、小环境(接近生物个体表现或个体表面不同部位的环境)一、环境对生物的制约

最小因子定律(李比希定律)

限制因子定律

耐受性定律(谢尔福德)

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相互叠加、相互抵消或互不相干生态因子的同等重要和不可替代生存因子只能补偿作用,不能相互取代

二、生态因子对农业生物的综合作用主导因子和辅助因子辅助因子变化范围超过生物的耐性范围,可转变为主导因子生态因子的直接与间接作用

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

选择而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群。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活型趋同适应

生态位生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

生物的多样性一定空间范围内多种多样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总称。

森林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四、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农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淡水域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一、内涵农业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组成及其在特定时间、空间上的配置与各要素间能量转移、物质循环、价值转化和信息传递的途径环境结构

二、基本结构类型物种结构生物种类组成情况

空间结构平面结构、垂直结构

时间结构各种生物种类的生长发育进程与环境资源节律变化的温和吻合状况。种群嵌合时间结构(两种以上农作物种群)、种群密结时

间结构(幼龄期另行集中培养)、设施型时间结构

营养结构多种农业生物按营养供需关系所连结(搭配)成的生物种群序列或网络。即食物链或食物网结构

三、农业生态系统中主要产业的相互关系农林关系;农牧关系;农渔关系;农、林、牧、渔与加工业的关系

第二节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

一、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合理性标志有利于资源的充分有效持续利用;能较好地维持系统生态平衡;有适度的多样性和较强的稳定性;能获得最高的系统

产量和优质多样产品

系统结构与功能统一原则提高整体效益原则

设计原则相宜性原则

立体开发原则

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同步的原则可调节原则

生态因子(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主导因子(对生物的作用特别重要);限制因子(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耐性极限,且阻止其生长、繁殖或扩散,甚至生存的因素。任何一个因子只要超过或接近有机体忍受程度的极限,就可能成为限制因子)每种植物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环境中缺乏其中

的一种,植物就发育不良,甚至死亡,如果这种营养物质处于少量状态,植物的生长量就变小。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对生态系统某一空着的或功能效益差(常表现为物质、能量流动及价值转换十分脆弱或受

阻)的生态位、通过配套引进新物种以充实之

或采取改进措施强化之,使之与其他生态位相

协调,共存互利,便能改善系统整体结构与功

能,甚至使系统整体效益成倍增加。根据充实

生态位原则,进行系统结构设计时,要从整体

结构入手,对不符合整体设计要求的现存生态

二、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设计生物与环境相适原理

生物共生原理

设计原理充实生态位原理

食物链构成原理

整合效益原理

设计程序系统辨识系统评价重构系统设计设计方案的对比与优选平面结构设计在水平空间,根据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原理

设计内容垂直结构设计根据生物共生原理和充实生态位原理,空间层次上

时间结构设计根据各资源的时间节律变化和利用农业生物生长发育规律

营养结构设计重点是食物链和加工链的设计

食物链生产环设计、食物链增益环设计、食物链减耗环设计、食物链的解链设计、产品加

工链设计、食物链复合环的选择与设计

三、几种典型的农业生态结构剖析禽畜-沼气食物链结构;鱼牧水体立体结构;“麦-棉-肥”间套作时间结构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中人类的生态位

一、农业生态系统建立与人类的关系

二、农业生态系统维持与人类的关系

三、农业生态系统发展与人类的关系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能源太阳辐射能、辅助能(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生物&工业)

一、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

能流途径太阳辐射能路径、生物能路径、无机能路径

热力第一学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二、能流流动与转化的基本规律热力学第二定律

(能量衰变定律)

熵与耗散结构

生态金字塔

林德曼效率与生态效率定律

定义某一种生物固定的能量与所消费的食物能量之比。

生物多种性

三、能量转化效率影响能量转化效率因素投能水平

投能结构(有机能、无机能:总辅助能;人工投能:总辅助能)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提高能量转化效率途径

四、能量流动分析提高食物能转化的效率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概念和类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气相型循环、沉积型

物质不灭定律

能量可以在不同的介质中被传递,在不同的形

式中被转化,但数量上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

被消灭,即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是守恒的。

自然界的所有自发过程都是能量从集中型转

变为分散型的衰变过程,而且是不可逆的。

合理的种群搭配所形成的群落,其能量转化效率常

高于各构成种群能量转化效率的总和

能量转化率虽然随着能量投入量的增加而呈提高

趋势,但超过这一投能水平,则随其增加而减少。

农业系统存在状态受到人类不同程度的支配和影响。一方面,

农业生态系统内种什么、养什么,种在哪、养在何处,怎样种

养,以及农业种群品种间的搭配;系统能量流动速率和流向;

系统物质循环利用方式;系统价值转换程度;系统信息传递途

径等都与人类决策有关。另一方面,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技

术行为对农业生态系统存在状态具有深刻的影响。

一、基本概念和规律基本原理质能转化与守恒定律物质循环的库与流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储存的场所称为库;

物质与物质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称为流

生物量与现存量

物质循环的特征周转率与周转期

二、几种主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碳、磷氮循环循环效率

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植物库、家畜库、土壤有效养分库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农业系统中养分循环特点和特征

我国目前农田土壤养分循环平衡状况

保持农田养分良性循环的途径合理搭配种植归还率高的作物;实行合理轮作;建立良性循环体系;区

域性养分富集;系统外的输入补给。

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环境问题“三废”危害及其防治、农药污染与防止、化肥的污染与防止

五、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源分析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价值转化

一、价值与能值的内涵能值美国奥德姆最先提出,某一流动或储存能量所包含另一种类别的数量。太阳能值

能值转换率每单位某种类别的能量所含能值之最。

价值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能值”被物化或被凝结在产品中以后,随着系统内各种交换活动,从一个环节

流到另一个环节,从一个部门流到另一个部门,并随着最终产品的形成进入消费领域的过程。

二、农业生态系统价值流价值流形成过程

耦联关系能量和物质输出量与资金流入量的比例,由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加工所决定。

三、资金流、能流与物流的关系独立关系

生产系统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自然资源成本和利用了自然环境成本,但没有在系统的成本核

算中得到反映的现象。

四、增值了自然资源,改善了自然环境,但没有得到反映

“成本外摊”与“收益外泄”的解决途径收益递减律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农业资源投入时,某一必要农业资源的输入量从零开始不断增加,开始时系统

的输出量增加较快,当输入量达到一定水平后,输出量增加的速率逐步减慢、停止,甚至出现负值。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就是指单位土地的收入随某一资源投入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经济现象,这导致获得最高产量的资源投入水平往往比获得最高经济效益所需要的资源投入水平高。

经济效果原理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价值流中,能流、物流耦联的资金流,可以通过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来进行分析

和评价。

五、经济效果分析原理边际效益分析又称增量分析,是一种对投入效益受投入量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的方法。

边际平衡原理以产品的边际产量及其边际收入与资源投入的边际

用量及其边际费用作为理论基础。价值转移原理农产品的劳动消耗或完全成本,实际上是生产和实现该种产品所投入的劳动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的价值转移。

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一、信息的内涵对事物间差异的一种抽象,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以及关于这种状态的知识。自然非生物环境信息

二、信息的分类生物信息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产生、传输和接收方式)经营信息市场需求信息、价格信息、市场农业产品发展趋势信息、科学技术信息、其他经营信息(农用能源动向、农用原

料或农资供应动向、国家农业政策、既定渠道动向、产业动向、天气动向等)

三、信息的特性共享性、无限性、开发性、时效性

自然信息流

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确定;资源与环境的法规建设;公民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采用必要的经济手

在市场充分发育和交易成本足

够低的条件下,不管产权界定给谁,经济外部性问题都可以

通过资源的产权确定来解决,而产权的确定会同时使资源利

用的社会总效益达到最大。

信息流人工信息流

自然信息流与人工信息流的比较

四、信息的传递

信息传递方式

五、信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第六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概念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对农业生

态系统而言,生态平衡就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且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状态。

一、生态平衡及其稳定性机制稳态结构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的适应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各产业内部结构

系统稳定性

内源稳定机制整体性机制、多样性机制、替代性机制、生态位均质性机制稳定性机制

外源稳定机制

生态阈值生态系统不降低和破坏自我调节能力的前提下能忍受的最大限度的外界压力

(临界值)。

生态失调的实质生态失调的实质

生态失调的标志表现在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一级结构缺失,二级结构变化。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

二、生态失调与生态重建生态重建增补一级结构已缺失的组成成成分,改善二级结构,向系统内补充能量和物质,改进

能量、物质流动渠道和效率。

生态重建生态补偿人们从资源利用所获得的经济收益中,提取一部分资金,并以物质和能量的方式归还

生态系统,以维持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的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

三、农业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特点包含经济与生态双重平衡;系统开放程度大,平衡自律性较差;平衡演替迅速,重建发展快;结构简单,生物

群落间依赖性较小;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一、评价原则层次性原则

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三统一”的原则

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科学性、全面系统性、简明易行、层次性、可比性

系统特性评价指标体系生产率、持续性、稳定性、自主性

二、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构成体系宏观评价指标体系

微观评价指标体系

三、评价步骤与方法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

反馈机制

自然调控机制多元重复补偿有一个以上的组分具有完成相同或相近的功能。

一、调控机制人工生态调控三原则循环再生、协调共生、持续自生人工调控机制人工调空机制

调控结构二、调控特点

调控特点地域性、矛盾性、复杂性、综合性

经营者直接调控途径生境调控、输入输出调控、农业生物调控、系统结构调控

三、调控途径

社会间接调控途径财贸金融、工交通讯、科技文教、政法管理第七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与保护

第一节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三大效益为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必须强调这三大效益的矛盾统一,从而构成最佳综合效益。三大效益的实质也就是农业近期、中期和长期效益的关系,是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三统一原则是评价农业生态系统的中心原则。

按其来源分类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资源

一、农业资源的分类按其重复利用程度分类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

按其是否具有可存留性分类可存留资源、不可存留资源、半存留资源

农业资源的整体性及合理利用

农业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及经济利用

二、农业资源的特性及合理利用资源的可更新性及其合理适度利用

社会资源的不可更新性及有效利用

农业资源的变动性及其科学利用

农业资源的区域性及其因地制宜地利用

第二节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一、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二、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问题土地质量退化(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结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加剧、土壤次生盐碱化和潜育

化、土壤污染、非农业占地导致耕地减少。

三、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途径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因地制宜利用土地、加强土地资源的综合治理、加强土地综合利用和立体开发第三节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一、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森林资源贫乏、内部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匀

二、草场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三、渔业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四、野生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四节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一、我国水资源利用的现状水资源相对较少、分布不均匀、水环境恶化、水资源利用率低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加强水利基本建设、节约用水、水资源的区域调节、加强废水利用、适度开发地下水、综合利用水资源

第八章农业生态与农业生态工程

第一节生态农业体系

一、生态农业产生极其在国外的发展

二、中国生态农业的兴起与特色

三、中国生态农业概念、特点与内容特点:战略性;综合性;协调性;地域性;层次性;

高效性;多样性;稳定性;开放性;持久性。

四、中国生态农业的近期发展方向扩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注重高新技术渗透和高效持续发展的投入导向;

生态农业与乡镇企业互利共存;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生态农业技术

一、立体资源利用技术

二、禽畜粪便及有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

三、有害生物生态防治技术

四、生物养地技术、

五、粮油等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

六、肥料农药和薄膜的生态改造技术

七、绿色食品生产技术

第三节农业生态工程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知识综合一大纲

考试大纲 《农业知识综合一》考试内容应主要涵盖植物学、遗传学、植物育种学、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土壤学六门课程,每门课程50分,考生可以在以下六门课程中任选三门。 《植物学》考试大纲 无参考书 通过植物学学习: 1.掌握细胞的概念、植物细胞的分裂、植物组织的类型、形态及功能。掌握种子的结构与类型、种子的萌发与幼苗的类型; 2.掌握及根尖的分区、根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根尖的分区及结构,双子叶植物和禾本科根的初生结构、侧根的发生过程、根的变态; 3.掌握枝条的形态、茎和芽的类型和茎分枝方式,茎尖的分区、茎的初生结构、茎的变态类型以及年轮的概念,年轮的形成与环境关系; 4.掌握叶的外部形态、类型、功能、解剖结构以及叶的变态; 5.掌握花的概念、花的形态、花的类型、雌雄蕊的结构以及开花,传粉与受精; 6.掌握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最主要特征和代表植物; 7.掌握被子植物重要分科(木兰科、毛茛科、桑科、石竹科、锦葵科、葫芦科、杨柳科、 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大戟科、芸香科、伞形科、茄科、旋花科、唇形科、菊科、茜草科、泽泻科、莎草科、禾本科、百合科等)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性植物。 《农业生态学》考试大纲 参考书目:(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了解生态学与农业生态学的含义和研究内容,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等。 重点掌握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生物构成、环境条件、结构组成与功能、稳定

机制、开放程度、生产力、能流特征、养分循环特点及系统服从规律、运行目标等方面的主要区别。 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因子的作用与特征,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特征,环境因子与生物间的关系及遵循定律,生物生态适应性的表征。了解生态位理论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掌握农业生态系统能量传递途径与转化的实质,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转化的基本定律,人工辅助能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农业生态系统能量分析与调控途径。 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类型,温室效应的利弊,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效率及其平衡途径,掌握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平衡和物质循环中造成的环境问题与防治对策。 重点掌握生物种群的特征、增长类型及特点,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原因及调节方式,生物种群进化过程中的生态策略选择。掌握种群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掌握生物群落结构理论及其农业应用,生态位理论与应用,群落演替与顶极群落理论的应用。 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机制以及人工调控途径,农业生态系统的系统分析和综合诊断方法的应用,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因子,遵循原理及健康评估的方法。 了解农业资源的类型、特性与利用原则,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状况及其特点,中国的生态问题,我国主要的生态问题的防治。 了解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的兴起原因,中国生态农业与国外生态农业在原理与技术上的比较,生态恢复与重建的主要目标和关键技术。 《土壤学》考试大纲 (参考书:《土壤学》黄晶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土壤学作为农业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广泛服务于农业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建设、区域治理、资源利用与保持等。 主要了解“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认识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了解土壤科学的发展简史以及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重点掌握粘土矿物的类型的性质以及我国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了解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腐殖质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重点掌握土壤腐殖质的性质,土壤有机质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以及有机残体的分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和土壤有机质的管理措施等。 掌握土壤生物多样性和影响土壤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以及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发生和分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农业生态学课程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ecology 课程类别:必修课程编号:10375001 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 制定时间:2010年4月14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任务: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农学及相关专业的本科专业基础课,属必修课程,主要任务是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提高学习者生态环境自我保护意识,实现生命再生(社会效益)、经济再生(经济效益)与生态再生(生态效益)三个效益的协调同步发展。 2.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以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为基本出发点,在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益农业的同时,要注意保护与节约利用农业资源,关注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关系,关注近年来生态学在全球的变化、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学上要求学生: (1)掌握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基本技能,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能流与物流状况。 (2)理解生态平衡原理,能量流动原理,竞争排斥原理与生物多样性理论,具备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机联系其它学科知识,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

力及其提高途径,最终实现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目的。 (4)掌握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实体内容,包括农业生态技术与农业生态工程,并能反映时代特征,改进与提高其技术手段,使其具有较大的实用与应用价值。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大纲适用于农学类专业(包括烟化方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本科生或专科高年级学生。本课程共开设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与生态学、资源环境学、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设计、耕作学等课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了解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 陈阜主编的《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骆世明主编的《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主要参考书: 骆世明、陈聿华、严斧《农业生态学》,湖南科技出版社,1987年; 金岚《环境生态学》,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林昌善、尚玉昌《生物与环境》,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沈享理《农业生态学》,农业出版社,1988年。 6.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本课程教学主要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赣南师范大学2016农业工程专业简介、考试科目参考书硕士研究生初试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简介 农业工程硕士点依托赣南师范学院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该学位点由脐橙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等学院共同建设。本硕士点设置了园艺工程与农产品加工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生态修复工程、农业信息技术与自动化和农业工程检测与控制技术四个招生方向。 本硕士点现有包括20余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内的从事农业工程化科技研发和成果工程化应用的科技人员75余人,其中高级职称44人,博士32人。博士教师毕业于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学缘结构合理。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本硕士点导师在科研立项、科研成果、科研获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主持“赣南脐橙高效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成熟脐橙果园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集成示范”等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江西九连山潜叶昆虫物种丰富度格局及其与植物优势度和植物谱系的关系”、“人工湿地植物根际效应对水体多环芳烃生物降解影响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60余项课题,获各类科研经费近500万元。拥有众多国家自然基金和江西省科技厅、教育厅等在研项目,经费充足,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大量参与科研和实践应用的机会; 学位点以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该中心是全国唯一专业从事脐橙工程化技术研发的国家级平台,在国内果蔬工程化技术研究中享有盛誉,有分析测试中心、各专业实验室面积近10000m2,中试基地250亩,示范推广中心1000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齐全,各种仪器总价值5000余万元,为本硕士点研究生培养提供完善的研发平台;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高校高水平工程技术中心等4个江西省级科研平台也在此落地开花,建设经费5000多万元,有力的促进了农业工程学位点建设发展。

《农业生态学》提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农业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 农业生产是农业生态学产生的源动力 一、农业生态学的背景生态学的发展为农业生态学的形成奠定了学科基础 二、农业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农业生态学的性质、内容与任务 一、农业生态学的性质 二、农业生态学的内容 三、农业生态学的任务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第一节系统概述 一、系统的内涵系统指在一定边界范围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 能并朝着某个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 结构的有序性系统边界系统存在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可能是自然形成也可能是人为划定。 系统分层现象系统无论繁简,都有分层现象。 二、系统的特征结构的整体性各组分间存在量比关系即系统存在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 各组分间存在空间关系构成系统的多个组分在空间上有一定的位置排列关系 各组分间存在相互作用各组分间必须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功能的整合性指系统功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特性,又称系统的整合效应 系统思想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诸事物和完整过程所形成的统一体,而体 现这种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的思想。 三、系统思路与研究思路系统研究思路黑箱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白箱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相互联系透彻了解的基础上; 灰箱 第二节生态系统概述 一、生态系统的内涵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组分环境组分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土壤 基本结构形态结构构成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尤其是生物组分的种类、数量和空间配置,在一定时期内通过 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处于相对稳定的有序状态。 二、结构与功能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基本特点生物是生态系统的核心组分;时空性明显;具有复杂的动态平衡特征;具有代谢 机能特征;具有自动调节特征。 生态环境的主要类型根据环境的特性分为陆地、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根据人类干预程度可分为自然、半自然和人工生 态系统。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概述 内涵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 互作用建立起来的,并在认为和自然共同支配下进行农副产品生产的综合体。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类似于非生态系统,基本组成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环境 基本结构农业环境、物种、空间、时间、营养结构 基本结构与功能能ooo量流 基本功能物质流 信息流

农业生态学课程复习大纲

《农业生态学》课程复习大纲 一、题型与分值 1、填空题(共10 分)每小空1分,且以每小空为计分单位。 2、选择题(共10分)包括10小题,每小题1分,每小题共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3、名词解释(共20分)共5小题,每题4分。 4、简答题(共30分)共6个小题,每题5分。 5、论述题(共30 分)共2个题,每题15分。 二、参考教材 陈阜主编. 农业生态学(第二版).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 三、课程知识点和典型例题 (一)第1章绪论 1、知识点 (1) 概念与术语:农业生态学。 (2)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中环境包括无机环境和生物环境。 (3) 生态学的分支。 (4)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基本功能。 2、典型试题 (1)名词解释:农业生态学。 (2)选择题:生态学按性质划分为(D)和应用生态学。 A. 普通生态学 B.陆地生态学 C.海洋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 (3) 简述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二)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 1、知识点 (1)概念与术语: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3)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类型。 (4)农业生态系统3种基本结构的定义。 (5)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6)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类。 2、典型试题 (1) 名词解释:农业生态系统。 (2) 填空题: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为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 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为经济服务价值、社会服务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3) 选择题: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C)

A.物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物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物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4)论述题:论述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 (三)第3章生物种群 1、知识点 (1) 概念与术语:种群、生态对策、邻接效应。 (2) 种群的基本特征、增长模型的种类、空间分布的类型、空间利用方式。 (3) 种群波动的主要原因和调节方式。 (4) 生物对策的类型。 (5) 种群关系的基本类型。 (6)种群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典型试题 填空题:生物对策包括r对策和k对策。 简答题:简述种群波动的主要原因和调节方式。 论述题:论述种群间相互关系在农业中的应用。 (四)第4章生物群落 1、知识点 (1) 概念与术语:生态位、边缘效应、群落演替、优势种。 (2) 群落的基本特征、种类组成。 (3) 生态位的理论。 (4) 群落演替的类型。 (5) 控制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6) 根据群落的结构特征合理安排农业生产。 (7) 顶级群落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典型试题 名词解释:生态位。 填空题:群落演替的类型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简答题:简述控制群落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 论述题:试述如何根据群落的结构特征,合理安排农业生产? (五)第5章生物与环境关系 1、知识点 (1) 概念与术语:生境、生态型、生态平衡。 (2) 生态因子的类型。 (3)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4) 环境与生物关系的基本原理。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英文名称: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60 适用对象: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二、课程简介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是生态学在农业上的一个分支,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任务是在农业生态系统水平上揭示各组分相互作用的生态学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作为高职高专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从农业生态学和农业环境保护两大应用领域来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合理调控,以实现农业持续发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把握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及其应用领域; 2.理解农业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掌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学习方法; 3.初步形成对本课程的整体了解。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课程定位 (三)实践环节 谈谈如何学好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这门课。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概述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系统的概念、性质和类型; 2.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特征和类型; 3.把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系统 第二节生态系统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 (三)实践环节 实训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一)目的与要求 1.全面把握生物个体货群体通过形态、生理和生化机制去适应不同环境的 过程和环境对生物的塑造作用; 2.了解生物群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环境的改造作用。(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环境及生态因子 第二节生物种群 第三节生物群落 (三)实践环节 1.简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存因子的联系与区别。 2.简述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特点; 2. 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特点; 3.形成对现实系统结构和功能状况的科学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三节生物群落

农业生态学大纲

《农业综合知识一》农业生态学 重点章节已打上√ 第一章 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学系统。 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的原理和技术途径。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 第二章 第一节 1、系统:有互相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2、一个系统的组成,必须满足3个条件:第一,系统必须具备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第二,各要素之间必须具有某种联系;第三,各要素必须以整体的形式完成特定的功能。 3、系统的特征: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层次、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 4、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互相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5、生态系统分为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 6、生物组分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7、非生物组分为:太阳辐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土壤 8、生态系统的结构系指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与特点。 9、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 10、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3大功能 11、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1)按环境分: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2)按人类干预程度分: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 第二节 1、农业生态系统: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 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2、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系指农、林、牧、渔、副(加工)各业之间的量比关系,以及各业内部的物种组成及量比关系。 3、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分为:水平结构与垂直结构 4、农业生态系统基本功能:(1)能量流(2)物质流(3)信息流(4)价值流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比较: 1、农业生态系统生物构成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2、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3、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4、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5、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立特点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6、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高于自然生态系统 7、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特征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8、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点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9、农业生态系统服从的规律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10、农业生态系统运行的―目标‖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第三章生物种群 第一节种群的概念与特征 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又是组成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基本特征:指各类生物种群在正常的生长发育条件下所具有的共同的特征,即种群的共性,而个别种群在特定环境下所产生的特殊适应特征,不包括在此范围内。

2024农学考研大纲

2024农学考研大纲 【原创版】 目录 1.2024 年农学考研大纲概述 2.《农学概论》科目的考查目标和内容 3.农学考研备考中的重要概念:G 蛋白 4.备考建议和资源分享 正文 2024 年农学考研大纲概述 随着 2024 年考研季的临近,对于准备农学考研的同学们来说,了解考试大纲、掌握考试要点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里,我们将对 2024 年农学考研大纲进行简要的概述,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复习。 《农学概论》科目的考查目标和内容 《农学概论》是农学考研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其考查目标是侧重于作物学综合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具体来说,考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作物品种选育及种子生产:了解作物品种的选育过程、原理和方法,以及种子生产的技术和管理。 2.作物生长发育对生态环境的响应: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以及作物适应不同环境的生理生态特性。 3.作物生产技术:熟悉作物栽培、耕作、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 4.农作制度:了解农作制度的概念、类型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5.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生态技术:掌握农业信息技术和生态技术的基

本原理和应用。 农学考研备考中的重要概念:G 蛋白 在农学考研中,G 蛋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G 蛋白,全称为偶联蛋白或信号转换蛋白,在受体接受胞间信号分子到产生胞内信号分子之间起信号转换作用。在生物体的生长发育、逆境响应等许多生命活动中,G 蛋白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在备考过程中,同学们需要对 G 蛋白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了解。 备考建议和资源分享 为了更好地备战农学考研,以下是一些建议和资源分享: 1.参考教材和专著:如《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农业生态学》等。 2.网络资源:可以关注一些农学考研相关的网站、公众号,如新祥旭陕西考研等,获取最新的考研动态、政策、经验分享等。 3.加入考研交流群:与同专业的考生互相交流,分享备考经验、资料,共同进步。 4.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兼顾各科目的复习,避免临考前临时抱佛脚。 5.多做真题和模拟题:通过做真题和模拟题,了解考试题型和难度,提高应试能力。

2022湖南农业大学考研考试大纲-813农业生态学

2022年全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农业生态学(专业课)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农业生态学考试是为湖南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专业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素养,专业水平。 Ⅱ.考查目标 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农业生态学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农业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3.运用农业生态学原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农业生态学基本理论约10% 农业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约15%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约15% 生态学系统调控约30% 农业生态学应用30% 四、试卷题型结构 术语解释题40分(10小题,每小题4分) 简答题50分(5小题,每小题10分) 论述题60分(3小题,每小题20分) Ⅳ.考查内容 《农业生态学》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主要阐明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实践部分主要针对中国的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区别于《农业综合知识》中农业生态学知识考点,专业课考试更重视生态农业实践技能,以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基础,强调采用生态观分析世界农业发展历史的经验教训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了解中国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规划、模式和技术,了解在农业生态学理论框架下过去30年我国生态农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成功案例和模式,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优化应用模式。为了保障生态农业建设

339农业知识综合一考试大纲

339农业知识综合一考试大纲339农业知识综合一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农业知识综合一是为了考查考生对于农业科学知识的综合掌握能力,包括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二、考试内容 1.植物学 (1)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植物组织的类型与特点; (3)植物器官的形态与功能; (4)植物生长与发育的过程及调控。 2.植物生理学 (1)植物的水分代谢; (2)植物的养分吸收与运输; (3)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4)植物的生长激素及其作用。 3.土壤学 (1)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2)土壤的水分与气体状况; (3)土壤的养分循环与平衡; (4)土壤的改良与保护。 4.农业生态学 (1)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农业生物的种群与群落; (3)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4)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优化。 三、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150分。试卷将根据考生报考的研究方向不同,分为A、B、C三类,每类试卷中包含的题目难易程度和知识点将有所不同。 四、考试题型 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等。其中,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名词解释主要考查考生对于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解释能力;简答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于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论述题则主要考查考生对于某一问题的综合分析和解决能力。 五、考试难度 农业知识综合一的考试难度将根据考生的报考层次和研究领域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对于报考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考生,考试难度将相对较高,主要考查考生对于农业科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掌握能力。对于报考本科及以下学历的考生,考试难度将相对较低,主要考查考生对于农业科学知识的基础掌握能力。 六、考试要求 考生应认真阅读考试大纲,了解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考试难度等方面的要求。在复习过程中,应全面系统地掌握农业科学知识的基础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同时,应注意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和衔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扬大农艺与种业2020年考研大纲

扬大农艺与种业2020年考研大纲篇一: 标题:扬大农艺与种业2020年考研大纲 正文: 一、农业基础知识 1.1 农业科学基本概念 1.2 植物生理学基础 1.3 土壤学基础 1.4 气象学基础 1.5 生物化学基础 二、育种学 2.1 育种理论 2.2 杂交育种 2.3 遗传育种 2.4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三、农业生态学 3.1 生态系统概念 3.2 农业生态学基础 3.3 种群生态理论 3.4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四、种子学 4.1 种子构造和发育

4.2 种子检验 4.3 种子生产与质量管理 五、农业信息学 5.1 农业信息概述 5.2 农业信息系统建设 5.3 农业信息处理与分析 六、农业生物技术 6.1 生物技术基本概念 6.2 植物基因工程 6.3 动物基因工程 六、农业工程 7.1 农业工程概述 7.2 农业机械化 7.3 农田水利 7.4 农业环境保护 拓展: 1. 农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应注重实践,掌握各种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了解国内外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趋势。 2. 育种学的学习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了解不同育种方法的原理和实际应用,掌握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方法和技术。 3. 农业生态学的学习应注重生态理论知识的应用,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功能和保护措施。

4. 种子学的学习应注重实践操作,掌握种子构造和发育、种子检验、种子生产与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5. 农业信息学的学习应注重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处理,掌握农业信息系统建设、农业信息处理与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6. 农业生物技术的学习应注重实践操作,了解不同生物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掌握农业信息系统建设、农业信息处理与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7. 农业工程的学习应注重实践操作,了解农业工程的原理和应用,掌握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篇二: 扬大农艺与种业2020年考研大纲如下: 一、农学基础 1.1 农业基础知识 1.2 植物生理学 1.3 生物化学 1.4 土壤学 1.5 生态学 二、育种学 2.1 杂交育种 2.2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2.3 现代育种理论 三、栽培学

《农业生态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Agricultur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习农业工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对当前生产中的各种农业模式进行认知、分析。 (二)能力目标。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能根据实际现状构建合适的农业工程模式,并分析不同模式间的差异和优缺点。 — 1 —

(三)素质目标。能综合所学的生态学、环境学、景观生态学及生物学知识,结合工程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和模式。 三、基本要求 (一)了解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当前常用农业生态工程技术。 (二)理解农业生态工程相关技术和模式,并能根据现状和要求构建合适的农业生态工程模式。 (三)掌握各类农业生态工程技术的特点,学会针对不同农业生产确立合适的农业生产模式。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生态农业工程理论2学时 第一节生态学与农业生态系统 第二节生态农业工程的生态学原理 第三节生态农业工程的工程学原理 第四节生态农业工程经济学原理 本章小结 重点: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农业工程的生态学、工程学和经济学原理 难点:生态农业工程的生态学、工程学和经济学原理 思考题:如何理解生态农业工程?及本学科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作业:举例分析某一种生态农业工程的特点。 建议教学方法:板书 第二章农学概论2学时 第一节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品质形成 知识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构成与品种特征 第二节种植制度 知识点:轮作、套作、间作、免耕栽培等 本章小结 — 2 —

重点:学习基本的农学概念,了解相关农艺措施。 难点:作物产量构成、种植制度 第三章区域生态农业工程模式与技术2学时 第一节不同层次生态农业工程模式与技术 知识点:庭院、农场、村镇及区域生态农业工程模式与技术 第二节生态农业工程与组装技术 知识点:相关技术组装 第三节农业区划及其资源、环境利用的生态模式 知识点:农业生产与环境、资源的关系 本章小结 重点:不同层次下的工程模式与技术、技术的组装、环境和资源对技术的影响难点:技术的组装 思考题:如何在一定的条件下确立相关的技术进行组装? 作业:举例说明你所了解的某一层次上的技术模式。 建议教学方法:板书 第四章生态农业环境工程与技术4学时 第一节农业环境保护工程与技术 知识点:农药、化肥、地膜、秸秆等污染及对策和技术 第二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态工程 知识点:农业废弃物定义、污染与资源化工程 第三节生态恢复工程与技术 知识点:土壤生态恢复与相关技术;水土恢复技术 第四节农村人居环境生态工程 知识点: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对策与相关技术 本章小结 重点:农业环境、人居环境的现状与技术 难点:农业废弃物利用工程 — 3 —

天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doc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农业生态基础课程代码:3106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农业生态基础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农业综合技术专业(植物生产方向)的一门专业知识课。 农业生态基础是一门运用生态学原理、生态系统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生态因子之间、农业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产部门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具有综合性、宏观性、战略性、实用性等特点。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 1、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生态学基本原理、农业生态系统理论; 2、初步掌握系统分析方法,认识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及农业系统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必然联系; 3、培养学生从宏观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较好地适应我国生态农业和持续性农业建设的需要。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门课程与植物学、园林树木学、栽培学等课程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考生应在对上述课程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学习本门课程。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考生应了解农业生态学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明确农业生态学在解决农业发展宏观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农业生态学的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一般 识记:农业生态学的概念。 理解:农业生态学发展的社会原因,农业生态学的特点。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系统、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途径。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 识记: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特点。 (二)次重点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农业生态学》网络课实训任务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农业生态学》网络课实训任务答 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农业生态学》网络课实训任务答案实训任务(五选一)实训1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特征调查作业实训2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作业实训3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作业实训4农业资源及其利用现状调查作业实训5农业生态系统技术现状调查和分析作业实训任务1实训1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特征调查作业一、目的意义本实验把农户作为农业生态系统调查研究的对象,通过调查若干农户,分析农户所在农业生态系统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整与设计的初步方案。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总结由一个个农户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现状,并能提出初步发展规划。 二、实验性质和学时1.实验性质:选修2.实验学时:6学时三、方法与步骤(一)农户调查1.调查内容(1)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势、地形、土质、地下水位、气候条件及特点(包括光热水变化规律极其生产潜力、主要气象灾害等)。 (2)生产条件农户庭院面积、人口、庭院设施种类、数量、承包的土地面积、类型(山、水、田、林等)劳力、畜力、机械、灌溉条件等。 (3)经济状况庭院经营收入、大田经营收入、年总收入、人均纯收入、人均粮、棉、油、肉、蛋、蔬菜、水果等数量、生活水平等状况。 (4)生产经营状况庭院生产经营类型、规模、产品种类、数量、投入资金额、各类经营产值、纯收益、大田生产经营类型、规模、产量、产值、主要农作物的栽培管理经验、主要病虫草害的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大田生产投入情况及效益。 (5)市场调查农户所生产经营的各类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状况及市场对其它产品的需求状况。 (6)农户各成员的知识水平、技术特长、生产经验等。 (7)农户生产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庭院和大田两方面)。 2.调查方法(1)搜集资料通过农户所在地区的农业生产领导部门、技术部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与计划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计划总学时:54 实践学时:24 适用专业:种植 制订人:于鸿波 制订时间:2013.1 一、课程性质、任务 性质:本教材主要系统阐述农业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概述、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平衡、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农业环境污染与防治、农业环境管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任务:教材立足“送教下乡”教学要求,体现“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实践技能适用为宜”原则,书中安排了大量实训内容。本书可作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适用职业技术学院植物生产类、生物技术类、生物工程类专业教材,同时可作为其他专业生态与环保选修课选用教材,也可供从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有关行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二、课程特色 课程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农业生物种群和群落、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农业环境问题以及农业环境保护。依据生态与环保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在充分考虑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任务的难易程度、学时分配的合理性和教学组织的可操作性前提下,根据认知及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按行动领域所承载的知识、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能力培养的递进关系,确定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三、知识能力和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模拟生产实践、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学会常见的生态与环保知识,并能结合地的实际情况,会解决生产上遇到的常见问题;培养学生具有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并有良好的学习迁移能力;培养学生采集信息、整理资料、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热爱农业、保护环境的职业情感,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学会与职工、农户交往,有良好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08 英文名称:Agriculture Ecology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2.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农学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 3.课程目的 41)学习、理解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为学习农业生态系统部分内容及为农学专业的相关专业课打下坚实的生态学理论基础。 52)了解和掌握生态学原理在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物流调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合理结构的建立及管理,农业生态建设及生态农业模式的设计、规划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63)学生能够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指导农业生产,规划设计生态农业模式,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2.5,学时为40 5.建议先修课程 《生态学》、《农业系统工程》 6.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农业生态学》(第二版)。廖允成,林文雄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参考书目: (1)骆世明.农业生态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陈阜.农业生态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3)沈亨理.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4)王兆骞.农业生态系统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7.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与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专题讨论相结合。 (2)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8.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考试课(1)平时成绩占10 %,形式有:考勤、课程作业 (2)考试成绩占90 %,形式有:实验实习成绩、笔试成绩 9.课外自学要求 (1)按时通过完成课程作业和实验。 (2)学生通过自学阅读相关参考书目,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04020 课程总学时/学分:36/2(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0学时)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全国农林高校的生物类、种植业类等相关本科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之一。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应用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由农业生物与其环境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和管理途径等。学习农业生态学的目的一方面要了解有关生态学的一般知识及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要运用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生态问题与系统优化途径。 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农业生态学不仅要进行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更要为发展农业生产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要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如何尽可能减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降低资源成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生态学面临的重大问题。同样,这也是农业生态学要探索的问题。把握农业生产的“生态―技术―经济”复合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特点,从整体结构优化和提高系统功能上进行合理调控,以促进农业生产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教学基本要求 从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出发,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功能特点,明确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生物组分对整个系统的作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理解农业生态学围绕生物这个核心,从个体、种群和群落水平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掌握如何根据当地农业资源特点,建立合理生物结构的理论和技术。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三个调控层次,包括自然调控、农业技术调控和社会间接调控,掌握调控机理和技术要点。理解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掌握中国主要的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这门课程突出增强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系统观点,将有助于学生在工作中更好地尊重自然规律,更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Agroecology ) 学时:40 其中:实验学时:0 课外学时:0 学分数:2.5 适用专业:园艺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农业生态学是园艺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主要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结构和功能,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提高途径、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平衡规律,论述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与系统分析法的应用,运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分析各种类型农业的生态特点与生态农业的发展,介绍生态农业技术和农业生态工程等内容。涉及到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国土规划、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多种领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用农业生态学的观点正确分析有关农业生产的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介绍农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同时有部分实验教学,介绍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的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查和评价,认识化感作用。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用农业生态学的观点正确分析有关农业生产的问题。具体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结构和功能。 (三)种群生态与群落生态。 (四)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提高途径。 (五)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六)生态平衡。 (七)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 (八)生态农业。 三、课程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绪论 一、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生态学与生态问题 (二)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农业生态学的产生 (二)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生态学的发展 三、农业生态学的内容和特点 (一)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二)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和内容 (三)农业生态学的特点 四、农业生态学的应用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 一、系统 (一)系统的概念 (二)系统的基本性质 (三)系统的研究方法 二、生态系统的概念 (一)生态系统的定义 (二)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三)生态系统区别于其它系统的特点 (四)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三、农业生态系统 (一)农业生态系统定义 (二)农业生态系统基本组成 (三)农业生态系统基本结构 (四)农业生态系统基本功能 (五)农业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