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客家民俗

合集下载

连城县罗坊镇“走古事”

连城县罗坊镇“走古事”

连城县罗坊镇“⾛古事”⼀、“⾛古事”连城县罗坊镇 流⾏于福建龙岩连城县罗坊镇的“⾛古事”,是客家⼈每年正⽉⼗五举办的⼤型民俗竞技活动,被誉为“⼭区的狂欢节”。

据传在明朝,罗坊镇常闹旱、涝两灾,当地百姓把流传北⽅的“⾛古事”移植罗坊,以祈求风调⾬顺、国泰民安。

罗坊⾛古事福建连城县的罗坊乡,每年元宵节都会举⾏著名的民俗活动“⾛古事”。

这⼀天,罗坊乡万⼈空巷,疯狂程度犹如西班⽛⽃⽜。

⼀年度的元宵盛会“⾛古事”,是⼀项在欢娱中取乐,在竞赛中健⾝,另有风味的全民性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流⾏于福建连城罗坊等客家⼈居住地。

1“⾛古事”的来历 据传,昔⽇连城罗坊常闹旱涝两灾,当地举⼈把流传于湖南的“⾛古事”移植乡梓,以祈风调⾬顺,国泰民安,兼兴元宵民间娱乐活动,⾃此流传延续⾄今。

2七棚古事 七棚古事,乡村⾥的每个房族出⼀棚。

他们须先在⼴场上奔跑,左三圈右三圈。

现场⼈⼭⼈海。

“⾛古事”,出七棚(棚,为扮演古事的⼀个轿台),挑选体壮胆⼤的⼗岁男童两名,按戏曲装扮,化妆脸谱,⾝着戏袍,⼀名扮领先的天官主⾓,⼀名扮护官的武将。

天官直⽴在⼀条铁杆上,腰⾝⽤铁圈固定,武将坐⽴在轿台上,成两个层次。

轿台由⽊柱镶成⽅形框架,四周饰上精美的画屏,两根轿杆,每棚约四百余⽄,须⽤⼆⼗⼈抬。

村民把三太祖菩萨轿、花蓬、彩旗置放在⼴场中⼼。

虔诚的妇⼈们在此烧⾹祷拜,以祈四季平安,风调⾬顺。

3“⾛古事”的步骤 正⽉⼗五⽇正中午,“古事”列队从云龙桥下河床,⿎乐队先泼⽔透湿,然后响三铳,“古事”棚蜂拥下⽔,逆⽔⽽⾛,竞争激烈。

此时,河两岸、桥上下挤满了⼈,场⾯⼗分壮观。

除天官⼀棚不能超越外,后棚苦能超过前棚,则视为吉利,于是抬夫拼⼒⽽为,不顾天赛⽔深,河⽯苔滑,跌倒了再爬起,情绪异常⾼昂,为⾛“古事”之⾼潮,抵终点河边⽅台⽽⽌,⾄此,⾛“古事”结束。

本⼈参加福建佳能俱乐部织的采风活动,主要拍,七棚在庙前集结场⾯和“古亊”棚蜂拥下⽔场⾯!奉上。

连城四堡--客家文化与民俗的双料明珠

连城四堡--客家文化与民俗的双料明珠

连城四堡--客家文化与民俗的双料明珠
江卫红;张仙玉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14(000)022
【摘要】四堡乡位于连城县最北部,地处客家聚居地连城、长汀、清流、宁化的
交界处,是客家祖地之一,据马氏、邹氏族谱记载,四堡的先民,本是自唐末、宋代从中原南迁福建汀州四堡的客家人,拥有客家风俗习惯。

四堡又是我国明清时期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凭借辉煌的文化之功,跻身历史文化名乡之列,遍布马屋、雾阁的书坊建筑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

【总页数】2页(P106-106,107)
【作者】江卫红;张仙玉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城县博物馆,福建连城 364000;福建省连城县博物馆,福
建连城 3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连城四堡坊刻起源初探 [J], 王珊珊;李英
2.客家文化:四堡雕版印刷基地生成的基础条件 [J], 吴福文
3.福建连城民俗“走古事”的客家文化内涵分析 [J], 雷聪
4.雕版书香飘万里——连城四堡价值连城 [J], 李贞刚;邹定斌;等
5.福建连城四堡客家锡器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问题探析 [J], 张仙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连城四堡——客家文化与民俗的双料明珠

连城四堡——客家文化与民俗的双料明珠
无疑是一块文化圣地。 1 .传奇的雕版、古籍之 乡
四堡邹氏始祖邹应龙是南宋状元 、 枢密 院参知政事 。他一生清正廉 明,勤政爱 民, 为一代名宦 ;马驯、邹学圣二人既是 政绩卓 越的名臣 , 又是 四堡雕版印刷业最早 的传人 者; 被称 为布衣学者 的邹圣脉著书甚丰 , 有 诗 、文、词 、赋 ,有笺注古籍和评 点名家巨 制 ,并 以增补 《 幼学琼林 》3 4 3条的伟绩 留 名书史 ,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书库 尚存他 的 《 书经备 旨》 、 《 易经备 旨》 、《 书画 同珍 》 、 《 绘像妥注 》及 《 寄傲 山房塾课新增 幼学琼林 》等著作 ;邹经是清代抗击海寇 、 保卫海疆 的著名将领 ,一生 功勋卓著 ;马骧
颂。
的马屋,大约有一半村民的房屋是印书作
坊。 四堡所出书籍种类繁多 ,有启蒙读物 , 如《 三字经 》 、 《 千家诗 》 、 《 增广 贤文 》等 ; 有举子应试的工具 书 《 行文 资典 》 、 《 考 卷问 珍 》等 ; 有经史子集 ,如 《 论语 》 、 《 孟 子》 、 《 大学 》 、 《 中庸 》 等 ;有小说戏剧 , 如《 红 楼梦 》 、 《 三 国演义 》 、 《 金瓶梅 》 、 《 西厢记 》 等; 还有 日常应用 , 如《 人家日 用 《 珠算 》 、 《 康熙字典 》 等 ;也有医学药鉴 ,如 《 保赤 指南车 》 、 《 神农本草 》 等; 以及堪舆 、 星算 、 占卜 等书籍 , 几乎榱括了历代经典 著作 和民 间流行的畅销实用 等书籍 ,据统计有 9大类 1 0 0 0 余 种。 发扬 着客家 人特 别能创 业传 统 的 四堡 族商 、 书商创造了 “ 垄断江南 , 发版半 天下” 的奇观 ,把书籍销往江南 1 3省 1 5 0多个 县 市, 并远销海外南洋诸国 , 从另一个意 义上 说, 他们是 文明的使者 ,不但传播 “ 忠孝仁 爱 、礼义廉耻 ”等儒家思想 , 也传播天 文历 法 、医学 、文学等华夏文化 , 为造 就一代 代 中华优秀儿女出力 ,为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贡

客家民俗

客家民俗

客家民俗你了解吗?
这 是 什 么
叩 娘
迎 亲
叩娘

女孩出嫁前一两个月,父母提上酒肉,领着女儿, 来到认作叩娘的女人家。快到门口时,父母便对 着屋内长声迢迢地说上些叩拜的话,话题大致是 “一拜某某为叩娘,前生你是我好亲娘;二拜某 某为叩娘,今生为我好亲娘;三拜某某为叩娘, 三生三世我的娘……”父母说一句,女儿跟一句, 随着叩拜还得一跪一拜,直跪到认作叩娘的女人 出来把女儿扶起,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长途跋涉和
频繁的迁徙中创造的绚丽多姿的文化、独特 的风情风貌源远流长。她不仅保留了古老汉 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还吸收了畲、瑶 等族的优秀文化和风俗,从而使客家民俗文 化千情万种、云蒸霞蔚、独具特色.成为汉 民族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页。 赣南客家民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民俗 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而它又以其古朴和 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著名 的有元宵盛会走故事、游大龙、客家娶亲、 春节、祭龙舟、客家民歌。
在客家民俗文化活动 中,奇特而壮观者— —连城姑田镇正月十 。 五日的“游大龙
“游大龙”是起于明朝一种深受客家人喜爱的民俗活动。按当地习俗,每年农 历正月十五日,定为大龙出游的日子。这天,当地客家人以村为单位,进行舞 龙活动。每年“游大龙”者都由同一姓氏家族人联袂进行,一年一姓氏轮流 举办。被选中“游大龙”的姓氏家族,先抽签决定由谁家来制作龙头,抽到户 是荣耀的象征,这家人必须制作出高2米,长7米,直径80公分的龙头,龙 口大张,含一直径70公分的大红龙珠,以显示大龙吞云吐雾、威震山河气势。 其余同族每家至少须制作一节竹编纸糊龙身,龙身一般高2.4米,长四米, 游龙则是由一节节龙身相结组成,姓氏大,龙则长,姓氏小,龙则相对短。
元宵盛会走古事
元宵盛会“走古事”,流 行于连城的罗坊、北团的 溪尾、下江坊、城郊隔川 等地。尤以罗坊蔚为壮观。 “走古事”,出七棚(棚者, 为扮演古事的一个轿台), 挑选体壮胆大的十岁男童 两人,按戏曲装扮,化妆脸 谱,身着戏袍。据传,昔日 常闹旱、涝,当地清举人 把流传于湖南的“走古事” 移传乡梓,以祈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兼兴元宵民间 娱乐活动,自此流传延续 至今。

福建连城客家美食分解

福建连城客家美食分解

" " " "
• 米桃,连城话叫“桃子”亦可称为客 家饺子,是连城城乡群众逢年过节必 制的传统名食,分为两种经典馅料, 一种是肉馅,辅以葱,香菇,虾米等 香料,另一种是芋子馅,辅以虾米香 葱,喜欢辣味的可以再馅料加上一点 辣椒,实乃美味至极~

“捆粄”亦称米粉粄、卷粄, 是客家人祖先自北南迁后,因 当地不种小麦,无面粉可制春 卷,而用大米磨粉制皮代替春 卷的一大创造,北风南味,别 具特色。连城南部地区,几乎 家家会做,人人爱吃,街头小 吃摊上也时有出售。 “捆粄” 所用原料为粳米或杂交稻米, 淘尽泡发后磨成米浆。将打制 好的米浆舀入铜盘中,在滚水 锅中即刻就可烫熟,将瘦猪肉 切丝、韭菜切段、加绿豆芽炒 成馅,以米粉皮包馅制成春卷 样,即可食用。
福建连城客家小吃
连城客家人把中原的饮食文化和迁入地 的传统风味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 食。连城美食的特点是俭朴自然、清淡多 汤、药膳兼济,如中国名菜“九门头”和 “溪鱼焖豆腐”。据统计,连城获中国名 宴、名菜共19道,获省级名菜、名点共31 道,被评为“中国客家美食名城”“中国 客家美食名镇”。
• “漾豆腐”是四堡乡一带地 方传统风味菜肴,已有数百 年历史。四堡群众家家户户 善于加工豆腐,由于使用山 泉水,制出的豆腐特别鲜嫩。 以此加工 的"漾豆腐",风味 独特,远近闻名,是当地群 众逢年过节、婚丧喜庆、款 待亲朋不可缺少的佳肴。 " 漾豆腐"的制作方法是,准备 好白豆腐、鲜瘦猪肉、香菇、 葱等原料和味精、香油等调 味品。将白豆腐切成一寸见 方的小块,将猪肉、香菇、 葱等剁烂成酱作焰。以手指 在豆腐块上戳出小窟,填入 馅料。烹时将豆腐块排于油 锅中,加入骨头汤焖熟即起 锅装盘,撤上葱花、胡椒粉 上席。 "漾豆腐"的特点是浓 香软嫩,清爽可口,趁热品 尝,味道特佳

客家民俗风情之民间舞蹈

客家民俗风情之民间舞蹈

客家民俗风情之民间舞蹈打花鼓老辈人常说"凤阳婆打花锣打花鼓"。

流传于闽北一带的,人叫"凤阳花鼓";流传于闽西南的称之为"打花鼓"。

历史上自盛唐、南宋至明禾、清初,福建境内曾有三次人口大迁徒。

这种大迁徒,促进了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带来了外地的民间歌舞。

尤其是明本、清初这一次,江淮一带兵连祸结,灾荒连年,人民流离失所,纷纷南逃,民间巴人飘流四万,流落街头,靠卖艺为生者甚多,《打花鼓》即由此时传入。

它歌舞结合,通俗易懂,非常活泼,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至今在闽西的宁化、清流、连城、上杭、永定、明溪等地流传不衰。

《打花鼓》有多种演出样式,有二且一丑,一且一丑或多且多丑等几种。

一般三人表演为多。

且角过去都是男扮女装,手执锣或腰系鼓;丑角手执扇与且角对唱对舞。

且角腰部的扭动伴以头部频频抖动,节奏明快、舞姿优美;丑角的动作轻快活泼,风趣幽默。

音乐有专用的《花鼓歌》,旋律流畅动听,节奏明快跳跃,很适合边歌边舞或叙事演唱。

小池乡的老艺人马于得(1901年生)说:我二十岁随师傅李惠民学习打花鼓技艺。

李惠明师傅是向大桐乡的师祖学的。

明末、清初,汀州沿途出现一位逃荒汉子,卖唱乞讨为生,乞到小池乡一户富家时,碰上两位卖唱女艺人,三人谈起,原来都是从风阳流浪出来的;说到家世,又是远房亲戚,倍觉亲热。

在主人的邀请下,三人高兴地上厅堂,表演了《打花鼓》,从此《打花鼓》就一代一代地在小池乡流传下来。

龙凤灯《龙凤灯》流行于龙岩市新罗区红坊,永定县坎市、高坡一带,是闽西客家聚居区元宵节期间活动的一种民俗舞蹈。

福建客家人绝大部分为古中原移民,祖籍带来很多当地当年的风俗习惯,世代相袭;元宵灯会及《龙凤灯》亦复如此。

由于长时间保存在偏远的闽西山区,很少受外界的影响,因而古风犹存。

客家人"灯""丁"谐音,"出灯"意即"添丁"。

客家人的风俗有哪些

客家人的风俗有哪些

客家人的风俗有哪些
客家人的风俗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婚习俗:客家人注重婚姻的家族传承,通常会进行严肃
的婚姻仪式。

女方嫁入男方家庭后,通常需要进行"上新
房",由长辈主持仪式,祈求新婚夫妇幸福美满。

2.祭祀仪式:客家人信奉神佛,常常会进行家庭祭祀或庙会
祭祀活动,如除夕守岁、拜财神、祭祖等。

他们认为祭祀
能够祈求神明保佑家庭平安、丰衣足食。

3.客家茶文化:客家人热爱饮茶,将茶叶制作成压制的茶砖,
以便携带和保存。

茶艺在客家文化中已有悠久的历史,并
有独特的品饮习惯和传统茶具。

4.客家建筑:客家人的传统建筑是土楼,这是一种独特的建
筑形式,通常由土和石材料构成。

土楼外形宏伟壮观,是
客家文化的象征。

5.客家菜:客家人以农耕为主,他们的饮食习惯偏向简朴,
注重营养和口感。

客家菜以烧煮和腌涮为主,在烹饪方法
和调味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些只是客家人的一部分传统风俗,并且因地域和地方习俗的差异,客家人的风俗也会有所不同。

连城客家民俗文化之乡:万紫千红总是春终稿

连城客家民俗文化之乡:万紫千红总是春终稿

连城客家民俗文化之乡:万紫千红总是春【解说】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这话对于连城县来说一点都不为过。

连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客家民俗文化形式多样,全县33万人口就有34种方言,出现隔山隔河不同方言、一个村子多种方言,一家会讲几种方言的现象。

【采访】连城县客家研究联谊会会长罗土卿我们的民俗可以叫做多而彩方言芜而杂古典民俗文化深而厚现在是十七个乡镇可以说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有的一个村就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活动所以连城民俗活动是非常丰富【解说】连城县是客家人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是客家文化留存最丰富、最完整的县份。

这里的客家民俗活动比较集中的时间是在正月,内容神奇美妙,被誉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

【采访】连城县客家研究联谊会会长罗土卿最出名的那就一个姑田游大龙它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再一个就是罗坊的走古事北团的游大粽芷溪的游花灯新泉的犁春牛还有庙前的红龙缠柱这几个在海内外电视台都曾经上过我们这边的民俗活动【解说】姑田游大龙,始于清乾隆十六年。

每年元宵节,连城县姑田镇民间都要举行游大龙的民俗活动,祈福人间国泰民安。

最长时达1400多米,2012年,大龙的长度为771.9米,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誉为“天下第一龙”。

【采访】连城县姑田镇中堡村党支部书记华绪祯我们姑田游大龙这几年的发展一年比一年更好到正月的时候我们这边的交通基本是堵掉一到正月十五的时候【采访】连城县姑田镇中堡村原书记华登林以前每家每户都有抬最多的时候我们这大概也有一公里多吧【解说】元宵夜当天,姑田乡村,大龙翔游,看客云集。

二百多节、千米长的大龙,蜿蜒于乡间村野,穿行于大街小巷,腾挪起伏,活灵活现;一路上男女老少前后左右相随,乐队伴奏加上鞭炮之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采访】连城县姑田镇中堡村扎龙头师傅华文财最多的时候小车都有一千多部大概人是三四万人挤到没有办法出脚我们是客家人也很好客你只管去哪一家都会热情招待【解说】和姑田游大龙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个民俗是罗坊走古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城客家民俗概况
西龙岩是享誉海内外的客家祖地,也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起点和重要聚居地,其客家文化积淀深厚,建筑独具特色,民俗风情多姿多彩。

龙岩与台湾有着十分密切的“五缘”关系,是台湾500多万客家乡亲的重要祖籍地。

龙岩市副市长张斯良称,目前,龙岩初步形成了以冠豸山为重点的绿色生态旅游主题景区,以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永定客家土楼为代表的海峡客家旅游主题景区,日益受到海内外游客的关注和追捧。

连城作为客家人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文化积淀深遂、源远流长,客家风情美仑美奂。

客家民俗活动在连城保护良好、传承有序,有被誉为“天下第一龙”的姑田游大龙、“乡村狂欢节”的罗坊走古事和客家十番音乐、汉剧唱腔、四堡雕版印刷技艺、芷溪花灯、新泉烧炮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城拳、宣纸制作技艺、连城客家木偶戏等10项被列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新泉烧炮、犁春牛、北团游大粽、芷溪花灯及舞龙、舞狮等客家民俗文化活动祥集城乡,各具独特风姿,被誉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客家民俗文化的瑰宝。

连城还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大最美的乡村,被誉为民间故宫、客家庄园的中国建筑史上保存十分完整的明清时期建筑精品——培田古村落建筑群;明清两代著名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四堡雕版印刷基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堡古书坊建筑群,古雕版印刷技艺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