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读后感1000字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三篇】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三篇】论语译注篇1关于《论语》的译注,从古至今有多个版本,流传最为广泛的有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儒生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还有现代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等等。
最近我在读《论语》的时候按自己的理解译了一下,以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为蓝本,加之本人读论语时的感受和想法,希望对那些和我一样想通过学习古圣先贤的典籍对自己有所裨益的人们有所帮助。
起初我在编译的时候可以说只字不敢有违杨先生的想法,原本抄录。
但今天,摘录到第三天,我有个感悟:这距今数千年的典籍能够流传到如今,时代背景完全不同,孔夫子如置身当下,必要曰上一句:此乃星宿外空者也。
既然他和他的思想得以保存,我认为,正是为人所用的结果。
但是,朱熹、杨先生,也包括杨先生的弟子易中天先生,他们对于《论语》乃至诸子百家的经典的理解都遵循了夫子们那年那时的本意了吗?我说未必。
毕竟那个擂鼓震震、战马齐鸣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
我们仍去诵读经史子集,只因为它能够为时代所用,为人的行为做向导。
可见,真理亦或信仰,一定是不受时空局限的,更不受人们的身份地位所限。
虽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人群对它的理解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经典教与大家要仁爱,要宽容,要讲孝悌,仍是我们如今的为人之本。
子曰:本立而道生。
所以,不要拘泥于某种解释中,按自己觉得舒服合理的解释去看它们,其实越是典籍离我们就越近,因为真理应该是最浅显易懂的,晦涩的不能清楚明白地说出来的,必定是伪真理。
千人读《论语》必有千种解释。
不要为了解释而解释,而是要用其中的思想去教化和提升我们的灵魂。
否则,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译注读后感篇2我捧着这本厚实而蕴含着生命真谛的《论语》,轻轻地翻开,那淡雅而古老的书香,便扑面而来。
掸掸灰尘,感悟一页页间,演奏生命哲理的乐章。
一面面,洗涤着我心中的浮躁与狂妄……有人从《论语》的字里行间,读出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论语译注》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思想类书籍。
这本书以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论语》为基础,通过对原文进行翻译和注释,对读者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论语》的博大精深以及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和智慧的总结。
首先,我认为《论语译注》的价值在于它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道德观念融入到了现代社会的生活和思考中。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通过对《论语》中的经典语句进行翻译和注释,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古代智慧,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这种融入现代社会的功能,使得《论语译注》成为一本既具有古代智慧又有现代思考的读物。
其次,我认为这本书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深刻的思考和思想的启迪。
《论语》是一个作者通过他的弟子的话语和行为来传达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观念的书籍。
通过阅读并解读这些语句,读者可以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念,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真理和完善自我。
我个人很喜欢其中的一句话,“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它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只有通过追求真理和修炼自己,我们才能够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信。
这种思考和启示的力量,使得《论语译注》能够给读者带来深远的影响和感召。
此外,这本书也给我展现了作者翻译和注释的高超能力。
《论语》是一部具有很高难度的文献,其中的句子和语言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不太容易理解。
作者通过对原文的细致研究和深入思考,对每个句子进行了准确的翻译和详细的注释。
这些翻译和注释的内容非常丰富和详细,涵盖了古代文化、历史、语言和哲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阅读这些注释,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并且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和智慧。
这种翻译和注释的能力和水平,使得《论语译注》成为一本非常有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书籍。
最后,我认为这本书还是一本很有挑战性和启示性的读物。
《论语》中的智慧和道德观念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并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因为它们有时候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
论语译注读书心得(精选17篇)

论语译注读书心得(精选17篇)论语译注读书心得篇1《论语》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
该书由孔子的弟子编撰而成,现在较为流行的看法是由孔子的弟子曾参的学生编写的,大概成书于春秋与战国之交。
《论语》的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一些对话集。
我们年轻人读书,应该做到“读一部书,该要进一步了解此书的作者从事学问,不能只看重材料,若只看重材料,便可不要一部一部书地读。
每一部书应作一全体看,不专是零碎材料的拼凑,不专为得些零碎知识而读书。
我们必须了解每一书的作者,才懂得这一书中所蕴涵的一种活的精神。
”①“文史之学背后,则每有一种艺术存在,或说精神存在,所以我们读文史方面每一书,必定要读到此书背后之人。
”②因此,我认为,读《论语》应该先了解一下孔子本人和《论语译注》一书的作者杨伯峻。
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位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xx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
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
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成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杨伯峻(1909~1990)语言学家。
原名杨德崇,湖南省长沙市人。
[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7篇
![[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7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44a347561252d380eb6edf.png)
[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7篇论语译注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1):《论语译注》读后感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我懂得了:人就应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就应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其实,这正是我们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东西。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与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形象直接关联到学生素质的培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
”是这个时代的召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教师不朽的追求。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
教师的爱与众不一样,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
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愿将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们一齐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职责,将一只只凝聚着师爱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蓝天!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种平和的心态。
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
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样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正因穷而作乱。
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因此能够安于贫穷,正是正因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
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
”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
”达致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
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一)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能够一边复习原文,一边明白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领悟”主题的对话讨论,不仅仅让我学习并领悟了“如何领悟”,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领悟。
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兄弟姐妹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领悟方法之一,他每一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兄弟姐妹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十分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因此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
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忙并耐心讲解。
他那么博学却始终持续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领悟,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
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齐,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的长处去领悟,以他的短处为自我改正的参照。
”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善于发现并领悟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
有子懂得欣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善于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领悟的好榜样。
以后我还要进一步研读《论语》,做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爱反省、善领悟;不骄傲、不自满;懂礼貌、又孝顺,拥有完美品德和更多学识的真正优秀的人。
《论语译注》读后感(二)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译注的读后感(通用10篇)

论语译注的读后感(通用10篇)论语译注的读后感(通用10篇)论语译注的读后感篇1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钟爱和投入,与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我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形象直接关联到学生素质的培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
”是这个时代的召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教师不朽的追求。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咱们教师的职责。
教师的爱与众不一样,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
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愿将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们一齐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咱们的职责,将一只只凝聚着师爱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蓝天!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种平和的心态。
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
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样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正因穷而作乱。
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因此能够安于贫穷,正是正因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
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
”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
”达致愉悦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愉悦。
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我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我心灵的安稳和愉悦,正因他们的喜怒并不依靠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
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抱负,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说出自我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风中与童子嬉戏时,他却赞许的点头。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精选11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译注读后感(精选1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译注读后感1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
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
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
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6篇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6篇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论语译注》读后感6篇,喜欢大家能够喜欢。
《论语译注》读后感一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有点夸张。
但论语的重要意义是不能忽视的。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基本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主张。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孔子对“孝”的理解,对现代社会的教育意义不减当初。
近年来,空巢老人等词汇的问世,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这一问题;还有文化名人于丹对论语的解读,也有“孝敬之道”这一篇节。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读: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译注读后感1000字近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新崛起,对孔子的研究不仅是国内文化热点,而且也成为全球文化热点之一。
孔子作为世思想闪烁着界十大文化民人之首,孔子的很多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人类的共同追求。
世界文明的发展需要孔子的智慧。
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各代伟人的思想,而《论语译注》是一本必读书,里面记载着孔子对于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的态度。
下面我就着重说一我读了这本书后深刻的心得吧!学而篇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孔子也曾经这样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大概的意思也就是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体会和理解,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但是现在的学生又有多少可以做到把温故而知新作为一种快乐呢?特别是现在的80 、90 后的大学生又有多少是在下课后去看书的呢?这样的学习状态,我认为是很难有人才的出现了,也是中国现在的一个状况吧。
但是我相信中国人可以做到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乐乎。
因为中国人传统以来都是好客的,我们都喜欢热闹,喜欢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玩、说说话,这样的快乐,我想不会有人不喜欢吧。
最后,"人不知而不愠"我想很少有人做到吧。
我觉得90 后是希望得到别人理解的一代,在被误解的时候,我们会苦恼,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篇第二十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亨犹犬羊之亨。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便够了,要那些文采(那些礼节、哪些形式)干什么?"子贡就说,先生这样地谈论君子,可惜说错了。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本质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
假如把虎豹和犬羊两类兽皮拔去有文采的毛,那么这两类皮革就很少有区别了。
对于这段话,我的理解就是作为人,本质必定是很重要的,本质甚至可以衡量一个人的本性,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本质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是有思想的,能够完全决定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好的本质是从好的文采和好的礼节中体现出来的,那么着能够说是君子不需要有好的文采和礼节吗?我认为不,礼节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好的礼节可以使人们之间更加亲密和融合;而文采就是看出这个人的文化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