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宪法的发展趋势看中国宪法的发展变化
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

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是指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宪法在内容和形式上逐渐趋于完善和发展的现象。
以下是对我国宪法发展趋势的一些主要分析:首先,我国宪法的主题从无产阶级专政下的人民民主共和国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民主共和国。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也在不断修订和完善。
现行宪法于1982年颁布施行,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权力机构的构架。
其次,我国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力度逐渐加强。
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如言论、出版、宗教信仰、财产权、人身自由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人民对于权利保障的需求也不断提高。
近年来的宪法修订,加强了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环境保护、劳动权益保障等方面的规定,保障了公民权益并适应了时代需求。
再次,我国宪法的法治化程度逐渐提高。
宪法作为最高法律,对其他法律具有最高的约束力,保证了国家正常运行和社会稳定。
宪法修订加强了宪法对法治建设的导向,明确了宪法的合宪性审查制度,确保了宪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同时,宪法的实践运行也逐渐规范化,宪法保障机制得到了有效的落实,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
最后,我国宪法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逐渐增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
在宪法的制定和修订过程中,我国逐渐借鉴了一些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规范,兼顾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可和理解。
例如,宪法规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和政策,重视保护外商投资,促进经济全球化等。
同时,在宪法对港澳台地区的规定中,也体现了一国两制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原则。
总体来说,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是在党的领导下,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保障公民权益,加强法治建设,增强开放性和包容性。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宪法将继续完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这五次修订主要涉及对现行宪法的部分条款进行修
改和完善,例如增加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定、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环境保护等。这些修订为
01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更加完善和有力的法律保
障
总的来说,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最初的《共同纲领》到第一部宪法,再到现在的 现行宪法,以及历次修订和完善。这些宪法和相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 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 1982年12月4日通过四个宪法,现行宪法 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
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
1954年《中
1
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来说较为简略
1978年《中
3
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是对1975年宪法的修订和完善,增加 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定,同时强调了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这部宪法的制定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法律 保障
1982年《中
4
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
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 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 宪法修正案 6 宪法解释和监督机制 7 宪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8 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
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01
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
01
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
化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宪法发展历史

宪法发展历史宪法发展是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国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体现。
宪法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最早的法律制度形成之时,以下是宪法发展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1.古代宪法:古代社会的宪法体现了特定时代和特定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发展。
例如,古代中国的“礼”与“德”的观念影响并构成了中国古代的宪法法规。
另外,古希腊雅典的“多数人统治”以及古罗马的“法院宪法”等也为后世宪法奠定了基础。
2.现代宪法:随着近代国家法制的形成,现代宪法开始发展。
美国的《美国宪法》被认为是现代宪法的先驱,其于1787年制定,成为第一个执行效力的现代宪法。
随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也为现代宪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普及化与全球化:20世纪以来,随着民主意识的提升和国际交往的加强,宪法发展进入了普及化和全球化阶段。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制定宪法,并且宪法中加入了更多的民主原则和人权保障。
例如,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制定了宪法,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
此外,随着国际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宪法规定的普遍价值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
4.宪法的修正与完善:宪法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宪法需要适应新的需要而进行修正和完善。
例如,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自1954年颁布以来,经历了多次修宪,以适应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5.宪法的特殊案例:宪法发展历史中也存在一些特殊案例。
例如,南非的《过渡性宪法》制定于1993年,其目的是促进南非的种族和解与和谐发展;波兰的《远景与改革宪法》于1997年废止原宪法并重新制定,以适应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转型。
总结起来,宪法发展历史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宪法发展脉络,以及它们对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影响。
它不仅是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国家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宪法的发展趋势是民主化、普世性和全球性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
当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当代宪法的发展趋势摘要当代宪法的发展趋势宪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以保障人权为目的,对社会进行制度安排的基本形式,经历了由单一的政治制度安排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全方位的制度安排的过程。
国家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的变化对宪法的发展变化起着直接作用,同时国际关系也对宪法发展趋势有所影响。
1.的制度安排上表现为加强行政权力以及中央集权趋势明显。
行政权力扩大是宪法对国家权力横向配置方面的发展。
宪法对国家权力的横向配置大致有三权分立制和议行合一制两种。
近代宪法时期两种模式下的行政权都没有处于国家权力的核心地位,现代宪法时期行政权扩大的表现为:(1)行政权干预立法权;(2)紧急命令权;(3)行政机关经委托享有一定立法权。
中央集权趋势是宪法对国家权力进行纵向配置方面的发展趋势。
这种纵向配置模式一般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两种。
中央集权趋势主要表现为:(1)传统中央集权国家。
国家权力的重心在中央,地方分权、地方自治不具有实际意义;(2)奉行地方分权实施地方自治的国家,中央对地方的干预越来越多,包括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和财政监督;(3)联邦制国家中,尽管联邦中央的权力在理论上是有限的,但现实中联邦中央的权利在不断扩张。
2.容更加丰富完备。
随着国家权力进入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领域,宪法对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规定越来越多,并在宪法中形成基本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
随着宪法对教育、文化的规定成为宪法的重要内容,宪法已经不再仅仅是政治法,而是内容更为全面丰富的社会法。
3.民基本权利的保护。
宪法在组织配置公共权力的同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日益重视,公民基本权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首先表现为:(1)宪法对经济和文化权利的规定。
不再局限于只规定政治权利和自由权。
(2)宪法对社会权利的规定。
社会权利一般指公民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之外的其他基本权利,各国对社会权利的规定范围也不尽相同,但核心内容是家庭、婚姻、劳动时间以及雇主与劳动者的关系和社会保险。
宪法的发展趋势

宪法的发展趋势宪法作为国家的基本法律和最高法律,具有维护国家政治制度稳定、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行为等重要职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宪法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以下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宪法的发展趋势。
首先,宪法的发展趋势是向着更加民主和平等的方向发展。
随着全球民主化浪潮的兴起,国际社会对于民主制度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宪法也逐渐向着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发展。
比如,现代宪法中通常都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人身自由等,以及对于选举和参与政治的保障。
这些规定体现了宪法向着更加民主和平等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其次,宪法的发展趋势是向着更加注重人权保护和社会公正的方向发展。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权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于个人权利和社会公正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现代宪法通常会明确规定国家的目标和原则,如推动社会公正和保障人权。
同时,宪法也会设立相应的权力制约机制,以防止政府滥用权力,保障公民的人权。
宪法注重人权保护和社会公正的发展趋势能够更好地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再次,宪法的发展趋势是向着更加完善和灵活的方向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变革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因此,宪法需要不断调整和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现代宪法通常都设立了法律修正机制,以便于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调整。
另外,宪法的灵活性也体现在对于制度的分权和创新。
例如,一些国家宪法中规定了不同层级和分支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权力的制衡和政府的灵活性。
最后,宪法的发展趋势是向着更加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全球化和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国际合作和国际规则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宪法作为国家的基本法律,也需要更加关注国际法和国际合作的发展。
例如,现代宪法中通常会关注国际人权标准和国际法律规则的遵守,并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对于国际合作和国际义务的承诺。
综上所述,宪法的发展趋势是向着更加民主、平等、注重人权保护和社会公正、完善和灵活、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宪法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

1.宪法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产生:英、美、法等国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从现象上看它们都直接产生于各具特色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和结果。
作为一种新的法现象的产生,宪法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互动的结果。
1、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只有当商品经济已处于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伴随商品经济的平等、自由观念才会成为时代精神,而平等、自由观念恰恰是近代宪法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
2、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民主政治是与君主政治(封建专制)相对的政治形态;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果实需要用强有力的法律固定下来。
3、民主的、大众的和科学的文化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文化条件。
近代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社会学、法律学的成熟为宪法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历史发展:一、近代意义的宪法近代意义的宪法,是17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产物。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资本主义宪法是英国宪法、美国宪法和法国宪法。
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最先发生的国家,也是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
但在法律的形式上,英国宪法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宪法法典,而是由各个时期陆续颁布的宪法性法律文件和形成的宪法惯例所构成的。
尽管当时的英国宪法是典型的不成文宪法,但它揭开了世界宪政运动的序幕,无愧是近代宪法的先驱。
资本主义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是美国宪法。
它以《独立宣言》为先导,于1787年在费城制定。
它在世界上第一次宣布了共和国制度的诞生,并确立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为许多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效仿。
法国宪法是欧洲大陆第一步成文宪法,它以《人权宣言》为其序言,在宪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它实行的议会制,既不同于美国的总统制,又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区别。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18年的苏俄宪法。
它把人类历史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以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宪活动起了指导的作用。
宪法的发展趋势

宪法的发展趋势宪法作为一个国家最高法律,其内容和制定方式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国际形势和国内情况的不断变化,宪法的发展趋势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从宪法制定、宪法内容和宪法实施等方面分析宪法的发展趋势。
宪法制定的发展趋势宪法的制定方式是反映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方面。
随着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宪法的制定方式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民主化趋势随着现代民主国家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用民主的方式制定宪法。
这些国家通常会通过公民投票、民主代表大会等途径,由人民直接或间接参与宪法的制定过程,保障国家宪法的民主、公正、合法性。
修改频率加快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宪法作为规范国家制度的最高法律,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加快宪法的修改速度,以适应社会经济和政治变化的需要。
宪法保障的人权加强在现代社会中,人权越来越被重视。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人权写入宪法,并根据各自国情不断完善宪法中人权的规定,以保障人民权利。
宪法内容的发展趋势除了宪法制定方式的变化外,宪法内容也在不断发展。
这里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具体的趋势:强化宪法的法律效力宪法的法律效力是保障一个国家宪法权威性的重要手段。
越来越多的宪法开始强调自身的法律效力,明确规定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保障宪法受到有效执行。
添加社会公正的内容现代社会公正和平等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许多宪法也加入了一些有关社会公正的内容,包括教育、就业、住房等权利的保障。
增强环境保护的规定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宪法也增加了环境保护的规定,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宪法实施的发展趋势宪法实施的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发展。
本节我们来看看一些具体的趋势:司法保障的增强目前,许多国家通过司法手段对宪法进行保障,确保宪法的各项规定得到落实。
此外,许多宪法也加强了宪法的程序和机制保障,包括宪法解释、宪法监护、宪法教育等。
社会监督的加强一个国家的宪法,最终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宪法学,名词解释+简答题_宪法学名词解释

宪法学, 名词解释+简答题_宪法学名词解释1 、宪法的特征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2)在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制度安排的角度看,在传统的政治领域,行政权得以扩大行政权干预立法权紧急命令权委托立法权;随着国家权力进入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领域,宪法对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规定越来越多并且在宪法宪法是制定普通法的依据,任何普通法、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3)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2)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3)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如果说宪法的基本出发点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那么这种对公民权利的和自由的保障,则是民主最直接的表现,或者说是民主事实的必然结果。
2 、宪法是集中表现统治阶级建立民主制国家的意志和利益的国家根本法3、宪法的本质是一国统治阶级在建立民主制国家过程中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4 、宪法分类的意义1)宪法分类是人们认识、了解宪法特征、本质的有效途径2 )宪法分类是对宪法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和基础3 )对于立宪和行宪具有重要意义5、成文宪法:是指具有统一法典形式的宪法,最显著的特征在于法不具有统一法典形式,而散见于多种法律文书、宪法判例和宪法惯例的宪法,最显著的特征在于,虽然各种法律文件并未冠以宪法之名,但却发挥着宪法的作用。
7、刚性宪法:是指制定、修改的机关和程序不同于一般法律的宪法8、柔性宪法:是指制定、修改的机关和程序与一般法律相同的宪法。
9、宪法产生的条件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民主的、大众的和科学的文化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文化条件10 、近代宪法的主要特点1)确立了主权在民原则,民主共和是宪法的主流2)宪法强调公民权利,特别是自由权利,具有自由色彩3 )国家权力受到限制,国家的作用主要被限制在政治生活领域,宪法具有政治法的特色4)从形式上看,成文宪法成为主要形式5)虽然亚洲的日本等国也出现了宪法,但在整个近代,宪法基本上是西方的一种政治法律现象,局限于西方文化圈的范围内11 、宪法的发展趋势如何?1)宪法发展呈现出两方面的发展趋势:从宪法对近代社会进行中形成基本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2 )宪法越来越重视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3)宪法保障得以加强,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成为一种潮流4 )宪法发展的国际化趋势进一步扩大5)宪法形式上的发展趋势:宪法渊源呈多样化;宪法修改频繁12 、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政府行政权力在客观上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以人民法院审判权为核心的司法权将得到扩大与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在宪政实践中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公民基本权利也将权):是制宪主体按照一定原则创造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的一种权力14 、宪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是指人们在制定和实施宪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的准则,是贯穿立宪和行宪的基本精神特征:普遍性;特殊性;最高性;抽象性;稳定性15 、宪法基本原则的作用1)宏观指导作用,由于宪法基本原则是从宏观角度和全局角度对各种宪法现象和宪法规范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因此从本质上讲,宪法基本原则决定着宪法的性质,内容和价值取向,必然会从整体上对立宪、行宪和护宪提供明确的思想指导2 )整合和协调作用,3 )补充作用16、人权:是指作为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是一个人为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应当享有的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世界宪法的发展趋势看中国宪法的发展变化
法是随着人类历史上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而宪法,在当时并没有出现;后来人类又经历了封建制社会,宪法仍然没有出现;直到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之后,宪法才被制定出来。
宪法是社会文明秩序的一个宣言,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掌握的最主要的管理社会的手段和法律武器就是宪法。
宪法也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它的贯彻执行对于一个国家维护统一、保持政权稳固、保障人民的权利与自由、发展民主政治、完善法治以及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世界上自成文宪法产生以来,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毛泽东说得好:“讲到宪法,资产阶级是先行的。
英国也好,法国也好,美国也好,资产阶级都有过革命时期,宪法就是他们在那个时候开始搞起来的。
”近代意义的宪法,是17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产物。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资本主义宪法是英国宪法、美国宪法和法国宪法。
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最先发生的国家,也是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
但在法律的形式上,英国宪法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宪法法典,而是由各个时期陆续颁布的宪法性法律文件和形成的宪法惯例所构成的。
尽管当时的英国宪法是典型的不成文宪法,但它揭开了世界宪政运动的序幕,无愧是近代宪法的先驱。
资本主义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是美国宪法。
它以《独立宣言》为先导,于1787年在费城制定。
它在世界上第一次宣布了共和国制度的诞生,并确立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为许多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效仿。
法国宪法是欧洲大陆第一步成文宪法,它以《人权宣言》为其序言,在宪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它实行的议会制,既不同于美国的总统制,又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区别。
在英国、美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立宪运动的影响下,欧美各国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革命胜利后也都普遍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并制定了自己的宪法。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1918年制定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苏俄宪法》。
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宪法,苏俄宪法的意义在于:首先,它突破了资产阶级宪法和宪政的局限性,使宪法成为无产阶级实现民主和组织国家政权的根本法;其次,它第一次系统地规定了经济制度,扩大了宪法的调整范围,使宪法由传统的政治领域进入到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从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再次,苏俄宪法推动了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发展。
此外,苏俄宪法还使宪法突破了西方文化的范围,开始成为世界文化现象。
它把人类历史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以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宪活动起了指导的作用。
从此,宪法就有了两种历史类型的划分,即资本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
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宪法也不断地向前发展,具体表现为:
1、宪法发展呈现出两方面的发展趋势:(1)从宪法对近代社会进行制度安排的角度看,在传统的政治领域,宪法对国家权力的配置,一方面表现为加强行政权力,使行政权力呈现扩大趋势,这是宪法对国家权力横向配置方面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行政权干预司法权,如美国总统频繁使用否决权;紧急命令权,如法国宪法对紧急命令权的规定;委托立法。
另一方面表现国家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集权的趋势日渐明显,这宪法对国家权力进行纵向配置方面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在传统中央集权的国家,即使存在地方自治与分权,也不具有实际意义;在奉行地方分权、实行地方自治的国家,如英国,中央对地方的干预越来越多;在联邦制国家,联邦中央的权力越来越大,这在美国表现最为突出。
(2)随着国家权力
进入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领域,宪法对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归的并进而形成基本经济和文化制度,其内容也日益丰富和完备,许多宪法设有专章(专编)规定。
宪法不再是政治法,也逐渐成为包括了全面的社会法内容。
2、宪法越来越重视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首先是宪法对经济和文化权利的规定,这是对以往宪法只规定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的发展;其次是宪法对社会权利(即政治经济文化以外的权利,主要是家庭、婚姻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权利)的规定;第三是对环境权的规定,有超过40多个国家的宪法进行了规定;第四是明确强调权利的保障。
3、宪法保障得到加强,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成为一种潮流:1803年美国确立违宪审查制度,1920年奥地利创设宪法法院,后来法国又成立宪法委员会。
二战后,世界各国纷纷建立和完善本国的宪法保障制度。
国外学者的最近研究表明,在179个国家中,采用宪法法院模式的有58个国家,采用最高法院模式的81个国家,采用宪法委员会的为12个国家,没有设立宪法保障机构的仅为5个国家。
4、宪法发展的国际化趋势进一步扩大:这主要是受到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对国际法的直接承认和接受,如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等国宪法;二是对国家主权的有条件限制,特别是欧盟国家通过宪法对本国主权的限制,如法德等国宪法;三是许多国家签署了系列国际人权公约;四是重视战争以外的手段如法律、经济等顺应国际化趋势。
5、宪法形式方面的发展:一是渊源形式多样化,宪法典的制定成为主流,同时国际法、宪法性法律、宪法判例、宪法惯例等不断受到各国重视;二是宪法修改的频率更高,以适应日益变化发生的社会。
新中国宪法的发展经历了曲折艰辛的过程,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调整社会生活的重要功能,广泛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宪法不仅是确立法制统一的基础,而且作为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形成法律信仰的社会基础。
中国宪法发展的历史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印记,而1982年宪法更是中国宪政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一部继往开来的宪法,标志着中国开始从人治到法治并建设法治国家的转变。
法治构成了21世纪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随着作为法治的基础与核心的宪法在法治国家中日益受到高度的重视,宪法制度与宪法存在的事实也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受到关注。
在建设法制国家的进程中,必须以宪法为基础推进法制的进程,提高全社会的宪法意识。
1.宪法社会影响力的扩大。
法治以宪法为基础,依法治国的基础与核心是依宪治国,确立宪法在治理国家中的基础地位。
随着法制进程的发展,宪法将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
21世纪中国宪法的发展面临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良好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
特别是,经过对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改,宪法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协调与发展,宪法不断扩大的影响力使社会成员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宪法的价值与功能。
2.宪法更加贴近民众生活。
宪法是治理国家的基本规则和形式的长期实践经验积累的表现。
中国宪法是在中国特定社会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以解决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故宪法制度与运行要贴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使宪法进入民众的实际生活之中,成为生活规范与生活方式,反映民众要求,调整民众与国家、政府间的关系,确立宪法作为最高规范的地位。
3.宪法保障机制的完善。
克服宪法运行机制的不合理性和低效率性,树立宪法的认同感和权威性,完善宪法的运行机制,建立高效、统一、有权威的宪法保障机构,发挥宪法解释、宪法惯例、宪法修改制度的作用。
注重宪法保障制度的制度设计合理性,保证运行的过程和效果;完善宪法监督制度、建立有效的宪法监督机构、借鉴外国合理经验、考虑中国社会特
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特点,保障宪法全面有效地实施。
4.宪法解释机制的完善。
使用宪法解释与宪法修改并用的方式稳定宪法运行机制,并逐步从修改型模式过渡到解释型模式。
5.宪法的适用性增强。
现代社会中,宪法诉讼是保障基本权利价值,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方式。
宪法进入司法审判是宪政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宪政体系的应有之意。
需要逐步扩大宪法的司法化领域。
6.宪法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随着中国法治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宪法规定更加完善。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宪法将赋予公民更多的自由权利,包括财产所有权、基本的人身自由权、政治权利得到进一步认同并为公民所实际享有、公民宪法权利救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
在市场体制下,经济纠纷大量增加,经济组织既不愿也无法从政府方面获得有效解决,只有寻求司法途径。
以人民法院审判权为核心的司法权将得到扩大与加强,政府行政权受到相应限制。
在司法实践中,随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宪法意识的提高,法院行政案件的审判权将会更加充实和强化。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宪法国际化也将成为中国宪法发展的趋势,形成开放而统一的规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