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第二课时教案
初中语文统编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6《变色龙》教案(第二课时).

变色龙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精读、探究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中心思想;赏析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一、精读、探究课文内容。
(一)精读、探究第一部分(第1~5段)内容。
1.提问: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千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勾画了一个萧条凄凉,恐怖压抑的社会环境。
它暗示了沙皇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2.提问:“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明确:运用了拟人、比喻和双关。
“无精打采”暗示市场的不景气;把商店、饭馆的门比作“饥饿的嘴巴”,形象地写出了无顾客上门,门可罗雀的萧条景象;“这个世界”是双关语,明指人类是上帝创造的,暗含沙皇的统治,具有讽刺意味。
整句环境描写体现了当时冷清、凄凉、压抑的社会氛围,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的真实写照。
(二)精读、探究第二部分(第6~27段)内容。
1.布置:请大家速读第二部分(第6~27段),理清这部分的故事情节。
思考: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过程中,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变化的原因和内容。
学生梳理、概括,教师提示:(1)最初:听了赫留金申诉,不知狗主人是谁时对小狗——野畜生,疯狗,把它弄死好了。
对赫留金——肯定赫留金被狗咬了。
(2)第一次:人群中有人说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对小狗——它是那么小,它怎么会咬着你的?对赫留金——你那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
你们这些鬼东西。
(3)第二次: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对小狗——下贱胚子。
对赫留金——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4)第三次:巡警说是将军家的狗时对小狗——名贵的狗。
狗是娇贵的动物。
对赫留金——你这混蛋,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5)第四次: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对小狗——野狗,弄死它算了。
(6)第五次:厨师说是将军哥哥的狗时对小狗——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对赫留金——我早晚要收拾你!2.布置:结合上面对第二部分情节的梳理,看看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整个事件过程中一共“变”了几次?完成下面的表格。
《变色龙》第2课时教学设计

6.《变色龙》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2.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2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导入语:奥楚蔑洛夫之所以几次变色,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
这样的一个小官僚,面对一般群众的时候,他往往会装腔作调、作威作福。
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
这样的人物可怜而不可恨。
那么,可恨的是什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这个问题。
2.教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1.我会品味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2.我能认识到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养成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品质。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完成自学任务。
二、先学环节(15分钟)(一)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 快速浏览课文,理清下面几个问题:1.整理小说的情节,完成下面的填空。
涉案地点:木柴厂门口。
涉案案由:狗咬伤了人的一个手指头,人打瘸了狗的一条腿。
涉案双方:原告:首饰匠赫留金;被告:白毛的小猎狗。
2.分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根据课文内容归纳填空。
(1)对“狗咬人”的案子有六次判定;主人公有五次变色。
(2)奥楚蔑洛夫是穿着大衣出场的,文中有四次写到军大衣。
(3)断案子当然要用到法律,文中有三次提到法律。
(4)狗咬人了,就必有人围观,文中二次写到围观群众。
(二)自学检测反馈温馨提示:随机抽取三位同学到黑板展示,书写和测试情况记入小组评价。
其他同学完成后,组长组织对桌交换,互相批阅,有疑惑提出来。
1.变色龙,是蜥蜴的一种,现在多比喻政治上,含义。
在俄语中,这个词的含义是“反复无常的小人”、“见风使舵的小人”。
变色龙第2课时精品教案

《变色龙》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品读语言描写,分析小说群像。
2.深入把握小说主旨。
3.分析、概括讽刺小说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1.品读语言描写,分析小说群像。
2.分析、概括小说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深入把握小说主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奥楚蔑洛夫是一只活灵活现的“变色龙”,他见风使舵、趋炎附势、专横跋扈、欺下媚上……小说中还有不少其他人物,那些人又有什么特点呢?设计意图:问题导入,引出本课的探究任务。
二、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品读文章第7、11、12、22、24自然段中赫留金、“独眼鬼”、将军家的厨师等人物的语言,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
2.过程安排(1)全班分为3/6组,每1/2大组的同学选定一个人物进行解读分析。
(2)找到相关人物的段落,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组内讨论该人物的形象特点。
(3)每组选择同学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3.成果展示(1)第7、12自然段,赫留金的形象特点。
“我正在跟密特里·密特里奇谈木柴的事,忽然,这贱畜生无缘无故就咬了我的手指头一口……您得原谅我,我是做工的人,我做的是细致的活儿。
这得叫他们赔我一笔钱才成,因为也许我要有一个礼拜不能用这个手指头啦……长官,就连法律上也没有那么一条,说是人受了畜生的害就该忍着。
要是人人都这么让畜生乱咬一阵,那在这世界上就没个活头了。
”“胡说,独眼鬼!你什么也没有看见,你为什么胡说?他老人家是明白人,看得出来到底谁胡说,谁是凭良心说话;要是我说了谎,那就让调解法官审问我好了。
他的法律上说得明白,现在大家都平等啦。
不瞒您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明确:赫留金刚开始想趁机捞一笔赔偿金,体现他善于投机钻营;后来面对奥楚蔑洛夫的责骂,赫留金仍尊称他为“老人家”,能看出他曲意逢迎;幻想法律平等,自欺欺人;还搬出当宪兵的兄弟,狐假虎威,仗势欺人;最后,面对奥楚蔑洛夫无情的斥骂乃至恐吓,赫留金居然连半句不满、反抗的言辞都没有,可见他懦弱怕事、畏惧权贵。
《变色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变色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本课程是学习关于变色龙的系列课程的第二节。
在上一节课中,学生了解了变色龙的生活习性以及基本的生存技巧和防御策略。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深入学习变色龙的多彩变化及其生存技巧。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变色龙的多彩变化,理解其变色原理和适应环境的生理机制。
2.学习变色龙不同颜色的含义和生存意义。
3.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掌握变色龙生存技巧。
4.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仔细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1.变色龙的色素细胞及其组成2.变色龙的色彩理论3.变色龙的生存技巧及其案例分析四、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通过PPT介绍变色龙的基本知识,并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分组让学生研究变色龙的色素细胞,并准备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课堂教学1.导入:简单介绍变色龙的色素细胞及其组成,鼓励学生出言发散思维并提出问题。
2.分组讲解:让学生分组,分享自己对变色龙色素细胞的研究成果,并展示PPT。
3.知识点讲解:以变色龙的色彩理论为主题,详细介绍变色龙的色彩变化原理及其生理机制。
4.分析案例:根据变色龙的生存技巧,给出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以及课堂讲解进行课堂讨论。
5.总结:整理学生讨论内容,强化知识记忆。
课后作业1.复习变色龙的基本知识。
2.围绕色彩变化原理及其生理机制,进行针对性资料搜集。
3.对案例分析进行思考,并结合文献资料撰写报告。
五、教学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小组讨论情况以及课堂测试,对学生进行评价。
针对学生对变色龙多彩色彩变化及其适应环境的理解情况,进行教学反馈。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程的重点在于“变色龙的彩色变化”,通过案例讲解及分析,增加了教学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同时,这种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思维能力。
而准备阶段的小组研究,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考验。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多提倡这种学生中心的教学思路,并鼓励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变色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变色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变色龙的外型特征、生活习性。
2、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准备:PPT 变色龙捕食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生词。
2、请你回忆一下,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写了哪三部分的内容?(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二、引入课文第一部分:发现变色龙。
1、变色龙如此多变,一定隐藏的很好,我们是怎样发现的呢?2、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读读课文1-8自然段,边读边想:想要发现变色龙容易吗?你从哪里知道的?学生自己读课文3、交流(不容易)(1)大家在绿叶丛中找了-阵,没见到“怪物”,以为是小李在开玩笑。
(2)小李用手一指, 豆藤.上真的挂着一条绿莹莹的四脚小蛇,皮肤和豆叶一模一样,很难发现。
4、师:是啊!变色龙隐藏的这么好怪不得很难发现啊!那我们发现时,该是怎样的惊奇,怎样的惊喜啊!读读课文1-8节,看看谁能把当时的情景表现出来!(指名朗读,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端详变色龙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9-15节看看课文写:了变色龙哪三方面的特点?2、学生读书,交流:(相机板书:外形、捕食、变色)3、你对其中哪一个特点最感兴趣选择其中的一个部分好好读读,在你印象深刻的语句下面圈圈画画。
4、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5、交流: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1)教师出示一张变色龙的图片,指名一个学生朗读课文第九节,其他学生看着图片。
(2)看着这变色龙样子,能不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它的外形特点呢?(学生讨论交流:怪)。
(3)学生朗读交流:变色龙的怪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4)朗读体会。
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到变色龙的“怪”呢?(指名读第9自然段)(5)小结观察和写作方法:作者是怎样把变色龙外形特点写清楚的?学生讨论交流后师引导点拨:同学们,在介绍一种小动物的时候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你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啊?(渗透观察顺序:全身一头一身躯),在介绍它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时,也紧紧扣住了它的特点(身体的颜色、嘴巴的形状等等)。
《变色龙》教案(第二课时)

汇报课教案《变色龙》教案(第二课时)一、说课(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变色龙》属小说,是初三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小说单元)中一篇教读课文。
在初中阶段中,已多次接触了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加之对本单元第一课《孔乙己》的学习,学生大多掌握了小说这一文学作品样式的基本特点。
本单元旨在教师通过学生已有的小说基础,学会从小说的细节描写,人物对话(语言描写)、环境描写来分析人物的形象。
通过品味个性化的语言,独特的环境介绍来分析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
2、教学目的(1)通过精彩的对话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典型形象。
(2)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理解作品的刻画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13、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作者刻画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大多在15岁左右,对小说的兴趣十分浓厚,课堂上思维较为活跃,但大多数学生只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很少有人认真去思考作者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刻画人物,刻画的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刻画的典型形象有何社会意义等问题,如果能避开学生的思维定势,调动他们阅读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将有力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水平。
(三)教法分析启发式,比较法,问题探究法。
(四)学法启用问题分析法,讨论法。
(五)教程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2、初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23、弄清小说中心事件以及情节结构4、说话训练:概述课文内容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弄清课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2、从人物个性化语言中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典型形象3、弄清课文中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的表现作用4、讨论:典型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1、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注意与词语释义。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意:盛满()戳()胚子()魁梧()(2)解释下列词语A、无精打采B、悲苦C、魁梧D、恐吓2、总结作业检查情况。
《变色龙》第二课时教案

变色龙第二课时教案知识点概述在第一课时中,学生们对变色龙的一些基本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包括外形、生活习性等。
本节课将深入探讨变色龙的生命特性,学生将了解变色龙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生理变化背后的原理。
同时,学生将有机会在课堂上观察变色龙的一些基本行为,讨论变色龙的行为表现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 知道变色龙的生理变化和行为表现产生的原因; - 理解变色龙与环境的互动,掌握变色龙适应环境的方法; - 观察、记录、分析变色龙的行为表现; -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如下: - 学生们应该清楚生理变化和行为表现之间的联系; - 了解变色龙如何适应环境; - 学生能够准确记录和分析变色龙的行为表现。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如下: - 引导学生掌握变色龙生理变化背后的原理; -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观察和记录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 课前预习,带入主题; - 观察、记录、分析变色龙的行为表现; - 小组讨论,交流分析结果; - 教师点评和总结。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前预习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相关文献和资料,让他们在课前了解变色龙的一些基本生理特性和行为表现。
学生可以自行研读相关课外书籍或网站,以提前探索变色龙的知识体系。
二、引入主题教师为学生讲解变色龙适应环境的特性和生理变化的一些原理,并通过一个小游戏引入主题。
学生需要观察变色龙的变色情况,判断变色龙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宜,并探讨变色龙生理变化和环境关系的问题。
三、观察变色龙的行为表现学生根据所分配的任务,观察变色龙的一些基本行为,如觅食、爬行等。
学生需要认真记录变色龙的动作和姿态,并分析其背后的原理。
四、小组讨论和结果展示学生分组讨论所观察分析的结果,并形成小组报告。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深入的讨论,让学生交流分析结果,展示对变色龙生命特性的深刻理解。
五、课堂总结和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并总结本课所学习的内容。
《变色龙》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变色龙》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变色龙》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变色龙》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和其生活习性等。
2。
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和其生活习性等。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引导回顾请你回忆一下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写了哪三部分的内容?二、发现变色龙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读读课文1—8自然段边读边想:想要发现变色龙,容易吗?你从哪里知道的?2、学生自己读课文3、交流(不容易)大家在绿叶丛中找了一阵,没见到“怪物”,以为是小李在开玩笑。
4、那为什么如此不易被发现呢?5、朗读句子,出示:“小李用手一指,豆藤上真的挂着一条绿莹莹的四脚小蛇,皮肤和豆叶一模一样,很难发现。
”6、同桌间试着合作读课文1—8节8、指名朗读,集体朗读(男生读中非工人,女生读小李,旁白一起读)三、端详变色龙1、我们意外地发现了变色龙这个“怪物”,还把它好好地端详了起来。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9—15节,看看课文写了变色龙哪三方面的特点?2、学生读书,交流外形、捕食、变色。
3、你对其中哪一个特点最感兴趣,选择那个部分,读读。
在你印象深刻的语句下圈画。
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全班,帮助指导5、交流外形:(1)教师出示一张变色龙的图片,指名一个学生朗读课文第九节,其他学生看着图片。
(2)你对它的什么部位感兴趣?请学生结合其中的语言文字谈谈体会。
你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啊?在介绍它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时,也紧紧扣住了它的特点。
(3)用第一部分中一个字概括,板书“怪”6、朗读体会捕食:(1)指名学生朗读10—12节(2)变色龙的样子“怪”,那它捕食呢?你同样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板书:快你从哪里可以体会到?读第12节,在相关词语下圈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变色龙第二课时【难点、重点分析】1、作者怎样用对话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2、综合时代背景及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本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设计】(一)简介作者。
(引导学生看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二)时代背景。
《变色龙》写于1884年,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俄国社会中的一种应该被诅咒的现实。
当时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工人阶级革命运动刚刚兴起,革命浪潮冲击着沙皇的专制统治。
为了强化反动统治,他们豢养了一批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走狗,为其镇压革命运动眼务。
本文中的警官奥楚蔑洛夫就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
(三)自读指导。
1.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2.自读课文,提示阅读要求:(出示小黑板)(1)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主要人物是谁?(2)文章可分几部分?那几段最能表现奥楚蔑洛夫“变色龙”的本质?(3)文章采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的?(4)试从文中找出有关细节描写的部分,理解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讲读课文。
1.默读课文第1段(或听录音),思考:(1)小说开端是怎样描写出场人物的?(2)小说又是怎样描写当时的环境的?学生回答:明确:(1)出场人物有两个。
警官奥楚蔑洛夫,外貌:“穿着新的军大衣”;行动:“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
后面跟的是巡警,外貌:“火红色头发”,行动:“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
注意:“盛满”“没收”,这意味着沙皇政府的这两个小爪牙刚刚对人民进行了敲诈勒索。
这一笔初步勾画出这两个家伙欺压人民的形象。
(2)“四下里一片沉静。
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
(有的,在讲读课文时,可让学生复述。
下同。
)本来商店和饭馆是很热闹的地方。
可是这儿的商店和饭馆怎样呢“门无精打采地敞着,(拟人句)……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比喻句)”用这样的词句描写环境,反映了当时市面萧条,(店门开着也跟没开一个样,所以说“无精打采”。
)在这种情况下连乞丐也不上门。
暗示了俄国人民饥饿贫困的生活,所以整个社会死气沉沉的。
作者用寥寥几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2.默读课文2~5段(或听录音)。
这里写了一个场面,除了警官巡视外,还写了哪些人?学生回答:还写了首饰匠赫留金和围观的群众。
教师讲述这些围观的群众,都是俄国社会的小市民,是来看热闹的。
因为这儿发生了狗咬人的事件——首饰匠赫留金被狗咬了。
奥楚蔑洛夫看见那个“敞开了坎肩的人举起右手,把一个血淋淋的手指头伸给人们看。
”他的脸上现出怎样的神气?学生齐答:“他那半醉的脸上现出这样的神气:‘我要揭你的皮,坏蛋!’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教师问:这个案子的“罪犯”——那条狗又是怎样的神情?”学生齐答:“坐在人群中央的地上……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
”教师归纳:作者具体描绘了狗咬人的乱子,对乱子双方——赫留金及狗的神情都描绘得很生动,很吸引人。
小说的开端就把人吸引住了。
小说的开端部分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环境、人物(有警官,巡警,赫留金,围观群众),事情(小猎狗咬人)。
狗咬了一个人的手指头这种小事,本来就不值得大惊小怪,警官却要把它当作一件乱子来审理,这本身就令人感到滑稽可笑,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那么警官奥楚蔑洛夫是怎样来处理狗咬人的乱子的?在处理过程中他的声色是怎样变来变去的?这些就是小说情节的发展部分(第6~27段)。
(六)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警官奥楚蔑洛夫是怎样来处理狗咬人这个乱子的?在处理过程中他的声色是怎样变来变去的?1.分角色朗读6~8段。
(警官、赫留金、叙述部分各一人)警官奥楚蔑洛夫已经看到了刚才发生的一切,却“挤进人群里”明知故问:“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你在这儿干什么?”摆出了一副警官的架子。
奥楚蔑洛夫听完赫留金的申诉后是怎样的神态?怎样的动作?说了些什么话?学生齐读:第8段。
他“……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严然是一个审判官的样子,说:“不错……这是谁家的狗?”他不知道谁家的狗,就大摆威风说:“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
”“现在就得管管他们”。
他骂狗主人是混蛋,处理是:要狗主人罚款。
大骂狗是野畜生,“多半是条疯狗”。
将怎么处理狗呢?“把它弄死好了。
马上去办,别拖!”这样鲜明生动的对话,活生生地刻画出沙皇政府的小爪牙奥楚蔑洛夫在他不知道是谁家的狗时摆出的第一副面孔。
这是一副官气十足,威风凛凛的面孔。
这是一种声色。
2.轻声读第009~13段(或者听录音)。
当他听到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仅仅“好像是”,他的声色已不对了。
学生齐读:第10段。
(注意:这些富有戏剧性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朗读时要注意语调,体会这个人物的感情。
)他要脱去大衣。
问:是真的因为天热吗?明确:不,那是他听到狗主人是将军,着急了,急得浑身冒汗,又竭力想掩盖自己狼狈不堪的窘相,支吾其词:“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转移了话题。
说变就变,他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马上为他刚才要弄死的狗辩护起来了。
提问:怎么辩护的?回答:“它怎么会咬着你的?”“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是那么小”。
警官反过来说赫留金的手指头是给小钉子弄破的,说赫留金想得到赔偿费是异想天开,骂赫留金是鬼东西。
由于狗是将军家的,警官的声色变了,现出了为狗辩护,责骂被狗咬的人的第二副面孔。
赫留金不管是撒谎,还是捐出当宪兵的兄弟的牌子也全然无用了,只能受到奥楚蔑洛夫的申斥:“少说废话!”3.这篇小说是用对话来展开情节的。
奥楚蔑洛夫第二副面孔刚变好,又听到巡警说了什么?齐答:“不对,这不是将军家里的狗……”他不大放心地追问了一句“你拿得准吗?”得到的回答是“拿得准,长官……”奥楚蔑洛夫又怎么说?齐读第17段。
提问:当警官听说“不是将军家里的狗”时,他对狗,对赫留金,对狗主人的态度又是怎样?明确:他骂小狗毛色不好,模样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坯子,”既然不是将军的狗,那么又可以神气活现地连带狗主人一起骂了:“居然有人养这种狗!这人的脑子上哪儿去啦?”他一面骂狗一面又安慰赫留金:“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对狗主人是:“得好好教训他们一下!”奥楚蔑洛夫又重新神气活现地摆出了威严的官架子。
这是他以为狗不是将军家时现出的第三副面孔。
奥楚蔑洛夫已经三次变换声色,不料巡警又把他的想法说出来,巡警怎么说?奥楚蔑洛夫又怎样变?4.分角色朗读18~20段(警官、巡警、叙述部分各一人)。
巡警说:“不过也说不定就是将军家的狗……”人群里还有人附和。
提问:这时奥楚蔑洛夫又怎样变呢?说说他对狗主人,对狗,对赫留金是怎样的态度?回答。
明确:这时他要穿上大衣了。
怎么突然又觉得冷起来了呢?他想起刚才骂过狗,而且连带的狗主人也一起骂了。
他不觉害怕起来,怕得浑身发冷,借穿大衣来掩盖自己恐惧的心理。
借口“好像起风了,挺冷”,他立即又变了起来:叫巡警把狗送到将军家里去,并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
这是拍马逢迎。
还拼命提高狗的身价,他说:“这是条名贵的狗”,“狗是娇贵的动物,”好一副阿澳逢迎的面孔!另一面他又训斥赫留金,骂他是“猪崽子”、“混蛋”,“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这就因为听巡警说就是将军家的狗,他又及时变换的第四副面孔。
奥楚蔑洛夫真可谓是多变而善变。
他是用他自己的话语来变换声色的,把他说的话再读一遍。
(注意语调、要表现人物的性格)齐读第20段。
5.小说的情节继续发展,到达高潮。
(1)默读课文第21~23段。
这时将军家的厨师来了,厨师说:“瞎猜,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厨师是将军家的,他的话最可靠,奥楚蔑洛夫一听这话,就断定不是将军家的狗,他又怎么变?回答,明确:他骂狗是野狗,断然说:“弄死它算了。
”又现出一副一本正经的面孔。
这是第五变。
方才厨师的话还没讲完,他就急于变色。
谁料厨师又说了什么?奥楚蔑洛夫又怎么变?(2)分角色朗读第24~27段(警官、厨师各一人,其余齐读)。
厨师说:“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这次奥楚蔑洛夫的表演可说是淋漓尽致了,使出逢迎拍马的全副本事:“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
“哎呀,天!……”夸张地表现他惊喜的心情。
这还不算,提问:他还说了哪些话来夸狗?“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而且进而还安慰狗,同狗说话拍起狗马屁来了:“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好一条小狗……”“这坏蛋生气了”。
称小狗坏蛋可不是骂它,而是疼爱它。
堂堂警官大人同小狗亲密攀谈,这真是一副奴颜婢膝的面孔,这是他的第六变。
警官在处理狗咬人的乱子中,不是根据客观事实,也不根据法律,而是根据狗的主人是不是将军来不断改变颜色。
他五次变化,两种面孔,一百八十度的转弯,使他媚上欺下的丑态得到了充分表现。
最后这两次变,既是小说情节的继续发展,又是它的高潮部分,是写了警官对猎狗咬人事件的最后处理。
小说的结尾又怎样?(七)齐读第28~29段。
厨师普洛河尔带走了那条狗,赫留金被人们嘲笑,被警官恐吓。
警官奥楚蔑洛夫又怎样?他处理完狗咬人的乱子以后,恐吓赫留金说:“我早晚要收拾你”!裹紧大衣,穿过广场径自走了,如此了局。
请注意:对他身上穿的那件大衣,他有三次不同的动作,表现了他不同的心理。
提问:哪三次动作?表现怎样的心理?回答。
明确:一次热,脱大衣,表现他发急:一次冷,穿大衣,表现他害怕;最后裹紧大衣,表示他处理完乱子趾高气扬地下场了。
至此,作者画完了这条变色龙的最后一笔,他的丑恶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八)提问:变色龙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回答。
明确:多变善变,他为了将军家的一条狗,竟这样出尔反尔,反复无常地变来变去,前后共变六次(指板书1、2、3、4、6)但不管他怎么变,万变不离其宗。
变来变去都是为什么?为了将军,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他对上阿谀奉迎,奴颜婢膝,对人民威风凛凛,蛮横欺凌,这是一条媚上欺下,善于看风使舵的变色龙。
他本人就是沙皇政府的一条还不赖,怪伶俐,挺忠实的看家狗。
作者塑造了变色龙这个典型人物,透过这条变色龙,使我们看到了俄国社会中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腐败风气,看到了俄国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也看到了作者对这类社会现象的深恶痛绝和辛辣的讽刺。
(九)提问:小说描写了什么事件?塑造了什么典型形象?揭露了什么?引导学生归纳主题:小说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塑造了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变色龙”典型形象,揭露了沙皇俄国社会的黑暗、腐朽。
读完小说,我们很自然地理解了小说以“变色龙”为题在于形象而深刻地揭露沙皇政权的爪牙媚上欺下的丑恶本质。
沙俄专制黑暗的制度造就了这样的“变色龙”,他为了适应这样的制度而不断“变色”。
我们不但僧恶变色龙式的人物而且憎恶专制黑暗的社会制度。
这篇小说,情节引人入胜,富于变化,讽刺性强,奥楚蔑洛夫前后六次变色,毫无雷同之处,人物形象维妙维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