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模电感的设计实例讲解

合集下载

共模电感的设计实例讲解

共模电感的设计实例讲解

共模电感的设计实例讲解很多设计师对于共模电感的设计大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总觉得共模电感的设计看起来十分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上,又有点复杂。

的确共模电感的设计要考虑温度及应力等等因素。

下面我就对于共模电感的设计过程与案例结合起来简单讲讲一、设计过程:①选择磁芯材料(镍锌系和锰锌系)铁氧体是一个较好的具有成本优势的材料。

②设定电感的阻对于一个给定的要求衰减的频率,定义此频率下共模电感的感抗为50~100Ω,即至少50%的衰减,因此有:Z =ωL③选择磁芯的形状的和尺寸成本低漏感小的环形磁芯非常适合于共模电感,但是这种形状不容易实现机械化绕制,一般用手工绕制。

磁环尺寸的大小选取有一定的随意性,通常基于PCB的尺寸选取合适的磁芯。

为了减小共模电感的寄生电容,共模电感通常只用单层的线圈。

若单层绕制时磁芯无法容纳所有的线圈,则选用大一号尺寸的磁环。

当然也可以基于磁芯的数据手册由LI的乘积选取。

④计算线圈的匝数由磁芯的电感系数AL计算共模电感的圈数:( 106 )0.5 L N = L × A⑤计算导线的线径导线允许通过的电流密度选取为:400~800A/cm²,由此可以得到要求的线径。

二、设计案例:在工作频率为10KHz,输入线性电流为3A(RMS)时,阻抗为100 欧的共模电感。

1)选取线径铜线截面积=3A/400A/cm2=0.0075cm2铜线线径=0.98mm取铜线线为1.0mm2)计算最小电感值3)假如无指定空间,任取一磁芯内径(ID)=13.72+/-0.38=13.34mm MIN4)计算内圆周长和最大可绕圈数内圆周长=3.14×(13.34-1.08)=38.5mm最大圈数=(160/360)×38.5/1.08=15.8TS或16TS5)计算磁芯的AL值,并选取材质磁芯的AL最小值=1.59/162=6211nH/TS2MIN因此种磁芯AL值变化范围一般为+/-30%故磁芯的AL值取9000nH/TS2,以上述条件,即可选取一合适磁芯。

非常详细的共模电感及滤波器的设计!(转载)精选全文完整版

非常详细的共模电感及滤波器的设计!(转载)精选全文完整版

⾮常详细的共模电感及滤波器的设计!(转载)看点1 ⼏个简单的实例测验与分析!01 这是⼀个共模电感,如下测量,你觉得测得的电感量是多少?可能有⼀部分会答错。

下⾯来说明⼀下我们知道共模电感的绕法有两种,1 双线并绕,2 两组线圈分开绕。

我们知道共模电感的绕法有两种,1 双线并绕,2 两组线圈分开绕。

1 双线并绕2 两组线圈分开绕正确的答案应该是10mH,下图所⽰。

⼀楼所⽰的测量和如下测量⼀致。

如仍有怀疑,可找个电感测量⼀下便知。

可以理解成两个电感并联,事实上就是两个电感并联,计算结果和测量结果是⼀样的。

两种绕法有何特点?1 双线并绕有较⼩的差模电感有较⾼的耦合电容有较⼩的漏感2 两组线圈分开绕有较⼩的耦合电容有较⾼的漏感因此要根据实际应⽤情况选择绕法。

02 再看看这样测量出来的电感量是多少?为什么?有的⼈可能会回答0mH,有的⼈可能会回答20mH,有的⼈可能会回答10mH。

不过很遗憾都不是,正确的答案L=40mH。

如下图,按右⼿法则已标上电流⽅向和磁通⽅向,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线圈的磁通的⽅向是相同的,也就是说磁通是增加的不是相互抵消。

根据磁环电感量计算公式式中:N = 圈数, Ac = 截⾯积, 分母 Mpl = 磁路长度。

注意 N 有平⽅的,⼀组线圈的圈数是N, 则两组线圈的圈数是 2N,将2N代⼊到公式中分⼦有 4N2, 也就是说电感量为 4 倍。

本例则为40 mH。

03 再看看这样测量得到的电感量应该是多少?这样测得的是什么电感量?这个估计很多⼈都知道是0mH,没错,理想状态下就是 0mH。

实际共模电感总有漏感、或差模电感成份,因此按此连接测量得到的数值就是漏感或者叫差模电感。

共模电感中漏感和差模电感是⼀回事,可以称漏感也可称差模电感。

⼀般做得好点的漏感在1-2%左右。

但有时候会特意将差模电感和共模电感做在⼀起,这时候的差模电感量就按实际需要做了。

看点2 共模电感“Z”字形符号是代表什么?共模电感的这个符号应该很常见吧,但是符号中的的 “Z” ⼀样的符号该怎么读?估计很少有⼈知道。

共模电感

共模电感

一、共模电感原理在介绍共模电感之前先介绍扼流圈,扼流圈是一种用来减弱电路里面高频电流的低阻抗线圈。

为了提高其电感扼流圈通常有一软磁材料制的核心。

共模扼流圈有多个同样的线圈,电流在这些线圈里反向流,因此在扼流圈的芯里磁场抵消。

共模扼流圈常被用来压抑干扰辐射,因为这样的干扰电流在不同的线圈里反向,提高系统的EMC。

对于这样的电流共模扼流圈的电感非常高。

共模电感的电路图如图1所示。

图1共模电感电路图示共模信号和差模信号只是一个相对量,共模信号又称共模噪声或者称对地噪声,指两根线分别对地的噪声,对于开关电源的输入滤波器而言,是零线和火线分别对大地的电信号。

虽然零线和火线都没有直接和大地相连,但是零线和火线可以分别通过电路板上的寄生电容或者杂散电容又或者寄生电感等来和大地相连。

差模信号是指两根线直接的信号差值也可以称之为电视差。

假设有两个信号V1、V2共模信号就为(V1+V2)/2差模信号就为:对于V1 (V1-V2)/2;对于V2 -(V1-V2)/2共模信号特点:幅度相等、相位相同的信号。

差模信号特点:幅度相等、相位相反的信号。

如图2所示为差模信号和共模信号的示意图。

图2差模信号和共模信号示意图二、共差模噪声来源对于开关电源而言,如果整流桥后的储能滤波大电容为理想电容,即等效串联电阻为零(忽略所有电容寄生参数),则输入到电源的所有可能的差模噪声源都会被该电容完全旁路或解耦,可是大容量电容的等效串联电阻并非为零。

因此,输入电容的等效串联电阻是从差模噪声发生器看进去的阻抗Zdm的主要部分。

输入电容除了承受从电源线流入的工作电流外,还要提供开关管所需的高频脉冲电流,但无论如何,电流流经电阻必然产生压降,如电容的等效串联电阻,所以输入滤波电容两端会出现高频电压纹波,高频高压纹波就是来自于差模电流。

它基本上是一个电压源(由等效串联电阻导致的)。

理论上,整流桥导通时,该高频纹波噪声应该仅出现在整流桥输入侧。

事实上,整流桥关断时,噪声会通过整流桥二极管的寄生电容泄露。

共模电感设计共模电感设计方案共模电感设计案例

共模电感设计共模电感设计方案共模电感设计案例

共模电感设计共模电感设计方案共模电感设计案例共模电感设计是指在电路中采用共模电感来抑制共模噪声、提高信号品质和抗干扰能力的一种方法。

共模电感是一种特殊的电感元件,它在电路中起到滤波、隔离和阻抗匹配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共模电感设计方案,并给出一些实际的共模电感设计案例。

1.单线圈共模电感设计方案:单线圈共模电感是一种简单的共模滤波器,它由一根绕线构成。

该共模电感一端接地,另一端与共模信号相连接。

单线圈共模电感的阻抗主要与其电感值和频率有关。

在设计时,可以选择合适的电感值和线圈长度,使其产生滤波效果,抑制共模噪声。

2.磁组件共模电感设计方案:磁组件共模电感由多个线圈和铁芯组成。

铁芯的存在可以增加线圈的感应效果,提高共模电感的阻抗。

在设计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铁芯材料、线圈匝数和电感值,以满足共模滤波的需求。

3.三相共模电感设计方案:三相共模电感适用于三相电路中的共模抑制。

三相电路中,共模电感一般由三个线圈组成,每个线圈对应一个相位。

通过适当的线圈匝数和电感值的选择,可以实现对三相共模信号的滤波和抑制。

案例1:手机通信模块共模电感设计手机通信模块中,常常存在大量的共模噪声。

为了提高通信质量,需要设计合适的共模电感来滤除这些噪声。

设计方案:采用单线圈共模电感,电感值选择5μH,线圈匝数为100匝。

根据手机通信频率范围,选择合适的线径和绕线长度。

通过电磁场仿真和实际测试,验证共模电感的滤波效果,得到满意的结果。

案例2: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共模电感设计工业控制系统中,电机和传感器的共模噪声较大,容易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设计合适的共模电感。

设计方案:采用磁组件共模电感,由多个线圈和铁芯组成。

根据系统要求和噪声特点,选择合适的铁芯材料和线圈匝数。

通过电磁场仿真和实际测试,得到满意的共模滤波效果。

一种典型共模电感的设计及优化

一种典型共模电感的设计及优化

一种典型共模电感的设计及优化共模电感在电源滤波器、直流-直流转换器等电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用于抑制共模干扰和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种典型共模电感的设计和优化方法。

设计方法:1.确定电感参数:首先要确定电感的工作频率范围和电感值。

工作频率范围决定了电感的工作模式,如连续传导模式或断续传导模式。

电感值的选择与系统的电流和电压相关,根据具体应用来确定。

2.确定线圈材料:根据工作频率和电流来选择合适的线圈材料,常用的有铁氧体和粉末材料。

铁氧体具有高磁导率和低磁滞损耗,适合于高频应用;而粉末材料具有较高的饱和磁感应强度,适合于高电流应用。

3.确定线圈结构:电感的线圈结构有单层、多层、脚踏式等,根据系统的功率和空间限制来选择。

另外,线圈的尺寸和导线的截面积也需要根据电感值和电流来确定。

4.优化设计:A.降低电感的直流电阻:直流电阻会导致电流通过时产生能量损耗,所以降低直流电阻是优化设计的重点。

可以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提高线圈的填充因子来降低直流电阻。

B.提高电感的品质因数:品质因数衡量了电感的有功损耗和无功损耗之比,值越大表示电感的有功损耗越小。

品质因数可以通过优化线圈材料、线圈结构和绕线方式来提高。

C.抑制谐振:共模电感在工作频率附近可能会产生谐振现象,影响系统的性能。

通过选择合适的线圈参数和结构,可以降低谐振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D.减小尺寸和体积:随着电子设备的迷你化和集成化,尺寸和体积的要求越来越高。

通过优化线圈结构、材料和导线尺寸,可以实现电感的迷你化设计。

以上是典型共模电感的设计和优化方法,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来选择合适的参数和结构。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共模电感的设计和优化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进。

共模电感的设计范文

共模电感的设计范文

共模电感的设计范文在电子电路中,共模电感是一种用于抑制共模干扰的元件。

共模干扰是指电路中对两个输入信号或输出信号产生的干扰。

共模电感的设计在电子系统中非常重要,特别是在高速信号传输、数据通信和功率放大等应用中,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抗干扰能力。

共模电感的设计主要包括参数的选择和设计方法的确定。

参数的选择包括电感值、品质因数(Q值)、频率响应范围和尺寸等。

电感值的选择一般根据系统的需求和设计的频率范围来确定,通常选择合适的电感值可以实现对共模干扰的抑制。

品质因数是衡量电感的损耗程度,较高的品质因数意味着更低的功耗和更好的抑制共模干扰的能力。

频率响应范围要与系统的工作频率匹配,以实现最佳的抑制效果。

尺寸的选择要符合系统的布局和封装要求,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小化电感的体积。

除了参数的选择,设计方法的确定也是共模电感设计中的关键步骤。

常用的设计方法包括采用磁性材料、布线方式和屏蔽设计。

磁性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电感的性能,一般选择高磁导率和低频率损耗的材料,如铁氧体、纳米晶等。

布线方式的设计包括线圈的结构和排布方式,要避免出现串扰和共振现象,以减小共模干扰。

屏蔽设计可以通过添加屏蔽层或使用屏蔽材料来抑制外界的电磁辐射和电磁感应,提高共模电感的性能。

共模电感的设计还需要考虑一些特殊的问题。

首先是温度问题,电感的性能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根据实际应用环境选择合适的温度特性。

其次是电流容量,电感的电流容量要符合系统设计的需求,不能超过电感的额定值,以免损坏电感。

最后是工作频率的选择,电感的性能会随着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根据实际频率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工作频率范围。

总之,共模电感的设计是电子系统设计中重要的一环,合理选择参数和确定设计方法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抗干扰能力。

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电感值、品质因数、频率响应范围、尺寸、磁性材料、布线方式、屏蔽设计、温度特性、电流容量以及工作频率等因素,从而设计出性能优良的共模电感。

共模电感设计

共模电感设计
<(n*Bmax*A)/Ldm
差模峰值电流ΔIdm(A) 1.25 测得的差模电感Ldm(μH) 800 磁通量的最大偏离Bmax 10
引起的磁通偏离): 引起的磁通偏离 :
共模线圈的匝数n(匝) 10
共模线圈的匝数n(匝) 10
环形线圈的横截面积 A(mm2) 10
一、磁体中磁通变化量的计算(差模电流在共模环形线圈中引起的磁通偏离 磁体中磁通变化量的计算 差模电流在共模环形线圈中引起的磁通偏离
ΔΦ=(Ldm*ΔIdm)/n Δ ΔΦ
磁体中磁通变化量ΔΦ 0.0008 测得的差模电感Ldm(μH) 800 差模峰值电流ΔIdm(A) 10
应为: 二、为防止芯体发生磁饱和现象,从而差模电流Idm应为: 为防止芯体发生磁饱和现象,从而差模电流 应为

共模电感设计共模电感设计方案共模电感设计案例

共模电感设计共模电感设计方案共模电感设计案例

共模电感设计共模电感设计方案共模电感设计案例共模电感设计是在电路中使用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电感器件。

它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共模干扰信号,并提供电路中所需的功率传输和信号滤波。

共模电感的设计需要考虑一系列因素,包括电感值的选择、磁芯材料的选取、绕线方式以及尺寸和电流的限制等。

下面以设计一个高性能的共模电感为例,介绍共模电感设计的一般原则和过程。

共模电感的设计方案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进行确定。

在实际设计中,电感的值会根据工作频率、电流和共模信号的范围等因素进行选择。

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仿真软件或公式计算来估算所需的电感值。

共模电感的磁芯材料的选取也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电感器件的性能。

常见的磁芯材料包括铁氧体、磁性材料和多层陶瓷等。

选取磁芯材料时,需要考虑到工作频率范围、饱和磁感应强度和损耗等因素。

绕线方式是共模电感设计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常见的绕线方式包括单层绕线、多层绕线和扁平线圈等。

选择合适的绕线方式可以提高电感器件的效能,减小损耗和体积。

尺寸和电流的限制是共模电感设计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尺寸的选择需要考虑到电感器件在实际应用中的安装空间限制,同时要保证足够的绕线长度。

电流是决定共模电感器件能否正常工作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根据电路中的电流要求来选择合适的电感器件。

下面是一个具体的共模电感设计案例:假设我们需要设计一个用于直流电源的共模电感,工作频率范围为10kHz到100kHz,电流为5A,电感值为10uH,尺寸限制为直径为10mm,高度为15mm。

首先,根据工作频率范围和电感值,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得到所需的磁芯面积。

然后,根据绕线长度和电流要求,可以计算出所需的导线截面积。

接下来,选择合适的磁芯材料和绕线方式,并根据尺寸限制确定最终的设计。

在实际制造过程中,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电感器件的建模和优化,以获得最佳的设计方案。

此外,还需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测试和性能验证,以确保设计的共模电感能够满足预期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模电感的设计实例讲解
很多设计师对于共模电感的设计大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总觉得共模电感的设计看起来十分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上,又有点复杂。

的确共模电感的设计要考虑温度及应力等等因素。

下面我就对于共模电感的设计过程与案例结合起来简单讲讲
一、设计过程:
① 选择磁芯材料(镍锌系和锰锌系)
铁氧体是一个较好的具有成本优势的材料。

② 设定电感的阻
对于一个给定的要求衰减的频率,定义此频率下共模电感的感抗为50~100Ω,即至少50%的衰减,因此有:Z =ωL
③ 选择磁芯的形状的和尺寸
成本低漏感小的环形磁芯非常适合于共模电感,但是这种形状不容易实现机械化绕制,一般用手工绕制。

磁环尺寸的大小选取有一定的随意性,通常基于PCB的尺寸选取合适的磁芯。

为了减小共模电感的寄生电容,共模电感通常只用单层的线圈。

若单层绕制时磁芯无法容纳所有的线圈,则选用大一号尺寸的磁环。

当然也可以基于磁芯的数据手册由LI的乘积选取。

④ 计算线圈的匝数
由磁芯的电感系数AL计算共模电感的圈数:( 106 )0.5 L N = L × A
⑤ 计算导线的线径
导线允许通过的电流密度选取为:400~800A/cm²,由此可以得到要求的线径。

二、设计案例:
在工作频率为10KHz,输入线性电流为3A(RMS)时,阻抗为100 欧的共模电感。

1)选取线径
铜线截面积=3A/400A/cm2=0.0075cm2
铜线线径 =0.98mm
取铜线线为1.0mm
2)计算最小电感值
3)假如无指定空间,任取一磁芯
内径(ID)=13.72+/-0.38=13.34mm MIN
4)计算内圆周长和最大可绕圈数
内圆周长=3.14×(13.34-1.08)=38.5mm
最大圈数=(160/360)×38.5/1.08=15.8TS或16TS
5)计算磁芯的AL值,并选取材质
磁芯的AL最小值=1.59/162=6211nH/TS2MIN
因此种磁芯AL值变化范围一般为+/-30%故磁芯的AL值取9000nH/TS2,以上述条件,即可选取一合适磁芯。

1.08是漆包线的外径,加了绝缘层和预留量,160是绕线的分布度数,160/360也就是说一个线包的分布范围是160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