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必修二期末语文试卷答案2020黄

高一上必修二期末语文试卷答案2020黄
高一上必修二期末语文试卷答案2020黄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A(“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以偏概全,李渔与纪昀作为古代批评家,他们未能领会“通感”手法,并不能代表古人的全部,古代诗家运用“通感"手法而境界全出的例子比比皆是,说明有些古人对“通感”的运用之妙早已心领神会。)

2.【答案】D项

3.【答案】A(“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的说法无中生有,那些读者未必就没有亲自体察,只是可能由于地域差别等原因,体察的结果与朱自清不同。)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中的文学形象的能力。D项,根据原文“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可知:原文意在展现“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的热闹场面。D项错,故选D。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的语言和手法的能力。A项,根据原文“回到了曾祖父建造的花香鸟语、阳光灿烂的天井。从供销社退休已经三十年的祖母正躺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红木躺椅上,借着一颗百年香樟树的荫庇瞌睡呢”可知:这个地方是以一个建水当地居民的“主人翁”口吻在进行叙述,因此选项中“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错误。A项错,故选A。

6.【答案】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市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空间的线索是较为明显的。从文中圈出相应的地点名词然后进行梳理整合可得出答案要点。时间线索方面并不明显,但我们可以从第5题C选项中得到一些启示,进而得出“历史”与“当下”两个时间概念,表现出建水城“历史文化底蕴”与“当下生活气息”并存的特点。

7.【答案】D

【解析】D项,均为连词,和。A项,介词,从;介词,表被动。B项,连词,即使;连词,虽然。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

8. 【答案】B

A项,省略句,应为“引(清流急湍)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句,应为“为(我)击破沛公军”。

B项,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长陆离之余佩”;没有特殊句式。

C项,被动句,“夕替”译为晚上被贬黜;被动句,“见”表被动。

D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厌”;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何解忧”。

9. 【答案】C

【解析】①使动用法,②名词作状语,③⑤⑥名词作动词,④意动用法,⑦动词作名词,⑧形容词作动词,⑨形容词作名词。

10.【答案】D

A项,“因人之力而敝之”意思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所以“因”,依靠。

B项,“持千金之资币物”意思是“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所以“币”,礼物、礼品。

C项,“女也不爽”意思是“女子没有什么过错”,所以“爽”,过错。

11. 【答案】C

【解析】《聊斋志异》是以书室名命名的。

12. 【答案】C

【解析】译文: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得分点:所以、游目、骋怀、极、娱、信,句意对)

13.D

14.(1)现在政令的得失在哪里?即使是我的过失,你也可以指明陈述出来。

(安在、虽、指陈各1分,句意2分。)

(2)恰逢上元节皇帝敕令开封府购买浙江的灯,而且下令压低价格。

(敕、市、损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熙宁二年(1069),苏轼回到朝廷。王安石执掌朝政,一直厌恶苏轼的议论与自己不同,让他判官告院。熙宁四年,王安石打算变更科举、兴立学校,皇帝下诏叫翰林学士和知制诰、史馆、昭文馆、集贤院官员议论。苏轼就此事上疏皇帝。

苏轼的奏疏呈上之后,神宗醒悟说:“我本来怀疑这件事,读了苏轼的奏议,思想上的疑虑消失了。”当天召见苏轼,问道:“现在政令的得失在哪里?即使是我的过失,你也可以指明陈述出来。”苏轼回答说:“陛下天性具有文武才能,不担心陛下不明察,不担心陛下不勤奋,不担心陛下不果断,但是担心陛下求治太急迫,听他人的话太广,提拔人太快。希望陛下以安静来镇住局面,待事情发生,然后再应付它。”神宗吃惊地说:“你所说的三句话,我当要周密考虑。凡是在馆阁任职的人,都应该为我深入思考治乱问题,不要有所隐瞒。”苏轼退出后,把召见的情况向同僚们说了。王安石不高兴,任命苏轼权开封府推官,想用事务来困住苏轼。苏轼决狱断案精审敏捷,名声越传越远。恰逢上元节皇帝敕令开封府购买浙江的灯,而且下令压低价格。苏轼上疏说:“陛下难道是用灯取乐?这不过是让两宫太后高兴罢了。然而百姓不可能家家知晓陛下的心意,都说是用听的看的一类不急需的玩物,夺取他们吃的、穿的生活必需品。这件事很小,对国家大体却影响很大,希望陛下追还前面下达的敕令。”皇帝立即下诏停止买灯。

15.【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B项,“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错误。诗句的意思是“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闲时相思,才见其友情的深挚。披衣而起,可见即使已经睡下,也无碍于随时相招选项曲解文意,“夜不能寐”“彷徨”无中生有。

1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D项,“怎能消得了乡愁”错误。诗句的大意是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边塞军人热爱家乡和祖国,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并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唯此,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计”字是计议、打算的意思,可见边防军人不回家是主动地、自觉的,可见选项“乡愁”情感解读错误,有对家乡的思念,但不是愁绪,而是乐观积极,杀敌报国的情感。

17. ①志趣相投的好友们相聚登高赋诗之乐趣:通过场面描写表现出来,乐景衬托乐情。②邻里乡亲和谐相处的乐趣:通过“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相思则披衣”“言笑”等细节描写表现出来。③躬耕田园的悠游自得之乐趣,直抒胸臆,“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通过与官场琐事缠身公务繁忙的情形进行对比,直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官场世俗生活的厌烦。

18.(1)关关雎鸠其叶沃若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19.【答案】 A

【解析】A项,“绿草如荫”错误,应该为“绿草如茵”。绿草如茵:形容草十分茂盛,绿油油的,像绿毯一般柔软,好像铺在地上的被褥。茵:铺垫的东西,垫子、褥子、毯子的通称。

B项“芦蒿”lúhāo,“蒿”的书写和字音和“竹篙”zhúgāo的“篙”区别开。

C项,“槛(jiàn)外山光”中“槛”别误写误读为“槛”kǎn。

D项,“应和(hè)”,注意联想记忆“和”这个多音字hé和缓,huó和面,hè曲高和寡,hú和牌,huò和药,huo暖和、软和、掺和。

20.【答案】B

【解析】

甲处:“简朴”着重指简单朴素,运用范围较广泛,可用于语言文字方面,也可用于生活作风方面,还可用于设备条件方面。“俭朴”着重指节俭朴素,运用范围较小,多用于个人生活方面。语境中两个词语均可,一个强调简单,一个强调节俭。

乙处:“消耗”(精神、东西、力量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逐渐减少。“消磨”①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②度过(时间、多指虚度)。后语境中搭配的是“黄昏”这个具体的实践,应该用“消磨”,度过之意。

丙处:“不免”①副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病一时好不了,心里不免焦急/不免客套几句。②不能免去:君子死而冠不免。“未免”①不免,免不了。②犹言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贬义。语境中“心生神往,希冀也能漫步在这荷花池畔,沐朝霞,送夕阳,书声与清风相应和,度过一段终生都值得回味的读书时光”是好的方面,应该用“不免”。

21.【答案】C

【解析】

“一尘不染”,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流连忘返”,流连:留恋不止。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

“如雷贯耳”,贯:贯穿,进入。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也形容声音巨大。语境中指荷花池,不能用“如雷贯耳”形容。可改为“名声鹊起(意思是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名闻遐迩(名声传扬到各地,形容名声很大)”“名声大噪(名声广泛地传播开去)”“名噪一时(一时名声很大。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莘莘学子”,莘莘:众多的样子。指众多的学生,正确。

2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意思和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①关键词“鹊桥”“脉脉”“迢迢”表明是七夕节;②关键词“艾符”“蒲酒”表明是端午节;③“鱼龙狂舞”“儿童蹦跳”表明是元宵节;④关键词“酩酊酬佳节”“登临”表明是重阳节。据此可以排除ACD。

故选B。

23.答案: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