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比较探究余秋雨简介素材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比较探究滁州西涧阅读知识梳理素材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比较探究滁州西涧阅读知识梳理素材北师大版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首句写静景,第二句静中有声,烘托了环境的清幽。

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诗人独爱甘于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鹂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的位置。

两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地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前一句静中有声,后一句虽动却静,是脍炙人口的即景好句。

其中一“急”一“横”,动与静相映照,清丽如画。

从这两句诗中,似乎可以看出作者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

【背景资料】这首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31)。

当时诗人正出任滁州刺史。

步入晚年的诗人厌倦了官场的生活,追求一种自然简单的生活。

西涧在滁州城西郊,这首诗就是诗人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时所作。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滁州西涧在晚潮时雨中幽寂的风景,营造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寻求宁静的政治情怀和审美心态。

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__春天的傍晚,雨急急地下着,河中的水漫了起来,一条小船孤零零地横在无人的渡口。

__2.请你说说“野渡无人舟自横”中“横”字好在哪里。

__从全诗看,因在“野渡”且又“无人”,故能自“横”,加上诗人当时闲居西涧的境遇,自然使他偏爱这寂寞“幽草”,这种自由、安静的游赏方式,符合他当时心境。

__3.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__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鹂,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后两句水急舟横,野渡无人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__。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比较探究《黄山记》(第1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比较探究《黄山记》(第1课时)教案
通过展示黄山图片入手,引导学生注意审题,并从而感知文意。
展示目标。
结合全文主要内容,指导要感知作者的心情,并运用讨论明确写法,和开头在文中作用。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运用资料概括要点,阅读与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
巡回指导,发现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听导言,审题初知文意。
朗读、明确自读课文目标。
2.结合课件,了解黄山。
3.识记、解释字词
煞费苦心(shà):辛辛苦苦地费尽心思。
悭吝(qiān lìn):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卓越(zhuō):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诡奇(guĭ):奇异。卓绝:超过一切,达到极点。狭仄(xiázè):狭窄。
4.内容大意及脉络
第一部分:大自然精心安排黄山胜景(介绍黄山的概况);第二部分:记 叙从温泉宾馆至天都峰顶的历程;
再整体引导,分析作者写景的特点,以及作者真情的流露。
指导练习,并总结全文,板书要点。
在自主基础上,后四人小组互帮识记字词、读懂分析,了解大意。
把握文章描绘特点,归纳记录要点,以备在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并补充与更正
Hale Waihona Puke 深入思考,理解作者构思的独特精心。
读资料,看图片,想问题,拓展知识,强化理解,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难点:全文采用分章节的组织形式,借用书上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层意。
教法
选择
诵读讨论、情景渲染
课型
新授课
课前准备
搜集资 料,制作课件
是否采用多媒体

教学
时数
2课时
教学
时数
第1课时
备课
总数
第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语文八下第四单元余秋雨《三峡》word导学案

北师大版语文八下第四单元余秋雨《三峡》word导学案

单元名称:第一单元课题:《三峡》余秋雨(第 1-2 时)【学习目标】1.了解余秋雨散文创作的概况。

2.掌握余秋雨散文“人文山水”的特点。

3.掌握本文的思想内涵与艺术表现。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基础积累】一.导入:你到过三峡吗?三峡工程的“大功告成”使得天造地设的美丽三峡只能储藏在人们的记忆里。

在“三峡”逝去的日子里,我们只能从前人的记叙中,寻觅其影子。

余秋雨曾经为我们提供过一副影像。

秋风秋雨愁煞人石破天惊斗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今属慈溪)。

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

所写的《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座标人物”。

【合作探究】一.文章脉络清晰,由三部分正文组成。

第一部分写白帝城,以李白的诗句、《白帝托孤》的乐曲和故事串起整个部分。

一语道出诗人与山水的亲密关系:“只能请那些在黄卷青灯间搔首苦吟的人们不要写诗了,那模样本不属于诗人。

”真正的诗人,是在湍急的水和险峻的山这间以一叶扁舟把酒临风,沉着而激动地吟出心中精神与感动的人,如李白在白帝城悄然登舟,当时无用,却被传记千年。

而那些驰骋一时的战将与战事则随滔滔江水滚滚东去。

三峡,是真正的诗歌的摇篮,有那《早发白帝城》为证,有李白为证。

第二部分写过长约200千米的三峡时进入眼帘的神女峰。

如果说三峡的汹涌奇险是力量、是激情、是阳刚,那么神女峰的安静与神女峰的传说则带着神秘美好陪伴着这力量、这激情、这阳刚。

无以为报,三峡只有以湍急的浪与呼啸的风作为无言的答谢。

正好李白等诗人执著游吟出没于险山恶水间,找寻这样那样的美,神女峰的美好与独耸千年的落寞也被诗人用锐利的眼与澎湃的情浅浅吟出。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第8课三峡课本习题素材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第8课三峡课本习题素材北师大版

《三峡》课本习题
一、1.突出的特点有三点:(1)拟人手法,想象丰富。

(2)气概恢弘,举重若轻。

(3)运笔奇伟,诗意荡漾。

2.(1)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内部感受等多种感觉反应。

文中内、外部的感应都有出现。

如第三部分的后半部分讲到云海时,除了基本的视觉外,还对云海进行了丰富的想象,出现了听觉(笙管齐鸣,山呼谷应)、触觉(松软的货物、轻快的云海隙处)等。

(2)写出的色调丰富多样,色调领域宽广,且有辉煌壮阔的视觉感。

如第三部分中间出现的色调有金色、银色、紫色、蓝色等,还有云海的白色、彩霞的绚丽多彩、琉璃宝灯和焰火的奇光异彩。

色调的视觉感辉煌壮阔,如金色和红褐色是“丹崖贴金”,银色是雪浪波涛上的“月色耀银”等。

二、1.李白的诗字面上也赞美了三峡山水的奇伟,但主要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描绘无比轻快的船行,表达了自己出峡东返时的无比欢快的心情。

郦道元的《三峡》表达重点是说明三峡巫峡段的峡谷地貌特征和不同季节的自然特点。

主要是写实性的说明,意在描写三峡的地貌特征和四季山水的奇异景观,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观赏赞美的感受。

余秋雨的《三峡》重点在阐发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方面的深刻思索。

2.余文侧重文化景观。

两种景观的结合,除了神女峰原本就是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紧密结合外,其他主要是奇妙地不露痕迹地利用了它们之间的某种相像点,通过联想、想象和比方把它们沟通了起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比较探究《滁州西涧》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比较探究《滁州西涧》教案北师大版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
1.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分析《滁州西涧》的意象、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文化传承能力:了解诗人韦应物的写作背景,探究天人对话的主题,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3.思维品质:通过比较探究《滁州西涧》的独特之处,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诗歌创作,了解当代诗人如何继承和发扬古代诗歌传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3.知识点全面拓展:
-唐代诗歌的繁荣原因:唐朝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开放等。
-唐代诗人的分类及其代表人物:如初唐四杰、中唐四大诗人、晚唐小李杜等。
-诗歌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以及如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天人对话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滁州西涧》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天人对话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天人对话的认识和理解。
4.学生应在课后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歌,巩固本节课所学。

【精品】北师大版八下语文第四单元天人对话比较探究《黄山记》教学设计word版

【精品】北师大版八下语文第四单元天人对话比较探究《黄山记》教学设计word版

《黄山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以及描写技巧;2、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3、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能体会自然与人类怎样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难点:见“教学目标”1、3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知道中国的五岳是哪五座山吗?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中岳嵩山云雾东岳泰山山势雄伟南岳衡山高、秀西岳华山险要北岳恒山奇伟总结:前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但有一位饱览中国名山大川的旅行家徐霞客却说,“黄山归来不看岳”!那么,黄山的胜景是如何的呢?现在,我们随作家徐迟的文章,一起来游览一下吧。

二、诵读全文三、整体感知全文本文共四部分,请同学们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小组讨论,由代表发言。

明确: 1、自然造山2、古人攀山3、今人登山4、人类赏山四、赏析第一部分细读第一部分,回答下面问题(小组讨论):1、第一段中“大手笔”指的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本段的意思可以概括为。

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3、第二段中对云海的描写用了手法。

4、第三段中“这件艺术品”指的是,如何理解?5、找出这部分的重点词语,用一个字概括黄山的特点。

6、给“摄身光”下定义。

明确:1、黄山。

突出黄山的雄伟、壮观。

2、介绍黄山多山峰的特点及它的地理区域。

拟人、对偶。

3、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的景致变得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4、指黄山。

采用比喻手法把黄山写成艺术品,更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

特点是“险”。

6、“摄身光”是指色彩光晕如镜,并能让各人照出自己的一种自然现象。

五、赏析第二部分(即时发言)1.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提示: 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比较探究黄山记课文解析素材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比较探究黄山记课文解析素材北师大版

《黄山记》课文解析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

它煞费心机..了一处胜..了人间,还安排..世界。

它创造....,创造境。

它选中...,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皖南山区。

它是大手笔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它巧妙地搭配..了其中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

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霭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

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①这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品味】作者开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如“煞费心机”“创造”“安排”等,把大自然当做主人来描写,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这样写比自己介绍要好,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创造的。

作者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成因、范围,着重介绍黄山七十二峰的高风峻骨,以示其“险”。

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

云海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

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

然后,大自然又毫不悭吝地赐予几千种植物。

它处处散下了天女花和高天杜鹃。

它还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播在险要处。

黄山松铁骨冰肌;异萝松天下罕见。

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

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

一道温泉,能治百病。

各种走兽之外,又有各种飞禽。

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

希世的灵芝草,有珊瑚似的肉芝。

作为最高的效果,它格外赏赐了只属于幸福的少数人的,极罕见的摄身光。

这种光最神奇不过。

它有彩色光晕如镜框,中间一明镜可显见人形。

三个人并立峰上,各自从峰前摄身光中看见自己的面容身影。

【品味】作者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将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比较探究诗词九首课文解析素材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比较探究诗词九首课文解析素材北师大版

《诗词九首》课文解析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盖房子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没有感觉到世俗往来的纷扰。

)[结庐:建立住宅。

人境:人们聚居的地方。

车马喧(xuān):这里指世俗往来的纷扰。

]【段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揭示了主旨,刻画出作者别出心裁的精神风貌。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请问先生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自己的精神超凡脱俗,地方也就变得偏僻安静了。

)【段析】设问句,将诗人的生活志向和人生看法明言道出,富有哲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中望见了庐山。

)【段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诗传诵千古。

写活了诗人的淡泊情怀,也描绘出诗人潇洒飘逸的形象。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山色秀丽,天空中的鸟儿一起结伴飞回来。

)[气:气象,景色。

日夕:接近黄昏的时候。

相与:一起。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里边有隐居生活的真正意趣,想说出来,却早就忘了该怎样用语言表达。

)(①理解《饮酒》结尾两句诗的深层含义。

)【段析】“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颇富哲理,诗人在田园中所得到的妙不行言的“真意”与欢悦,是语言所难以表达出来的。

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故人打算了鸡和小米,邀请我到他家做客。

)【段析】首联写老挚友邀请“我”去做客。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村边的绿树合抱环绕,墙外的青山隐隐歪斜。

)【段析】颔联写诗人进村看到的幽美景色。

传达出诗人开心的心情。

开轩面场圃,杷酒话桑麻。

(打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端着酒杯倾谈农事桑麻。

)【段析】颈联描写诗人到故人家里开窗畅饮、亲切说话的情景。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等到“九九”重阳佳节,还来喝酒观赏菊花。

)(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段析】尾联写和故人相约而别。

说不尽的知心话,遭不完的依恋情。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占闲。

(天上几只鸟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渐渐地越飘越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市桥头镇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

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剧协副主席。

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等,文化通史《问学余秋雨》长篇记忆文学《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学术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等。

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

现在还担任99读书俱乐部的荣誉董事长。

其中,《信客》被选入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科书。

著作简介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1992年大陆出版 1995年台湾出版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书主要是以余秋雨先生在全国各地的文化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思想非常深刻,语言也极有震撼力,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其中对人性的拷问也极为深刻。

整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余秋雨先生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以及书中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该书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山居笔记
《山居笔记》 1995年
《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

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

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来。

记得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副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

这种做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核算简直荒诞不经,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谓“得失寸心知”。

霜冷长河
《霜冷长河》 1999年
惊人的安静,但这种安静使它成了一条最纯粹的河。

清亮、冷漠、坦荡,岸边没有热闹,没有观望,甚至几乎没有房舍和码头,因此它也没有降格为一脉水源、一条通道。

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让一件件岸边的事情全都过去,不管这些事情一时多么重要、多么残酷、多么振奋,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状态。

它有点荒凉,却拒绝驱使;它万分寂寞,却安然自得。

很快它会结冰,这是它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休息时也休息得像模像样……
千年一叹
《千年一叹》 2000年
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他们一行人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

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将结束之时,作者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四个月冒险奔波,天天都思念着终点。

今天我们到了,回头一看,却对数万公里的尺尺寸寸产生了眷恋。

那是人类文明的经络系统,从今以后,那里的全部冷暖疼痛,都会快速地传递到我的心间。


行者无疆
《行者无疆》 2001年
行者独步于遥远的旷野,
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处处的难题,
只因为一个执着的信任,
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
为后来人度步出一往无垠的疆土。

晨雨初听
《晨雨初听》 2001年6月
也是余秋雨的作品之一
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

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
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蠢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

借我一生
《借我一生》 2004年
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还描绘了记忆中文革时“大揭发”、“大批判”的整人模式……从前辈到自己,作者以平实、真实的记忆组成一部文学作品。

“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

”——余秋雨
笛声何处
《笛声何处》 2004年
中国历史充斥着金戈铁马,但细细听去,也回荡着胡笳长笛。

只是,后一种声音太柔太轻,常常被人们遗忘。

遗忘了,历史就变得狞厉、粗糙。

这本书要捕捉的,就是曾经让中国人痴迷了两百年之久的昆曲的笛声。

在《笛声何处》当中,余秋雨依旧以其一贯的文化的视角、散文的风格,关注的则是另一种历史的、音乐的非物质的文化。

余秋雨称,《笛声何处》的创作准备早在12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当时,《文化苦旅》还没有进入台湾,余秋雨赴台所到之处的一系列活动,均是以昆曲学者的身份受到接待的。

寻觅中华
《寻觅中华》 2008年
纵观《寻觅中华》全书,并没有多少优美的词句和华丽的词藻,其间多的是睿智的语言,以及一则则通俗的故事。

余秋雨也很少对山水名胜作具体的描述,往往是笔锋一转,人为地构造出了一幅幅浓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图景,紧跟着便进入了直抒式的咏叹,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国文化的种种遐想和议论。

它为每一名读者解读了中华文化的壮阔和黄河文明的盛衰,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悟,从而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去思索人生、思索未来。

余秋雨先生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书》共分六册。

首批推出有关中国的两本《寻觅中华》和《摩挲大地》。

摩挲大地
《摩挲大地》 2008年
《摩挲大地》一书,精选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中的一些著名篇章,但每一篇都由作者本人进行了大幅度的精心修改。

书中的后半部分有关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生态的文章都是第一次发表。

全书230千字。

从此,余秋雨的全部文化散文著作,均以这套书的文字和标题为准,之前的所有的版本不再印刷,免误读者。

历史的暗角
《历史的暗角》 2009年
收录的篇什历来被文学史和读者目为历史、文化美文的典范之作而广泛传诵,堪称秋雨散文中的泰山北斗。

读者自会体悟到余秋雨在历史追溯之中体现出来的心灵的震颤、思考的重量。

问学余秋雨
《问学余秋雨》 2009年
近十余年来,余秋雨先生一直在以亲身历险的方式考察着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考察成果通过电视和书籍在全球华文界造成巨大影响。

本书渊源就是余秋雨老师在凤凰卫视主持的文化类座谈节目《秋雨时分》。

但在主持完《秋雨时分》之后,秋雨老师并没有匆忙推出改编版的相关图书,而是历时两年,几乎是逐字逐句精心完善和重新创作后,才郑重推出本书。

余秋雨老师将带领读者深入探讨东方及中国各个时代的文化精髓,同时结合文化和电视传媒的传播威力,将极大地激发读者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究的欲望。

新作:我等不到了
《我等不到了》2010年
余秋雨在《我等不到了》开篇即说明了创作此书的初衷:“七年前,我写了记忆文学《借我一生》。

没想到,这本书出版后在很多长辈、亲友、同事、邻居间引发了一场回忆热潮。

他们不断向我指出需要补充和更正的地方。

连一些以前并不认识的读者,也转弯抹角地为我提供各种参考资料。

一位教授对《借我一生》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他说‘什么一生,你和妻子近十多年的经历最为惊心动魄,但你显然顾虑太多,写得不清不楚。

’他的批评很对,中国文学不应该违避当下的切身磨难,因为这不仅仅是自己的遭遇。

写下来才发现,真实,比文学还文学。


余秋雨说:“很多与我有关的人,都死去了。

我很想与他们说话,不管他们能不能听到。

于是就有了眼前这本书——《我等不到了》。

《我等不到了》以平静的语调叙述了家族的历史,曾祖父、曾外祖父从浙江慈溪出发,闯荡上海滩,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父亲、母亲、姨妈、叔叔、“我”以及妻子马兰,众多家族人物的一生,在近一个世纪历史的光影中沉浮;文革中表哥益生和叔叔之死,折射了畸形年代里的畸形命运,平静的叙述中蕴涵着悲壮的集体挣扎。

余秋雨介绍说,这是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一部深入灵魂的“中国读本”。

它告诉读者,在你们出生之前,父辈们有过什么样的精神历程,这种精神历程又如何渗透到今天,成了你们的生存背景。

《我等不到了》是余秋雨用笔一字一句写出来的,因此他将此书珍惜地称为“纯手工写作之记忆文学”。

余秋雨说:“也许这个奇怪的名称能够引发读者的一种想象: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握笔支颐,想想,写写,涂涂,改改,抄抄,再把一页页手稿撕掉,又把一截截稿纸贴上。

这种非常原始的‘纯手工写作’,与‘记忆’两字连起一起,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