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课后题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地理课后题名词解释1. 皇帝:中国最高的君主,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
其职位是世袭的,直至1912年被废除。
2. 朝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通常以某位皇帝的即位或灭亡来标志。
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特点。
3. 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从公元前475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结束的时期。
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和动荡的时期,各个诸侯国不断争夺领土和权力。
4. 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存在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如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等。
5. 汉朝: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存在于公元前206年至220年。
汉朝在政治、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汉武帝时期的铁制农具、汉朝的科技成就等。
6. 大运河:中国古代人工运河之一,始建于公元前486年的楚国,全长约1794公里。
大运河的建造有助于促进交通、贸易和经济发展等。
7. 科举制度:中国古代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自唐朝开始广泛使用,直至清朝被废除。
科举制度使知识分子和士人能够通过考试获得官职,也推动了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8. 大禹治水: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大禹,为了解决洪涝灾害,走遍天下,治理了四条大河,并开凿了抵达深海的运河。
据传,大禹治水的精神是勤政、治水、和蔼、不贪。
9. 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
这种融合是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实现的。
汉朝积极宣扬中华文化,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制度,推动了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
10.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存在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其后的战国时期则是到公元前221年。
这两个时期均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有许多知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权威答案版权所有,翻版必究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3、丝绸之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在《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A. Herrmann)在1910 年出版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丝绸之路不再仅指陆上西北丝绸之路,它还包括陆上西南丝绸之路,陆上东北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从本质上讲,丝绸之路反映的是人类要求相互沟通、相互交往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人类冲破一切阻挡、不断进取、不断创造的伟大力量,它凝结着中国和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绚丽多彩的古代文明,它是数千年来发生于亚洲、欧洲乃至非洲许多地区的伟大事件的见证,是古代中国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标志。
4、八大古都:是指由中国古都学会通过并经国内史学家承认的古代都城。
包括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六大古都,后加上安阳和郑州。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文字历史已经有数千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出现了不少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尤其是历代的国都,因其特殊的地位,更是大兴土木,着意修建。
这些古都,无论在建筑规模、建筑模式或建筑风格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往往表现了同时代最高的建筑水平,对全国其它城市的建筑有特殊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各大古都的建筑沿革史,就是一部较完整的城市建筑史。
5、长城: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
它融汇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
中国历史地理考核题

中国历史地理考核题一、名词解释1 、中国历史地理学答: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的是历史上的中国地理,也就是过去几千年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
2 、徐霞客游记答:《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 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 17 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 60 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 10 卷、 12 卷、 20 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 1613 ~1639 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3 、禹贡学会答: 1934 年 2 月顾颉刚和谭其骧在北平创办的学术团体。
以《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命名,主要成员是燕京、北大、清华、辅仁的学生和青年教师。
以研究地理沿革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强调要重视当前地理的研究,并创办《禹贡》半月刊发表研究成果, 1937 年抗战军兴,学校内迁,学会无形解散。
禹贡学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当时学术界兴起了研究历史地理学的高潮,为今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三位奠基人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均出自禹贡学会。
4 、羁縻州答: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
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
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羁縻地并非都是少民,果敢杨姓土司和大勐稳段姓土司全都是汉人。
二、问答题1 、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演变的情况。
答:任何行政组织都是有管理层次的,每一个层次都有一定的管理幅度,层次和幅度之间存在着反比例关系,层次级数多,每个层级的管理幅度就小。
反之,层次级数少,管理幅度就大。
一个国家的管理幅度要分成若干层次,而且层次级数是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答案

(0563)《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填空题1、地理环境2、传统历史地理学、近代历史地理学、现代历史地理学3、西周时期、东汉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北宋至南宋初期、明清时期4、李固渡、铜瓦厢5、自然因素、人为活动6、弦蒲薮、阳华薮、焦获薮、昭余祁7、下荆江8、狩猎区、湖沼地貌9、八百里洞庭10、清初11、鄱阳湖12、森林、草原、荒漠13、黄河流域14、西北、东南15、殷商16、道17、省(行省)18、瑷珲条约19、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20、黄河21、南京22、方城23、边壕24、黄河中下游25、广东佛山26、景德镇27、陶28、景德镇、佛山镇、汉口镇、朱仙镇29、生存型、强制型、开发型、少数民族的内徙西迁、海外移民30、咸阳、直道31、站赤、大都32、成都33、内河航运、海上航路、运河34、广州屯门山35、成都36、两浙地区、福建、江西、四川37、江西、湖南、浙江、福建38、长安、洛阳39、路40、征东行省41、县、郡国42、巨防43、河上之塞、河西长城、塞外列城44、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45、6:446、禹贡学会47、大河故渎48、潘季训49、大野泽(巨野泽)50、寒温带森林二、选择题1、A;2、B;3、A;4、D;5、C;6、B;7、D;8、C;9、D;10、D;11、C;12、C;13、C;14、B;15、C;16、C;17、C;18、D;19、A;20、C;21、C;22、A;23、D;24、D;25、A。
三、简答题:(要点)1、(1)传统历史地理学阶段,先秦至清代;(2)近代历史地理学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3)现代历史地理学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
2、(1)距今1万年到距今8000年,气候较为寒冷,为一气候寒冷期;(2)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间,仰韶温暖期;(3)西周时期,气候寒冷期;(4)春秋至公元前1世纪,气候温暖期;(5)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6世纪,气候趋于寒冷;(6)7世纪至10世纪,我国气候又转温暖;(7)10世纪至12世纪,我国气候又转寒冷;(8)13世纪我国气候又转温暖;(9)14世纪至清末气候寒冷;(10)二十世纪以来,气候有增暖也有大幅度降温。
蓝勇版《中国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思考问答题汇总

蓝勇版《中国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思考问答题汇总蓝勇版《中国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思考问答题汇总导言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地理学《禹贡》学会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第一章1、简述近1千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冰后期全新世大暖期中世纪温暖期南宋寒冷期明清宇宙期第二章1、简述4000年来我国深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
2、举例说明历史时期森林资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皇木采办乾嘉垦殖水土流失第三章1、简述一下历史时期我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的大势。
2、用历史上两种野生珍稀动物点前说明野生动物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食物链野生群落第四章1、简述近5000年来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
2、举例说明历史水文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黄河大改道汉唐安流期梁山泊云梦泽荆江河曲罗布泊第五章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沙漠化演变的趋势。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沙漠化对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的影响。
草原沙漠化草原荒漠化楼兰统万绿洲文明第六章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海岸线演变的趋势。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海岸线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低海岸贝壳海岸海侵直沽冈身珠江洲潭岛屿时代第七章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疆域演变的历史。
2、举例分析中国疆域演变与现代中国国际政治关系。
葱岭《伊犁条约》《尼布楚条约》库页岛钓鱼岛千里长沙麦克马洪线第八章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历史。
2、举例分析中国行政区划演变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郡县制道路制行省制道双头州郡侨置州郡土断监军羁縻制九州关东关西江右江左关内关外岭南湖广第九章1、简述中国历代长城兴筑及其与中国社会的关系。
2、试分析中国古代战争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
楚长城汉长城明长城山海关嘉峪关函谷关玉门关阳关九边第十章1、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经济区域重心变化的基本走势。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
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从学科的发展是来看,如果从沿革地理这个角度来讲,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科学,如果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讲,它又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
2、尽全时空观念: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大部分组成,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认知客体,既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的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地域的信息符号。
3、人地互动观念: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
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
这里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整体。
4、水土流失:土壤及其他地表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和人为活动等作用下,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过程。
中国水土流失强度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等六级。
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
5、罗布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
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
蒙古语罗布泊即(多水汇入之湖)。
古代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等。
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着名的“丝绸之路”咽喉。
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
现仅为大片盐壳。
6、沙漠化: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
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导言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情定义(名词解释):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学科归属(论述题):长期以来,其归属问题已知争议颇大,归纳总结起来有四种观点。
一是认为其实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这种观点认为在中国古代沿革地理一直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主要是探讨历史上州县兴废和疆域变迁,进而为历史学的研究提供辅助,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空间的定位。
在我国古代,沿革地理作为地理学的最基本的和主要的内容,在古代经、子、史、集四部文献中地理类书籍属于史部,故而在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这种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过去的地理环境,是与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而其研究工作是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进而为阐明当代的地理环境形成和特点、为当代地理学服务。
第三、由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而研究时间、资料、方法有多是历史学的,故而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者新学科。
第四、认为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随着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也为历史地理学称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提供了发展方向。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
(问答题)答:三个阶段六个时期。
三个阶段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
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先后经历了六个时期,分别是:先秦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尚书,禹贡》,最早的自然地理学著作《管子,地员篇》,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穆天子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地理学的成熟时期。
首先这个时期在历代正史相沿中以《汉书。
地理志》为起始,开始出现了很多的区域和系统地理著作。
唐宋元时期,为发展时期。
蓝勇版《中国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思考问答题汇总

生物多样性
食物链
野生群落
第四章
1、简述近 5000 年来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
2、举例说明历史水文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黄河大改道
汉唐安流期
梁山泊
云梦泽
荆江河曲
罗布泊
第五章
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沙漠化演变的趋势。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沙漠化对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的影响。
草原沙漠化
草原荒漠化
楼兰
统万
绿洲文明
第八章
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历史。
2、举例分析中国行政区划演变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郡县制
道路制
行省制
道
双头州郡
侨置州郡
土断
监军
羁縻制
九州
关东关西
江右江左
关内关外
岭南
湖广
第九章
1、简述中国历代长城兴筑及其与中国社会的关系。
2、试分析中国古代战争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
楚长城
汉长城
明长城
山海关
第六章
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海岸线演变的趋势。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海岸线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低海岸
贝壳海岸
海侵
直沽
冈身
珠江洲潭岛屿时代
第七章
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疆域演变的历史。
2、举例分析中国疆域演变与现代中国国际》 库页岛 钓鱼岛 千里长沙 麦克马洪线
《徐霞客游记》
《华阳国志》
五谷
稻麦复种制
占城稻
美洲高产作物
第十二章
1、分析 4000 年来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的趋势及原因。
2、试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形制与小红果传统文化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and简答【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
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
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1.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可参考名词解释)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
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即幅度的波动现象。
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次气候温暖期,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
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
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
中原王朝势力的伸展与气候关系的一种合理解释是在较稳定的温暖气候条件下, 今干旱气候的西域变得温暖, 因而东域与西域的道路较为通畅, 东域、西域的文化交流增多, 中原王朝伸展到西域在政治上是必要的。
其次, 气候湿润使得东部军队可能开辟西域。
东汉年间, 中原国队经居延海北侧西进, 其行军路线, 今天已经变得极为严酷, 如果依今天的环境条件如此行军, 已无可能。
至唐代, 西域驻军, 屯田是维持驻军的主要方式, 如无相应的气候条件, 屯田是不可能的。
再次, 气候温湿期, 中国人口、政治重心位于西安附近, 人口、政治中心的西偏使得中原王朝后勤上可能及时支援西域的中原军队, 政治上也易于控制。
【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5000年,世界进入一个温暖湿润的时期,特别有利于古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古代人类文化飞速发展,这在许多人类文化的出现都有明显的体现。
河姆渡文化、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都是其代表,同时许多无人区也出现了人类。
【冰后期】第四纪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全新世时期,这个时期是在经历一个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后的一个间冰期,气候日趋转暖,称为冰后期,这时期,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中世纪温暖期】是指处于600年到1000年左右间的一个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
这是一个由温暖湿润转向寒冷干燥的转折时期。
【南宋寒冷期】1100年至1200年的寒冷时期,这次12世纪的气候转寒标志着中世纪温暖期的结束,以后气候虽有反复,但总体看来是以寒冷为主。
【明清宇宙期】从1400年到1900年,又称“明清小冰期”,为低温多灾时期。
第二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植被变迁1.简述4000年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一)是中国的森林植被不管从总量上讲还是从分布范围上讲,是递减趋势。
尤其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可以说是人进林退,再具体说是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存地域,一是人的生产能力或生活水平,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时期表现在不同地域或不同的速度而已。
(二)是从植被类型的变迁来看,总趋势是栽培植被不断扩展,天然植被逐渐缩小。
各个植被带的分布界限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一定的南移,这种变化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天然植被逐渐缩减,栽培植被不断扩展。
2.举例说明历史时期森林资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人们对森林的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这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动植物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和空气污染加重等。
破坏森林的后果:水土流失、流沙淤积,堵塞水库河道、环境恶化,灾情频繁、降雨分布变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气候异常、洪涝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
【皇木采办】明清两朝为满足宫廷园林、陵寝建筑的需要,在南方,尤其在西南地区进行的官方大规模的伐木活动。
皇木采办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均出自采办地方的地方政府,严重破坏了采办地区的社会经济。
从生态角度上讲,由于明清以来的皇木采办,使得南方地区的林木资源已经基本枯竭。
【乾嘉垦殖】清中叶(主要是乾隆、嘉庆)以后,由于人口增加迅速,造成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传统农业技术无能为力。
清政府采取措施,鼓励民众向深山进军,扩大耕地面积,种植高产旱地作物,从而掀起了一个山地垦殖运动。
但它的背后是以大量牺牲森林资源和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
第三章历史时期中国的野生动物分布变迁1.用历史上两种野生珍稀动物变迁说明野生动植物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概括来讲,一方面是野生动物分布范围在逐渐缩小,一般从纬度上讲简单说是人进动物退甚至是人增加动物减少甚至是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退缩,那么北半球的中国当然是逐步南退。
如大象、犀牛、扬子鳄、大熊猫等,另有特殊情况下是西退,人将其逼近彼处,如野驴、野骆驼。
另一方面是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都大大减少,一些已经灭绝,而且就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灭绝的速度呈现加速度进行着。
第四章历史时期中国江河湖沼演变1.简述近5000年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一、分两方面来讲:量和质。
即量的减少(自然和社会因素)和质的恶化(多为人为因素所致)二、 1.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增大,内陆河流程缩短,河道不断摆动以至断流,湖泊也多缩小而干涸。
2、江河的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年变差和年内季节差)增大,而在北方黄河流域河流表现得特别明显。
不仅黄河主流的断流时间越来越长,而支流的径流量更是大减,许多河流完全干涸,遂成为历史名词。
2.举例说明历史水文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关于黄河:1.水灾频繁淤塞河流,填平湖泊,毁灭城市,阻塞交通,使良田变沙漠。
2.进入近代以来,水患得以控制,新问题出现---断流。
关于长江:综合来看,长江流域洪水灾害从历史上来看是频率越来越大,灾害的强度也越来越大。
近年来,问题一是因中上游水土流失造成中下游水涝灾害;问题二是因沿流域开发带来水源减少和水质污染,影响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航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黄河大改道】黄河下游在近3000多年的时间内决口1500多次,较大改道二三十次,六次重大改道。
先秦时期,主要在今天津附近入渤海,为北流;汉唐时期,在今山东入渤海,为东流;南宋至清咸丰,夺淮从江苏如黄海,为南流;清咸丰后,恢复东流,结束夺淮入海,形成今天的黄河。
【汉唐安流期】东汉时,69年在王景领导下治河,固定了一条从长寿津自西汉大和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范县南,在今阳谷县与古漯水分流,经今黄河与颊和之间,至今利津入海。
王景治水后,黄河相对安流了大约600多年,称汉唐安流期。
【云梦泽】云梦是楚王的狩猎区,指今湖北东南部的大半省区。
而云梦泽是指其中的湖沼部分,在今下荆江以北的江汉平原内。
先秦时期,云梦泽分布在荆江三角洲和西面的泛滥平原之间,受多方水源,面积极大。
汉晋以来,云梦泽开始枯萎,新扩展为陆地三角洲,而主体开始向东部移动,是城陵矶至武汉间的泛滥平原成为湖沼。
南朝以后,江汉三角洲进一步发展,云梦泽不断淤平。
【荆江河曲】在荆江单一河床形成后,由于下游壅水和洞庭湖的顶托,河曲活动亦随之发展。
明中叶时,监利东南典型的河曲弯道已发育形成。
以后又有自下游向上游推移的明显趋势。
清一代下荆江河床曲流活动全面发展,监利境内河床有八曲之多,清后期以来,由于藕池、松滋分流形成,大量水流进入洞庭湖,顶托作用不断加强,河曲活动更趋频繁。
从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下荆江河曲即经几次重大演变后,大致形成现今之形势,形成了蜿蜒型河型。
第五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沙漠变迁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沙漠化演变的趋势我国历史时期的沙漠化趋势总的来看是越来越严重,其趋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草原地区的荒漠化加快;荒漠地区的沙漠扩大。
(1.)草原地区的沙漠(又称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是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等,这些沙漠或沙地多是在历史时期形成,也就是说,它们大多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导致了草原地区的沙漠化在不断加快。
(2)、荒漠地区的沙漠(又称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是指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
这里的沙漠大多形成于地质时期,多由于自然因素所致,因为它们所在地区大多为干旱,至少是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而蒸发量多。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沙漠化对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使西北绿洲文明衰退,另一方面,沙漠化推进,使农耕区退缩,农牧业分界线随之南北推移,生态环境愈加脆弱。
危害表现在:(1)破坏土地资源,使可利用土地减少、质量下降,造成农牧业生产减产甚至绝收。
(2) 破坏交通、水利等生产基础设施,制约经济腾飞。
(3) 加剧农牧民的贫困程度,影响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
(4) 使生物质量变劣,物种丰富度降低,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
第六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海岸变迁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海岸演变的趋势中国的基岩海岸有变化,但总的看来变化并不太大,变化大的主要是低(平原)海岸。
低海岸的变化与河流的来沙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使中国几千年来低海岸发生了大量变化,而且我们也可结合天津、上海的成陆以及珠江三角洲的演变讲述其变化。
辽河三角洲与营口变迁:苏北海岸推移与盐城的变迁珠江三角洲:原为一浅海湾,成陆已有1万多年历史,而广州正处在这三角洲上,距今5000年左右,珠江溺谷型海湾已经形成。
渤海湾:主要是受黄河,滦河口的影响,过去黄河在此流入渤海,一般入海口往往发育成三角洲,海岸线外伸为泥质海岸,而黄河改道后,往往又演变为侵蚀性海岸。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海岸变化对中国社会变化发展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西沙东去才造就了中国低海岸的扩展,进而才有了天津、上海成陆,使类似于津沪的东南地区经济繁荣成长为经济发展中心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