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题比赛-数学-小学讲课资料
小学数学说题讲课讲稿

什么是“说题” “说题”的意义
“说题”的内容
范 例
范例
说题目 说思想 说学情分析
说解题策略
反思拓展
说学情分析
在教学时,老师最好在之前进行同类问 题基础关系题型的铺垫。例如: 一列火车长200米,它以每秒10米的速度穿 过200米长的隧道,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 离开隧道共需要_______时间. 在此铺垫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分析解决这 道题目,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说题”的内容
范 例
范例
说题目 说思想 说学情分析
说解题策略
反思拓展
说题目
本题是数学行程问题中的“火车过 桥”的问题,这类题不出现在教材内, 但其知识点的运用和题意的分析适合 五六年级学生解答。本道题涉及到的 知识目标是会转化时间,能计算经过 时间,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求速度 的方法。
什么是“说题” “说题”的意义
如转化的思想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假设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代换思想方说题的内容说解题策略说学情分析反思拓展什么是说题说题的意义根据要求分析学生的相关知识状况能力状况以及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情况说如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说需要学生做什么知识上的准备预习
小学数学说题
什么是“说题”
“教师说题”比赛是教师依据教材,从教材、考卷、 练习册等资料中选择一道题目,用大约10分钟的时间, 讲题目的背景与分析,讲学情分析与对策,讲题目的解 法与步骤,讲题目的拓展与变化,讲解题的收获与反思 等等。
什么是“说题” “说题”的意义
“说题”的内容
范 例
说题目
“说题”的内 容
反思拓展
说思想 说学情分析 说解题策略 反思拓展
结合学情,正确把握学生现有发展区, 根据试题的发散点,拓展迁移,利用一 般化、特殊化等方法,或利用类比等思 想,通过对题目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换, 从而对题目进行变式、推广与拓展等。
比赛试讲小学数学教案

比赛试讲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加法与减法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加法与减法的基本规则,能够灵活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
教学重点:加法与减法运算
教学难点:较大数的加减运算
教学准备:数学教材、计算器、白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识(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过的内容,并复习加法与减法的基本规则。
2. 利用具体的生活例子引入加法与减法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讲解新知识(10分钟)
1. 通过示范计算简单的加法与减法题目,让学生理解加法与减法运算的基本步骤。
2. 结合实际问题,讲解如何运用加法与减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练习与巩固(15分钟)
1.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他们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加法与减法运算的掌握情况。
2. 分别让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帮助学生发现和纠正错误。
四、拓展延伸(5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加法与减法结合起来解决更复杂的数学问题。
2. 提供更高级的挑战题目,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和学以致用。
五、复习与总结(5分钟)
1. 综合性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
2.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对加法与减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加法与减法展开,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例子理解数学
运算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和巩固,让学生可以灵
活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关怀,让每个学生都能够
得到有效的学习。
小学数学讲题比赛《取棋子》必胜策略PPT

(1,15)(0,15) (2,15) (1,14) (0,14) (3,15)(2,14) (0,13) (1,13) (5,15) (4,14) (3,13)(2,12) (0,11) (1,11) (7,15) (6,14) (5,13) (4,12) (3,11) (2,10) (1,9) (0,9) (7,14) (6,13) (5,12) (4,11) (3,10)(2,9)(1,8) (0,8)
(8,12) (7,11) (6,10) (5,9) (4,8) (3,7) (2,6)(1,5) (0,5)
(8,11) (7,10) (6,9) (5,8) (4,7) (3,6) (2,5)(1,4) (0,4)
(8,10) (7,9) (6,8) (5,7) (4,6) (3,5) (2,4)(1,3) (0,3)
(8,9) (7,8) (6,7) (5,6) (4,5) (3,4) (2,3)( (1 1, ,2 2) ) (0,2)
(8,8) (7,7) (6,6) (5,5) (4,4) (3,3) (2,2)(1,1) (0,1)
倒推法
乙取法一
甲胜
乙方
乙取法二
甲方(1,2)
甲胜
乙取法三
甲胜
乙取法四
甲胜
(7,15) (6,14) (5,13) (4,12) (3,11) (2,10) (1,9) (7,14) (6,13) (5,12) (4,11) (3,10)(2,9)(1,8) (7,13) (6,12) (5,11) (4,10) (3,9) (2,8)(1,7) (7,12) (6,11) (5,10) (4,9) (3,8) (2,7)(1,6)
(1,2)
小学数学专题讲座ppt课件

精选ppt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时间\季度
(二)行程问题
• (2009年天津)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向 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 行42千米。两车在距离中点12千米处相遇。 两车同时开出后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甲
中点
乙
精选ppt
• 估计相遇点在哪个位置 (中点左or右) • 找出此题中的等量关系或不变的量
精选ppt
真题展示
——(一)分数百分数问题
A比B多(或少)百分之几?
根据下图中的信息,计算第四季度B品牌比A品牌 的销售额少百分之几?
销售额\万元 50
某家电场A、B两种品牌电脑2009年
全年销售情况统计图 ............ .A品牌
52 ————B品牌
40
34
40 37
30
30
32
30
25
• (二)延续性 所谓"延续性"是指相关数学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是否会 重新"遭遇"。从数学体系的角度来看,"函数"的思想、"立体感"的建立 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内容在小学数学中往往表现为应用题的列式, 圆、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的识图、运算与转化等。
• (三)变通性 所谓"变通性"是指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算的能 力。常见的有"发现新规律,定义新运算的能力"、"优化设计(最大、 最小)的能力"、"分析推理(执因索果)的能力"、以及"公式的变形 与迭代(包括单位换算、数的进制等)的能力"。
思路:圆锥底面周长 → 底面半径 → 底面积 → 高 → 圆锥体积 → 重量
数学讲义(五年级奥数)

2 因数和倍数(2) 【题型概述】 今天, 我们学习因数的运用, 解决这种问题主要是根据问题的要求, 寻找因数的个数。 【典型例题】 29÷( )=( )· · · · · ·5,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共有多少种 不同的填法? 思路点拨 根据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知道除数与商的积是 29-5=24. 两个自然数相乘的积是 24 的有四种情况:1×24,2×12,3×8,4×6,再根据“除 数比余数大”可以知道除数只能是 24,12,8,6. 所以,共有 4 种不同的填法。 【举一反三】 1.37÷( )=( ) · · · · · ·5,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共有多少 种不同的填法?
6. 有 50 张卡片,分别写着 1~50 这 50 个数,正反两面写的数字相同,卡片一面是 红,一面是蓝,某班有 50 名学生,老师把 50 张卡片中蓝色的一面都朝上摆在桌 子上,对同学说: “请你们按学号顺序逐个到前面来翻卡片,规则是:凡是卡片上 的数是自己学号的倍数,就把它翻过来,蓝翻成红,红翻成蓝。 ”那么当每个学生 都翻完以后,红色朝上的卡片有几张?
4. 五个连续奇数的和是 35,这 5 个奇数中最大的一个是多少?
5. 有三个不同的自然数组成一个等式: ■+△+○=■×△-○ 这三个数中最多有多少个奇数?
4,奇数和偶数(2) 【题型概述】 奇数和偶数有一些有趣而常用的性质: 1. 奇数≠偶数,连续自然数中的奇数和偶数时相间排列的。 2. 偶数个奇数相加的和是偶数,奇数个奇数相加的和是奇数,任意个偶数相加的 和是偶数。 3. 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4. 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 运用这些性质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典型例题】
小学数学五年级讲题比赛讲稿

小学数学五年级讲题比赛讲稿巧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人同时上台。
石:“大家好,我是文昌孟李小学的学霸石明强。
”( 暗笑)肖、房:“咦---”(不服)石:“这是我的同学肖树营和房立志。
”肖不服气的说:“石学霸,既然你这么厉害,那我就问你一个问题?”石:“你说吧!”出示题目,肖:“你看,如图,下图中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8平方厘米,A、B是上、下两边的中点,你能求出图中小平行四边形(阴影部分)的面积吗?”房:“我们想了好久,我只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可这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它的底和高啊!”石:这个很简单,这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练习十九第11题。
主要目的是让我们初步建立“形状改变,面积不变”这一类型题目的数学模型。
想解决它就很考验你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用到“转化”、“类推”的数学思想。
我们一块来分析一下,图中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8平方厘米,A、B是上、下两边的中点,求出图中小平行四边形(阴影部分)的面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你总知道吧?”肖:“这个我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可问题是怎么求这个面积呢?”石:“难道你看不出来小平行四边形是这个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房:“那我还真没看出来。
”石:“这你都看不出来?那我们先用解法一:分割拼补法沿着BC将对三角形BCD剪下来,向右平移,就把它补成一个新平行四边形,在剪切平移的过程中,面积没有发生改变,两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所以面积相等。
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石:“我们还可以沿着AE将三角形AEF剪下来,向左平移,也把它补成一个新平行四边形,在剪切平移的过程中,面积没有发生改变,两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所以面积相等。
所以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肖:“哦,我看明白了,受你的作法启发,我还发现了一个方法可以证明。
我们可以利用我们所学的分割重叠的方法来证明。
”“将两边的这两个三角形剪下来移到小平行四边形的上面,可以拼凑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而且正好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也就是说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石竖起大拇指:“孺子可教也!那你们觉得还有其它的方法吗?房:我们还可以做辅助线来解决,连接AB,这样就把他们分割成四个小三角形,而且是四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因此他们的面积相等,都是12,小平行四边形占了两份,由此得出它的面积是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石:“哟,厉害了我的哥。
四年级数学讲题比赛

四年级数学讲题比赛一、四则运算部分1. 题目:计算32 + 68÷4 12解析:根据四则运算顺序,先算除法。
68÷4 = 17。
然后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加法和减法。
32+17 = 49,49 12 = 37。
2. 题目: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什么?解析: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例如:[3×(4 + 2)]÷5,先算小括号里的4+2 = 6,再算中括号里的3×6 = 18,最后算18÷5 = 3.6。
二、观察物体(二)部分1. 题目: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由4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是3个正方形横着排列,从左面看是2个正方形竖着排列,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怎样的?解析:从正面看是3个正方形横着排列,说明这个立体图形有一层,且这一层至少有3个小正方体。
从左面看是2个正方形竖着排列,说明这个立体图形有两列。
一种可能的摆法是:下层有3个小正方体并排,从左数第1个小正方体上面再放1个小正方体。
三、运算定律部分1. 题目:简便计算25×44解析:方法一:把44拆分成40+4,然后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25×44 = 25×(40 + 4)=25×40+25×4 = 1000 + 100 = 1100。
方法二:把44拆分成11×4,然后利用乘法结合律计算。
25×44 = 25×4×11 = 100×11 = 1100。
2. 题目:判断125×(8×4)=(125×8)×4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解析:这个式子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乘法结合律是指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小学数学应用题讲座

小学数学应用题讲座数学应用题可分类为:一般应用题;分数应用题;行程问题;比例问题;工程问题;几何问题和开放操作题七大类。
第一讲一般应用题一般应用题没有固定的数量关系,也没有可依赖的解题模式。
解答一般应用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认真审题、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理清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确定解题方法。
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运用图示法、假设法、移多补少法、转化法等帮助分析。
1、图示法:运用线段或其他图形把复杂、隐蔽的条件形象地表示出来,可以使我们比较容易地找出数量关系,理清思路,得出解法。
2、假设法:通过假设来改变题目的条件,使之成为解题的一个中介,最后根据问题加以调整,消除因假设而产生的差异。
3、移多补少法:有些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不能直接用“总数÷总份数=平均数”的关系式求解。
但我们若掌握了平均数就是移动大数多出的部分给小数后得到的相等数的实质,就能找到它们的关系。
4、转化法:有些题目按原来的常规思路进行分析,数量关系比较复杂,解答起来很困难。
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路,改变一种方式去进行分析思考,往往可以得到比较新颖、简单的解法。
典型例题1、7袋大米和3袋面粉共重425千克,同样的3袋大米和7袋面粉共重325千克。
求每袋大米和每袋面粉的重量。
2、一桶油,连桶重8千克,倒出一半油后,连桶重4.5千克。
问一桶油重多少千克?3、把一条大鱼分成鱼头、鱼身和鱼尾三部分,鱼尾重4千克,鱼头的重量等于鱼尾的重量加鱼身一半的重量,而鱼身的重量等于鱼头的重量加上鱼尾的重量。
这条鱼重多少千克?4、学校规定上午8时到校。
王前上学去,如果每分走60米,可以提前10分到校,如果每分走50米,可以提早8分到校。
王前什么时候离开家?他家离学校多远?5、某校六年级有四个班,其中一班和二班共有81人,二班和三班共有83人,三班和四班共有86人,一班比四班多2人。
求四个班各有多少人?6、小明和小红到商店买作业本,所付的钱一样多,他俩共买了20本,小红比小明多拿 4本,因此小红还给小明1.2元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10个数,甲乙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可报 的个数为1、2或3。谁先报到4,谁就是最后 的胜利者。若甲想赢,他应采用什么策略0个数,甲乙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可报 的个数为1、2或3。谁先报到4,谁就是最后 的胜利者。若甲想赢,他应采用什么策略
乙
甲
有10个数,甲乙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可报 的个数为1、2或3。谁先报到4,谁就是最后 的胜利者。若甲想赢,他应采用什么策略
游戏中的必胜策略问题
——抢数游戏
•
蓉园小学 周冰心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题目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 可以利用游戏,引导学生开展有趣 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体会学习乐 趣的同时,还能学到一种解决问题 的有效策略,其中包含着朴素的用 “区间套原理”逐步逼近的思想。
乙
甲
10÷4=2……2
制胜策略:
先抢者抢到以余数2为第一 项,关键数4为间隔的一系列数
列举法是研究数学问题的常用而本原的 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不过数 量大的时候就不适用了,但是我们还是通 过列举法找到制胜策略,并进一步推广 。
有30个数,甲乙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可报 的个数为1、2或3。谁先报到3,谁就是最后 的胜利者。若甲先取,他应采用什么策略
华罗庚先生
30÷4=7……2 26、22、18、14、10、6 、2
4的倍数余2
有30个数,甲乙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可报 的个数为1、2或3。谁先报到3,谁就是最后 的胜利者。若甲想赢,他应采用什么策略
甲 制胜策略:
乙
甲抢先抢余数2,然后抢6、
10、14、18、22、26、
30
这类题是属于“谁有必胜策略”这类问题中的一种 类型,运用正难则反的解题思想采用逆推法找到制胜 策略。不难想象当学生掌握了这种游戏制胜策略以后, 游戏的娱乐性也就消失了,然而在分析和研究游戏的 过程中,却使我们体验到了数学方法的优美和魅力。
乙
甲
有10个数,甲乙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可报 的个数为1、2或3。谁先报到3,谁就是最后 的胜利者。若甲想赢,他应采用什么策略
乙
甲
有10个数,甲乙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可报 的个数为1、2或3。谁先报到3,谁就是最后 的胜利者。若甲想赢,他应采用什么策略
乙
甲
有10个数,甲乙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可报 的个数为1、2或3。谁先报到3,谁就是最后 的胜利者。若甲想赢,他应采用什么策略
当制胜数N,关键数为m时,谁最后要抢到N,谁 就是最后的胜利者,甲想赢,他应采取什么策略?
“抢N游戏”制胜策略:
N ÷m
有余数
甲先报(抢占以余数为
首项,公差是m 的一系 列数)
没有余数 乙先报
善于退,足够退,退到最原始 而不失重要的地方,退到我们 最容易看清楚的地方,认透了, 钻深了,然后再上去,是学好数 学的一个诀窍
小
大
游
智
戏
慧
题目的变化
游戏2:桌面上有40枚棋子,甲乙两人轮流取棋子,每
次可取的个数为1、2、或3。谁最后把棋子全部取完了, 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若甲先取,他应采用什么策略?
游戏3:桌面上有30枚棋子,甲乙两人轮流取棋子,每
次可取的个数为1、2、3、4或5。谁最后把棋子全部取 完了,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若甲先取,他应采用什么 策略?
不仅仅因为这种游戏不受场地、设备、器材等
的限制,随时随地均可进行,而且这种游戏凭借 机敏的思维和熟练的数学计算揭示和掌握游戏的 秘密,从而战胜对手,获得胜利。
题目的解法
两人轮流报数,一个人报1、2或3 个的连续自然数,第二个人在对方报 出的数上加1、2或3个的任何连续自然 数,就这样依次轮流报数,一直到最 后的和是30为止。谁第一个报到30, 谁就获胜。
乙
甲
要想抢到10 ,我们必须抢到6,因为剩 下四个数7、8、9、10,不论对方说一 个、两个或三个数,总会留下10给自己, 很自然想到要想抢到6就必须抢到2,所 以要想获得制胜数10我们要抢占6、2
甲
4
乙
甲
如果只剩下4个数, 不论你怎么取总会 把那个抢占数留给 自己,所以4是关键 数
4
乙
甲
3(可报的最大数)+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