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评价学(1)

合集下载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这次事件促进了公众对于自身生活环境的关注和对 于政府政策管理监督和参与的积极性,直接促成了空气 污染监测管理的新标准、政策的发布,具有一定的积极 意义。
a
3
目录
污染指数法 模糊数学法 灰色系统评价法 层次分析法 神经网络法 污染损失率法
a
4
一、污染指数法
将某污染物质浓度与该物质的环境 质量标准对比,比值就是污染指数。 当污染指数大于1时,表示超标。数值 越大,污染越重。在环保站,环境质量 报告书的编写多用指数法。
(二)水质污染评价
1、单因子污染指数法 目前我国的水质监测公报中采用的便是单
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水体综合水质。 其基本思想是:在所有参与综合水质评价
的水质指标中,选择水质最差的单项指标所属类 别来确定所属水域综合水质类别。
a
16
(二)水质污染评价
1、单因子污染指数法
计算公式为:
Ii
Ci C oi
式中, Ii为水体中污染物i的环境质量指数;Ci为 污染物i的实测浓度; Coi为污染物i的评价标准 值。
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7
(二)水质污染评价
2、K法和P法
目前我国用的水质评价方法是综合污染 指数(K)法及水质质量系数(P)法。
a
18
(二)水质污染评价
(1)水质质量系数(P):其计算式如下:
p n c i
c i 1 oi
式中:ci——各种污染物的实测含量; coi——地面水中各种污染物浓度的最高
允许标准
a
19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a
1
前言
环境质量(environmental quality)一般是 指一定范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 对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

环境质量评价系统分析 (1)

环境质量评价系统分析 (1)

第一章1、 环境质量:一般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的生存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2、 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的优劣所进行的一种定量描述,即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定和预测。

第二章1、模型的结构:白箱、灰箱、黑箱第三章一、指数评价的模型: 1、单因子指数:iii S C I =(3-1)I i 为第i 种污染物环境质量指数,C i 为第i 种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浓度,S i 为第i 种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评价标准。

I 越小越好 <1,转评价标准越好;=1 临界状态,I 的数值越大表示单项的环境质量越差。

对于溶解氧和pH 值而言,其单项水质参数具有不同的定义式,分别如式:(3-2)和(3-3))23(910-<⨯-=≥--=DO DO DODODO DO DO DOS DO S DO S C S C I S C S O C O I ,对于;,对于 式中:O S 为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解氧,I DO 为溶解氧指数,C DO 和S DO 为相应的溶解氧浓度检测值和评价标准值。

)33(0.70.70.70.70.70.7->--=<--=pH pH pH I pH pH pH I u pH d PH ,对于;,对于式中:pH 为检测值,I pH 为pH 指数,pH d 为评价标准值的下限,pH u 为评价标准值的上限。

例1:根据在某湖泊三个采样点上,进行采样分析的结果,用地面水3级标准水温15度时, 计算各采样点单因子指数 O S =10.043(1) 均值型多因子指数:∑∑====n i iin i i S C n I n I 1111 n 为参与评价的因子数,其余符号含义同单因子环境质量指数。

(2) 计权型多因子环境质量指数:∑==ni i i I W I 1W i 为第i 个环境因子的权系数(3) 内梅罗指数:2)()(22i i AveI MaxI I +=MaxIi 为各单因子指数的最大者,AveI i 为各单因子环境质量指数的平均值。

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与方法(一)

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与方法(一)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识别方法
有利影响程度分级:
微弱有利影响
轻度有利影响
中等有利影响 明显有利影响 非常有利影响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识别方法
环境影响识别方法
具有环境影响识别功能的方法有核查表法、矩阵法、图
形叠置法、网络法等。由于矩阵法、图形叠置法、网络法 还具有综合评价功能,故放在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中予 以介绍,这里仅介绍核查表法。
EI wi (vi1 vi 2 )
i 1 m

EI Vi 1Wi Vi 2Wi
式中:EI为环境的净影响;(Vi)1和(Vi)2分别为有无工程项
目情况下第i种环境参数的环境质量值;Wi为参数的相对权
重。
Go back
第二节 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影响预测方法:
以专家经验为主的主观预测法 以数学模式为主的客观预测法(黑、灰、白) 以试验手段为主的试验模拟方法
第三节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概念: 是按照一定的评价目的,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 影响从总体上综合起来,对环境影响进行定性或定 量的评定。
第三节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

指数法
• 矩阵法
• 网络法
• 图形叠置法
• 动态系统模拟法
第三节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
一、指数法 具体有单因子指数评价、多因子指数评价和环境质量
第三节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
1.相关矩阵法 将横轴上列出各项开发行为的清单,纵轴上列出受 开发行为影响的各环境要素清单,从而把两种清单组成 一个环境影响识别的矩阵。
第三节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
2.迭代矩阵法 迭代矩阵法的步骤: (1) 首先列开发活动(或工程)的基本行为清单及基本环境因素清 单。 (2) 将两清单合成一个关联矩阵。把基本行为和基本环境因素进

5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5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第五章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了解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掌握指数评价法、专家评价法 了解环境评价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了解模糊集理论在环境质量评价中应用



指数评价法 专家评价法 经济评价法 运筹学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一、指数评价法



环境质量是各个环境要素优劣的综合概念。衡量 环境质量优劣的因素很多,通常用环境中污染物 质的含量来表达。 人们希望从众多的表述环境质量的数值中找到一 个有代表性的数值,简明确切地表达一定时空范 围内的环境质量状况。 环境质量指数就是这样一个有代表性的数,是质 量好坏的表征,既可以表示单因子的,也可以表 示多因子的环境质量状况。

一、指数评价法

3、空气污染指数

பைடு நூலகம்


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 简称 API)就 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 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并用于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 度和空气质量状况。 这种方法适合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 化趋势。 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项目暂定为:二氧 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随着环境保护工 作的深入和监测技术水平的提高,再调整增加其它 污染项目,以便更为客观地反应污染状况。
主要环节
(1)收集、整理数据和资料 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所要评价的 区域环境要素背景的监测数据和资料。 在现有监测数据不足时,要组织环境背景特 征的调查,设计监测网络系统,确定本地区 环境内污染物和各种有关参数的背景值。 监测计划的内容、监测网点的设置,或根据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目的、任务及评价 区域自然环境特点、污染源分布的具体情况 来确定。

环境质量评价范文

环境质量评价范文

环境质量评价范文环境质量评价是对一个特定地区或者局部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旨在了解环境质量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涉及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噪声、固体废物、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

首先,空气质量评价是环境质量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测定和监测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和指标,可以评估目标区域内的空气质量状况。

一般包括大气传播模型模拟、监测站点数据、指数评价等多种方法。

通过对空气质量状况的评估,可以判断目标区域的大气环境是否达标,是否存在污染源以及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

其次,水质评价也是环境质量评价的重点内容之一、水质评价一般包括水质监测、水质分析和评价方法等环节。

通过对水样的监测和分析,可以了解水域中污染物的浓度和种类,判断水质是否达标。

水质评价除了包括城市水源地、城市供水管网等方面的评价,还包括对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的评价和监测。

土壤质量评价是对土壤状况进行评估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对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污染物浓度等进行分析,可以评估土壤的质量状况。

土壤质量评价的结果可以为土壤修复、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提供依据。

另外,环境质量评价中还包括对噪声、固体废物、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评价。

噪声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噪声源的测定和分析,评估目标区域内的噪声污染状况。

固体废物评价主要是对垃圾、废弃物等固体废物的生成、处置和处理进行评价,以确保固体废物的合理处理和处置。

生态环境评价一般是综合评价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状况,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在环境质量评价的过程中,需要确定评价指标、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分析、比较分析结果等多个环节。

同时,环境质量评价还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对大范围地区的环境质量进行遥感监测、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分析,从而提高环境质量评价的科学性和精度。

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帮助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并提供技术支持和管理建议,以改善环境状况、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1)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1)

附件: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 行)二○一一年三月—3—目 录一、基本规定 (6)(一)评价指标 (6)1.水质评价指标 (6)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6)(二)数据统计 (6)1.周、旬、月评价 (6)2.季度评价 (6)3.年度评价 (6)二、评价方法 (7)(一)河流水质评价方法 (7)1.断面水质评价 (7)2.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 (7)3.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 (8)(二)湖泊、水库评价方法 (9)1.水质评价 (9)2.营养状态评价 (10)(三)全国及区域水质评价 (11)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方法 (12)(一)基本要求 (12)(二)不同时段定量比较 (12)—4—(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13)1.不同时段水质变化趋势评价 (13)2.多时段的变化趋势评价 (14)附录一:污染变化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 (15)附录二:术语和定义 (17)—5—为客观反映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行。

一、基本规定(一)评价指标1.水质评价指标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

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共5项。

(二)数据统计1.周、旬、月评价可采用一次监测数据评价;有多次监测数据时,应采用多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2.季度评价一般应采用2次以上(含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3.年度评价国控断面(点位)每月监测一次,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评—6—价,以每年1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对于少数因冰封期等原因无法监测的断面(点位),一般应保证每年至少有8次以上(含8次)的监测数据参与评价。

环评作业 习题-1、2(含答案)

环评作业 习题-1、2(含答案)

(1)计算各断面的均权水质指数; (2)计算各断面的内梅罗水质指数;
河流中各采样断面上的污染物浓度监测值(mg/L) 断面号 A1 7.62 23.61 0.017 0.015 0.006 2.46 0.001 未检出 2.62 A2 15.9 17.5 0.025 0.038 0.004 5.16 0.0008 0.01 1.45 A3 4.55 24.59 0.007 0.006 0.005 6.46 0.0009 未检出 4.15 A4 5.41 4.59 0.01 0.004 0.006 7.13 0.0012 0.01 6.52 A5 1.19 6.60 0.002 0.002 0.007 4.69 0.0011 0.032 0.71 A6 2.52 1.64 0.002 未检出 0.004 7.21 0.001 0.03 0.54
习题-2
2-1、 什么是模型,什么是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有哪些特性。 答:如果一个事物 M 与另一个事物 S 之间, 满足两个条件: 1. M 中 包含有一些元素(分量), 每个元素(分量)分别对应和代表 S 中的一个元素 (分量); 2. M 中的上述分量之间应存在一定的关系, 这种个关系可以用于 与 S 的分量间关系进行类比。我们则将事物 M 称为事物 S 的模型。 满足模型条件的数学表达式和算法叫做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具有下列特征: 1、高度的抽象性。通过数学模型能够将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 从而可以突破实际系统的约束, 运用已有的数学研究成果对研究对象进行 深入的研究。这种研究,较之在原型或实物模型上的研究具有很多优点。
选择(2)时,趋势线如下:
y
1.4E+14 1.2E+14 1E+14 8E+13 6E+13 4E+13 2E+13 0 0 10 20 30

第5章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土壤学ppt课件

第5章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土壤学ppt课件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 土质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污染、危害;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 场附近的农田(蔬菜地除外)土壤,土质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 不造成污染及危害.
本标准仅对土壤中镉、汞、铬、锌、砷、铜、铅、镍、六六六、DDT 10项指标做了规定,对其他重金属和难降解危险性化合物未做规定。
固体废弃物在掩埋或堆放过程中产生的渗出液、滤沥液进入土壤, 能改变土质和土壤结构,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危害土壤环境。
矿业工程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识别
损失土壤资源 污染土壤环境:产生的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 弃物等对土壤环境产生污染性的影响。 引发和加速土壤退化和破坏 ➢挖掘采剥改变了矿区的地质、地貌、植被等,加剧 了水土流失,从而引发土壤退化和破坏; ➢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加速了土壤的退化和破坏。
一般,一级评价的内容应包括以上各个方面,三级评价可利用现有资料和参照
类比项目从简,二级评价类似一级评价,但工作深度可视情况适当减少。
评价范围
①项目建设可能破坏原有的植被和地貌范围; ②可能受项目排放的废水污染的区域; ③项目排放到大气中的气态和颗粒态有毒污染物由于干或湿
沉降作用而受较重污染的区域; ④项目排放的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性废物堆放和填埋场周
2.相关性原则:通过研究不同层次各子系统间的联系性质、方式及联系 的程度,判别环境影响的传递性,逐层逐级传递的方式、速度和强度。
3.主导性原则:必须抓住建设项目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引起的主要土壤环 境问题。
4.动态性原则:土壤环境影响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动态过程。不同建设 阶段的环境影响的迭加性和累积性、影响的短期性与长期性、影响的 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等都是不断变化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般应包括
➢ 直接作用区
➢ 间接作用区
➢ 对照区
2020/10/14
h
8
3、生态评价标准和评价因子 3.1 生态评价标准
2020/10/14
h
9
3.2 生态评价因子
因子
参数
植被
类型、面积、覆盖率、分布
生物多样性
植物种、密度、优势度、频度;动物种及生境、种群、密度
保护物种
种类、保护级别、分布与生境
经过自然过程或适当管理最终能发展成较目前更具自然保存价 值的生境>无发展潜力的生境
物种或群落繁殖、成长的生境>无此功能的生境
存在期限
历史久远的天然或半天然生境>新近形成的生境
野生生物的数量/ 丰富程度
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境>生物多样性简单的生境
2020/10/14
h
20
生态影响防护与补偿措施
2020/10/14
生境面积的大小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面积大的生境>面积小的生境
多样化
群落或生境类型多的区域>类型单一、简单的区域
稀有程度
拥有一个或多个稀有物种的生境>没有稀有物种的生境
可恢复性
易天然恢复的生境>需人工辅助才能恢复的生境
零碎性
具完整性的生境>零碎的生境
生态联系 潜在价值 哺育场/繁殖场
功能上相互联系的生境>功能上独立的生境
优势底 度面积(或值 覆样 ) 盖地 面面 积 相积 总 对优所 一 势有 个 度种 种的 的1优 优 00势 势 %度 度
频度 包含该种的 样样 地地 总数 数
相对频 所 一 度 有 个种 种的 的 10频 频 0% 度 度
2020/10/14
h
14
4.3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2020/10/14
h
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 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的的过程
2020/10/14
h
25
• 规划方案:符合规划目标,供比较和选择的方案的 集合,包括推荐方案、备选方案
• 环境可行的推荐方案: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 建议采纳的规划方案
• 替代方案:通过多方案比较后确认的符合规划目标 和环境目标的规划方案
• 减缓措施 • 跟踪评价
2020/10/14
h
26
1.2 适用范围
2020/10/14
h
27
1.3 工作程序
2020/10/14
h
28
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2.1 基本内容
2020/10/14
h
29
2.2 规划分析
2020/10/14
h
30
2.3 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价
2020/10/14
1.4 影响范围的识别
• 生态完整性的判定
• 生物多样性保护范围的判定
➢ 生物多样性: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有规律地
结合在一起的总称,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
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2020/10/14
h
4
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2.1 生态影响评价等级 等级划分依据
珍稀濒危种
珍稀度或濒危度
特有物种
种类、种群、分布与生境、价值、公众关心度
资源物种
种类、生产力、生境、动态
系统整体性
景观破碎度等
系统生产力
生物量、生物生长率
系统稳定性 敏感目标
生物资源采补平衡、系统发展趋势、土壤侵蚀;气候恶化(大风 日、干燥度等)、区域自然;外来物种
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自然遗迹地、景观
h
31
2.4 环境影响识别和确定环境目标
2020/10/14
h
32
2.5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2020/10/14
h
33
八、环境风险评价
1、环境风险
1.1 风险
• 事故发生概率与事故造成的环境(或健康)后果的 乘积
1.2 环境风险
• 人类活动引起的,或由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运动过
程共同作用造成的,通过环境介质传播的,能对环
2020/10/14
h
5
工作等级的划定
2020/10/14
h
6
2.2 生态影响评价范围 划定依据
2020/10/14
h
7
生态影响评价范围的划定
• 根据评价区域与周围环境的生态完整性确定
• 对于1、2、3级评价项目,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 的方向为扩展距离,一般不小于8~30km、2~8km 和1~2km
2020/10/14
h
10
4、生态评价程序及内容 4.1 工程调查与分析 工程分析的内容
工程分析的重点
2020/10/14
h
11
4.2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调查内容
2020/10/14
h
12
调查方法
2020/10/14
h
13
植物样方调查
密度 个体数 样目 地面积
相对密 所 一 度 有 个种 种的 的 10密 密 0% 度 度
• 有无影响到敏感生态保护目标:如水源地、水源林、 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动植物、特别 生境、脆弱生态系统等
• 是否影响到地方要求的特别生态保护目标:如文物 古迹、自然遗迹等
1.3 影响后果与程度识别
• 影响的性质:可逆与不可逆;可否恢复或替补偿等
2020/10/14
h
3
• 影响的程度:影响发生的范围大小、持续时间的长 短、影响发生的剧烈程度、是否影响到生态系统的 主要组成因素等
15
2020/10/14
h
16
4.4 生态影响预测
2与恢复 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的原则与方法
2020/10/14
h
18
生态敏感区或敏感目标
2020/10/14
h
19
生境的性质
地方或生境重要性判断方法 重要性比较
天然性
真正的原始生境>次生生境>人工生境(如农田)
境产生破坏、损失乃至毁灭性作用等不利后果的事
件的发生概率
2020/10/14
h
34
• 环境风险的类型:化学 性风险、物理性风险、 自然灾害风险
环境质量评价与系统分析
(十)
主讲 冯流
h
1
六、生态影响评价
1、生态影响识别 1.1 影响因素识别 • 作用主体:项目的主要工程和全部辅助工程 • 影响的发生方式:作用时间、性质等 1.2 影响对象识别 • 对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影响:如对生物因子及非生
物因子的影响
2020/10/14
h
2
• 对区域主要生态问题的影响:如水土流失、沙漠化、 各种自然灾害等
h
21
5、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
2020/10/14
h
22
5.1 类比分析法 • 方法原理:通过既有开发工程及其已显现的环境影
响后果的调查结果来近似地分析说明拟建工程可能 发生的环境影响
2020/10/14
h
23
类比法技术要点
2020/10/14
h
24
七、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1、概述 1.1 基本概念 •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