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自然资源与人类
2021-2022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四单元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学习目标] 1.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2.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自然资源在不同历史进展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理解资源爱护的重要性以及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
一、生疏自然资源 自主预习1.概念:人类可以直接从①自然界获得,并用于②生产和③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2.分类类型 特征举例④可再生资源 能够不断地生长和繁殖,可不断更新、循环使用的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 不行再生资源形成需要漫长的地质时期,相对⑤人类的历史来说是不行更新的矿产资源3.共同特征⎩⎪⎨⎪⎧分布的⑥不平衡性资源间的联系性数量的⑦有限性利用的进展性合作沟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生疏自然资源,同学们纷纷搜集了一些图片(如下图),但在辨别自然资源时遇到了分歧。
材料二 我国自然 林面积不足国土面积的10%(①),全国木材产量的40%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
东北是全国的林业基地(②)。
由于种种缘由,东北拥有的用材林、成熟林已由新中国成立时的1 200万公顷减到1998年底的590万公顷,削减51%,导致生态环境恶化(③),风沙和旱涝灾难频频发生,一些珍稀动植物濒临灭亡,物种削减。
近年来,东北林区一方面爱护和营造森林,另一方面实行森林的综合开发和深加工,挖掘潜力,增加林产品的附加值,取得了很好的效益(④)。
(1)你能帮他们分析材料一中图片所示是不是自然资源吗?并说明你推断的理由。
(2)将图片中的自然资源分类?并说明哪些属于可再生资源,哪些属于不行再生资源?(3)同学们在争辩时,有人说可再生资源永久可以利用,不用考虑爱护;而有人说闪电资源永久也不会成为自然资源。
你认为他们的说法对吗?如何理解自然资源的可再生与不行再生? (4)分析材料二中画横线部分的内容,填写下列表格:反映出的自然资源特点对人类开发利用的启发① ② ③ ④答案 (1) 水泥、汽油不是直接取自自然界的,是由人类加工制造的;雷电虽然存在于自然界,但人类目前还不能够利用。
鲁教版高一地理上学期自然资源与人类同步练习题及答案.doc

鲁教版高一地理上学期自然资源与人类同步练习题及答案高一地理是很多学生头疼的科目,很多学生学习完知识点后没有及时做练习题进行巩固,这会影响大家的记忆效率,为此下面为大家带来鲁教版高一地理上学期自然资源与人类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掌握高一地理知识有帮助。
一、选择题1.关于自然资源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②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只有一种功能和用途③许多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④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无限的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自然资源的属性包括: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等。
【答案】 B阅读下列漫画,完成2~4题。
①②③④2.漫画中的行为属于滥采导致耕地减少的是()A.①B.②C.③D.④3.漫画中的行为会导致矿产资源短缺的是()A.①B.②C.③D.④4.漫画中的人类行为具有关联性的是()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第2题,漫画④中的耕牛是题眼,说明滥采瓷泥会导致耕地资源减少。
第3题,漫画①中的非法开采是题眼,非法采矿的表现是采富弃贫,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这会导致矿产资源短缺。
第4题,水污染是导致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之一。
【答案】 2.D 3.A 4.C据报道,我国首座70万千瓦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在江苏江宁建成并成功发电。
据此完成5~6题。
5.在江苏江宁建设太阳能电站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①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②具有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的资金与技术③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④人口稠密,建太阳能电站可吸纳当地大量的下岗工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的主要优点是()A.清洁、无污染,可再生B.投资成本低廉C.技术先进D.受自然条件影响小【解析】江苏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能源的需求量大,有资金和技术,可以开发需高新技术支撑的新能源。
太阳能资源是新能源,无污染、可再生,但投资大,技术上还需解决很多难题。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资源与人类》教案1测试题汇总复习

【鲁教版】高中地理重点知识精选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
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那么怎么学好初中地理这门学科呢?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学好地理呢?地理基础打好,内容知识熟记,肯定可以拿高分哟!鲁教版高中地理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TB:小初高题库《自然资源与人类》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奶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教学重点 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难点 ①自然资源的特征 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材分析一、认识自然资源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
教材中资源特征的第一、二两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
关于地域差异性,教材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水热条件的区域分异,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
不可再生资源尽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其分布也具有一定规律性。
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定地域的各种资源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变化。
教材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例进行说明。
通过对这两个资源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对资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整体的综合的观点。
资源特点的第三、四点讲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的数量是在限的,但随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进一步扩展。
鲁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和人类练习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我国自然资源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北方多磷,南方多煤B.南方耕地资源多,热量多;北方耕地资源少,热量少C.西北光照多,西南光照少D.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分布具有规律性,矿产资源分布没有规律性解析:我国北方多煤,南方多磷;南方耕地资源少,热量多,北方耕地资源多,热量少;西北光照多,西南光照少;生物、气候等可再生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而矿产资源的分布却具有地质规律性。
答案:C风力发电前景广阔,但风力发电场占地较多。
下图是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3题。
2.下列关于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区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夏季B.乙地区有效风能密度大的主要原因是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地表平坦C.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D.丙地区有效风能密度小的最主要原因是远离海洋3.据调查,甲地区风能资源利用前景优于丁地区,其原因是()A.甲地区气温年较差比丁地区小B.甲地区有效风能密度比丁地区大C.甲地区人均土地资源比丁地区多D.甲地区能源需求量比丁地区大解析:第2题,丙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沙漠分布广,风力作用强烈,但利用难度大,有效风能密度小。
第3题,甲地区位于我国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能源需求量大,而该地区常规能源缺乏,开发利用本地区的风能的迫切性强,技术更成熟。
答案:2.D 3.D水足迹是指生产商品与服务所耗费的水资源数量,其中本国生产给本国消费的部分为内部水足迹,他国生产给本国消费的部分为外部水足迹。
下表示意Y国2015年的可更新水资源和水足迹情况。
据此回答4~5题。
可更新水资源(109m3/年) 内部水足迹(109m3/年)外部水足迹(109m3/年)1.72.2 6.44.A.水资源总量丰富B.属于发展中国家C.水资源严重匮乏D.水资源利用率低5.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减少内部水足迹的是()①发展高效节水农业②进口水密集型产品③出口水密集型产品④修建大型水利工程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④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国可更新水资源数量少,水足迹的数量远远高于可更新水资源的数量,说明该国水资源严重匮乏;内部水足迹高于可更新水资源数量,说明水资源利用率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第1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练习 鲁教版必修1

第1讲自然资源与人类一、选择题据最新油气资源评价表明,全国天然气资源量为47万亿立方米,可探明的资源量为22万亿立方米。
我国天然气主要分布于陆上的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以及南海南部等气源区。
根据材料分析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天然气资源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
A.属于可再生资源B.属于生物资源C.属于不可再生资源D.属于气候资源2.根据材料,天然气在我国的分布情况说明了天然气( )。
A.分布具有不平衡性B.具有数量的有限性C.具有利用的发展性D.具有资源的联系性3.我们在开发利用天然气时,要注意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其主要依据是( )。
A.目前我国天然气资源数量太少B.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在空间上不平衡C.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还不够D.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解析第1题,天然气属于地质历史时期固定的太阳能,它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才能够形成,相对于人类历史来说是不可再生资源。
第2题,在我国,天然气集中分布在某些地区,说明了天然气的分布具有不平衡性。
第3题,由于天然气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天然气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此要合理规划、适度开发。
答案 1.C 2.A 3.D读“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图”,回答4~5题。
4.与2005年相比,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是( ) A.以清洁能源消费为主B.新能源消费增幅最大C.水电消费大幅度下降D.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均有增加5.从图中信息可知自然资源的重要特点之一是( ) A.分布的不平衡性B.资源间的联系性C.数量的有限性D.利用的发展性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与2005年相比,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是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均有增长;虽然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比重增长,但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低,所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可能是以清洁能源为主;水电消费比重上升,煤炭与石油消费比重下降;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天然气,但它是常规能源,不是新能源。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_《自然资源与人类》随堂练习

《自然资源与人类》随堂练习
1.读“雨林破坏对环境的影响图”,分析下列问题。
(1)在右侧未被破坏的雨林中,物质可以_____不止,森林资源得到不断______,注入土壤中的_______增加。
(2)森林破坏后,可能造成森林退化,________侵蚀,______灭绝等严重问题。
(3)从雨林破坏对环境的影响看出,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就是一个_______,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_______的,资源与环境也是分不开的。
2.读“自然资源与社会生产关联示意图”,回答问题。
(1) 将代表下列内容的序号选择填入图中框内
①矿产资源②耕地资源③森林资源④草场资源⑤造纸业⑥畜牧机械制造
⑦副食品工业
(2) 从上图可以看出________是人类生产活动进行和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________基础。
参考答案
1.(1)循环更新水分
(2)土壤植物
(3)相互联系的整体制约[来源:学+科+网]
2.(1)a---②b--①c--⑤d--⑥e--③f--④g--⑦
(2) 陆地自然资源物质。
鲁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同步测试

高中地理第四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练习鲁教版必修1(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2011·试题调研)下图是2018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预测图,图中比重增长是与2005年相比得出的。
读后回答1~2题。
1.与2005年相比,2018年我国( )A.以清洁能源消费为主B.消费比重增加的均为可再生能源C.天然气消费增幅最大D.水电消费大幅度下降2.图示煤炭比重增长的变化,说明( )A.煤炭仍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B.燃烧煤炭产生的环境污染总量减少C.煤炭产量大幅下降D.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略有下降解析:第1题,由图中折线可知天然气比重增加最多,增幅最大。
第2题,图示煤炭比重增长为负值,即煤炭比重下降。
答案: 1.C 2.D自然资源虽然各有特点,但作为自然资源的整体还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
综合所学知识完成3~5题。
3.下列有关自然资源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各种可再生资源的分布,一般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②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一般都具有均衡性的特征③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它的分布无规律可循④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但其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4.下列陆地自然资源中,体现非地带性分布规律的是( )A.土地资源B.森林资源C.石油资源D.光热资源5.下列关于陆地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山地中森林被大量砍伐,山中的泉水会减少②在河流中、上游过量截流用水,下游可能会出现断流③淡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矿产资源也会丰富④植树种草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不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不平衡性;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作用制约,具有地质成矿规律。
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光热资源属可再生资源,它们的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石油资源属不可再生资源,其分布体现了非地带性。
淡水资源的多少与降水量多少、植被覆盖率有关,与矿产资源没有关系;植树种草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
高中地理《自然资源与人类》同步练习(2)鲁教版必修1

《自然资源与人类》同步练习(2)2009 年 4 月,国内第一座100%稻壳燃料热电联产火电站在江西省新干县进入施工阶段。
所有用稻壳作为生物质的可重生能源来发电,这是国内第一家。
据此回答1~2 题。
1.与江西省稻壳资源丰富的有关要素有( )A.天气 B .交通 C .生产技术 D .地壳运动2.稻壳发电的踊跃意义表此刻( )①节俭资源②保护环境③拥有优秀的经济效益和显然的社会效益④利于江西省的产业转移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分析】 1. 江西天气湿热,为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水稻栽种规模大,产量很多,稻壳资源丰富。
2.充分利用稻壳发电能够大批节俭煤炭,又可大大减少稻壳聚积和焚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然。
【答案】 1.A 2.A以下资料是20 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次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
据此回答3~5 题:年月50年月60年月70年月80年月90年月强沙尘暴次数 5 8 13 14 23土地沙化速度 ( 平方千米/1 5602 100 24 600年 )3.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停加快,其原由可能是( )A.我国天气有变干的趋向B.全世界气温高升,地面植被死亡所致C.长江中上游地域毁林现象严重D.西北干旱地域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4.为了遏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加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向,应采纳的踊跃有效的举措是( ) A.开采地下水浇灌,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B.在于旱地域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C.采纳适合方法调整当地家产构造,以减少生态环境的压力D.严禁干旱地域任何经济活动的展开,以保护当地柔弱的态环境5.当我国北方屡次出现沙尘暴天气时( )A.我国东南沿海常常遭到台风侵袭B.正是我国北方地域利用沼气的最正确期间C.地球公转速度正是一年中最慢的季节D.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分析】第 3 题,因为沙化土地、沙尘暴主要散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域,土地沙化速度加快的原由可能是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第 4 题.踊跃有效的举措是:调整家产构造.恢复天然植被,退耕还林还草,A、B 会加剧沙化速度.D 严禁任何经济活动是不行取的,也是不现实的;第5题.因为沙尘暴多发生在冬春天节,为冬半年,北半球为冷源,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课后篇巩固探究1.下列各概念的相互关系中,图中大圆、小圆、阴影部分依次是()A.自然资源、能源、可再生资源B.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能源C.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能源解析:明确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
自然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能源既有可再生的,如生物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等,也有不可再生的,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也有不属于自然资源的,如汽油、焦炭等。
答案:C每一种自然资源虽然各有特点,但作为自然资源的整体,还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2~3题。
2.下列有关自然资源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各种可再生资源的分布,一般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②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一般都具有均衡性的特征③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其分布无规律可循④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但其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3.下列关于陆地自然资源之间相互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①山地中森林被大量砍伐,山中的泉水会减少②在河流中、上游过量截流用水,下游可能会出现断流③淡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矿产资源也会丰富④植树种草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不大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第2题,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不平衡性;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作用制约,具有地质成矿规律。
第3题,淡水资源的多少与降水量、植被覆盖率有关,与矿产资源没有关系;植树种草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
答案:2.D 3.C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
读图,完成第4~5题。
4.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5.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该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①林地②灌丛草地③建设用地④祼岩地B.②④C.①④D.②③解析:第4题,根据图例分析前、后期每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水田、灌丛草地都是前期减少、后期增加且前期减少多于后期增加,变化幅度大;旱地前期增加、后期减少且后期减少大于前期增加,变化幅度大;林地、建设用地前、后期都增加且后期增加多于前期,变化幅度小;裸岩地前期增加、后期减少且后期减少小于前期增加,变化幅度小。
水田和旱地总体上是减少大于增加,所以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第5题,解答此题关键词是“由退化趋于好转”,也就是说要找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前、后期变化面积“方向”不一样的。
结合图分析灌丛草地是前期减少、后期增加,裸岩地前期增加、后期减少,所以灌丛草地、祼岩地反映该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
答案:4.D 5.B58734094读某年我国四个地区各类耕地所占比例示意图,完成第6~7题。
6.据图可知()A.中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面积大于东部地区B. 25°以上坡耕地比重大的地区,灌溉设施少C.东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最大D.耕地比重大的地区,25°以上坡耕地比重小7.东北部地区有灌溉设施耕地比重最小,主要原因是该区()A.春季土壤水分多,夏季降水丰富B.耕作方式先进,机械化程度高C.农作物耐旱程度高,需水量小D.河流较多,无需修建大量灌溉设施解析:第6题,读图分析,耕地比重大的地区位于西部,25°以上坡耕地比重大,D错;25°以上坡耕地比重大的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占本区小,不能说明灌溉设施少,B错;东部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占本区最大,不能说明面积最大,C错;中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占全国比重高于东部地区,且中部地区耕地面积大于东部地区,故A正确。
第7题,东北部地区有灌溉设施耕地比重最小,说明本地区农业发展不需大量灌溉,本区农业发展水分较充足,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化,夏季有季风气候带来的降水,故A正确。
答案:6.A7.A水资源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
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
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及世界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比较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8~9题。
8.下列关于我国水资源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示地区水资源利用率过高,是因为水资源更新速度快B.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是准噶尔盆地C.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关键是合理利用水资源D.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措施是跨流域调水9.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于塔里木河流域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总量少B.降水年际变化大C.浪费严重解析:第8题,根据图示,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率最高,说明我国水资源短缺较严重的是黄河流域。
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关键是合理利用水资源。
第9题,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于塔里木河流域的主要原因是黄河流域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对水资源需求量大。
答案:8.C9.D下图为人均能源消耗量与人均GDP的全周期“S”形规律图。
读图,完成第10~11题。
10.关于人均能源消耗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农业社会时期,能源利用技术落后,人均能源消耗量大B.工业化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人均能源消耗量快速增长C.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减缓,人均能源消耗量保持稳定D.人均能源消耗量随人均GDP增长而增加11.中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阶段,为防止人均能源消耗快速增长,下列措施合理的是()①调整产业结构②控制经济增长速度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④开发新能源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第10题,据图分析,农业社会时期,人均能源消耗量小;后工业化时期,人均能源消耗量保持稳定,是因为工业化过程基本完成,而非经济发展减缓造成的;缓慢工业化的后工业化阶段,人均能源消耗随人均GDP增长而减少。
第11题,应采取节流措施,①③符合;控制经济增长速度是消极措施;开发新能源不会降低人均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
答案:10.B11.C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西藏自治区太阳能应用的投资力度,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也更加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
太阳能属于“绿色能源”,它的利用对西藏自治区的常规能源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也对西藏自治区的环境保护有着积极作用。
据此完成第12~13题。
12.除太阳能外,青藏地区的其他能源也很丰富,下列能源中,其形成与太阳能无关的是()A.藏南谷地的地热能B.柴达木盆地的天然气C.风能D.雅鲁藏布江的水能13.下列关于青藏地区积极开发太阳能的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减少居民对植被的破坏,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B.减轻常规能源利用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C.极大地增加了居民的经济负担解析:第12题,地热能与地壳运动活跃有关,与太阳能无关。
天然气与生物有关,而生物与太阳能有关。
风能和水能的能量来源也都是太阳能。
风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大气受热不均引起的。
水能是水循环过程中产生的能源,而水循环的根本动力是太阳辐射能。
第13题,青藏地区积极开发太阳能,受到政策的支持,不会极大地增加居民的经济负担。
居民使用太阳能可减少对植被的破坏,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及减轻大气污染。
答案:12.A13.C读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示意图,完成第14~15题。
14.图示外围方框展示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矛盾,而且愈演愈烈,矛盾的结果主要是()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B.促进经济的迅猛发展C.新材料应运而生D.无节制开发利用资源15.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资源都是可再生资源B.人类可以开发利用所有的自然资源C.人口的剧增和人类的错误认识解析:第14题,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导致资源遭到破坏或资源紧缺,并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15题,人类无节制地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的激增,需要更多的资源来维持人类的生存;另一方面和人类的“浅见”有关,存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认识。
答案:14.A15.C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据江苏省发改委称,2015年江苏省的光伏产业效益、规模显著提升,在2014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
至2018年,光伏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目前,位于徐州市郊青山泉镇的20兆瓦光伏发电站是全国装机容量最大的太阳能电站。
材料二下面为江苏省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兆焦耳/平方米·年)空间分布图(图1)和太阳能电池方阵示意图(图2)。
图1图2(1)江苏省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是什么?(2)为了最大效益发电,图2中太阳能电池方阵应朝向。
南京、淮安、徐州三地中,D值最大的是。
(3)简述徐州市郊青山泉镇建设太阳能电站的优势条件。
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出,该省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呈现北多南少的特点。
第(2)题,太阳能电池方阵在正午时与太阳光线垂直,才能获得最大的发电效益,所以应该朝正南;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相邻两排太阳能电池方阵间的距离越大。
第(3)题,徐州位于苏北地区,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较大;太阳能电站占地广,布局在市郊可以节省成本;当地政府支持光伏发电。
第(4)题,发展光伏发电的意义要从能源利用的角度分析,如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应,利于环境保护等。
答案:(1)南部少,北部多。
(2)正南徐州(3)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较大;位于市郊,地价较低;政策支持。
(4)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轻环境污染;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17.土地是财富之母。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建成区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用地之一,它通常指市区集中连片部分及分散在近郊与城市有密切联系、具有基本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的城市用地。
建成区标志着城市不同发展时期建设用地状况的规模和大小。
图1表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主体岛屿城区的扩展情况,图中阴影表示建成区范围。
图1岛屿城区扩展情况及海岸线变化图图2建成区占该岛各高程土地面积比例变化图该岛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单位:千米2)土地利用类型1973年2007年林地5126耕地5011淡水区域65续表土地利用类型1973年2007年滩涂53建设用地1197总面积123142(1)概述该岛1973—2007年建成区的变化特点以及海岸线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2)城市建设挤占其他类型的土地是城市扩张的结果。
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分析该岛2007年与1973年相比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特点。
(3)判断甲地区的地形类型,说明判断依据。
解析:第(1)题,建成区面积明显增大,海岸线变得圆滑平直,部分新建城区出现在以前的海洋区域。
第(2)题,通过表格逐项对比即可得出答案。
第(3)题,岛屿城区扩展过程示意图显示甲地区1973—2007年没有城区出现,曲线图显示300~500米城区比例始终为0。
第(4)题,风力开发除有丰富风能资源外,还需考虑投入能力、市场需求、环境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