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越来越稠密。
(人口迁移)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课件(38张PPT)

温御寒
太阳高度大,光照强。 降水多。
气温高,季节变化
南 房屋布局受方位影响 屋顶坡度大,房檐 小。
方
小,进深和高度大且 楼间距小
宽
墙体轻薄,建筑成 本低,夏季通风透
气
井冈山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同区域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故 其发展方向、水平、特点等也有所不同 同一区域因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其 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会有所不同,故其发 展方向、水平、特点等也会有所差异。
匹兹堡位于美国五大湖工业区,曾有 美国“钢都”之称;武汉位于中国 长江中游工业区,钢铁工业发达。两城市所在的工业区人口密集、制造 业发达。图甲为两城市所在区域图。
(1)据图说出两城市地理位置的相 似性(3分) (2)依据图文信息,简述两城市发 展钢铁工业的相同区位条件(4分) (3)读图乙概括武汉在发展过程中 可从匹兹堡借鉴的成功经验。(4分)
纬度位置差异导致了太阳辐射的大小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 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 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 大致从南向北递减
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基 本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 减的规律。
(夏季风、地形)
-方法指导- 如何比较两个区域差异:
1、自然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 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矿产资源等。
长江三角洲民居
据图分析两地民居差异?
(提示:窗户、墙壁厚度、屋顶坡 度、楼距等方面考虑。)
P3活动 东北民居
中国南北方气候要素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光照
降水
气温
太阳高度小,光照弱。 降水少。
季节变化大,冬季
北 一般正南正北布局, 屋顶坡度小,房檐 寒冷。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一、什么是区域
• 1、内涵:
• (1)主观性和客观性
•
(2)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
(3)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一、什么是区域
• 1、内涵:
• (1)主观性和客观性
•
(2)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
(3)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 2、特点:
思考:东北地区、东北平原、三江平原的层次如何?
生产活动
长江 三角 洲
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 枢,又是长长江入海的 门户,对内、外的联系 方便
商业贸易发达
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轻工业发达
成为我国重要 的综合性工业 基地
从国内外运进铁矿资源
松嫩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
平原
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 资源
发展重工业 发展重工业
成为我国重要 的重化工业基 地
用图解的形式分析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 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属于
包括
东北地区
东北平原
三江平原
一、什么是区域
• 1、内涵:
• (1)主观性和客观性
•
(2)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
(3)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
(4)排他性
• 2、特点:
•
(1)层次性
一、什么是区域
• 1、内涵:
• (1)主观性和客观性
•
(2)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
(3)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
(4)排他性
大致位于北纬43度~48度, 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温带季风气候,虽雨热同期,但 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 节短,生长期也较短
经过人们长期耕作改造形 成水稻土,多为水田,人 均耕地面积小,较为分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质课件)(共39张PPT)

• ①广东②广西③云南 ④贵州
•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④
• 从台湾东部海域开始,按逆时针方向, 台湾岛濒临的海域分别是
• A.南海、太平洋、东海、台湾海峡 • B.太平洋、东海、台湾海峡、南海 • C.太平洋、南海、台湾海峡、东海 • D.台湾海峡、南海、太平洋、东海
哈萨克斯坦
4
俄 罗 斯2
5 吉尔吉斯斯坦
蒙3古
塔6阿巴9吉基富克7斯汗斯坦坦
朝
鲜1
10 8
印度
不11丹
缅甸
12
14 13
隔
海
日本
相
韩国
望
国
家
菲律宾6个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我
渤海海峡
国
濒
临
的
海 洋 琼州海峡
台湾海 峡
三大岛屿.三大半岛.最大群岛
雷州半岛
辽东半岛 山东半岛 崇明岛 舟山群岛 台湾岛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
一、中国在世界的位置
(1)半球位置
南北半球——北半球 东西半球——东半球
(2)纬度位置:跨纬度很广,南北跨了近50°,从南
至北,从热带直到寒温带 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 江主航道中心线上 (53°N附近)
南沙群岛的曾母 暗沙(4°N附近)
提示:从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河流、植被 等)和人文地理(农作物、饮食文化、建筑 物风格、旅游风景等)
江苏淮安开建我国南北方分界线标志
▲北部黑龙江省和南部海南省的大地各是什么景
象,为什么?
2月时,北国黑龙江是冰天雪地 南国海南省是春耕大忙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

矿产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9
P2思考:
30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农 主要农作物
人 业 作物熟制
类 其它部门
活
工业
动其
差 他 商业
异活
动 交通
城市聚落
水稻(主)、油菜、棉花 等
一年两熟至三熟
玉米、春小麦、 大豆等
一年一熟
水产业较为发达
西部发展畜牧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 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基地
位置优越,对内、对外 联系方便,商贸发达
位于我国海岸线中点、长江
入海口,水陆交通发达
位于东北内陆, 铁路交通便利
多,沿河、沿海分布
少,沿铁路线分布
劳动力
……
劳动力众多,科技水平较高 劳动力相对较少
31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影响区域差异的要素 ①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 水源、矿产资源……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一、区域
2
3
一、区域 1.区域的含义
4
5
一、区域 1.区域的含义
层次性
2.区域的特征
6
7
一、区域
1.区域的含义
层次性
可变性
2.区域的特征 整体性
差异性
3.研究区域目的
因地制宜开发区域资源, 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8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影响区域差异的要素 ①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 水源、矿产资源……
②人类活动: 工业、农业、交通、商业、 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1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pt课件[可修改版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1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pt课件[可修改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7f44b02f9b89680202d825a3.png)
的影响ppt课件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目标导航 2 课前自主预习 3 重难疑点探究 4 典型例题剖析
5 知识网络构建 6 课堂巩固训练 71.了解区域的含义,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 平原两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 动的区域差异。
旱地耕作业
玉米 一年一熟
综合性
重化工业
•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 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地理环境
能力低下 耕作农业
增强 生产技术
桑蚕 棉花
密集
小
低
• 1.有人说区域的划分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 的双重特点。你赞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 2.南米北面体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差 异,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水稻种植的条件 有哪些?
• C.这些生态功能区都具有一定的面积、形 状、范围和界线
• D.每个生态功能区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 【答案】 (1)A (2)B
• 【解析】 第(1)题,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 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区域划分的 目的是为区域发展服务的,可使人们进一 步了解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 开发利用,并非为了引导人口流动、有计 划地施加影响和明确区域归属。第(2)题, 根据区域的特点可知,区域有明显的区位 特征,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区域有 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故A、C、 D都是正确的。有的区域界线明确,如行政 区,而有的区域则没有明确的界线,一般 的自然区之间往往界线不明确,具有过渡 性特征。生态功能区之间既有差异性,也
•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___生__产_、__生_活__特_点____、
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1、两地自然环境的异同相同点不同点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 2、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耕作方式主要粮食作物主要经济作物作物熟制备注工业商业人口和城市一年两熟或三熟水产业较发达综合性工业基地商业贸易发达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一年一熟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重化工业基地沿边商业贸易较为发达相对地广人稀,城市较少油菜、棉花甜菜、大豆长江三角洲水田耕作业为主水稻为主松嫩平原旱地耕作业为主春小麦、玉米为主长江三角洲位于30°N附近,东部沿海中部;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好水稻土、水田、人均耕地少贫乏黑土、旱地、人均耕地多石油资源丰富松嫩平原位于43°N——48°N,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都是平原;都位于季风区,雨热同期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1、开发早期——水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2、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3、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地理信息技术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3、应用领域:(1)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2)大众化应用:导航等1二、遥感(RS)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2、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3、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三、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主要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2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 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点 城市群和工业区
5.区域空间结构
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区域空间结构由区域核 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
交通运输枢纽 外围空间
信息网络
活动
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 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活动
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 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交通方式单一 线路较少
交通交织成网
乡村地域广, 乡村地域减少 城市区域狭小。 城市区域扩大
活动
3. 阅读下列材料,想一想,产业结构为 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1) 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2)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3) 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4)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5) 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城市地域
农业区域 大片农田 工业区域 厂房林立 城市区域 高楼大厦
农业区域 大片农田 分散 工业区域 厂房林立 相对密集 城市区域 高楼大厦 非常密集
农业区域 大片农田 分散
农业生产 (第一产业)
工业区域 厂房林立 相对密集 工业生产 (第二产业)
城市区域
高楼大厦
非常密集
第二、三产业 (非农业产业)
• A.寒潮 B.干旱 C.沙尘暴 D地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区域差异
长江三角洲 共性 地理位置
松嫩平原
地 气候条件 理 环 水源条件 境 差 异 土地条件
矿产条件
长江三角洲 共性 地理位置
地 气候条件 理 环 水源条件 境 差 异 土地条件
矿产条件
“油城”风光
长江三角洲 共性 地理位置
松嫩平原
①都是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位于30°N附近, 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 长江入海口 亚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量较丰富 生长期较长 河湖众多,水源充足 ①多为水田且较为分散 ②水稻土为主 ③人均耕地少 矿产资源贫乏 位于43°N~48°N, 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 稍强;降水较少; 生长期较短。 有一定的灌溉水源 ①多为旱地且集中连片 ②黑土分布为主 ③人均耕地多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地 气候条件 理 环 水源条件 境 差 异 土地条件
矿产条件
长江三角洲 共性 地理位置
松嫩平原
①都是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位于30°N附近, 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 长江入海口 亚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量较丰富 生长期较长 河湖众多,水源充足 ①多为水田且较为分散 ②水稻土为主 ③人均耕地少 位于43°N~48°N, 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 稍强;降水较少; 生长期较短。 有一定的灌溉水源 ①多为旱地且集中连片 ②黑土分布为主 ③人均耕地多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工商业社会
工商业的发展 城市稠密、人均耕地少 水网稠密、耕地破碎
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 生产规模小 商品率低 粮仓地位被取代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 一 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一、区域 1.区域的含义
一、区域 1.区域的含义
层次性
2.区域的特征
一、区域 1.区域的含义
层次性 可变性
2.区域的特征
整体性 差异性 因地制宜开发区域资源,
3.研究区域目的
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 气候条件 理 环 水源条件 境 差 异 土地条件
矿产条件
长江三角洲 共性 地理位置
松嫩平原
①都是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位于30°N附近, 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 长江入海口 亚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量较丰富 生长期较长 位于43°N~48°N, 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 稍强;降水较少; 生长期较短。
②人类活动: 工业、农业、交通、商业、 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区域差异
三、同一区域不同时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战国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1.开发早期
改造自然能力低下
稠密水系成了交通阻隔
土壤黏重、开垦困难
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2.农业社会
科技进步 船作为交通工具被 广泛使用 稠密的水系成了天 然的水道 生产工具改进 生产技术改良 多水而黏重的土壤 适合种植水稻
地 气候条件 理 环 水源条件 境 差 异 土地条件
矿产条件
P2思考:
长江三角洲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松嫩平原
旱地耕作业 玉米、春小麦、 大豆等 一年一熟 西部发展畜牧业
人 类 活 动 差 异
农 主要农作物 业
作物熟制 其它部门 工业
水稻(主)、油菜、棉花 等
一年两熟至三熟 水产业较为发达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 基地 位置优越,对内、对外 联系方便,商贸发达
位于我国海岸线中点、长江 入海口,水陆交通发达
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其 他 商业 活 交通 动 城市聚落
劳动力
位于东北内陆, 铁路交通便利
多,沿河、沿海分布
劳动力众多,科技水平较高
少,沿铁路线分布
劳动力相对较少
……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影响区域差异的要素 ①自地 气候条件 理 环 水源条件 境 差 异 土地条件
矿产条件
长江三角洲 共性 地理位置
松嫩平原
①都是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位于30°N附近, 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 长江入海口 亚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量较丰富 生长期较长 河湖众多,水源充足 位于43°N~48°N, 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 稍强;降水较少; 生长期较短。 有一定的灌溉水源
松嫩平原
①都是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地 气候条件 理 环 水源条件 境 差 异 土地条件
矿产条件
长江三角洲 共性 地理位置
松嫩平原
①都是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位于30°N附近, 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 长江入海口 位于43°N~48°N, 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