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名人事例(完整资料).doc
中国传统礼仪人物事例

中国传统礼仪人物事例中国传统礼仪源远流长,其中涉及的人物和事例众多。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人物及其相关礼仪事例:1.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非常重视礼仪,并将其视为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
孔子提倡“礼之用,和为贵”,强调礼仪在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
他的许多思想都通过《论语》等著作传承至今。
2.周公:周公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制定了周礼,将礼仪规范化、系统化。
周礼包括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方面,成为了中国古代礼仪的典范。
周公通过推行周礼,不仅维护了西周的统治,也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3.汉武帝:汉武帝是西汉时期的皇帝,他注重礼仪,推行儒家思想,通过礼仪来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治。
例如,他实行朝会制度,规定官员必须按照一定的礼仪程序上朝拜见皇帝,从而彰显了皇权的威严和尊贵。
4.唐太宗:唐太宗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他重视礼仪文化,提倡尊老敬贤、礼贤下士的风气。
在他的倡导下,唐朝的礼仪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巅峰之一。
例如,唐朝实行了严格的品官制度,规定了不同品级的官员在服饰、车马、仪仗等方面的区别,体现了等级森严的礼仪制度。
这些人物及其相关事例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另外,关于奇瑞出海的具体事例,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故事:2001年,一个叙利亚汽车经销商在中国的大街上对奇瑞的第一代风云轿车“一见钟情”,他多方打听后追到了安徽奇瑞总部,希望与奇瑞合作出口汽车。
最终,奇瑞答应出口10辆轿车试一试,这个决策成为了奇瑞汽车走向海外的起点。
此后,奇瑞汽车逐步开拓南美、东欧、西欧、北美等市场,持续稳居中国品牌出口量第一的位置。
【2018-2019】文明礼仪的名人word版本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文明礼仪的名人篇一: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张良拜师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
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
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
文明礼仪名人事例

文明礼仪名人事例篇一:名人文明礼仪故事四则名人文明礼仪故事四则程门立雪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求教。
杨时、游酢二人,原是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经四十岁,而且已考上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学习。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书院拜见程颐,但正遇上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外面开始下雪,杨时、游酢求学心切,侍立一旁,不言不动等了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二人在外站立,吃了一惊:“啊,两位还没走?”这时外面的雪已经有一尺多厚了。
孔融让梨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孔子第二代子孙,泰山督尉孔寅的小儿子。
孔融七岁时,恰逢祖父六十岁寿辰,宾客满门。
一盘酥梨,放在桌上,母亲让孔融去分。
孔融按照长幼顺序分,每个人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梨,唯有他的是最小的。
父亲感到很奇怪,问:“其他人得到的梨都是大的,你的却是最小的,为什么?”孔融从容地回答道:“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的道理啊。
” 总理道歉霍克就任澳大利亚总理期间,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内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
霍克一时冲动,骂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
”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
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己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
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
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这位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 列宁让路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
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
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文明礼仪之星事迹(14篇)

文明礼仪之星优秀事迹(通用14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事迹的经历,对事迹都不陌生吧,根据事迹的性质,可分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
事迹到底怎么拟定才正确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明礼仪之星优秀事迹(通用1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明礼仪之星优秀事迹1小苏,男,现年11岁,辛集市鹿城建华中学5(8)班学生,他勤奋向上,品学兼优。
他刻苦好学,努力学好每一门功课。
他牢记:“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执着地把每一件事用心地做到最好才是最棒的。
”对待学习,他一丝不苟,并有一股可贵的钻劲儿和韧劲儿,课堂上他积极思考,并敢于质疑,敢于发问。
他尊重长辈,孝敬父母。
尊重父母的意见和教导,经常和他们交流思想、学习情况,主动求得长辈、父母的教育、帮助,听取他们的教导。
他关心体贴父母。
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她热爱劳动、工作尽责,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身为班长的她,在劳动中总是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脏、不怕累。
平时坚持以身作则,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老师不在时,主动维护好班级的纪律,对于不文明的行为敢于及时劝阻。
为了减轻老师的负担,班级里的小事、杂事她也总是积极主动地帮老师去办,一会儿去文印室复印学习资料,一会儿去教学楼取教具??她都毫无怨言,以极大的热情在尽心尽力地工作着,极力做好老师最得力的助手。
他学会了料理个人生活,自己的用品收放整齐,不乱摆放,把自己的房间料理的干干净净,大家都夸他是个爱干净讲卫生的小孩子,他从不在楼梯上追逐打闹,轻上楼,靠右行。
不攀折花木、践踏草坪;不大声喧哗、乱丢杂物;不在墙上蹬踢、乱画;不在校园黑板报、课桌处乱涂乱画,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优美。
“弯弯腰,捡起一片废纸,还你一片绿色。
“”小草青青,脚下留情。
“”小草在睡觉,请您别打搅。
”这些都成了他的口头禅。
他酷爱读书,视书是他最诚挚的朋友。
从幼时起,他就阅读《幼儿画报》《故事大王》等刊物。
名人文明礼仪故事四则 (精选)

名人文明礼仪故事四则程门立雪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求教。
杨时、游酢二人,原是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经四十岁,而且已考上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学习。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书院拜见程颐,但正遇上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外面开始下雪,杨时、游酢求学心切,侍立一旁,不言不动等了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二人在外站立,吃了一惊:“啊,两位还没走?”这时外面的雪已经有一尺多厚了。
孔融让梨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孔子第二代子孙,泰山督尉孔寅的小儿子。
孔融七岁时,恰逢祖父六十岁寿辰,宾客满门。
一盘酥梨,放在桌上,母亲让孔融去分。
孔融按照长幼顺序分,每个人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梨,唯有他的是最小的。
父亲感到很奇怪,问:“其他人得到的梨都是大的,你的却是最小的,为什么?”孔融从容地回答道:“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的道理啊。
”总理道歉霍克就任澳大利亚总理期间,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内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
霍克一时冲动,骂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
”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
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己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
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
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这位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列宁让路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
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
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伟人,但他却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贵而无礼,这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
千里送鹅毛“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文明礼仪之星主要事迹

文明礼仪之星主要事迹文明礼仪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我们每个人身上必须具备的品质。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文明礼仪之星,他的事迹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文明礼仪,让我们更加明白要成为一名文明礼仪之星要付出多少努力。
这位文明礼仪之星的名字叫做张三(化名),他是我们小区的保安,但是他不单单是为了维护我们小区的安全而来。
他有一股不同于普通人的精神,总是为他人着想,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用自己的善举感染着他人。
一、热心助人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居民需要他的帮助,张三总是乐于助人,第一时间出现在需要的地方。
有一次,小胡女士的儿子半夜生病了,而她又没有开车的经验,只好求助张三,让他帮忙送孩子去医院。
当他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没有任何犹豫,第一时间就推开家门,把小胡女士和孩子安全送到了医院。
在这个过程中,张三没有任何要求,只是默默地付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热心助人。
二、和蔼可亲在小区的日常工作中,张三总是微笑着为大家解答各种问题,让大家感到很温暖。
有时候,他还会和小区的居民们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中的困难和快乐,让大家感到自己不再是陌生人。
这种和蔼可亲的态度,让大家在他面前放下了戒备心,好像大家都是他的好朋友。
三、文明服务文明服务也是文明礼仪之星身上的光芒点之一。
每当有居民需要他处理一些事情,张三总是非常耐心和细心地为大家服务。
无论是处理投诉,还是前往家中进行安全检查,他总能够细致入微地为大家提供服务,一如既往的贴心。
四、自我约束一个人成为文明礼仪之星,不光是要为别人着想,还要自我约束。
在小区的管理中,他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语和行为。
无论是对待居民还是同事,他总是保持谦逊和友善,让大家都感到很舒服。
五、每一次付出,都是一种坚持成为文明礼仪之星不是靠一时的表现就能够达到的,它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磨练。
这种坚持,也是张三在小区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特点。
他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技能,让自己成为一名更好的管理者和服务者。
关于文明的名人故事(精选14篇)

文明的名人故事关于文明的名人故事(精选14篇)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文明的名人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文明的名人故事篇1丰子恺是浙江桐乡人,我国著名的现代画家、文学家、教育家。
早年从事美术和音乐教学,"五四"运动以后,进行漫画创作。
丰子恺在平时生活中,经常给孩子们讲要对人有礼貌,还非常具体细致地说:"礼仪",就是待人接物的具体礼节和仪式。
丰子恺是名人,家里经常有客人来访。
每逢家里有客人来的时候,父亲总是耐心地对孩子们说:"客人来了,要热情招待,要主动给客人倒茶、添饭,而且一定要双手捧上,不能用一只手。
如果用一只手给客人端茶、送饭,就好像是皇上给臣子赏赐,又好像是父母给小孩子喝水、吃饭。
这是非常不恭敬的。
"他还说:"要是客人送你们什么礼物,可以收下,但你们接的时候,要躬身双手去接。
躬身,表示谢意;双手,表示敬意。
"这些教导,都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
有一次,父亲在一家菜馆里宴请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把几个十多岁的孩子也带了去作陪。
孩子们吃饭时,还算有礼貌,守规矩。
当孩子们吃完饭后,他们之中就有人嘟嚷着想先回家。
父亲听到了,也不敢大声制止,就悄悄地告诉他们不能急着回家。
事后,丰子恺对孩子们说:"我们家请客,我们全家人都是主人,你们几个小孩子也是主人。
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对客人不尊敬。
就好像嫌人家客人吃得多,这很不好。
"孩子们听了,都很懂事地点头。
在父亲的正确教导下,丰子恺的孩子个个都是懂规矩,讲礼貌,长大后有出息的人。
文明的名人故事篇2有一次,列宁下楼去了。
在楼梯狭窄的走廊上,他遇到了一名女工人,她拿着一盆水上楼。
女工一看到是列宁,就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回去。
列宁拦住了她,说:“是的;不要这样做。
文明礼仪的名人故事.doc

文明礼仪的名人故事社会一直以来都在提倡讲文明,懂礼貌,然而,如今依然存在着许许多多不文明的人与现象。
从古至今也存在一些非常注重文明的人,那么我们就一起阅读ta们的,并且以此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文明的人!“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着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微妙的理论,用来教诲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答复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
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
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
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名人文明礼仪故事四则程门立雪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求教。
杨时、游酢二人,原是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经四十岁,而且已考上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学习。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书院拜见程颐,但正遇上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外面开始下雪,杨时、游酢求学心切,侍立一旁,不言不动等了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二人在外站立,吃了一惊:"啊,两位还没走?"这时外面的雪已经有一尺多厚了。
孔融让梨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孔子第二代子孙,泰山督尉孔寅的小儿子。
孔融七岁时,恰逢祖父六十岁寿辰,宾客满门。
一盘酥梨,放在桌上,母亲让孔融去分。
孔融按照长幼顺序分,每个人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梨,唯有他的是最小的。
父亲感到很奇怪,问:"其他人得到的梨都是大的,你的却是最小的,为什么?"孔融从容地回答道:"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的道理啊。
"总理道歉霍克就任澳大利亚总理期间,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内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
霍克一时冲动,骂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
"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
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己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
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
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这位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列宁让路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
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
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伟人,但他却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贵而无礼,这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
千里送鹅毛"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温公爱兄】宋朝时候,有个大贤的宰相,叫做司马温公。
他是双姓司马,名叫光,表字就叫君实。
他的做人,对待父亲母亲是极其孝顺的,对待哥哥弟弟是极其友爱的,事奉皇上是极其忠心,对待朋友是极其诚信。
所以大家称他是一代名儒家的贤德宰相。
司马温公和他的哥哥司马伯康名叫司马旦的,友爱得很。
司马伯康年纪八十岁了,司马温公像待父亲一样的服事他,并且像小孩子一样的保护他。
每逢到吃饭稍为迟了一些,就问着他的哥哥道,恐怕你已经饥饿了吗。
天气稍稍有一些冷了,就摸他哥哥的背上说道,恐怕你的衣服太薄了吗。
《田真叹荆》隋朝时候。
有一家人家姓田的。
他家里同胞弟兄们一共有三个。
大的名叫田真。
第二个名叫田庆。
小的名叫田广。
弟兄们三个人。
要想分家了。
家里的钱财产业。
都已经议定平均分派。
但是堂前素来有一棵紫荆花树。
长得来非常的茂盛。
因此议定把这棵紫荆花树也匀均分做三份。
哪里晓得这棵紫荆树还没有等他们来分,就顷刻枯死了。
大哥田真见了,叹口气说道:"树木呢,原来是同株连根的,一知道将要分砍了,所以顷刻憔悴。
照这样看起来,那末我们人还及不来这株树木呢。
"因此悲伤得了不得。
后来,兄弟们仍旧同住不分。
大家更加友爱了。
那棵紫荆树,竟依旧照从前一样的荣茂起来。
【牛弘不问】【赵孝争死】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
和他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
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
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恳求那班强盗们,说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
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
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
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
他那弟弟赵礼一定不肯答应。
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
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
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
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给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
【许武教弟】汉朝时候,有个姓许名武的,他父亲是早已死了,剩下两个弟弟。
一个叫许晏,一个叫许普的,年纪都还很小。
许武每每在耕田的时候,叫他两个弟弟。
立在旁边看着,晚上许武自己教他两个弟弟读书。
如若弟弟不听他的教训,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庙里告罪。
后来许武举了孝廉,但是他因为两个弟弟,都还没有名望。
就把家产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广大的房屋,所有坏的统统给了弟弟。
所以当时社会上的人,都称许他的两个弟弟,反而看轻许武了。
等到两个弟弟都得了选举。
他就会合了宗族和亲戚们。
哭着说明当时要给他弟弟显扬名声的缘故。
并且把所有的家产。
都让给了两个弟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离娄下》举止是映照每个人自身形象的镜子。
---歌德:《亲和力》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礼貌是一个人自己的真实思想中进行选择的艺术。
---阿.史蒂文斯:《德.斯蒂尔夫人》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讲礼貌不会失去什么,却能得到一切。
---玛.沃.蒙塔古:《书信集》礼节是所有规范中最微小却最稳定的规范。
---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茹贝尔:《名言集》使一个人伟大,并不在于富裕和门第,而在于可贵的行为和高尚的品性。
---奥维:《名人名言录》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良好的礼貌是由微小的牺牲组成。
--爱默生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晏子春秋》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
--莎士比亚初次见面说[久仰] 分别重逢说[久违] 征求意见说[指教] 求人原谅说[包涵] 求人帮忙说[劳驾] 求人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 向人祝贺说[恭喜] 求人解答用[请问] 请人指点用[赐教] 托人办事用[拜托] 赞人见解用[高见] 看望别人用[拜访] 宾客来临用[光临] 送客出门说[慢走] 与客道别说[再来] 陪伴朋友说[奉陪] 中途离开说[失陪] 等候客人用[恭候] 请人勿送叫[留步] 欢迎购买叫[光顾] 归还物件叫[奉还] 文明礼仪的四字成语礼让三先;仁者爱人;父慈子孝;谦和好礼;推心置腹;与人为善;虚席以待;礼尚往来;彬彬有礼;平易近人。
诚信知理, 程门立雪小学生要做到孝父母遵教导会使用文明语遇外宾要知礼帮残疾乐助人不打架不骂人要诚实不说谎损公物要赔偿捡东西要上交借东西要归还不挑吃不挑穿惜粮食节水电爱整洁常洗澡勤刷牙习惯好不旷课不迟到对老师有礼貌好习惯要养成人人夸我顶呱呱篇二:关于文明礼仪名人的感人事迹关于文明礼仪名人的感人事迹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程门立雪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
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张良拜师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
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