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本科劳动经济学课程试卷一及参考答案

本科劳动经济学课程试卷库及参考答案试卷一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1.引起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根本原因是()A.工资率 B.生产技术 C.货币资本规模 D.企业的性质2.如果某种劳动力供给弹性系数大于1,则该劳动力供给弹性为()A.无限弹性B.单位弹性 C.缺乏弹性D.富有弹性3.计件工资的适用范围是()A.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行业和企业B.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易准确确定的行业和企业C.产品数量和质量能准确计算检验的行业和企业D.产品、经营项目较多和生产条件多变的行业和企业4.在完全竞争市场下,企业短期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表述错误的是()A. MR L=MC L B. MRP=MC L C. MP L =W /P D. MRP= W /P5.下列关于由劳动要素增加所引起的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及其相互关系说法错误的是()A. TP.AP.MP三条曲线都是先增后减B.当AP与MP相交时,TP达到最大值C.当 MP达到最大值时,TP曲线出现拐点D. AP与MP相交后,AP大于MP6.造成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率上升的因素有( )A.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需求曲线不动B.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供给曲线不C.劳动力供给增加,需求减少D.劳动力供给增加,需求也增加7.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比,()A.摩擦性失业周期长,结构性失业周期短B.摩擦性失业周期长,结构性失业周期长C.摩擦性失业周期短,结构性失业周期长D.摩擦性失业周期短,结构性失业周期短8.劳动力市场均衡时,工资率与边际产品价值相比,()A.前者大于后者B.前者等于后者C.前者远大于后者D.前者小于后者9.凯恩斯认为,失业的原因在于()A.在效需求不足B.有效需求过程C.有效供给不足D.有效供给过度10.在市场工资率一定的条件下,居民家庭生产率提高,则劳动力参与率()A.提高B.降低C.不变D.不确定11.很多单位招聘部门经理时,都要求在40岁以下。
劳动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试题及答案试题一:劳动力市场1. 什么是劳动力市场?2. 请解释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以及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3. 提供一些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
答案一:劳动力市场1. 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者(具备特定技能和能力,愿意在一定报酬下提供劳动)与雇主(需要雇佣劳动者,愿意支付一定报酬)之间的交易场所。
在劳动力市场,劳动者以劳动力为商品,雇主以工资为价格进行交易。
2.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了工资水平的高低。
当劳动力供大于需时,劳动力市场呈现劳动力过剩状态,此时工资水平相对较低;而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应时,劳动力市场呈现劳动力稀缺状态,工资水平相对较高。
供需关系的变化会导致工资水平的波动。
3. 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a. 劳动力市场中的技能和教育水平:高技能人才相对稀缺,可能会导致工资较高。
b. 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全球化使得劳动力市场具有跨国性质,国际间的劳动力供需关系也会影响到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工资水平。
c. 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法规:当法律法规限制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自由交易时,比如最低工资法规定了最低工资水平,会对工资水平产生影响。
d.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通常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可能对工资水平产生积极影响。
试题二:劳动力市场不平等1. 什么是劳动力市场不平等?2. 列举一些导致劳动力市场不平等的因素。
3. 如何减少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平等问题?答案二:劳动力市场不平等1. 劳动力市场不平等是指在就业机会分配、工资水平、职业发展等方面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不平等可以体现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也可以体现在同一社会群体内部的不同。
2. 导致劳动力市场不平等的因素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a. 性别差异:在一些行业和职位中,男性通常相对于女性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晋升机会,从而导致性别不平等。
b. 教育差异:教育水平和学历对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有影响,缺乏受教育机会或教育质量不高会导致教育不平等。
劳动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B. 工资水平的决定因素C.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关系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A. 技术水平B. 工作环境C. 员工福利D. 公司地理位置答案:D3. 劳动市场中的“摩擦性失业”指的是什么?A. 由于经济周期波动导致的失业B. 由于工作转换期间的间隙造成的失业C. 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失业D. 由于工资过高导致的失业答案:B4.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下列哪项投资最能提高个人的劳动生产率?A. 教育B. 医疗保健C. 住房条件D. 休闲娱乐答案:A5. 劳动法规定的最低工资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需要B. 促进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C. 增加政府税收D. 减少劳动市场中的竞争答案:A二、填空题1. 劳动力市场失衡时,可能出现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现象。
答案:劳动力过剩劳动力短缺2. 劳动经济学中的“替代效应”指的是工资变动导致劳动者倾向于增加或减少________。
答案:工作时间3. 在劳动经济学中,________理论解释了为什么高教育水平的个体往往有更高的收入。
答案:人力资本4. 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这一观点最早由经济学家________提出。
答案:亚当·斯密5. 劳动合同中规定的工作时长、工作内容和工资待遇等,是为了明确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权利与义务。
答案:雇主劳动者三、简答题1. 请简述劳动经济学中的“效率工资理论”。
答案:效率工资理论认为,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时,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减少员工流动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种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工资能够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工作,因为他们担心失去这份高薪工作的成本较高。
2. 描述劳动市场中的“结构性失业”及其成因。
答案: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导致的失业现象,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或地域经济转型等原因造成的。
劳动经济学试题与答案-第三章 劳动力市场

一、选择题1.当市场劳动供大于求时,政府一般应( B )。
A.上调最低工资;B.下调最低工资;C.不动最低工资2.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右移,则会出现( )。
A.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增加;B.均衡工资率上升,均衡就业量减少;C.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减少3.在劳动力市场上,均衡的形成由均衡工资率与( C )决定。
A.均衡供给量;B.均衡需求量;C.均衡就业量4.经济学中的均衡状态指的是()A.市场分析中假定各种力量都不变的状态B.经济运行中各种对立和变动的力量处于相当或稳定的状态C.经济运行中各种对立和变动的力量同时处于变动的状态D.运动着的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零时所处的相对静止状态5.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通过竞争达到均衡时,将导致()A.充分就业 B.劳动力供给过剩C.劳动力供给不足D.劳动力需求不足6.在U—V分析中,U表示( B )A.就业;B.失业;C.效用7.在U—V分析中,V表示( A )A.职业空缺;B.就业;C.失业8.劳动力过剩表现在企业外部就是( B )A.隐性失业;B.显性失业;C.劳动力滞存9.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通过竞争达到均衡时,将导致()A.充分就业B.劳动力供给过剩C.劳动力供给不足D.劳动力需求不足10.劳动力市场与其它大多数市场不同是因为:( D )A.买卖双方之间有合同;B.价格和数量信息必须交换;C.资源分配;D.劳务只能租让,不能买或卖11.当劳动力市场上工资率和就业量的波动趋于均衡点时,应具备的条件有( AD )。
A.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B.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C.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D.劳动力供给曲线比需求曲线更为陡峭E.劳动力供给曲线比需求曲线更为平缓12.在动态均衡模型中,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所形成的蛛网模型是()。
A.收敛型 B.发散型 C.封闭型 D.直线型13.劳动力供求规律表现为( A )A.供过于求,工资下浮;B.供不应求,工资下浮;C.工资上升,需求增加14.假设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变,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B )A.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B.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C.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D.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15.假设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在国家鼓励女性和老年人就业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D )A.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B.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C.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D.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16.下列关于劳动力需求的表述,正确的是( A C E )。
劳动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15分)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D )A工资与社会保障B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C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D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配置2、工资水平上升了30%,企业的雇工数量下降了10%,证明该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状况(A)A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B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C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D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3、劳动力市场需求曲线不移动,高等教育供给规模变大,其他影响供给的因素不变,则劳动力供给曲线向移动,均衡工资率。
(A )A左,上升B右,上升C左,下降D右,下降4、假设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变,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A )A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B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C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D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5、假设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在居民家庭生产率下降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D )A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B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C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D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6、按照劳动经济学的观点,假设其他因素不变,个人非劳动收入增加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是(A )A使劳动力参与率降低B使劳动力参与率上升C劳动力参与率不变D与工资水平上升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方向相同7、下列关于劳动负效用补偿性工资差别的描述正确的是(A)A为补偿由于某些职位劳动环境恶劣而给劳动者带来的精神损失、健康损失B为补偿人力资本投资产生的负效用C为补偿职业收入的不稳定而给劳动者带来的负效用D为补偿某些季节性生产的不稳定收入8、在一些落后地区,女孩受教育的机会常低于男孩,使得她们他们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找不到比较好的工作。
劳动经济学考试题库及答案大全

劳动经济学考试题库及答案大全一、单项选择题1. 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劳动供给B. 劳动需求C. 劳动市场均衡D. 劳动生产率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A. 工资水平B. 就业机会C. 经济增长D. 国际贸易答案:D3. 劳动市场均衡价格是指()。
A. 劳动供给等于劳动需求的价格B. 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的价格C. 劳动需求大于劳动供给的价格D. 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都不确定的价格答案:A4.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供给曲线通常呈现()。
A. 向上倾斜B. 向下倾斜C. 水平D. 垂直答案:A5.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需求曲线通常呈现()。
A. 向上倾斜B. 向下倾斜C. 水平D. 垂直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1. 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供给曲线可能受到以下哪些因素的影响?()。
A. 工资率B. 人口增长率C. 工作时间长度D. 劳动生产率答案:ABC2. 劳动经济学中,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包括()。
A. 产品价格B. 生产技术C. 劳动生产率D. 劳动成本答案:ABCD3.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市场失衡可能表现为()。
A. 失业B. 通货膨胀C. 工资水平下降D. 劳动力短缺答案:AD三、判断题1. 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
()答案:错误2. 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
()答案:错误3. 劳动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答案:错误4. 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市场均衡价格是劳动供给等于劳动需求的价格。
()答案:正确5.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供给曲线和劳动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劳动市场的均衡工资和就业水平。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劳动经济学中劳动供给曲线的影响因素。
答案:劳动供给曲线的影响因素包括工资率、个人偏好、工作时间长度、教育水平、人口增长率、技术进步等。
2. 阐述劳动经济学中劳动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
答案:劳动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主要是边际收益递减,即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所带来的额外产出会逐渐减少,因此企业愿意支付的工资率也会随之下降。
劳动经济学

一、单选题(第1-20题每题5分)1. 影响劳动力供给的非经济因素有()(A) 市场工资率的高低(B) 非劳动收入的多少(C) 家庭因素的强弱(D) 个人偏好[参考答案:D] 分值:52.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决定性因素是()。
(A) 健康状况(B) 社会文化因素(C) 经济因素(D) 文化关系[参考答案:C] 分值:53. 下列假定中,( )不是西方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
(A) “理性人”或“经济人”假定(B) 完全信息假定(C) 资源稀缺性假定(D) 生产力发达假定[参考答案:D] 分值:54. 与教育水平较低的雇员相比,接受过正规教育较多以及在职培训较多的雇员()(A) 能获得较低的工资率(B) 总收入较低(C) 一年中工作的时间较多(D) 工作机会较少[参考答案:C] 分值:55. 劳动力流动成为人力资本投资方式之一的原因在于()(A) 劳动力流动费用直接形成人力资本存量(B) 劳动力流动费用直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C) 劳动力流动费用直接抵消人力资本存量(D) 劳动力流动是实现人力资本价值和增值的必要条件[参考答案:D] 分值:56. 在劳动力市场上,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最优分配的做法是()(A) 低生产率的行业吸纳更多的劳动者(B) 高生产率的行业吸纳更多的劳动者(C) 高生产率的行业支付更低的工资率(D) 低生产率的行业支付更高的工资率[参考答案:B] 分值:57. 个人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等于( )。
(A) 边际替代率(B) 边际技术替代率(C) 工资率(D) 利息率[参考答案:C] 分值:58.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对教育、培训有较高回报的预期,因此,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将使()(A) 劳动供给增加(B) 劳动供给减少(C) 劳动需求增加(D) 劳动需求减少[参考答案:B] 分值:59. 与年轻的劳动力比较而言,年老的劳动力流动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年老的劳动力流动的()(A) 直接成本增加(B) 机会成本增加(C) 心理成本增加(D) 风险成本增加[参考答案:C] 分值:510. 其它生产要素供给价格弹性越大,该种劳动力的自身工资弹性( )。
自考劳动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劳动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 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B. 劳动力的培训与教育C. 劳动力的就业与失业D. 劳动力的流动与迁移答案:A2. 以下哪项不是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A. 人口数量B. 工资水平C. 工作时间D. 劳动生产率答案:D3. 劳动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倾斜的主要原因是()A. 工资水平下降B. 生产技术进步C. 产品价格上升D. 劳动生产率提高答案:A4. 劳动经济学中的边际生产力理论是由哪位经济学家提出的?()A. 亚当·斯密B. 大卫·李嘉图C. 卡尔·马克思D.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答案:D5. 以下哪项不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内容?()A. 劳动市场的结构B. 劳动市场的运行机制C. 劳动市场的效率D. 劳动市场的监管政策答案:D6.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供给曲线通常呈现为()A. 向右上方倾斜B. 向右下方倾斜C. 向左上方倾斜D. 向右上方倾斜,但到达一定点后趋于平缓答案:D7. 劳动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概念是由哪位经济学家提出的?()A. 加里·贝克尔B. 罗伯特·卢卡斯C. 保罗·萨缪尔森D. 米尔顿·弗里德曼答案:A8.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是指()A. 工资增加导致劳动时间减少B. 工资增加导致劳动时间增加C. 工资增加导致消费增加D. 工资增加导致储蓄增加答案:B9.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需求的弹性通常()A. 大于1B. 小于1C. 等于1D. 不确定答案:B10.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市场的均衡是指()A. 劳动力供给等于劳动力需求B. 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C. 劳动力供给小于劳动力需求D. 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无关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劳动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A. 劳动市场的结构B. 劳动市场的运行机制C. 劳动市场的效率D. 劳动市场的监管政策E. 劳动市场的发展趋势答案:ABC2.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劳动供给?()A. 工资水平B. 人口数量C. 工作时间D. 劳动生产率E. 劳动市场的需求答案:AB3.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包括()A. 工资水平下降B. 生产技术进步C. 产品价格上升D. 劳动生产率提高E. 劳动市场的需求增加答案:AC4.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倾斜的原因包括()A. 工资水平下降B. 工资水平上升C. 工作时间增加D. 劳动生产率提高E. 劳动市场的需求增加答案:BC5.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需求的弹性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A. 工资水平B. 劳动生产率C. 替代品的可用性D. 产品价格E. 劳动市场的需求答案:CDE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劳动经济学只研究劳动市场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分,共15分)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 D )A 工资与社会保障B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C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D 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配置2、工资水平上升了30%,企业的雇工数量下降了10%,证明该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状况( A )*A 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B 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C 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D 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3、劳动力市场需求曲线不移动,高等教育供给规模变大,其他影响供给的因素不变,则劳动力供给曲线向移动,均衡工资率。
( A )A 左,上升B 右,上升C 左,下降D 右,下降4、假设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变,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A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B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C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D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5、假设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在居民家庭生产率下降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D )A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B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C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D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6、按照劳动经济学的观点,假设其他因素不变,个人非劳动收入增加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是( A )A 使劳动力参与率降低B使劳动力参与率上升C 劳动力参与率不变D 与工资水平上升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方向相同7、下列关于劳动负效用补偿性工资差别的描述正确的是(A )A 为补偿由于某些职位劳动环境恶劣而给劳动者带来的精神损失、健康损失:B 为补偿人力资本投资产生的负效用C 为补偿职业收入的不稳定而给劳动者带来的负效用D 为补偿某些季节性生产的不稳定收入8、在一些落后地区,女孩受教育的机会常低于男孩,使得她们他们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找不到比较好的工作。
这种劳动力市场歧视属于( B )A 后劳动力市场歧视 B前劳动力市场歧视C 个人偏见歧视D 消费者歧视9、劳动力需求右移与供给曲线左移时,会使( C )A、均衡就业量增加B、均衡就业量减少(C、均衡工资率上升D、均衡工资率下降10、劳动者进行劳动力供给决策的目标是( D )A、收益最大化B、闲暇最大化C、长期财富最大化D、效用最大化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下列关于基尼系数的描述正确的是( ACD )A 基尼系数越大,代表收入分配越不平均B 基尼系数越小,代表收入分配越不平均%C 基尼系数在(0,1)之间取值D 基尼系数虽然能描述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但是它不能准确描述洛伦兹曲线的形态2、如图,工资率W2对应的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是( CD )A 供求均衡状态B 供不应求状态C 供过于求状态D 很可能出现不少劳动者失业的现象}3、在失业率高的时候,政府往往会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这些扩张性财政政策政策可能包括如下内容( ABC )A 增加政府购买B 增加转移支付C 减免税收D 降低利息率4、下列属于宏观货币政策的是( ABD )A 调整贴现率B 调整法定准备金率C 调整税率D 公开市场业务5、按照劳动经济学的观点,全职家庭主妇是( BC )A 失业人口B 非经济活动人口[C 劳动力D 就业人口6、按照劳动经济学的观点,其他因素不变,高等教育供给规模变大对青年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是( AD )A 使青年劳动力参与率降低B 使青年劳动力参与率上升C 青年劳动力参与率不变D 与提高复杂劳动收入对青年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方向相同7、物价指数上升,其他因素不变,货币工资不变,则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水平( BD )A 上升B 下降C 不变 D与物价指数成反比【8、影响工资水平变动的企业外部因素包括( ABCD )A 市场劳动力供求状况B 政府对企业工资水平的调控决策C 物价D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9、下列关于就业弹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BC )A 一般情况下指就业的收入弹性B 是衡量经济总量对就业的影响的指标C 指某一经济变量的单位变动率所引起的就业量的变动率D 等于就业增长量比经济增长量《10、下列关于教育资本投资的分析正确的是( BCD )A 其他条件相同,收益时间越长,意味着投资需要太长时间才能收回,因而投资越不具有经济合理性B其他条件相同,接受教育的成本越低,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接受教育投资C其他条件相同,大学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的收入差距越大,愿意接受大学教育的人越多。
D教育资本投资的回报不仅仅包含经济收益,也包含非经济收益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劳动力需求(从量的角度解释)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数量。
2劳动力参与率反映一定范围内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比率),是测度劳动力供给的重要指标(P61)3、工资水平工资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统计范围内劳动者平均工资的数额。
4、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式,它表现为能为任何个人带来永久性经济收入的素质(能力、知识等)。
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5、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
*四、简答题(每题7分,共21分)1、请简述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
(1)投资收益的广泛性(2)投资收益取得的迟效性和长期性(3)投资收益的多方面性2、请简述工资的四大基本职能(1)四大职能:补偿职能——补偿劳动力的耗费>激励职能——激励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调节职能——调节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以及劳动力结构的合理调整效益职能——对于资本所有者是投资,能获利(2)总结:生产过程的两个方面投入——人工成本收入——劳动报酬,生活必需品正是因为工资的两重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才得以结合,生产才得以进行。
四、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1、试论述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自发形成。
A点:劳动力市场均衡点供给量=需求量,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W1:均衡工资率,L1:均衡就业量.工资>均衡工资率时(设工资率为W2 ):供大于求→买方市场→雇主对工资具有支配力量→降低工资→一部分劳动者被迫接受低工资,一部分退出经济活动;雇主以更低的单价雇到较原来的需求量更多的劳动力→均衡点移动到A。
工资<均衡工资率时(设工资率为W3 )供不应求→卖方市场→劳动者对工资具有支配力量→提高工资→一部分雇主被迫接受高工资,一部分少雇佣劳动力→比原来更多的劳动者以更高的工资就业,雇主以更高的单价雇到比原来的需求量更少的劳动力→均衡点移动到A。
2、试画图说明地区间贸易是如何推动地区间工资差别的消除的。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合计24分)1.劳动力2.人力资本3.劳动关系的三方性原则4.劳动力交叉工资弹性二判断题(每题2分合计20分)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前提与经济学相异,因为劳动力不具有稀缺性。
()2、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
()《3、若主体厌恶工作:当工资率上升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总效果为负,劳动者将少提供劳动。
()4、教育发达国家青年的劳动参与率较高。
()5、家庭分工的前提仅仅是男女的生理差异。
()6、劳动经济学的规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7、效用是从某种物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是可以精确衡量大小的。
()8、我国大量的下岗工人属于摩擦性失业人员。
()9、工资漂浮这种现象仅仅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才存在。
()10、理性预期学派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
()|三图形分析题(每题10分合计20分)1.结合以下图形,说明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主要差别及其原因。
)2.结合以下图形,说明单一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是如何形成的。
并说明,W2与W1为什么不是均衡点。
$四简答(每题8分合计16分)1. 什么是结构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两者有什么不同2.公共部门可以分为那两类不同目标的公共部门的劳动力需求有什么不同五论述题(每题20分合计20分)1.教育的成本和收益主要有哪些如何判断是否要进行教育投资你认为近些年的考研热、文凭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二、名词解释1.劳动力: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
包括失业者和就业者。
2.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寄寓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3.在制定劳动标准、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等方面,政府、雇员和雇主三方代表共同参与决定,相互影响、互相制衡。
4.假设企业劳动力需求可分为两类工人:A和B,那么,可以将A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B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二.判断题 1.(×)2.(√)3.(×)4.(×)5. (×)6. (×)7. (×)8. (×)9. (√)10. (×)三.图形分析1.差别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市场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个体,很难判断在某种情况之下总体的变化情况,但一国中低收入者总是占大部分,因而,认为: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
下图左图为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右图为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2.当工资率w=w1时,劳动力供给量为Lb,需求量为La, 显然Lb〉La, 其差额为LbLa。
由于供大于求,在竞争的作用下,工资率下降。
随着差额的不断减小,工资率不断下降,最终达到We时停止。
当工资率w=w2时,劳动力供给量为Lc,需求量为Lf, 显然Lc<Lf, 其差额为LcLf。
由于供小于求,在竞争的作用下,工资率上升。
随着差额的不断减小,工资率不断上升,最终达到We时停止。
四.简答题1.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之间而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的区别(1)结构性失业持续时间较长而摩擦性失业持续时间较短;(2)两者都出现失业与职业空位并存,但摩擦性失业并不是知识与技能的原因造成的。
2. 目标:服务最大化:公共部门决策人的前途完全由纳税人,即选举人决定,那么决策人必须在尽可能少的税收基础上尽可能的提高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