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鸟意象探究

合集下载

古诗中鸟的意象浅析

古诗中鸟的意象浅析

古诗中鸟的意象浅析摘要:诗的欣赏起兴于意象。

自古以来“飞鸟”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古典诗赋意象。

它内涵丰富,意境深远,而在诗歌中飞鸟不仅化作爱恨情仇的象征,还寄予着诗人迥异的心境与纷杂的世事。

关键词:诗歌;飞鸟;意象纵观中国古典诗词就会发现,诗歌与意象的关系紧密相连。

“意象是詩人主观情志的具体载体,是诗歌的灵魂,是我们探寻诗人内心世界的桥梁。

”在历史的长河中,以“飞鸟”为意象表达自身情感的篇目更是不计其数。

“飞鸟”本身就有深远的渊源。

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对飞鸟的崇拜。

古时候先民把飞鸟想象成开天辟地的英雄,(载于《山海经》的《精卫填海》)反映了先民们对理想的追求,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同时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后世又有“五柳先生”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用以歌颂精卫的精神。

诗人常借它展开丰富的想象:无论是喜出望外,还是痛不欲生。

不同的心境写出不同的诗歌,不同的诗歌反映不同的人生。

这些作品中的“飞鸟”或是带着比兴的色彩,或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或以飞鸟为隐喻表达爱情愁思的邈邈恋歌,或为实现人生理想的远大抱负,或为沉郁悲愤的国仇家恨,更或是闲世隐居的世外桃源。

中国古典作品本身风格迥异,而以“飞鸟”为意象的作品风格更不是单一的。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飞鸟”意象中的悲欢情爱、壮志难酬、郁愤愁思与归隐田园的四方面特征。

悲欢怨爱的爱情鸟在我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中,《周南·关雎》也曾出现过以“飞鸟”为意象的篇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是一种鱼鹰类的水鸟,传说此鸟终生相守。

而此诗以雎鸠为隐喻,直率的引出下文,表达青年男子对女子的爱慕,并渴望永结为伴侣的憧憬。

它是一首恋曲,在此诗句中,以鸟朦胧优美的意象,抒发出对恋人的脉脉情思。

闻一多先生在《诗经通义》中解释“关关雎鸠”时,仍沿用“雌雄情意专一”、“尤笃于伉俪之情”之词,可见一斑。

正如《诗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中国古诗鸟意象探究

中国古诗鸟意象探究

中国古诗词鸟意象探究人与鸟类自古以来都同享一片蓝天,两者关系密切,是永远的伙伴.诗人鸟抒情,托鸟言志的事例数不胜数。

有思乡的,有哀物的;有咏景的,有怀人的。

总之,鸟类婉转清扬的啼唱,翩翩起舞的清影,最能激活诗人的创作灵感。

于是,鸟意象便产生了。

例如:雁燕子黄鹂乌鸦白鹭杜鹃,对此总结如下:1雁多为怀乡思亲的原型意象,诗人多以此意象表达思乡羁旅之情。

2燕子意象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或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3黄鹂有轻快、愉悦之意,常以此衬乐景,借此描绘春日的美好。

4中国古典诗词中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显出苍凉之感。

5白鹭栖则神态闲雅,飞则直冲云天,所以自古就是诗人吟咏的对象。

白鹭天生丽质,身体修长,于是多用于提升诗的意境,渲染色彩。

以白鹭皎洁的身姿在画面中制造一种惊奇之感。

6杜鹃叫声凄厉,诗人因此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一、雁1“肠断①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归雁》杜甫②本诗历史背景为安史之乱,作者因动乱背井离乡,辗转各地。

正当诗人为乡情所苦、愁思百结的时候,一队队大雁正从滨临锦江的成都上空,高高地向北归飞。

“高高”有自由自在、畅通无阻之意。

大雁北飞之地就是中原地带,它既是作者故乡的所在地,也是唐王朝中央政权的所在地。

诗人想到大雁一年一度地回到故乡,而自己却多年滞留异地,不禁乡思缕缕。

2“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孤雁》崔涂①这是一首以雁意象表达诗人飘泊异乡的羁旅之情的诗。

在潇潇暮雨中,孤雁因失群而形单影只独自飞翔悲鸣,在静静的寒塘上面盘旋,欲下却又迟疑,只恐遇险。

诗中把孤雁的形象刻画得唯妙唯肖,作者自比孤雁,咏物抒怀,表现了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3“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闻雁》韦应物①本诗作者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

唐诗中鸟的意象研究

唐诗中鸟的意象研究

唐诗中鸟的意象研究
《唐诗中鸟的意象研究》
唐诗中的鸟,是一种深刻的意象,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动物,更是一种象征。

它们象征着自由、活力、智慧、坚强、勇敢、梦想等等。

在唐诗中,鸟的意象被广泛地使用,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鸟在唐诗中的意象,有时表现为自由的象征。

诗人把鸟作为一种象征,表达他们对自由的向往。

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他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里的“飞流”指的就是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

此外,鸟在唐诗中也被用来表达智慧和勇敢的意象。

例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他写道:“谁知江月待何人,明月楼高休独倚。

”这里的“明月”指的是鸟,表达了诗人对智慧和勇敢的赞美。

总之,唐诗中的鸟,是一种深刻的意象,它们象征着自由、活力、智慧、坚强、勇敢、梦想等等。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动物,更是一种象征,可以帮助诗人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宋词中鸟意象的文化意蕴

宋词中鸟意象的文化意蕴

宋词中鸟意象的文化意蕴鸟意象是宋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之一,它展示了宋代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使宋词绽放出不朽的魅力。

1宋词中鸟意象的呈现形式翻开宋词,我们的感觉不仅是意象叠出,更是形式多样,手法各异。

创作主体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分别从形态、色彩、视觉等不同角度对鸟意象加以描绘,使其呈现出不同形式。

1.1自然之鸟鸿雁南飞,燕子春归,任何自然中禽鸟的活动在词人的情感世界也会荡起层层涟漪。

陆游《乌夜啼》:“绣屏惊段潇湘梦,花外一声莺。

”深闺独处,恼人的黄英啼叫声惊醒了作者思念爱人的潇湘梦,从而引出深深的幽怨与千万缕怅恨。

再如贺铸《夜捣衣》词:“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飞。

”看到雁已归来想到人仍未归,心中的万般牵挂与怀念被大雁掠过的浮影牵动,久久不能平息。

1.2图案之鸟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凡事进入眼中的一切物相对情感饱满的诗人而言都可以引发创作灵感,细致到衣着、饰物上的鸟类图案。

温庭筠的《菩萨蛮》:“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以婉丽绮靡的风格体现出花间派特有的意境美。

着力描写对镜簪花看见罗袄上新帖的成双成对的金鹧鸪,触动心中的孤独之感,由衣上贴金来刻划细节,悲愁深隐其中。

《南歌子》:“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

”以女子的口气,写少年手里拿金鹦鹉,胸前绣金凤凰,以实鸟写绣鸟,已景传情,以境制胜,把情感赋予景物之上,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符合古代美学对意境的追求。

1.3典故中的鸟类意象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言不尽意”是我国古典文学最具独特的美感所在,可见典故对于诗词的神秘魅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欧阳修《采桑子》:“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中,“辽东鹤”一语出自晋代陶渊明《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虚灵山后化鹤归辽。

”后来用来表示怀着思恋家乡的心情久别重归,慨叹故乡依旧而人事变迁很大。

此词抒写了词人二十年来的人生感慨。

古诗中黄鸟意象浅析

古诗中黄鸟意象浅析

古诗中黄鸟意象浅析黄鸟又名黄莺、黄鹂、仓庚等等,是一种美丽可爱、富有灵性的普通候鸟,春季遍布我国南北各地的平原和丘陵间,因其羽色华美,歌鸣悦耳,早在《诗经》中已有多处提及:“交交黄鸟,止于棘。

” (《诗经 ?秦风 ?黄鸟》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诗经 ?豳风 ?七月》 )由此可知黄鸟为文人们所注意由来已久,就象“孤雁哀鸣”“杜鹃啼血” 一样,“黄鸟”这一物象也几乎成了历代诗人的案头意象,特别是唐乃至以后的文人们更是凭藉对“黄鸟” 意象的巧妙运用和安排,出色地反映了人们不同的心态。

一、借“黄鸟”抒颂春、伤春、惜春之情黄鸟是春天的信灵,它的到来不但为春天的大自然新增了无限的活力,更成为文人们呕歌春天、寄予美好心情的物象。

这类诗作往往洋溢着清新、明快的基调,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诗中黄鹂、翠柳、自鹭、青天等意象群,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一幅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蝴蝶嬉戏起舞,春莺“恰恰”欢唱,烘托了花的鲜艳芬芳,整首诗让人从视觉和听觉上进一步享受到春光给予的无穷美感,最后恰恰在动听的莺歌声中“淡出”,更显春意缠绵,令人恋恋不舍。

再如杜牧《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莺声婉转,百花盛开,一幅“柳浪闻莺”的西湖春景。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明李东阳《黄莺》:“柳花如雪满春城,始听东风第一声。

”等等,都给人一种倘不是莺声出于幽谷,恐怕谁都不会觉到春已来临的感受。

“最好音声最好听金羽修眉黑染翎。

” (梅尧臣《黄莺》)貌美音好的黄鸟自然成了诗人寓于颂春的歌手。

晨光熹微,黄莺歌啭,似音乐令人神往,南宋文人田锡的《晓莺赋》就是一首动人心弦的颂春之歌,“莺歌”也因此成为宫廷文学中渲染气氛,感恩颂德的对象:“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

” (贾至《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然而,年华如水,瞬时即逝,那种惜春叹老的无奈似乎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普遍心态。

王维诗歌中的鸟意象意蕴探析

王维诗歌中的鸟意象意蕴探析

王维诗歌中的鸟意象意蕴探析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其清新淡雅、意境深远而著称。

其中,鸟是他作品中的常见意象之一,代表着自由、轻盈、高雅等特质,也充满着作者对生命、自然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其次,王维笔下的鸟还代表着一种生命力和追求永恒的精神。

在《登鹳雀楼》中,诗人登高远眺,看到的雁阵和孤鹤,都在表达一种飞腾于天际的精神追求。

诗中的“欲将轻骑逐,大雁落羽翼成寒”,更是将鸟看成一种宝贵的生命能量,不断追寻和探索未知的世界。

如同其他生物一样,鸟也拥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和生存方式,通过飞翔和迁徙,勇于面对未知和挑战,不断延续着自己的生命故事。

除此之外,王维诗歌中的鸟还体现出一种和谐之美。

鸟在自然世界中的存在,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也构成了一幅诗意的图景。

例如《山居秋暝》,诗人描述的“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当有一只小鸟落在青苔上时,“又闻稚叫依林木”,此时鸟作为自然界中细微的一部分,与草木之间相互交织,一起构成了秋日山间特有的和谐美景。

而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人则运用鸟的形象来描绘天地之间的宏观和谐:“赤壁怀古,千古凭高无定沅,此意何人共惜飞”的鹤,飞过秋水天光中的“青冥浩荡,令人思奇”的湖泊。

在此处,鸟不仅体现了自己的自由和生命力,更是将其与自然间广阔的和谐联系起来,呈现出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综上所述,王维诗歌中的鸟,承载着丰富的意蕴。

它既代表了自由、追求和探索的向往,又象征了生命、精神和和谐之美,充分展现出诗人对生命、自然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古诗词中关于鸟的意象

古诗词中关于鸟的意象

古诗词中关于鸟的意象雁(鸿)一·思乡怀亲在中国古代,鸿雁可作书信的代称。

“鸿雁传书”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因为鸿雁属定期迁徙的候鸟,信守时间,成群聚集,组织性强。

古人当时的通信手段较落后,渴望能够通过这种“仁义礼智信”俱备的候鸟传递书信,沟通信息。

史载,汉武帝时出使匈奴的苏武被反复无常的单于扣留达19年之久,称其已死。

昭帝即位后,了解到实情,让新派出的汉使对单于说:“汉朝天子猎到一只北来的大雁,雁腿上系着一封信,写着苏武正在北海牧羊。

”单于见谎言被拆穿,无法隐瞒,遂放苏武归汉。

“鸿雁传书”一词即由此而来由“鸿雁传书”引申而来。

常用于表达友人,夫妻,家人之前久别相思之情。

【唐】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宋】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二·羁旅思归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常用“归雁”、“孤雁”【唐】赵嘏(音古,赵倚楼)《长安秋望》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宋】蒋捷《虞美人·听雨》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宋】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三·鸿形声。

从鸟,江声。

本义:大雁雁属中类似天鹅的大型种类旧时的泛称有“大”的含义陈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鹤一·道(最原本)鹤的意象主要由道家所起。

常用作道家无为而治的隐居思想象征。

《山居即事》【唐】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闲云野鹤闲:无拘束。

飘浮的云,野生的鹤。

旧指生活闲散、脱离世事的人。

鹤骨松姿清奇不凡的气质。

多指修道者的形貌。

二·品质高洁的君子鹤雌雄相随,步行规矩,情笃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

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风的白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把修身洁行而有时誉的人称为“鹤鸣之士”。

【唐】刘禹锡《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池鹤》【唐】白居易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诗经》中鸟意象探析

《诗经》中鸟意象探析

《诗经》中的鸟意象:一种文化象征的解读《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其中,鸟作为一种重要的象征元素,频繁出现在这些古老的诗歌中。

本报告旨在探讨《诗经》中鸟意象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整部作品中的重要性。

一、鸟意象的分布与呈现据统计,《诗经》中提及的鸟类共有36种,共出现70次。

其中,风诗中共出现30次,雅诗中出现35次,颂诗中出现5次。

这种分布情况表明,鸟意象在《诗经》中有着广泛的存在和深远的影响。

在各种鸟中,有些名字相同但今名不同的被视为同一类,例如《商颂·玄鸟》中的“玄鸟”与《邶风·燕燕》中的“燕”。

这些同名不同名的鸟在《诗经》中出现的频率不同,反映出不同地域和文化的特色。

二、鸟意象的文化象征意义在古代中国,鸟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动物,常常被用作象征多种文化概念。

《诗经》中的鸟意象也体现出了这种文化象征意义。

首先,鸟常被视为自由、轻盈、纯洁的象征。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诗歌用鸟来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纯洁爱情的赞美。

例如,《周南·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这里的雎鸠就是一种对爱情的表达。

其次,鸟还被视为祥瑞和希望的象征。

《商颂·玄鸟》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这里,玄鸟被视为带来祥瑞和希望的象征,表达了对于国家繁荣昌盛的期望。

此外,鸟还被用作表达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邶风·凯风》中:“鹑之奔奔,鹊之彊彊。

”在这里,鹑和鹊被用来象征贤良忠臣,表达了对于德才兼备的人的赞扬。

三、鸟意象的社会影响与现实意义《诗经》中的鸟意象不仅在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也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鸟意象所代表的文化象征意义,如自由、祥瑞、希望等,对现代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仍有着积极的影响。

其次,通过对《诗经》中鸟意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为现代文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四、结论《诗经》中的鸟意象作为文化象征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衔泥筑巢花贴,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这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8“为迎新燕入, 不下旧帘遮。”――《迎燕》葛天民①
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时帘”,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5“征蓬①出汉塞,归雁②入胡天。”――《使至塞上》王维③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大雁在大漠上翱翔,动静结合,也体现出塞外风光的状美及作者心中波澜地飘零之感。
6“塞下①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②无留意,四面边声③连角④起。”――《渔家傲·塞下秋来》范仲淹
“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表现,虽然北雁南飞“无留意”,但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渴望归乡,无心留守边塞。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也是作者既希望在边塞为国效力,又因长时间驻守边塞而苦闷的纠结心理的延伸。
注释6:①.寻常:平常。
②.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③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注释6:①塞下:指边境地区,设有城塞。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②衡阳雁去的倒文。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③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④角:军中的号角。⑤范仲淹(989年—1052年)男,(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原名朱说。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汉族,祖籍陕西彬州(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到参知政事(副宰相)。
中国古诗词鸟意象探究
云南师大附中高一十六班杨佳杰指导老师:牛莹
【摘要】:我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是世界人类文化的瑰宝。其优美的形式,含蓄凝练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古老的画卷,传达着先人无限的思想感情及厚重的,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而意象,作为一个能含蓄凝练地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窗口,一个古诗所不可或缺的优美元素,渐渐成为了现代的我们超越时空观赏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体会到作家的喜怒哀乐的重要途径。以古诗词中的鸟意象为例,可探究出种种不同的意境及内涵,体会古诗的精妙所在。
注释5:①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②归雁:因季节是夏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③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5白鹭栖则神态闲雅,飞则直冲云天,所以自古就是诗人吟咏的对象。白鹭天生丽质,身体修长,于是多用于提升诗的意境,渲染色彩。以白鹭皎洁的身姿在画面中制造一种惊奇之感。
6杜鹃叫声凄厉,诗人因此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一、雁
1“肠断①江城雁,高高向北飞。”――《归雁》杜甫②
本诗历史背景为安史之乱,作者因动乱背井离乡,辗转各地。正当诗人为乡情所苦、愁思百结的时候,一队队大雁正从滨临锦江的成都上空,高高地向北归飞。“高高”有自由自在、畅通无阻之意。大雁北飞之地就是中原地带,它既是作者故乡的所在地,也是唐王朝中央政权的所在地。诗人想到大雁一年一度地回到故乡,而自己却多年滞留异地,不禁乡思缕缕。
1雁多为怀乡思亲的原型意象,诗人多以此意象表达思乡羁旅之情。
2燕子意象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或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3黄鹂有轻快、愉悦之意,常以此衬乐景,借此描绘春日的美好。
4中国古典诗词中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显出苍凉之感。
11“几处早莺①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白居易②
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衔泥筑巢花贴,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这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三、黄鹂
1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黄鹂欢鸣却无人理会来衬出武侯祠的寥落,露出作者的淡淡忧伤。
1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杜甫
24“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起句与深切同情。
古代诗人常借杜鹃抒怀乡之情,如宣城见杜鹃花第一二句,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
注释4:①王湾(693年~751年)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间(712年~713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开元五年(717年)唐朝政府编次官府所藏图书,9年书成,共200卷,名为《群书四部录》。王湾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约在开元十七年,他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后来不幸去世。
窗口摄取的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表达了作者宽阔的胸怀和悠闲愉悦的心情
14“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清平乐》黄庭坚①
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古人常借杜鹃赠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写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起句与深切同情。
注解1:
①.肠断:特别悲伤
②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18“中庭①地白②树栖鸦③,”――《十五夜望月》王建④
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五、白鹭
19“兴尽①晚回舟,误入藕花②深处。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④
本诗作者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而雁则作为此时的思乡意象表达了作者望乡难归的痛苦。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王湾①
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15“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滁州西涧》韦应物
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
四、乌鸦
16“枯藤老树昏鸦①,”――《浣天净沙·秋思》马致远②
【关键词】:思想感情鸟意象
总揽:人与鸟类自古以来都同享一片蓝天,两者关系密切,是永远的伙伴.诗人鸟抒情,托鸟言志的事例数不胜数。有思乡的,有哀物的;有咏景的,有怀人的。总之,鸟类婉转清扬的啼唱,翩翩起舞的清影,最能激活诗人的创作灵感。于是,鸟意象便产生了。例如:雁燕子黄鹂乌鸦白鹭杜鹃,对此我加以探究,总结如下:;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转眼时光流逝,透出作者的无尽无奈。燕子秋天南去,春来北归,不违时节。它们差池双翦,贴地争飞,呢喃对语,由于体态相同,谁也难以分辨出其是否是旧巢双燕,故在“相识”之前冠以“似曾”二字。“燕归来”,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燕子的北来南去,象征着季节的变换和年华的交替。“
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此处杜鹃成为作者抒发豪情的窗口。
22“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李白
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今日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
枯藤老树昏鸦,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借乌鸦意象衬出景物的衰败。
17“月落乌啼霜满天,”――《枫桥夜泊》张继①
这一句令人压抑;乌啼凄哀,催人泪下;霜华满天,寒气逼人。“心绪悲凉的诗人看来似乎繁霜满天,颇有凄神寒骨之感。实乃传达诗人的凄冷心绪。尤其刺耳的是“乌啼”,本来,它就是凶险、不祥、不利的预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